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阶级斗争文献 -> 美国工运史(1865-1920)

第二章 混乱时期:(1865~1897)


· 风俗、价值观的转变
· 前仆后继的劳工抗争
· 各工运路线势力的消长
 


  由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到19世纪末的这段时间,一般称做是「行会时期」(Gilded Age);对劳工来说,这是个混乱、动荡的时代。在这期间,曾爆发过美国历史上许多最猛烈的劳资冲突;在这期间,劳工也奋勇战斗,而且发展出影响以后工运走向的新型工会组织——产业工会;在这期间,「美国劳工联盟」(AmericanFederations of Labor)也在劳工抗争中脱颖而出,而且由其中造就出一群名闻国际的劳工领袖,如:辛尼(John Siney);希尔维斯(William C. Sylvis)、米歇尔(John Mitchell)、龙帕斯(Samuel Gompers)。另外,在此期间,许多劳工也投身到各式政治反对运动中;如在1870年代的农工政党,1890年代的民粹运动,以及一些方萌芽的马克斯社会主议政党中。总言之,在19世纪末,美国已成功的转型为一工业社会;而在这三十余年的转型期中,劳工则经历了许多的苦痛与摸索。


Ⅰ、风俗、价值观的转变


  在1865到1897年间,是美国工业分发展最紧密的阶段。在社会/经济形态迅速转变下,原来维持社会的传统价值与社群结构因而瓦解。另方面,巨型企业的快速扩张与集中、以及快速的都市化,也使得美国传统上的个人主义、机会平等、民主等理想,有了新的转变。像对洛克菲勒、卡内基等人,他们对自由、民主的看法,就和手下的劳工大有不同。以前的伦理,像:中小企业间的公平竞争、劳工雇主间的均等关系,以及在小村镇中,男女老少皆不可分阶级、相亲互敬的精神,都随着南北战争后的社会巨变,而迅速瓦解。这种改变的方式,倒蛮符合德国的社会学者唐尼斯(Ferdinard Tonnies)所提出的由「社区」转为「社会」(Gemeinschaft & Gesllschaft)的解释模型。在传统「社区」中,人与人的关系主要是以传统风俗、人与人直接交往为主;但在「社区」转型为「社会」后,人与人的交往主要是以非人性的法规、机械式的官僚作业为主。伟倍(Robert Wiebe)也顺着这观念,更深入地来探究1870 ~ 1900年间美国社会的发展。他指出:美国当时靠着铁路、航运、电报等科技的发展,整个社会已经联为一体;但是在另方面,由于地理阻碍以及地方习俗等因素,绝大多数的人仍然分别处于「孤岛社区」(Island Community)中;但这许许多多靠着传统式人际关系组成的社区,当面对强大的现代科技的入侵,在既无力抵挡又无能掌握的情况下,只得纷纷溃败。这正如马克斯早先的名言:生产关系落于生产力之后。因此伟倍指出,在这种状况下,整个社会变成了一个大战场;而在其中少数有力的人脱颖而出,他们为了自身利益,把整个社会、经济玩弄于掌下。另方面,绝大多数人民,在眼睁睁地看着这少数人垄断的状况,觉得既愤怒又疑惧;他们在政治上既没有声音与力量,在社会上又不受保障。于是在美国这新工业化社会的形成过程中,出现一片混乱;而且有好几次,全国几乎达到崩溃的边缘。

1.巨变的劳资关系


  在这混乱时期,劳资关系的变化最为明显。劳工史学家古特曼就指出:美国劳工在1870、1880年代工业扩展时期中,并非完全的软弱无力;他们反而有足够与雇主抗衡的力量,尤其是在钢铁、农业、机械业界中的技术性劳工。另外,罗宾逊(Jesse Robinson)、布劳弟等人也指出:技术性劳工组成自己的职业工会;而且由于他们在生产流程中占着重要的位置,因此这些劳工可或者个别的、或者运用工会的力量,来争取薪资、来设决定工作方式。另方面,他们所争取到的成果也可照顾到其他许多低技术性的劳工身上;因此后者也往往义无反顾的来支持前者所发动的各种罢工。
  劳工在对抗雇主争取生存保障时,除了依其技艺优势,还有其他的资源。古特曼、杜布夫斯基分别指出:劳工,特别是在小型工业城或矿区城镇中,也可占取当地权力机构。像在有些地区,劳工可藉其选票来选出自己的市长、警长与法官。另方面,在一些「孤岛社区」中,劳工可藉着传统小生意人、职业人士对大资本家的反感,来博取同情与支持。
  但另方面,雇主也绝非万能。在科技、经济巨变下,新式生产流程与机器在摧残劳工的同时,也摧毁许多竞争力低弱的企业家。许多缺乏像洛克菲勒或卡内基等有竞争能力的石油、钢铁业主,大多给逼得纷纷关门。尤其是1870到1890年代,几次的经济萧条不但使得百万的劳工失去工作,也叫成千上万的企业随之跨台。因此,雇主们在面对自己也无法掌握的高度市场竞争、雇佣劳工的情况下,他们绝大多数也像劳工一样,焦急地想寻求一能让自己生意受到保障的方式。
  企业界人士的解决之道,由二方面分头进行:其一是在高度竞争性的经济战场中,许多企业相互兼并或集中;这方式于1897到1904年间达到最高点;它同时也使一些关键性工业,减少市场高度竞争的压力。其二是:对劳工的薪资、工时与工作条件,做更加严苛的管制;而且当经济不稳时,雇主首先会来增加投资对新科技发展的投资,而少理会劳工生活、工作上的需要。但这二条雇主自保之道,倒也遇到不少阻碍。企业兼并、集中化直接就与美国个人主义、自由竞争、机会均等传统精神相冲。另方面把劳工工作统一管制,也与以往那依工匠技艺的传统方式不同,而且也遭到劳工所掌握的小城镇中政治、社会力量的抗拒。


Ⅱ、前仆后继的劳工抗争


  劳资之间的激烈斗争,只有在当一方面劳工想来维持、扩展自己权力,另方面雇主也积极加强自己对劳方控制的力量时,才会发生。我们如仔细来看一下美国在这段期间的劳资抗争事件,真会吓一跳:莫利帮份子(Molly Maguires)在无烟煤矿区的动乱;1877年的铁路大罢工;1886年乾草市场事件以及其后的围剿;1892年连军队都给调动出来镇压罢工洪姆斯特(Hmestead)抗争;以及1894年动用联邦军队的卜曼(Pullman)铁路大罢工。除了这些著名事件外,在全美各地区也有各式大大小小的冲突。冲突的模式倒十分地相像:劳工决定罢工、罢工破坏者欲冲入封锁线,双方冲突上升,州政府、联邦政府军队出现、镇压,劳工死、伤惨重。
  除此之外,仍有上千起未如上述猛烈的罢工事件,也在全美各地发生。据美国劳工局统计,在1881到1890年间,共发生过9668起罢工、停工事件;单单在1886年,就发生1432起罢工与40起停工事件;而且约61万劳工给卷入。而这些抗争,有不少皆属于劳工自发性的动作。据劳工局统计,在1880年代,约有39%的罢工,不是由工会主动发起的;1870年代的资料不详,但依估计自发性罢工的比率绝不低于80年代。在这期间,许许多多的劳工抗争事件,在美国历史上能与之相比的,也只有在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的劳工抗争。

2.赤裸裸的打压「劳工共济会」事件


  我们在这儿,或应更进一步来察看那在19世纪末劳资关系的改变,到底显现出什么深刻的意义。在此我们选个当时劳资抗争的典型——宾州东北部的无烟煤矿工人与矿主之战做为例子。
  在过去,一般历史著作对这事件解释得大而化之:或者把它给形容为伟大的矿区老板为了维护整个地区的安全与秩序,而与安那其不法份子对抗;或者把它描写为英勇的矿工为维护自己尊严,不惜代价来对抗那既剥削劳工又阴险的雇主。但有关这事件更细致的来龙去脉,已有学者逐步的澄清出来。
  在宾州东北部的无烟煤矿区,从南北战争后,由于可直达纽约与费城的公路开通,因此造成当地人口、经济快速的发展,这也吸引许多四处找工作的矿工。如此一来原来既有的社会结构逐渐瓦解,经济竞争开始恶化,而且「法律与秩序」开始崩溃。因此到了1860、1870年代,整个地区仿佛是座弱肉强食的大森林,而且雇主、矿工以及中产阶级三方面都觉得一片混乱。
  在此状况下,当地劳工首先出来发难。对矿区过度的投资与开采,造成煤业市场供过于求;这也导致雇主或采用减薪、裁员、或加强剥削劳工等手段来应付经济压力。在当时有些报刊也指出:「矿工们根本没有言论与行动的自由……他们活得没一点人样。」但即使如此,当地矿工仍试着建立起自己的组织:「劳工共济会」(Workingmenˊs Benevolent Association),来争取基本的生活保障与尊严。而「共济会」于1869到1873年间在辛尼(John Siney)领导下,也多少争取到一些成果。
  但即使在「共济会」存在的这几年当中,当地的犯罪事件仍层出不穷;尤其在1873年开始的大萧条后,更使得状况雪上加霜。
  另方面就雇主而言,他们当然不会袖手旁观。雷丁铁路(Reading Railroad)的总裁高文(Franklin B. Gowen)也借机来重整当地「秩序」。他一方面降低小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另方面则打压工会、控制矿工。高文靠着他对当地运输系统的垄断,来逼使其他矿主遵循他所订定的工资、煤价、协商政策。他也与其他铁路老板共同设定统一的价格与打压工会策略。另外高文还静悄悄地购买所有可买到的矿区,来化解同行间的恶性竞争。而他在推动「秩序」中唯一的阻力:「劳工共济会」。
  经济萧条,再加人心上惶惶,为高文创造出大好的机会。正如前所言,萧条更加重了人们长期以来对法律与秩序的不安。另方面各报章的新闻,又使人觉得整个社会简直乱成一堆。许多人相信各种有关:法律与秩序荡然无存,有人暗中制造问题等荒诞的看法。另方面,由于整个社区的族群状况,使得阴谋作乱的说法更像真的一样。首先来到这地区的是苏格兰——爱尔兰人,然后是从英格兰、威尔斯来的矿工。到1873年,这三个说英语、信奉基督新教的族群主导整个地区的社、经活动。大致上矿区老板都是美国土生土长的苏格兰——爱尔兰人,至于威尔斯人和英格兰人则多半做监工或公家官/职员。当这地区的矿产开始兴盛后,又进来一批新的族群:爱尔兰人。爱尔兰人由于信奉天主教,原本就和英格兰人格格不入;现在在美国又狭路相逢。站在高位的英格兰人,自然在此对爱尔兰劳工极尽严苛、剥削;这也为原本已充斥着社经问题的地区,更添上民族间千百年的仇视。
  爱尔兰人想在工作上、生活上想往上爬,自然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如果威尔斯的矿场监工或官/职员处处压制这些下层的爱尔兰人,自然当机会一到,爱尔兰人就会起来报复。布洛伊(Wayne Broehl)也指出:造成这地区动荡的主要原因,是民族间的矛盾——爱尔兰人对抗威尔斯人。他另外也提到,爱尔兰人把他们当初在爱尔兰为对抗英格兰大头家所组的黑社会组织、行动方式,给带进美国。以往在爱尔兰发生的事,现在又在这新世界易地重演。不过这次在美的团体,叫做「爱尔兰古风社」(Ancient Order of Hibernians);这是爱尔兰移民的一个互助性团体,而位居其核心的莫利帮,则负责来执行「古风社」的各种非法性的活动。到1870年代中期,矿区信奉基督新教的居民都认为爱尔兰人有这么一种组织存在,而且这对整个地方的安宁大有影响。
  至于莫利帮为什么会跟劳工历史扯上关系,这完全是高文施展打击工会的手腕所造成。高文誓言要打垮「共济会」,而且他发现打着「维护法律与秩序」的旗帜,远比「打倒工会」可来得更理直气壮。高文在与费城天主教的主教、矿区的司法官员密切合作下,派了马克帕南(James McParland)渗透进入「共济会」,马克帕南不久就与「共济会」中的头头们打成一片,而且开始密报这团体核心的阴谋和不法活动。他在莫利帮的二年期间,十分地活跃;他参加各种规划与行动,而且有效地来保护他雇主的财产,当然有时未必能保其性命。马克帕南共同参与激烈的打杀行动,有时也令以后的人怀疑:他到底是一个忠诚的雇员或是双重间谍?
  当马克帕南收集到许多对莫利帮分子不利的证据,而且密报上去的同时,在1875年发生「共济会」与雇主间的罢工事件。这一般所说的「长期大罢工」的抗争,由一月进行到四月,为矿工以及他们的家属带来许多苦困,也使当地治安恶化。在看到当地民众对这事件漠不关心的状况下,高文藉着利用工会内部的矛盾,以及施展把工会和罢工者抺黑的手腕,把这次罢工摆平,而且使得马克帕南不得不现形。
  在「长期大罢工」后的一年内,马克帕南变成审判莫利帮人士的直接证人;而高文正是这大审的检查官。每一个审判的模式都是一样:马克帕南作证人,一堆线民做旁证(他们事后都得到酬劳);每个被告都被判有罪。审判的结果,是20个莫利帮成员给吊死。而高文这个检查官也在审判中精心筹划地把莫利帮与工会活动联在一起,自命为为全地区平定了动乱,而且把「共济会」与莫利帮相提。他因此把整个地区的工会组织活动给扫得一干二净,而这得等到整个世纪末「联合矿工工会」(UMW)再度出现,才开创新局。高文在这事件中,共花了15万美元;但对他而言,一切倒是十分值得。

2.「假维护治安之名,行镇压工运之实」的模式


  我们得清楚无烟煤矿区的抗争,并不是个例外、或偶发的事件。古特曼在研究1873到1876年萧条时期各种劳工阶级社区中的冲突形式,发现他们大都与无烟煤矿区的抗争方式大同小异。在伊利诺洲、新泽西洲、宾州以及其他各地,劳工为了自己的生存与自主站起来与雇主抗争,而雇主则是想经由消除同业间竞争以及对劳工更加控制,来在经济萧条、利润下降的情势下,争取生存机会。大多数企业主并不像高文一样如此幸运,而能把爱尔兰的移民劳工当做替罪羔羊;但他们也十分地清楚,打着「反对暴力」、「维护法律与治安」的旗帜,对自己大为有利。从1873年到1876年,甚至到19世纪末,在各种劳资纠纷中,雇主如果遇到当地劳工强力的反弹,而他们又无法在当地雇到临时劳工、或无法促使罢工劳工回来工作之时,雇主会由其他地方雇用破坏罢工的劳工,而且也雇用武装保全人员,来维护生产。由外来者取代当地劳工的工作,自然会引起当地劳工的愤怒与动乱;而这愤怒又因许多外来劳工的种族、民族特性——多为东欧来的天主教徒、美国的黑人——更为加强。于是民族、种族的区分,配合上经济、社会的界线,使得暴力行为愈益升高。一旦在暴力扩散、当地官员或不愿或无力来处理时,雇主这时就会扮演财产权、法律、治安的守护者。当地官员或许会不理会这些动乱,他们或是明白动乱的起因或赋出同情,但该州州长或美国总统则会誓言悍卫州宪法、联邦宪法,而来维护法律、治安。到最后,在大多情况,雇主总是能靠着州长、总统的支持,派出部队来维护地方和平。当然,法律、治安是靠着牺牲罢工者、工会而给维持住,这绝不是偶然的。大多时候,劳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外来的部队为了企业家的利益,把劳工自己的力量给镇压掉。
  这种冲突/镇压最具体的例子,发生在1877年的铁路大罢工的抗争中。铁路公司在受到财务压力,于1877年突然地片面的裁减员工的薪资,并且加重他们的工作量。这种对铁路劳工生活公然的挑战,自然引起劳工的愤怒,而且激发组织起共同的铁路员工工会。当然个人式的不满,永远比组织运作爆发的要快。在七月,当巴尔提摩——俄亥俄铁路公司宣布第三次连续减薪一成时,在西维琴尼亚州马汀堡的铁路员工,发动起自发性的罢工,而罢工潮也一波波由那儿扩散到其它东北、中北各州的铁路劳工。一地区接着一地区,罢工者与当地居民联盟起来,公开反对铁路业主。在匹茲堡,宾州铁路公司的建筑也被人纵火,而把整个天空照得通红。对这种情况,大多数地方当局多半不愿出面或不能来维持「法律与治安」。即使是民间的州民兵团,虽有保卫铁路财产之责,也显得束手无策。在马汀堡的民兵团指挥官所处的情况,与其他地方大同小异:「我一点办法也没。民兵团的人大都是铁路劳工,而且他们根本就不会出来执行任务。」在其他州,民兵团的情况也同样的不听指挥,这只使得动乱更加升高。
  当各州在无法自行处理铁路抗争、维护地区「治安」时,铁路公司老板开始直接找上联邦政府。一封封电报和报告直接送到联邦官员手中,指明当地的混乱与暴动,连州政府都控制不了。海斯总统制(Rutherford B. Hays)不就其因、反就铁路纠纷可能造成的恶果来判断,立即下令戒严,派遣联邦部队进入马汀堡、巴尔提摩、匹茲堡等地,来维护「和平」。于是,火车又继续开动,于是再一次法律、治安是靠着牺牲劳工而得以再度维持。

3.社会各阶层介入劳资斗争


  到了1870年代未期,美国的劳资抗争已逐渐形成一种模式,它在以后的二十年间仍然不断的重演。在罢工刚开始时,劳工在当地站着领导性的位置;当地社区的小商人、职员、报章媒体、编辑都会一起来支持他们劳工阶级的邻居与顾客,来共同对抗外来的资本家。而且既然当地的执法官员既然是由劳工阶级票选出来、或他们本身也是工会会员,因此他们也会协助劳工把外来的替代劳工赶了出去。企业主受制于当地状况,往往会引用外力。州长或会派遣民兵团进入,来维护当地的法律与治安——这往往事实上是来保护外来替代劳工。万一民兵团也对此事束手无策、袖手旁观时,企业主会请求联邦军队来帮忙;就像在1877年卜曼铁路大罢工事件一样。
  在1877年与劳工阶级下一次大动乱的1886年期间,劳工与企业主间的权力关系,转向到对后者有利。商业人士比劳工显得更会调整,他们或是自行组织起各种商会来操纵市场,或是消减、并吞自己同行业的竞争者。结果是商业组织愈变愈大、愈变愈富。许多公司,既然愈来愈不受同行竞争的压力、愈来愈能承担短期的风险,于是开始找劳工开刀,来更严加管制劳工,来冒可能的抗争风险。另外,一些公司也开始采用「狡兔三窟」之计,把生产分散到各厂;因此,他们根本不用担心什么罢工。再加上各种厂内科技的改善、装设,使得劳工的力量又给减了一层。以前在铁、农机械工作的手工艺匠,突然在一夕之间发现不能再靠自己的技术来吃饭;新创的机器,可以更有效地来取代他们以往的工作。这种情况在钢铁业界特别的明显;新的生产技术,使得以前在老式钢铁业中占重要地位的手工艺,变得失去分量。另外,我们也可由麦考米克农机厂的例子,清楚地看到新科技的影响。技术性的造模工人在1885年罢工时取得胜利。但在1886年麦考米克在他芝加哥的工厂引进了气压造模机;虽然这新机器的效果在当时未必比熟练的技术性劳工来得更为快速与精巧,但至少当工匠再度罢工时,非技术性的劳工不需什么训练,即可立即接手操作这机器。当然,麦考米克于1886年在预防罢工方面,也与警方以及芝加哥市政府官员,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4.芝加哥「乾草市场」事件


  企业主愈来愈强的经济力量,以及他们与官方愈密切地结盟,使得一些激进的劳工倍受挫折,而生出绝望之心。由过去的经验,我们可看到;挫折和绝望会引爆出动乱。在1880年代,爆动最多之处,要属芝加哥;而也正是在芝加哥,安那其的思想盛行,逼得中、上阶层难以忍受。到1886年芝加哥已成为美国激进、安那其活动的中心。在那儿,德国的移民劳工,组织起自己各种团体,成为革命的种子。而也正是在芝加哥,在1886年5 月,当麦考米克的造模工给打败时,警察和罢工者起了冲突,这造成两名劳工死亡,多人受伤的结局。也因此,挫折和失望到达顶点。
  斯匹西(August Spies)这位安那其活动份子,对警察的这种动作愤怒万分;于是他当场呼吁在五月四日的黄昏在乾草市场举行群众抗议大会。各式政治暴动的谣言在芝加哥四处地流传。但到了当日黄昏,乾草市场的抗议大会并不热烈;风雨使得参加的人数减少,讲演内容也了无新意。但正待大会即将结束之际,突然出现一队警察;更突然地是有颗炸弹在警阵中爆炸。于是原本是一场风平浪静的大会,变成了一团混乱与暴动——炸弹炸死几名警员与群众,这使得警察变得残暴万分,凶猛地向手无寸铁、四处逃逸的群众攻击。
  这大会虽以残暴的方式结束,但更坏的还在后面。这个莫明理由的炸弹(至今仍未弄清到底是何方人士所丢),却激起芝加哥官方与全城中产、上层阶级的震惊,他们一致认为全城暴力恐怖益加严重。警方也开始大肆其手,欲扫荡任何可能惹是生非的份子。于是成批的工会份子、外劳、游民全给搜探,直到警方设定八名首谋,把他们拘禁起来为止。在这八位人士中;斯匹西与帕森斯(Albert Parsons)在1880年代就已是莫利帮的一员。在芝加哥和全美各地的舆论,也一致声讨这八名被告:安那其份子一向宣扬个别暴力行动,而乾草市场的爆炸事件正是这理念的表现;因此这八名被告的安那其份子或是直接投弹、或是煽动别人如此地做。而芝加哥的警方、官方、媒体、杂志不但未来澄清这种曲解,反而更大炒这阴谋计划的图象。这八名被告在面对司法不公、给戴上阴谋叛乱的帽子、全城打压、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有七位给判定绞刑。在一连串上诉又败诉中,一人在狱中自杀,终于有四位于1887年11月11日送上绞台;另三位则得到1894年伊利诺州阿给特州长(John Altgelt)大力赦免后,才得重拾自由。
  乾草市场事件,正如岱渭(Henry David)在1936年「乾草市场事件史」中所言,除了消减五条劳工工运人士生命外,也首度开创全美性肃清运动。各种宣传媒体都把工会、安那其与谋杀划上等号,于是任何鼓动组织工会的人士,都给抺黑成可能的暴力份子。
  乾草市场事件既然是如此的轰动,弄得人心惶惶,以至于在同年另一件更猛烈的产业冲突,反而给人忽略。在同是五月份于威斯康辛州的湾景(BayView)波兰移民铁工,在当地波兰移民社区支持下,欲封闭当地铸铁厂,而与民兵干了起来。民兵团朝群众开火,打死十余人,才把罢工者驱散。而乾草市场、湾景等事件,正是美国当时劳资冲突的典型写照。

5.产业冲突的典型:钢铁大王卡内基的手腕


  在大产业家的权力上涨的同时,他们也一定愈来愈想拔去那眼中钉——工会。钢铁业的劳工就深刻地吃过这种苦头。在1870/80年代,「钢铁劳工联合会」,曾是全美最强的职业工会。但即使这工会的全员在钢铁业及其附属行业中立足脚跟,仍不得眼睁睁地在看到钢铁生产愈形重要,以及钢铁大王卡内基漠视工会,施展铁腕来推动生产的情况下,失去大势。这个工会由于钢铁业本身采用创新科技的优势而被丢在一旁,极力挣扎。而工会那欲对钢铁作业的掌控,又与钢铁老板想挣钱、以及对工作流程的完全控制相冲。因此虽工会仍有一定力量,但钢铁老板,特别是卡内基,欲极力想将之扫除。
  在卡内基再度扩展他帝国,而把宾州的洪姆斯特厂收购时,厂中已有一有力的「联合会」的分会。工会与企业主相干,也只是迟早之事。
  但洪姆斯特抗争最有趣的,倒非他独特性,反而是它完全是美国19世纪末产业冲突的标准版。卡内基和他的大将相争执:佛瑞克(Henry Clay Frick)同意其目标,但反对其手腕;卡内基希望一步步逼使工会员工乘乘就范,但佛瑞克则希望在不消耗时间、不损失生产、利润的情况下,施展快刀:防卫工厂、雇用保安人员,引进罢工破坏者/替代工来扫荡工会。终于佛瑞克占了上风。于是开始了洪姆斯特大战;在1892年7月6日,全镇武装的罢工者与民众在罗罗格哈拉河岸聚集,准备面对迎面而来的二船保安人员。经过一阵枪战后,一名保安人员被射杀,11名受伤,其他人全向工会会员投降。在往后四日,洪姆斯特的劳工以及当地的支持者控制全镇,维护以往的和平与安宁。但7月10日当宾州州长在收到佛瑞克请求保护私人财产、维护法律与秩序时,他出动州民兵团。在兵团的护卫下,罢工破坏者鱼贯进入厂内工作,而且把烟窗洗白;这也表示洪姆斯特工会抗争的结束。当1892年11月,工会无条件投降后,卡内基由意大利发回封电报,松了口气:「生命又再度值得活了。……自七月以来第一个快乐的早晨……万分恭喜——改进工作——往前冲——清除跑道。」一位旅行家在事件不久后,去洪姆斯特观看当地劳工阶级的状况时,写道:「经理们展示卡内基的『胜利的民主』一书,但就我所看到的一切,应改为『回到封建制度』。」

6.卜曼的铁路大成


  到1892年末,劳工由过去二十年产业冲突中所学得教训,应够清楚了。在大多情况,劳工没力量来向集中的大资本集团做挑战。但当劳工暂时可把企业主弄得动弹不得时,州政府往往会出面来解救资本家。当企业主主动发动攻击,欲扫除工会时,劳工别无选择,只得反击。当会员觉得绝望或愤怒时,或那些没组织的劳工的力量变得太壮大时,劳工领导往往无力来阻止斗争。而绝望、愤怒与自发性,正是19世纪最后一场大战--1894年卜曼斗争(George Pullanm)的最佳写照,它也为全美那「混乱时期」画下一句点。
  这个有关卜曼以及中西部主要铁路界业主,与德布斯(Eugone V.Debs)以及「美国铁路工会」(ARU)的对抗事件,是场劳资双方皆施展其实力之战。正如前面所言,在内战后,资方的力量远比劳方扩展的更快。当劳工仍因职业、民族、种族等问题而仍是一盘散沙时,资方已通达兼并、商会等方式,组织起来。在首度出现全美现代大企业集团的铁路业中,长期也一直为过多的资本流入与高度竞争所苦恼;而各铁路公司的经理也一直透过正式或非正式结盟,来减除这些问题。一些铁路协会也经常用其集体之力,来打压业界其他同行或工会。德布斯在1893年建立「美国铁路工会」,一方面是为了对抗资方集体的力量,另方面也是想把与铁路有关的各行各业的白人劳工与行会联合起来。在「美铁」设立不久其成员,就与「大北方铁路公司」打了胜仗;这也证明德布斯所推动新式的产业工会组织,能有效的来应付资方新式的企业财团组织
  「美铁」在洋洋得意的同时,突然发现自己已莫明奇妙的给扯入另一个战场。卜曼公司的劳工在经过一连串向公司要求仲裁被退回后,于是在「美铁」的大会中请求其支助。在德布斯尚未弄清状况之前,「美铁」的各代表已兴致昂昂地表示其同舟共济之情,当场投票决定要其成员杯葛任何与卜曼车厢有业务相关的铁路公司。于是在短期内,中西部铁路运输几乎完全停顿。但即使「美铁」这初步的成功之举,也只不过是资方有备而来的一个陷阱。
  正如以往一样,铁路业主开始向官方告状。在未能完全得到伊利诺州长阿给特的支持下,他们转向联邦政府求援。而联邦政府的反应十分热烈。克里夫兰总统、司法部长奥尼(Richard Olney)皆动用联邦一切可能的资源来打压罢工。克里夫兰甚至宣称:他即使需动用联邦每一分经费、每个士兵,也保证每封信都能送达到芝加哥收信者的手中。(罢工者也保证罢工活动绝不干扰邮政作业)。为了确保邮政作业通畅,奥尼拿了法院禁令,宣布罢工活动非法,克里夫兰也贯彻法院的命令。在面对联邦打压之下,罢工者毫无还手之力,德布斯则给逮捕、判刑。

7.劳工所处的形势


  这种产业冲突被血迹给玷污的肮脏的历史,使得人们开始质疑起美国社会中的共识。在以往人们都认为大多数美国人都有一套共同的价值理念,这也是哈茲(Louis Hartz)在「美国自由主义传统」(1955)中所说的「洛克式的共识」。依葛罗布指出:美国劳工也接受这洛克式、中产阶级式共识,他们也想拥有像资产阶级式的家庭、住宅与工作。因此,在葛布与哈茲看来,劳工与他们雇主的区别,倒非价值、行为、目标方面;反而是财富多少、房屋大小、事业成就高低方面。
  因此,我们可看到劳工与雇主都有一套相同的价值观。但另方面我们又看到由1873到1877年经济大萧条到卜曼大罢工期间,充满各种暴力与社会动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既有共识,但同时又在拼个你死我活的?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大多数有关美国社会中共识的论点,大多都陈义太高,过于抽象。这些论点往往是在脱离具体时空脉络中进行。但具体的人是活在真实的世界中:有具体的事件,以及各的喜怒哀乐之情;而这些生活细节也往往影响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或许劳工、雇主皆敬仰林肯所揭示的自由、平等;但在现实社会中,在一堆堆大财团形成下,如何来讲自由、谈平等?劳工与企业家或许也都认为有屋可住的重要;但为何卡内基可住在第五街的千万元的华厦,而矿工只能住在矿区边的小蓬屋中?劳工与雇主或也都赞扬美式的民主、共和政体,但这政体对不同的阶级都有平等、相同的对待?或劳工与雇主各自就现实产业冲突中,发展出自己对美国政体的看法吧。在宾州矿区一位矿工就指出:
  「这国家中的劳动人民突然地发现,他们一向所自毫的共和政体根本无从来帮助那些想一直逃离惨况的人。他们发现,垄断企业集团同政府一样有力量。他们发现,资本同君主专制一样僵硬。他们发现所谓的独立只是个神话,而且劳工所受到全面压制的情况,与前几代在大庄园工作的祖先们完全一样。」
  问题的主因在于,企业家与其同伙已把整个游戏规则改变。他们,而非劳工,把各地方性社区既定的结构与传统价值完全转化。企业家以一套非人性、官僚式程序,来取代以往在「孤岛社区」中人与人面对面的关系。他们摧毁或收编当地竞争者,来夺占地方市场。在当地方性社区起来对抗这新式企业家的入侵时,后者又会引入州政府、联邦政府力量,来助其「整顿」这些社区。因此企业家之所以胜利,倒非因他们的价值观较优势,而是因他们最先看到那工业社会的问题,绝非单干即可解决。因此当企业家在当地经济势力愈行扩张之际,以往许多社区中敌视的力量也纷纷靠拢。在1870年代企业家仍被标示为「外来力量」、而被社区反对;但到1890年代,反而是当地劳工愈行给孤立起来。企业家,而非当地劳工,取得当地社区商人、专业人士的意识形态上的支持。
  产业家到这个时候,不但学会在遇到问题是,自己内部得先团结、组织起来;他们还把组织作业学得更熟练。戴尔蒙也指出:「十九世纪末社会史的动力,主要是来自人们试着去了解,而且透过组织方式去控制那重建他们世界的力量。」


Ⅲ、各工运路线势力的消长


  戴尔蒙所说的,在后来也都纷纷验证。但劳工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们并没忽视雇主的手腕。劳工逐渐发现,原本在产业冲突中,站在他们这一边的社区中的非劳工人士,现都已跑到雇主那边去。劳工在四处无援的情况下,只能自力更生。这也是说,美国的劳工,就像他们雇主一样,也玩起团结、组织的工作;希望这些组织,能为劳工在社会、在经济地位上,争取、保卫一定的权和利。也因此在1890年代末期,我们可清楚的看到,以前具有自己自主性、地域性的行业,纷纷组织全国性的工会。也只有靠一个有稳定经济基础的全国性的组织,才能在对抗强而有力的雇主的罢工中,站得住脚。

1.体制内或体制外改革的辩证


  其实美国在内战结束时,早已有许多的劳工组织存在。但就像美国当时社会中其他的情况一样,在1870年代,绝大多数劳工阶级的组织都是地区性的。由1790年代第一个印刷制鞋大工业行会的建立,离心力就已存在。各式行业的地区工会,就像劳工阶级在各地的孤岛一样。但美国以往各地的「孤岛社区」,逐渐因无力对抗全国性交通、通讯的发展,而给联成一片;同样地,各地区性的工会也无力抗拒地区性或全国性的雇主组织。因此19世纪末劳工组织的历史,就是劳工不断的试着以各种方式,来建立自己劳工阶级的经济组织,来对抗全国性企业集团的斗争史;它也是一部劳工组织起来,在或者是打破这一定经济体制、或者是体制内改革二条路线间摆荡的历史。
  对美国劳工历史的主流研究,是由孔曼斯(John R.Commons),皮尔曼(Selig Perlman)等人发展出来的。他们把「重建时代」的劳工组织给定型。在这个型中,工会是劳工以站在受雇者身份所自然、自发性发展出来的组织。既然工会是由劳工来创建、经营,它也为劳工提供一定的服务;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保障劳工的工作权。孔曼斯等人认为美国的工会主要是个「经济性」的团体,它配合劳工阶级的价值观,而来适应、配合既存的社经体制。至于其他的一些团体,孔曼斯等人则认为它们只是些不切实际的改革团体,主要是由中产阶级改革者或激进的知识分子所带头。而这些改革团体也会误导劳工,把他们引入歧途。
  按着这种说法,也似乎说得通。我们可看到1870年,在全美32个全国性的工会,尤其是其中一些最大、最强的工会,像:国际铸铁工会、国际印刷排字工会等,都能符合美国劳工的期望与想法,也为劳工的需要服务。它们致力为劳工争取较高的待遇、较短的工时,而且由团体协商方式来争取工作保障权。但另方面其他的一些组织,像:各式的地区性的劳工政党,八小时工时联盟,还有广开大门的「全美劳动工会」(NLU)等,孔曼斯他们认为这些组织欲想打开一条不能实现的道路:创造出一个非资本主义、乌托邦式、男女平等的社会;而且他们也未能为劳工提供出一条取代资本主义的有效的手段。
  孔曼斯的对工会的定位方式,也给许多人用来研究「全美劳动工会」(NLU)。这工会在1886年于巴尔的摩成立;它不但致力在全国性的层次发出劳工的呐喊,而且也提出一些在当时仍具挑战性的劳工诉求,像:女性的权利、黑人劳工的地位,八小时工时、货币改革等。但依照一些史学家,如瓦尔(Norman Ware)、葛罗布的说法,当「劳动工会」愈来愈走向与劳工需求无甚相关的社会改革方向时,它旗下的工会也一个接一个的离开。尤其在1872年,当「劳动工会」连署支持一自主性、全国性的「劳动改革党」时,瓦尔指出,这个组织已经没有什么群众基础。因此,除非美国劳工能真正认清那改革想法、中产阶级的万灵丹、以及知识分子的乌托邦空想都只是种好高骛远之举,否则他们只会像「劳动工会」一样:屡战屡败。
  但近几年来蒙哥马利(Darid Montgomery)在他具开创性的有关劳工、内战、重建时期的「平等之外」(1967)一书中,由阶级冲突导致重建垮台这观点切入,而为当时历史重画图像。蒙哥马利指出:劳工曾建立各种组织,试着来冲破那由激进共和党员的政治改革所开创出的法律上的形式平等;而正是这种形式平等,使得劳工阶级受制于其雇主。美国劳工透过工会组织、改革协会、劳动政党,或马克斯主义的「国际工人协会」,来寻求其社会、经济力量,而达成实质的法律平等。
  蒙哥马利在打破以往美国劳工史图象的同时,也指出:各式改良协会、劳工政党、工会组织,甚至连「国际工人协会」,都有同样的成员。在大多数例子中,活跃、成功的工会人士往往同时参与及领导这几种团体。而且即使各个组织的结构、功能未必相同,但目标却全一致。工会组织,主要是和雇主交涉;其会员只限受薪劳工。改革协会与劳工政党,则以教育、鼓吹为主,因此欢迎任何人加入。「全美劳动工会」则是个政治性组织,其目标是在华府为劳工游说。全美当时最享盛名的工会人士希尔维斯,亦是「劳动工会」书记长。当时最博众望的激进劳工改革者史弟华(Ira Steward),不只是中产阶级的怪胎以及知识份子,而且也是位技术性的机械工。正如蒙哥马利指出:史弟华所带头的八小时工时运动,「并非」只是个现抓的特效药,它更是整体社会改造计划中的一支。另外我们也不应忽略在美国历史的这段时期,劳工以及工运领导并不认为产业资本主义必然会胜利或不可扭转。当产业资本主义方萌芽之初,美国社会仍有各种发展可能;而且希尔维斯也在1868年就「第一国际」之事,写信给马克斯:「我们的目标是相同的……在你已做的事上勇往直前,直到最光荣的胜利到来……金权已快速的把人给吞了进去。我们得向它开火,打倒它。如果可以,我们可透过选票来获胜;如果不能,我们会采取其他来严厉的方法。在绝望的情况下,有时得流些血的。」
  但不论务实性与理想性、温和式或激进式、经济性或政治性路线,在内战中以及随后冒出的工运,的确为美国社会开展新的可能的转变。正如蒙哥利马指出,这些战后出现的运动,与其说是一种反垄断、中产阶级改良式的工运,它更应是多层面的尝试,来使方出现的产业社会变得更均等、更具人性。
  但毕竟商业循环限定了工运的发展。由1873年持续到1878年的经济萧条,把那刚萌芽的劳工阶级运动连根拔起。首先倒下去的,是那日益衰败的「全美劳动工会」;而它也一向饱受内部动作困难、与保守性工会攻击的双面夹攻。至于较温和,务实的工会,情况也没多好 。当失业人数愈益上升,劳工也付不出什么会费;于是大多数工会在原本即已财务不良的情况下,纷纷倒闭。另方面,当工会面临会员数降低、收入巨减的同时,又受到资方减薪、打压工会、谈判等攻势。因此大多数劳工不得不在或是保工作、离工会,就是支工会、离工作的二种困境中。于是正如在1837到1843年的情况一样,经济萧条把一可能前途大好的劳工运动摧毁。

2.工运场上的新力量:「劳动骑士」


  在1880年代美国社会中又出现另一波劳工运动;但由于内部的厮杀,造成劳工分裂,其后果也影响美国劳工运动往后的结构与方向。劳工内部争斗的双方是「劳动骑士」(The Knight of Labor)与「美洲劳工联盟」(AFL),而由后者获胜。要想了解「工联」的成功,我们首先得了解在1880年代,为何「劳动骑士」是当时最有力量、最受支持的团体?它在顶点时代表着什么?以及它最后为何失败?然后我们再来察看「工联」以什么条件获得劳工支持而取代「劳动骑士」?以及「工联」为何可以一直生存下来?
  瓦尔的「1860 ~ 1895美国劳工运动」一书,完整的记录「劳动骑士」的历史。简言之,「劳动骑士」源起于1869年费城成衣剪裁行会;它成立时也仿造当时盛行的兄弟会做风——保持秘密,有一定仪式。到1873年之前,「骑士」活动的范围仍只限在费城与新泽西州一带;但不像其他的劳工组织,它并未在1873年萧条时间瓦解,反而是撑了过来。因此当全美经济在1878年回复繁荣、而劳工又想站起来时,「骑士」自然得天独厚。
  瓦尔指出:「骑士」在这期间,仍「没有理论,没有改革,没有政治野心,也没有奇怪的、雄壮的旗号。它就像其他全国性工会一样地单纯;而其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它想把所有产业全包收进来,而且想继续保持其秘密性。」但在1878年费城大会之后,「骑士」分开其身份,向全美扩张,而且打着社会改革的旗帜。「劳动骑士」为何会由一劳工阶级的经济性团体,转化为一中产阶级的改革组织呢?
  正如前面所提,在这段时期劳工阶级的不满一直往上升,而「骑士」正好借这形势快速发展。在一位既是机械工、工会份子、又曾是宾州史克朗顿城(Scranton)市长包德莱(Terence V. Powderly)的领导下,「骑士」在1881年公开身份,而且向所有的「生产者」(除银行家、律师、酒商、投机者、股票经纪等人外)广开大门。这也是指「劳动骑士」也成为另一种「孤岛社区」的典范;在这「社区」中,所有「可敬的」成员,不论职业、财富、民族、宗教、种族等,皆是一家人。另方面,「劳动骑士」在其目标上也是雄心勃勃。它在1884年会员大会上决议:「我们愿对既定的产业体制做根本的改造,而且去致力达成此改造……我们对既定产业体制抱着一种作战的态度。」这决议并「未」向产业,而是向既定体制开战。而且「骑士」欲达到其新社会的目标,必得广招会员。新社会的出现,不能只靠各个行会、工会站在自己位置,只为自己会员争福利而达成。于是包德莱与「骑士」的首要信念就是团结,而其口号:「一人受损,整体关心!」也正是这种信念的表现。如果大多数民众能由「骑士」组织起来,而且能认识到社会改造的必要,那么民众可经由经济合作、政治行动来达到建立新社会的目标。因此「劳动骑士」也像「全美劳动工会」一样,其功能超过个别性的工会,而是个教育性团体。但各工会只要承认「骑士」的基本原则与目标,仍有自己自主运作的空间。
  到底是何许人加入这「劳动骑士」?对此,我们并没实际的统计资料。但非劳工人士应没太多。如果说有一定中产阶级或专业人士加入,他们其中一些人应会爬到领导层。但由「骑士」的领导人士的背景资料显示,他们都是劳工阶级出身。因此,即使「劳动骑士」广开大门,招收会员;但它应仍属劳工阶级的组织。
  「劳动骑士」在它初期并无突出之处。但在1885、86年间,这个团体突然名扬全美,而且成为所谓的「1886年大骚动」的中心。一位编辑于1886年写道:「『劳动骑士』的发展奇观,在历史上简直是前所未见……这个组织掌握这共和国的命运……它展现出全国劳工结合出来的巨大力量。」「劳动骑士」为何有如此地份量?道理很简单,它一方面在1885年击败西南铁路公司;另方面它发展万分快速,到1886年春天已约有75万成员。

3. 「劳动骑士」的早殒


  如果说「劳动骑士」以惊人的速度掘起,它则以更吓人的方式没落。到1887年,它已失去一半以上的新成员;到1890年它更急速的衰退;而且到90年代未期,它几乎消亡。「劳动骑士」的兴衰为何如此快速?
  虽然有许多文章、专书讨论这问题;但详情仍不清楚,相关解释也不尽令人满意。这其中对「劳动骑士」有一定细致分析的是葛罗布的「劳工与乌托邦」(Workers and Utopia)。他承传着孔曼斯、皮尔曼的模式,而且把重心放在「骑士」的公开性言论,而非行动方面。葛罗布认为这组织源自杰克森时期的改革,人本运动;而其意识形态与角色又承继「全美劳动工会」的传统。「劳动骑士」做为一改革性团体,一方面强调教育与合作,来解决经济压力;另方面也重视团体协商与整体社会福利。这些大目标自然与美国大多数劳工以及许多工会当下的迫切要求相冲突。另外当「劳动骑士」的势力扩展到西、南部后,由于许多农民加入,也造成「骑士」内诸多非工会性团体出现,而这又影响整个组织的走向。于是许多工会人士在势单力薄,而「骑士」又无力凑聚罢工基金,或集中火力朝向团体协商路线、或满足各工会当下需求的状况下,纷纷离去。另方面葛罗布也指出:在1880年代对组织打压的情势下,劳工不会只附属单一个劳工团体;因此如果他们真要押注在一个团体,也会押在一个能为其「真正」需求服务的团体——工会上。
  另二位史学家则由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劳动骑士」。佛那(Philip Foner)在其「美国工运史」第二卷(1955),以及曼得尔(Bernard Mandel)在其「龙帕斯」(1963)书中,皆以马克斯主义观点来做解析。他们皆赞扬「劳动骑士」的成员开放措施、以及它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但二者也皆批评包德莱以及其手下来限制工会的利益、误导工会会员。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工真正需要的是战斗性工会,以及在阶级斗争中学习;但包德莱却教导他们去走仲裁路线,以及阶级和协。曼得尔则把龙帕斯与包德莱相互比较;认为前者更具战斗性、攻击性,而后者以及其手下则较保守、小心翼翼。前者具务实、实际性,后者较空想、理想性。前者是劳工,后者则属中产阶级改良者。佛那与曼得尔皆认为:工会利益和中产阶级改革目标,必然会起冲突;而且工会比「骑士」更能代表一般劳工的心声。
  只有瓦尔认为,工会与改革团体间利益未必相冲;他在「骑士」的组织中,找到二者共存的例子。但就各工会与「骑士」相冲的事件,瓦尔认为主因在于「骑士」在纽约市的一激进团体「家庭俱乐部」的冒进,以及包德莱与龙帕斯间的权力之争。由于包德莱在行政上无能,又拒绝与龙帕斯谈判,而使得「骑士」与各工会间无从融合。
  这些观点似乎颇能对「劳动骑士」的挫败,提出一定的解释;但再仔细察看,则又显得毛病百出。譬如,葛罗布认为「骑士」在向西、南部扩展时,它成员中劳工、工会人士也就比率愈降。但他又如何认定西、南部的农业区中没劳工阶级?由统计报告、地方史的记录中,我们可知道全美各地皆有劳工阶级。像在西、南部,到处都有铁路城、矿区,而在其中一定有许多五金、机械铺子,以及参加工会的木匠、建造工、机械工、矿工。为何不推研「骑士」在这农业地带也能招收这阶级的成员?麦克劳伦(Melton Mclauren)的研究就指出:南方的纺织工就成千上万的加入「劳动骑士」。或一般认为:「骑士」因领导层与成员间的分歧而垮台。如果真有此分歧,那么领导层人士是如何升上去的?他们——特别是包德莱——又如何能一直掌权,而没给拉下来?最后,为何要认定一组织的原则与言论,与其成员的期望相异?难道这只是表示出劳工群众并不关心自己的利益,或很轻易给误导?
  「劳动骑士」失败的原因,应满清楚的。葛罗布:整个大环境对劳工团体不利;皮尔曼:资本主义的打压力量;佛那与曼德尔:企业家对「骑士」的紧追不舍;瓦尔:既定秩序的力量。另方面我们也看到一些因素:在产业冲突中,企业家的力量;官、商结盟;以及劳工阶级因种族、民族分歧而散裂。许多学者批评包德莱因反对罢工,而使自己与好战的成员与工会人士分歧。但没多少人提到在当时19世纪末,他对现实环境的判断。包德莱在1888年当「骑士」没落之际,解释他反对产业冲突的理由。「我只想提醒我们的成员:罢工实际上会对我们劳方造成什么样的结果。罢工被打败倒非最糟的事;更坏的是劳工会失去希望,放弃组织……一群饥饿的人组织起来,凭什么来跟金权打仗?……我认为罢工把美国的工运弄衰了。」而在19世纪末美国主要产业冲突的消失,完全验证了这个说法。
  由包德莱的言词中,我们可知道「劳动骑士」完全明白它巨大的任务,以及以对手的威力。而且正如瓦尔指出:「骑士」是「想告诉美国劳工自己首先是个劳工,然后才是建筑工、木匠、矿工、鞋匠;自己先是个劳工,然后才是天主徒、新教徒、犹太人、白人、黑人、民主党、共和党。这也是说「骑士」在揭示出事情还未如此,但希望有一天会如此的一个方向。」而「骑士」对工会的批评则是,即使它们接受现实而且向之挑战,但它们仍站在自己本位,依木匠、建筑工各自身份组织起来;而且把自己行业的利益,置于其他行业劳工的利益之上。另方面,工会人士在认定资本主义太强而打不垮、以及要求维持薪资制度的情况下,自己反而形成一群劳工阶级精英;他们站在安稳的位置,安祥地渡过社会中的各种风暴。他们的出现,为劳工阶级中小部分工会会员,争取到一定福利;但「劳动骑士」的失败,却是所有美国人的失败——当然除了资本家和其同伙人之外。

4.后来居上的「美洲工联」


  历史是为胜利者,由胜利者来写的。因此「劳动骑士」与「美洲工会联盟」(AFL)的例子最为清楚。由一般资料中,我们对「美洲工联」的印象是:「进步的」、「务实的」、「成功的」组织,而且能符合成员的期望,为成员服务。所有「骑士」所没的优点——运作通畅、理性、在「工联」身上都可找到。
  也因此人们习于把「工联」及结盟工会的政策与作法,作为那判所有美国劳工组织的标准。或我们可问,这成功的工会的特别政策与作法又是怎样的?首先是「工联」承认产业资本主义社会,而工会应可与企业家协商:雇主在答应工会可代表其会员来协商有关薪资、劳动条件与劳动安全等问题时,他们也获得工会的保证:「绝不」向资本主义体制挑战,绝对遵守劳动契约,即使这契约与整体劳工利益相违。其次,工会绝不卷入政党,而只纯就经济层面问题来活动。第三,工会人士拒绝知识分子以及中产阶级改革者们的建议或领导。这三项原则,以及顺之而行的作法,在以后则结晶为美国劳工意识形态的主轴:用皮尔曼的话:即是「工作意识」。工会内部的政策、外界的关系,全只有一最主要目标:保障会员的工作。而一个典型的工会变成应是:入会会员有资格限制、严格的师徒规定、靠着控制生产速度来分配工作机会、契约谈判、以及厂方不能雇用非会员劳工。
  但「美洲工联」及工会又是如何达成它们的目标?另外,19世纪末工会的原本的原则与作风,仍给继续维持下来?我们先来察看第二个问题。
  就我看来,一般学者都大偏重只把一个工会——「国际印刷工会」(ITU)当成样板来谈,他们大多依皮尔曼对此工会的运作与发展的研究为标准,然后有样学样的把它给类推到其他工会身上。这种作法,基本上没抓到19世纪末工会的实际状况。美国史上,最成功的工会,应是「木匠与木工联合兄弟会」(UBCJ)。而克里史地(Robert Chrisric)的「林中帝国」(1956)又是对此工会极佳的一份研究。他指出:在1880、1890年代,木工为二种工会路线所困扰。其一是由其工会创始人以及当时的劳工领导麦基尔(P.J.McGuire)所提出。他认为工会首要重点应在教育,唤醒群众等工作;工会应告诉成员:劳工阶级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劳工需要一非资本主义式、非剥削式体制。另方面在工会中较低层的干部,则着重劳工创立出一能回应企业集团的组织。这群干部一直在为创立「经济性工会」而奋斗,而且直到1900年后才取得最后胜利。另方面我们亦可看到,在1880、1890年代,许多工会,如:矿工联合会、机械工、酿酒工、鞋匠等工会,仍从事各种民粹性、社会主义等政治性活动。而且在乌曼(Lloyd Ulman)的工会史的巨著:「全国工会之兴起」(1955)中,他也描述创立出一「单纯、工作意识、经济取向的工会」的过程是多么的漫长。总言之,太多史学家犯的错误,是把以后发展成功的工会当作标准,来研究更早期工会的状况。
  同样的问题也在研究「美洲工联」上出现。当我们把它经过润饰过的历史,回复到原本实况时,景象整个变了。我们所看到的,不再是一个有能力、稳健的工会巨人;反而是一处处担心、没信心、没安全感的小孩。在1881年初创时,它全名是「美、加工会联盟会」(FOTUUC),而且几乎难产。它在1886年由一群对「劳动骑士」不满的工会人士,给转名为「美洲工会联盟」。而它留给当时担任理事长的龙帕斯的,也只有一空的帐号,一间八十尺的办公室、一张餐桌、几个盒子。龙帕斯将近有四个月未领到任何薪水,而其家属也得靠借债度日。但加盟「工联」的工会却也逐渐上升,由13个工会到1892年的40个。而且大多都属小型、财务状况不佳的工会。我们缺乏「工联」在1886到1893年间成员数目的资料;譬如:在1890年「工联」的成员大约在22万到63万人之间。而在1893年经济萧条时,成员数目更为大增。1893到1896年间的统计,也不可靠。但在1897年「工联」成立十年后,它共约有45万会员,远低于「劳动骑士」在1886年达顶点的人数。「工联」支持罢工,但又缺财力来支持实际罢工活动。因此龙帕斯即使在言词上万分凶猛,但真遇到纠纷时,他还是放下身段,乘乘地坐下。
  至于其他在工运中有影响力的全美性工会,情况又是怎样?基本上,它们大都乏善可陈。在「工联」创立时,全美最大,力量最强的工会是「钢、铁、锡工联合会」;但六年后它几乎在钢铁业中消失无迹。其他工会也好不到哪儿,危机一波波的打来。它们从没在自己产业中,招纳1/3以上的劳工,而且全都摇摇欲坠。总体而言,所有工会成员的总和,从未达所有劳工的5﹪。工会人士一直打不进产业界的主要部门,尤其是那新兴起的大量制造性的产业。而且尽管工会人士不断地呼倡劳工友爱、团结,但也只有少数特权的劳工,才进得了工会。恩格斯在1892年观察美国劳工时,写道:「美国有组织的劳工,仍站在贵族式地位,而且只要可能,一般低薪工作全由移民来做,其中只有少数才进入贵族式的工会组织。」
  「工联」与其加盟工会之所以会「成功」,主要是在于,它们渡过1893到1987年大萧条的难关。除此之外,没人在1897年在看到美国状况后,敢断言「工联」会有任何前途。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