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左翼文化    【PDF下载

左翼看经济大崩解

大难临头,出路何在?


出版:香港左翼网络
作者:香港左翼网络小册子编写小组
出版日期:2009年5月


写在前面
第一章 危机对劳动者生活及就业的影响
第二章 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
第三章 新自由主义未能挽救资本主义危机
第四章 国外群众团结斗争的经验
第五章 立足于「民生优先」的对策


  金融海啸来势汹汹,首当其冲的,是一般的普罗大众。
  07年中,曾荫权还得意洋洋,说当时是二十年来最好景的日子。当时经济增长数据的确强劲,可同时是以贫富悬殊愈趋严重作为背景的。98年亚洲金融风暴、03年沙士时,高官富商高叫基层民众要共渡时艰;可是到了经济二十年来最好时,企业财团却拒绝与工人分享繁荣成果。
  政府不单救市不救人,拒绝直接救济失业工人,更以「支持计划」为名,人为地将大学生的工资指标定于月薪四千元!连锁反应是基层工人的薪酬将进一步被压低。
  当你了解过经济危机的前因后果,再明白到高官、资本家及其御用学者在危机下分毫无损,却推出加大向普罗大众转嫁危机力度的「救市」方案,企图让资本主义苟延残喘时,你又会否想想,普罗民众必须筹谋自己的出路?
  「香港左翼网络」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我们相信历史是由民众运用其智慧和劳力所创造的。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期望小册子能抛砖引玉,激发民众的讨论及斗争热情。


写在前面



  金融海啸来势汹汹,首当其冲的,是一般的普罗大众。

  于07年中,曾荫权还得意洋洋,说当时是二十年来最好景的日子。当时经济增长数据的确强劲,可同时是以贫富悬殊愈趋严重作为背景的。98年亚洲金融风暴、03年沙士时,高官富商高叫基层民众要共渡时艰;可是到了经济二十年来最好时,企业财团却拒绝与工人分享繁荣成果。

  07年时意气风发的曾荫权,势估不到经济逆转得这样急速。不过没有改变的是,不论是好境、逆境,普罗大众的利益总要被牺牲。

  才刚赚了几亿、十亿甚至百亿的大企业,稍有盈利倒退迹象,便毫不留情地裁员、减薪。政府不单救市不救人,拒绝直接救济失业工人,更以「支持计划」为名,人为地将大学生的工资指标定于月薪四千元!连锁反应是基层工人的薪酬将进一步被压低。

  政府和商家一连串的「救市」行动,不免令人质疑,祸是你们闯出来的,为何要由普罗大众埋单?

  是的,祸的确是由为自由市场讴歌的高官、资本家和学者闯出来的。小册子的第二、三章,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经济危机的来龙去脉。

  当你了解过经济危机的前因后果,再明白到高官、资本家及其御用学者在危机下分毫无损,却推出加大向普罗大众转嫁危机力度的「救市」方案,企图让资本主义苟延残喘时,你又会否想想,普罗民众必须筹谋自己的出路?

  「香港左翼网络」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我们相信历史是由民众运用其智慧和劳力所创造的。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期望小册子能抛砖引玉,激发民众的讨论及斗争热情,为「民主社会主义」打开一片新天地。


第一章 危机对劳动者生活及就业的影响



  金管局总裁任志刚今年2月初预期,第二波金融海啸已逐渐形成,它的冲击将比第一波更大。即使是财金专家及统治者,也不敢轻言经济衰退很快过去,反而担心衰退会演变成长期萧条。

  对于我们普罗大众来说,经济危机将带来什么影响呢?

  劳动者

  对于劳动者来说,最大的困阨就是遭裁员失业;即使有工开,也面临减薪、增加工时及开工不足的威胁,或是失去相对稳定的工作,变为短期合约工:

• 在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及「沙士」的双重夹击下,2003年香港曾出现8.6%的失业率,即近30万人失业,估计今次造成香港的失业,将可能比1997-2003年的情况更恶劣。仅09年2月官方统计失业率已升至4.6%,共15万7千人失业。

• 自08年9月金融风暴爆发,短短半年,已有多个大企业裁员,包括利丰集团、汇丰银行、星展银行、电讯盈科、两大电视台。裁员总数近二万人。

• 大资本家代表田北俊公开呼吁延迟最低工资的立法,预料工人原有的法例保障将受到公然挑战。

• 事实上,大资本家都把握不景气这个好机会,不管三七二十一,趁机向员工开刀,一面裁员,一面迫使在职员工一个人做两份工作。

• 退休保障原是雇员应有的社会权利,理应由政府直接承担。但香港的强积金却是对雇员最坏的一种制度,它把退休金完全证券化,变成金融财团的赚钱工具;打工者只有供款的义务,却没有对基金的管理权,还要承受金融投机崩盘的苦果。有调查显示,危机爆发后,打工者的强积金供款最多损失近半,而接近退休的中年工人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妇女

  妇女承担着家务劳动和职场劳动两方面的沉重压力,收入却普遍少于男性。根据香港统计处2004年数据,女性的每月收入中位数为$7,950,而男性则是 $11,000。双方差距显然而见。

• 每当经济衰退,工人家庭首当其冲:丈夫一旦失业,家庭主妇被迫出外帮补家计,而找到的工作,往往是低薪且缺乏保障的;而在职妇女首先被辞退,被迫回家的例子比比皆是。

• 贫贱夫妻百事哀,由经济困境引致的社会问题,当中最叫人难过的,莫过于家庭暴力,而妇女往往是主要受害者。经济危机亦将导致更多的社会问题和不幸事件。


  青年

• 经济危机下,青年找工作更困难。2003年「沙士」期间,每10位15-19岁青年就有三位失业。估计今次将比六年前的更严重。即使找到工作,往往是短期合约、工资极低而且很少培训机会的。政府的「大学毕业生实习计划」,只把大学生变成月薪四千的廉价劳工;而对较低学历的青年,更几乎没有一点帮助。


  弱势社群

  低收入家庭、综援人士、少数族裔、残疾人士,他们处于社会的底层,权利被忽视,当遇上经济危机,往往成为最不幸的群体。

• 高官及资本家设法转嫁危机,其中一个主要方法是制造代罪羔羊,以转移社会大众的不安及愤怒,例如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政府制造「综援养懒人」的舆论,公然带头抹黑综援人士,最后于1999年成功削减了综援。

• 2003年「沙士」期间,香港失业率升至近二十年最高,政府高官则推出新的「人口政策」,剥夺新来港人士领取社会福利的权利。估计今次特区高官及统治阶级亦会故技重施,抹黑综援人士、新移民、少数族裔等群体,制造代罪羔羊,从而推卸自已是造成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的责任。

• 192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多国出现极右法西斯势力,其中以德国纳粹党为代表,他们对外发动战争,对内残害弱势社群及少数族群(如犹太人)。今次各国统治阶级也可能纵容极右派,打击弱势社群的生活和福利,来维持大资本家及当权者的利益。右翼保守力量往往挑动那些生活骤然变坏的中下层群众,引导他们「穷人斗穷人」,把自已的不幸发泄在弱势群体身上。


  挽救银行还是挽救普通人民?

• 各国政府包括特区政府,到目前为止的办法,不外乎花巨额公帑刺激经济,帮助少数财阀「渡过难关」,但是普罗大众受危机打击最大,他们有权要求政府保障工作及保障基本生活水平,何况大众不是危机的始作俑者,金融财阀才是罪魁。我们评价政府任何应付危机的政策措施,应以能否满足大众的就业和生活保障为根本标准。

• 2009年财政预算案虽然口口声声要「纾民困、保就业」,但口惠而实不至:政府一方面说用16亿元创造6万2千个工作机会,却不承诺保留万多个将于2010年初约满的合约公务员,而且将政府服务外判的政策仍然继续甚至扩大,令更多工作岗位变成更惯常地备受剥削的外判职位。

• 政府退税最高$6000,但对不需纳税的低收入家庭却毫无用处,他们还要负担不便宜的租金和交通费。而那些真正有效保障就业的措施,例如缩短工时、分摊工作和最低工资制,却迟迟不去实行。对大财团纷纷裁员,政府除了口头劝导外,没有丝毫立法限制财团裁员的意向,反而装出一副无能为力的可怜相。

• 从任志刚到格林斯潘,都异口同声指责「自由放任」金融市场、「积极不干预」经济政策的「陈旧教条」,而主张必需由国家干预经济。这就从反面证明以自由市场为宗旨的新自由主义路线的破产。过去,官商以「不干预」市场的借口抗拒大众每一个合理要求(最低工资、管制楼市..),这次,他们却对自由市场弃之如敝屣,而祭起管制、干预市场的大旗,要求政府为资本家的投机失败埋单了。

• 不过,今次官商的「介入」、「干预」市场绝不是为了保障大众的饭碗、住房和生活水平,而只是透过买下银行和信货机构的不良资产或直接注资(国家入股),来拯救大银行和大财团(如汽车)。


  经济将于年底恢复增长?

  有坊间评论指出,全球经济将可能于09年底重新恢复增长。可是,这种预测十分值得怀疑。
  首先,金融体系内的「不良资产」总值仍然未被完全披露,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的风险仍然甚高,而且信贷紧缩的问题仍然将持续一段长时间。
  另外,过去因房地产及金融泡沫所支撑的消费信心,已因泡沫的爆破而受到沉重的打击。裁员潮令失业率飙升,更进一步削弱民众的消费能力,加深了生产过剩的问题,令利润率进一步受压。
  不少人寄望政府能担起救市的重任,可是若政府不透过向富人加重征税,肯定缺乏救市所必须的足够财政能力。但现实是,多国政府却反为采用减税政策,意图藉此刺激消费和投资。
  难怪有人提出,挽救当前危机的最佳办法是制造另一个泡沫。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及平均利润率下降的深刻矛盾,根本是无法轻言将获得解决的。

  几点总结

• 可以肯定,今次经济危机是自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以后另一次最大的危机,后果可能比1929年同样严重,甚至更严重。现在不过是开始。

• 任何号召普罗大众压低自己的生活水平去提高本地区的竞争力、或者同统治阶级「共渡时艰」的主张,都不会帮助大众打开出路,反而只有加重现实的经济危机造成的生活困苦,所以必须坚决反对。

• 官商和主流传媒赞扬港人富有奋斗精神,叫人相信凭着这股精神就能够打破经济困难。这种见解和信念无非是勤俭致富这个古老的资本主义神话的再版而已。其实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很容易证明:单凭勤俭不但不能保证致富,甚至不能保证有工作、有饭吃。



第二章 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



  很多人将是次经济危机与1929年掀起的经济大萧条比较,两次前后相隔差不多80年的经济危机到底有何关系?

  又有人将是次经济危机表述为金融海啸。但相信大家都知道,是次经济危机绝不止于金融业,影响所及更是遍布各行各业:美国的汽车业、零售业、大陆的出口制造业、香港的物流业、零售业、出口贸易……等等。

  那么,为何金融危机所掀起的巨浪,竟会横扫整个经济体系?

  这必须从资本主义潜在的危机说起。

  资本主义的长期波动

  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Nikolai Kondratieff)于上世纪20年代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50多年盛衰周期的长波(long wave)论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曼德尔(Ernest Mandel)则考察了自1820年以来的平均利润率发展趋势,将资本主义的波动归纳为40至50年一次,当中包括扩张期与萧条期的长波。

  生产过剩导致萧条

  曼德尔认为,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由于资本家为追求自身利润的原因,不断提高生产力,以致生产出过量的商品。生产过剩导致商品卖不出去,从而令资本家无法实现其预期的利润。

  生产过剩会令资本主义经济的平均利润率呈现下降的趋势,曼德尔将之称为萧条性长波。

  如何解释经济急速增长?

  与康德拉季耶夫对经济周期过于机械化的演译有所不同,曼德尔指出,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是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而这内在逻辑只能解释经济从扩张性长波向萧条性长波的转变,却不能解释相反的转变。

  令资本主义经济从萧条的长波中走向扩张性长波,即经济急速增长的发展周期,只能够透过一系列非经济性因素去理解。这些因素包括:

• 加强对劳动阶级的剥削,当中包括采取打压工人运动的恶行;

• 加速资本主义的向外扩张,将非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纳入市场经济,当中涉及对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的掠夺,对当地劳工的剥削,以及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 利用大规模的战争,摧毁过剩的生产力。


  剥削与生产过剩的矛盾

  上面提及,资本家会透过加强剥削劳动阶级来增加利润。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这绝不能阻止因生产过剩所造成的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萧条危机。

  首先,对工人的剥削总会遭遇抵抗而不可能无限制地加强。

  另外,加强对工人的剥削会削减普罗大众的消费力,令消费品愈来愈无人问津,反过来会加强生产过剩的问题。

  因此,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过剩危机,似是无可避免。

  大萧条──上一个萧条性长波

  1929年掀起的大萧条,其实只是上一波萧条性长波的尾声。这次大萧条,其实同样是统治阶段企图透过金融化来拯救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的失败收场。

  一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摧毁了过剩的生产力;与此同时,资产阶级成功地大大减弱了来自劳动阶级的斗争力量,大大加深了对工人的剥削,以改善利润率,才令经济得到重新增长的动力。

  二战后的长期繁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确获得重新快速增长的动力。直至上世纪70年代开始逆转前的这段时期,被称为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

  在冷战的国际政治与军事格局下,为防止民众投向社会主义阵营,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必须采取一系列令经济高速增长,同时具备某种阶级妥协色彩的经济及社会政策。

• 欧美各国政府利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即凯恩斯主义式赤字预算,以催谷经济增长;

• 建立相对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来促进社会消费;

• 大型企业亦透过与工会协商,令工人的工资得到调升,以保障他们有能力购买大量生产的消费品。


  70年代开始无以为继

  一系列的因素令资本主义繁荣期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无以为继:

• 过剩的工业生产力及消费品生产过剩问题再次复现,令资本主义平均利润率下降的问题,再次令工业生产变得愈来愈无利可图;

• 持续的政府财政赤字、美国庞大军事开支、石油危机等因素,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 美元的贬值及越战的失败,令资本主义核心──美国──霸权地位动摇。

• 70年代中起,战后资本主义扩张性长波终止,正式步入大萧条后的新一波萧条性长波。



第三章 新自由主义未能挽救资本主义危机



  资本主义统治阶级为了阻止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经济衰退,采取了以下措施:

• 进行新一轮的资本主义全球扩张,包括利用世贸、世银、国际货币基金会等由欧美强国操控的国际组织,强行逼使发展中国家及不发达国家开放市场;

• 由工业生产主导的发展模式,转型为以金融膨胀为特色的投机性资本主义;

• 对劳动阶级进行反攻倒算,收缩社会福利、压抑工资、对公共服务进行外判、营化,利用将财富大肆向资产阶级转移的方式,试图刺激经济重新增长。


  新自由主义年代正式揭开帷幕。

  贸易全球和自由化:跨国资本全球掠夺

  欧美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要为其过剩的消费品寻找买家,就必须开拓新「市场」。她们透过控制国际货币基金会、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进行新一轮资本主义全球扩张,强迫第三世界开放市场、贱卖公产,推行私有化、向富人减税,压低工资、削弱政府对外资的管制,让跨国财团予取予携。

  跨国资本对全球进行资源掠夺,血汗工厂压榨工人、工业污染环境,经济发展并没有改善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生活,不公平的贸易规则将财富向跨国财团及大资本家转移。

  金融膨胀的投机性资本主义

  制造业利润自1973后一直下降,资本家却因产业全球化积累了大量财富,但他们不再投资实业,却转向金融领域寻找更高及更快的利润。

  新自由主义政策制订者,通过各种手段,致力为金融去管制化、全球金融自由化,令金融资本可以自由进出国际市场,赚取高额利润。

  大量资金从实业流向金融业,短期资本炒卖活跃,投机性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了自20世纪80年代后,不断出现新兴市场的经济危机及金融危机,对各国人民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冲击:

• 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

• 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

• 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

• 2001-2002年阿根廷金融危机。


  同时,金融膨胀令股市与实业的实际利润脱节,形成了泡沫,但资本家为追逐高利润,盲目催谷股市,拒绝投资实业,在资本主义核心地区的欧美国家,导致就业岗位减少、工资下跌。

  消费泡沫及房地产泡沫

  资本主义的心脏──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不断推动金融化以来,已经历了多次金融危机。直至90年代末,科网股泡沫逐渐形成,结果于千禧年爆破。

  美国政府为了挽救经济危机,启动了快速降息政策,大大降低房屋贷款和信用卡贷款利率,同时透过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贷美(Freddie Mac)推行「次级按揭贷款」,以进一步刺激房价上涨,结果形成巨大的房地产泡沫。


  负债消费是新自由主义年代的美国经济一大特色。上图显示,战后美国的负债一直维持于1.5倍本地生产总值的水平,可是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降,便一直攀升,于近几年更突破了3.5倍的水平。

  金融市场的巨大黑洞

  与房地产泡沫平衡发展的,是巨大的金融泡沫。

  金融机构为了寻找高利润回报,利用房地产按揭发行高杠杆比率的金融衍生产品。次按风暴的源头「信贷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 CDS)就是其中之一。直至2007年,类似的金融衍生产品总值已高达600万亿美元,即约为全球每年本地生产总值的10倍,当中「信贷违约掉期」约值60万亿美元。


  金融泡沫的爆破

  当美国政府为了抑止通胀而提高利率时,房地产市场开始逆转下跌,不少借贷人无法偿还贷款,终导致骨牌效应,投资这些衍生产品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全陷入坏账困扰,由金融自由化带来的虚幻的繁荣也正式破灭。

  尽管欧美各地政府纷纷斥资,向银行买入不良资产,可是政府的救市方案相比起约值60万亿美元的潜在不良资产,很可能只是杯水车薪。

  新自由主义神话的破灭

  新自由主义以挽救上世纪70年代经济衰退的姿态出现,可是时至今日已被证实完全是失败的尝试。

  英国学者卡利尼科斯(Alex Callinicos)在《反资本主义宣言》一书中,引用维克斯有关1961-1998年按地区划分的年增长率数据,显示在新自由主义年代,除了一波又一波的金融危机外,经济增长比之前的凯恩斯主义年代还要差。

地区1961-19801985-1998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3.8%2.3%
拉丁美洲5.1%3.2%
撒哈拉以南非洲4.2%2.1%
东亚和东南亚6.8%7.5%
南亚3.6%5.6%

  加剧贫富悬殊的沉重代价

  欧美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以(英国首相)戴卓尔和(美国总统)列根政权为首,又推行一系列公共服务私营化及削减社会保障的政策,以减小干预市场为借口,大大推卸了政府对民生保障的承担。

  从各国贫富悬殊加剧的事实,证明新自由主义并非什么挽救资本主义危机的良方,其本质只是资产阶级掠夺社会财富的经济及政治工程:

• 美国最富有的1%家庭占全国家庭收入的比例,从1973年的15.5%增加至2000年的20.8%;

• 美国的贫穷率于1959—1973年间,从22.4%下降到11.1%;可是1973年至1995年,又重新上升到13.8%;

• 作为自由放任经济典范的香港,坚尼系数从1971年的0.43,一路攀升至2006年的0.533。根据联合国最近发表的报告,香港已成亚洲贫富悬殊之冠。


  怎样解救资本主义危机?

  至此,我们应不难了解到,是次经济危机绝非只因某些贪婪的金融投机者所引发,却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爆发的最新发展。

  前文指出,上一次大萧条以世界大战摧毁过剩生产力,以及强力打压劳动阶级的反抗为资本主义化解了危机。是次新一轮的资本主义危机,又将如何继续发展呢?劳动阶级是否只有逆来顺受呢?


第四章 国外群众团结斗争的经验



  其实,各地民众面对统治阶级转嫁危机,并非逆来顺受,而是纷纷以集体力量作出反抗。兹举出各国工人抵抗经济危机斗争的著名例子。

  2001年阿根廷工人的占厂运动

  2001年阿根廷面对严重经济危机,因为银行及资本家纷纷撤资到海外,形成很多中小企业破产倒闭。这些面临破产企业的工人及他们的家人为了生存,成立「自我管理合作社」(Self-Management Cooperatives)接管这些破产企业,进行民主式的集体生产及经营。而这些「自我管理合作社」还结合地方居民力量,成功抵抗警察及资本家夺厂的进攻。

  直到2007年,全国仍有1万多名工人「受雇」于这类「自我管理合作社」企业,政府不得不承认这些合作社企业的法律地位。

  美国芝加哥工人占厂工潮

  芝加哥门窗制造公司Republic Windows and Doors在08年12月初突然解雇所有员工,触发二百名员工占领厂房,静坐抗议,要求资方发放遣散费及有薪假期补偿。

  工人尤其不满获联邦政府注资250亿美元的美国银行,拒绝向Republic提供信贷,间接令工厂倒闭,而且更阻止Republic向员工发放遣散费及假期薪金补偿。

  由于工厂倒闭的消息来得太突然,只有3天的通知期,工人誓言要得到资方保证会发放退休金和补偿假期,才肯离办厂。

  工人占厂静坐事件受到全国广泛关注,不少美国人民视占厂工人为美国在经济危机下数以十万计被裁员工的象征,对工人寄予无限同情。事件扰攘了一个多星期后,「元凶」美国银行碍于舆论压力,最终愿提供「一笔限额贷款」协助资方给予工人解雇补偿。

  法国工人的大罢工

  2009年1月29日及3月19日,法国两个月内有两次超过250万工人参加的大罢工,抗议总统萨尔科齐的经济政策。因为萨尔科齐自上台以来不断削减公营部门职位及推行私有化,以及撤除对基层民众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工人已经忍无可忍;加上萨尔科齐在处理今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只会动用公帑来拯救银行金融财团,却漠视基层民众饱受失业及通胀压力打击之苦,终于触发工人怒火。

  两次罢工,全国各地有200多个游行示威,示威者的诉求是保障就业、提高最低工资、取消削减公营部门职位以及向富人加征所得税。两次罢工即使瘫痪了全国交通,但均得民意75%以上的支持。示威者更明确喊出「我们拒绝为资本主义危机付账」、「资本主义经济『有病』」及「向富人加税,救济穷人」等口号。工会表明这不是一天式的抗争,在五一劳动节会再发起大罢工,直至萨尔科齐真正答应工会以上诉求为止。

  英国民众反G20峰会运动

  G20峰会4月2日在英国伦敦召开,英国各工会、反贫穷团体及环保团体趁此机会,组成「人民放在首位」(Put People First)阵线,3月28日在伦敦发起大游行。阵线内部团体虽有不同具体诉求,但主调是普罗人民拒绝为经济危机「埋单」,游行口号直接提出「资本主义行不通」(Capitalism doesn’t work)。阵线希望G20首脑(尤其G8各领导人)听到民众的诉求,除了动用公帑拯救银行财团外,亦要顾及基层市民的权益。

  群众斗争的出路

  从以上群众反抗形式可见,大多数群众并非逆来顺受,而是采取行动方式进行抵抗,这其实就是阶级斗争。指出这种现象的必要及无可避免,并不是说统治阶级的危机转嫁意图已然决定性获得成功;相反,正是劳动阶级以阶级斗争的行动方式响应,才能打开出路。


第五章 立足于「民生优先」的对策



  要避免同类危机的周期性出现和减少当前危机的负面影响,就必须在制度上改变主要为资本累积服务的经济运作和社会保障的模式。这包括两个非市场机制的重新活跃和强化:政府和社会。下面这些都是站在劳动阶级立场上的可能改革方案:

  劳工权益

• 政府立法保障工人的集体谈判权,要求企业在改动工人的雇佣条件前,必须先咨询工会及取得工会的同意;

• 政府立法限制裁员,禁止在最近三年内有盈利的企业进行裁员;

• 修改《雇佣条例》,禁止雇主以强积金供款累算权益来对冲遣散费;

• 尽快完成最低工资保障的立法工作,同时确保最低工资的水平必须足以应付家庭生活开支。

• 立法大幅度缩短工作时间而工资不减,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税制

• 大幅度提高大财团的利得税率,特别是拥有巨额利润的垄断企业和跨国公司,令政府有足够财力支付公共开支;

• 引进累进性薪俸税,大幅增加对大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征税;

• 重新引入遗产税,减轻不公平的跨代贫富差距现象。


  基本生活保障

• 政府立即设立失业援助金,向打工仔女提供足以应付基本生活的失业保障;

• 立即取消强积金制度,并向所有退休长者提供全民性养老金。


  住屋权利

• 政府加快兴建公屋,缩短轮候时间,并大幅度提升申请人士的入息上限,令更多市民得以享受廉价居所的权利;

• 恢复兴建及出售居屋,令中产家庭得以合理的价格置业,免继续做大地产商的奴隶。


  教育权利

• 政府应尽快落实中小学的小班教育措施,并向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及免费课外活动机会;

• 削减大学学费,减轻基层及中产家庭的负担;同时又应增加专上院校的学额,让更多适龄学童得享接受专上教育的机会;

• 大幅增加成人教育的资源,鼓励以提升文化素养及生活质素为目标的终身学习。


  医疗保障

• 政府应大幅投资于公共医疗,改善专科诊治轮候时间过长的问题,加强推动基层家庭医疗服务,取消急症室的收费,以及尽量向病人免费提供高疗效但价格高昂的药物。


  经济发展

• 立法限制金融机构的投机活动,并将银行业国有化,置于员工和大众的民主监督之下;避免过度借贷现象,有计划地将资金投入经济活动;

• 鼓励集体合作经济,推动生产者或者服务提供者之间的直接交换,协调地进行经济活动,减少资本对劳动的剥削范围。


  政治民主化

  由于权力集中于代表资本家的政府手上,而立法又因为主要代表工商界利益的功能组别的存在,没法好好监管政府以及制订有利于民生的法例,要移除挡在争取立足于民生优先政府路上的大山,就必须同时推动政治民主化。

  于现在立即展开筹备,全民普选下一届特首,同时废除立法会功能组别,全民普选所有议席,都是必须而且是绝对可行的。

  组织起来,积极投身运动

  上述政策方案,都在限制资本赚取利润的机会和保障人民的生活权利,对劳动阶级带来福祉。但推动这些政策一点也不容易,因为资本家、财团或者代表他们利益者必然会大力反对。所以社会经济政策也是政治问题,涉及资本与劳工之间的利益博弈。劳动阶级在这场斗争中要极大化自我的利益,就必须有良好的组织策略和社会动员,这些包括:

  1 建立工人组织:
  单独的工人是独立的,无助的,特别是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经济危机期间,只有组织起来,才是一个有力量的集体,抵抗来自资本和财团的压力。在工人组织权利未有全面保持的国家和地区,争取全面组织权也十分迫切;

  2 重建阶级团结:
  劳动阶级是有内在分化的,过去30年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强化了这种分化,分化与性别、 种族、地域、职业、合同标准等不同形式存在。工人运动要反击这种策略,就要尊重差异的基础上重建团结;

  3 扩大支持联盟:
  工人运动向来需要进步知识分子的适当支持。过去30年,虽然工人运动在整体上衰退了,但资本同样不是所向无敌,妇女运动、环保运动、学生运动等广泛意义上的社会运动,都对跨国资本及其剥削行为进行批判和监察。一场彻底的社会改革运动,需要不同面向社会运动的联盟结合。

  4 加强国际合作:
  资本总是透过在地理空间上的流动,弱化工人的集体政治力量和谈判能力。在当前的社会经济状况下,资本全球化了,工人的跨国流动也增加了,但是劳工运动的基础还是在一国之内。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有协调地推动各国/地社会经济政策的改革,将有助于巩固一国/地之内的斗争成果。

  民众的出路何在?


  环顾世界,早在1973年,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已经进入新的衰退长波,主要表现为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率显著降低,同时「福利国家」制度受到全面的攻击。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和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风暴,把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生产过剩而有效需求却不足、生产社会化但生产工具由资本家私人独占等)一步步重新暴露出来。

  尽管人类社会所掌握的生产技术的程度已达到空前,但是结果并不是让大众享受到不愁生计而可以寻求自由发展的生活,反倒令越来越多的人连找一份过得去的工作都很难。庞大无比的财富,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加集中在极少数人的手上,而他们越来越不把手上的财富投资于生产,而是用来进行破坏性的投机:直接破坏金融稳定,间接破坏生产,破坏一般人的生计。所谓「赌场资本主义」,就是对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的金融化(解除对金融市场的管制)的生动概括。

  所以,民众想得到美好的前途,甚至仅仅想得到切实的生活保障,除非根本打破社会经济受制于资本增值的要求的状况,改为把一切资源用来满足民众的生活需要,也就是说,需要终结资本主义秩序,创建一种平等、自由、尊重妇女和生态的新社会秩序,那就是民主的社会主义。

  否则,资本主义仍然会伴随着贫穷、生活无保障威胁着人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