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左翼文化 -> 为改变而生活:格蕾斯·利·博格斯自传(1998)

中文版序

骆晓戈



  《为改变而生活:格蕾斯·利·博格斯自传》(Living for Change:An Autobiography, by Grace Lee Boggs)(以下简称《为改变而生活》)真实记录了她的一生。格蕾斯是一位1915年出生的美籍华裔,她有两个名字——格蕾斯和陈玉平,由于中文版保留原著的著作人署名和书名,书中的他称和自称都用了格蕾斯,为尊重原著与版权起见,我们沿用原作者格蕾斯这个名字。她的自传是一个世纪以来美国社会文化急剧变化的记录,生动地展现了杰出华裔女性对历史变革的参与和推动。

  在20世纪的美国,公民权利运动与美国各项社会运动密切相关,对美国社会影响深刻。从奥巴马连任美国总统,我们更能够看到民权送动对美国曾经有过的种族歧视的摧枯拉朽的革命意义。然而这一切是怎样发生、发展的呢?当时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非洲裔美国人,是如何从毫无权利和资源的底层社会走向政治舞台的?在履行公民的社会责任、义务,争取合法权利的同时,怎样与自身的各种局限进行斗争的?格蕾斯写道:“如果你不成为解决问题的一部分,那么你就是问题的一部分。”只有能够与自己的弱点进行斗争的人,才能领导并建立新的、更具有人性的社会。格蕾斯本人的人生境界清晰地表现在她一生对社会性别、阶级、种族等各种社会界限和壁垒的突破:一位中产家庭背景的华裔女博士进入工人社区从事社会运动;与一位黑人工人结合,携手领导民权运动、社区重建运动;与非洲拉美活动家一起从事跨国界的反帝反殖民主义运动,等等。

  今天,无数的炎黄子孙到大洋彼岸深造,很多美国青年到中国来求学工作,那么读读中文版的格蕾斯自传《为改变而生活》开卷有益。《为改变而生活》一书是美国高校课堂上关于美国历史的常用教材,本书独特的魅力在于,以格蕾斯传奇的一生为线索,记录的却是一部活生生的美国现代史。这部传记从独特的视角描绘出这位华裔女性社会活动家的人生故事,这使得我们中国读者更有一种置身于美国当代历史变革之中的体验。

  2004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妇女研究系王政教授来湖南讲学,向我介绍了著名亚裔女权运动领袖人物格蕾斯。

  2006年11月,我到美国探亲,与王政通电话,听说格蕾斯90高龄仍然在高校讲座、做社区工作,我非常惊讶,因为我出行之前,并没有想到拜访她。我以为高龄的老人已经不便打扰。我在密歇根大学访问期间,王政安排了我们对格蕾斯的拜访,并安排研究生李旭陪同我们。

  当我们到达格蕾斯的住地后,放下行囊,我们没有先进格蕾斯的家,仅仅和格蕾斯见面,互相问候之后便换乘S.K.(Scott S. Kurashige教授姓名的缩写)教授的车。密歇根大学的S.K.教授研究美国文化和历史,是一位美籍日裔,王政教授委托他在底特律接待我们。

  进入城区,S.K.教授驾车行驶在林荫道,隔着湖,他告诉我们,湖的对岸便是加拿大了。

  S.K.教授也坚持认为,要读懂格蕾斯,应当首先了解底特律。我对于教授这种重实证研究的态度非常认同。记得王政教授在电话里还强调,如果不懂得美国当代史,不了解底特律,就很难了解格蕾斯。

  为了读懂格蕾斯,我们的阅读就顺着这一条条街道开始:一个个门牌号码,一处处的店铺,一丛丛脱去绿叶的农作物……少女妈妈学校是利用一片废弃的空地建立的一个动物饲养场。阳光下,被圈起来的草地上有马、绵羊,还有正在吃草的奶羊。S.K.教授告诉我们,通过上实践课,让少女妈妈在观察动物和喂养动物的过程中找回母爱和亲情,培养社会责任感,学会与自己的孩子建立母子情。学会爱,是这一所学校的主题。在这个城市中的动物园旁边有两座很不起眼的旧房子,S.K.教授告诉我们,这些是教学楼和宿舍楼,少女妈妈正在上课,我们不便打扰。我们在底特律市这样走马观花,算是对格蕾斯的写作、社区行动和学术研究有了直观的感性的认识。S.K.教授告诉我们,可惜我们是冬天到这里的,要是夏天来,这里的向日葵开得很好。

  返回格蕾斯的家,S.K.教授告辞了。我们在格蕾斯的客厅开始了对她的访谈。

  我首先告诉格蕾斯,我们看到了她和她的团队在底特律的贫困社区所做的种种努力、行动和研究,我们深深地为这种精神所感动。格蕾斯指着她面前的一张讲座的宣传单,上面的主题是:“These are the times to grow our souls.”(让我们的灵魂成长)。

  格蕾斯很高兴地告诉我们,昨天她接待了底特律大学的一位华裔女教授,和她交谈了很久。明天她要到密歇根大学去,晚上她在那里有个讲座,主题是:底特律城区的复兴。三十年了,他们夫妇一直在密歇根大学一位教授的课堂上开讲座。这位90高龄的老人仍然有如此旺盛的精力和昂扬的斗志,我很感动。

  格蕾斯1937年大学毕业,在拿到哲学博士学位后,她拎着手提箱到芝加哥工人住宅区参加社会工作,她的选择得到家人的支持。后来她又来到底特律。

  格蕾斯接着说,现在她常常到大学和大学生们讲她的这段经历,希望大学生不要总是认为读大学是为了赚钱。读大学应当学会思考,让自己的心灵成长。在后来我们与格蕾斯一块吃饭的时候,她还叮嘱我们对女生的教育中一定要注重让她们学会爱。

  我在格蕾斯的家中拍下了杰米·博格斯与格蕾斯夫妇的合影。格蕾斯的丈夫杰米·博格斯是当年南方黑人移民大潮中的一员。杰米·博格斯作为工人运动的领袖,在当地的民权运动中十分有影响的。当时底特律的工人运动在世界上都非常有名,杰米·博格斯还与英国哲学家罗素有书信往来。在他们夫妇的合影旁边,是毛泽东的油画以及在20世纪的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一张照片:毛泽东在飞机上办公的工作照。据S.K.教授的介绍,底特律的汽车工会是那个时代美国工人运动的火车头。

  从2006年访问格蕾斯,到《为改变而生活》中文版付梓,走过了六个年头。其间湖南商学院女性研究中心项目(向穆)组集体承担此书的翻译工作,我负责项目统筹。

  此书的出版首先得到了原著作者格蕾斯的热情支持,得到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出版社的中文版权授权和中国电影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得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妇女研究学者王政教授的支持。正是在王政教授、Scott S. Kurashige教授和翻译李旭的帮助下,我们得以访谈格蕾斯并商量出版中文版的相关事宜。感谢美国福特基金会中国文化教育项目的资助,感谢我的年轻的项目合作朋友:湖南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的刘彬副教授以及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的妇女史学博士林存秀,她们为原稿担任翻译与校对。感谢我的家人,是我丈夫协同我一道访问格蕾斯并拍摄照片,女儿胡岸子也在其间协助原著翻译工作。感谢项目助理阳兰华、陈征男,编务汪婕。

  在《为改变而生活》中文版即将出版之际,我们尤其欣慰的是格蕾斯/陈玉平终于在有生之年看到她的自传中文版在中国出版。同时我们又有几分忐忑不安,尽管我们努力以极大的热情和忘我劳作投入翻译工作,但是我们的学识有限,缺点和不足之处很多,还恳请读者、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2013年2月23日
定稿于长沙大学 学府华庭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