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阶级斗争文献 -> “红”色的转折——苏联东欧变局(刘荣锦,1992)

二十五、苏联政局发展



  戈尔巴乔夫1985年3月上台伊始,4月便召开中全会提出“加速战略”。1986年2月党廿七大对“加速战略”加以肯定,计划国民收入十五年内翻一番(即年均增长率为4.7%)。大会同时提出“开放”及“结构重整”两个口号。上文指出,苏联净物质生产1976-80年平均每年增长4.4%,1981-85年下降至3.5%。在未有任何具体经改方案之前(口号当然不足够)便以为可以把十年来的颓势马上扭转,戈好大喜功之倾向可见一班。
  上文指出,在亚科夫列夫策动下,“开放”政策于切尔诺贝尔事件后加速发展。这引致利加乔夫极大不满。
  1987年10月,中委会通过决议,11月把叶利钦开除出政治局,革除他莫斯科党魁职位。(戈上台后,指使利加乔夫在莫斯科做手脚,把莫斯科党魁基里辛(GRISHIN)赶下台,由叶代替。)
  1988年3月18日,戈尔巴乔夫正在南斯拉夫进行为期五天的访问,《俄罗斯苏维埃报》(SOVETSKAYA ROSSIYA)刊登署名文章,对“开放”政策1986年以来的发展加以猛烈抨击,指责它背叛“列宁主义”和“社会主义”。作者为一名不见经传的女党员莲·安德鲁艾娃(NINA ANDREYEVA)。文章经由《俄罗斯苏维埃报》总编辑华·捷金(VALENTIN CHIKIN)和利加乔夫批准。利加乔夫召集各报章和电子传媒领导人,对文章加以肯定,指示各人予以转载。那几日间,《真理报》两次把利加乔夫列作党第一把手,全国各地党组织纷纷召开会议,讨论文章所提出的问题。[133]
  显然,以上属于一次政变企图。戈尔巴乔夫回国后,马上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一连举行两天,戈要求各人逐一表态是否继续拥护他出任总书记,终能化险为夷,击退利加乔夫的突袭。利加乔夫出师不利,反而被剥夺控制意识形态的权力。[134]利加乔夫所代表的新一代保守派无功而返,与他们缺乏经改班子和方案有密切关系。
  1988年6月,第十九次特别党代表会议召开(这是五十年来首次党代表会议)。会议举行前及期间,政府容许市民进行六十年来首次合法游行示威。示威者要求代表们支持戈尔巴乔夫的“开放”及“结构重整”政策。会议原则性通过成立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修订宪法的超级国会),透过差额选举产生。表决结束后,戈尔巴乔夫突然宣布首届选举将于一年内举行,很多代表大为诧异。[135]
  1989年3月26日,人大选举举行。2,250议席中,三分一(750席)预留给官方推举候选人,其余公开竞逐。任何人得到500名选民提名便能登记为候选人。竞选结果,不少共产党高层领导败北,如列宁格勒党魁尤·梳罗夫可夫(YURI SOLOVYOV)(虽没有对手,但所得票数少于所需的50%而落选)、莫斯科、基辅等主要城市市长等。地区党领袖中近三分一失利。虽然共产党员仍占据所有席位85%,苏共的威信受到极大的创伤。
  5月25日,人大首次会议召开,会议情况上文已有所论述。会议选出544席位的最高苏维埃(即国会)。包括叶利钦在内的激进改革派纷纷落选。一名西伯利亚大学教授亚·卡山力赫(ALEXEI KAZANNIK)自动把席位让给叶利钦,经大会批准,叶欣然接受。
  7月,苏联爆发1917-21年以来最大规模的罢工运动,自西伯利亚的库尔巴斯(KUZBASS)至乌克兰的顿巴斯(DONBASS),罢工矿工使经济陷入瘫痪。总理雷日科夫向自发罢工委员会代表作出加薪等承诺后,事态方平息下来。
  月底,叶利钦、萨哈洛夫等人联同269个人大代表成立区域代表联合会(INTER-REGIONAL GROUP),出版《人民代表》(NARODNY DEPUTAT)。区联会纲领(草案)包括政治多元化、废除《宪法》第六条(该条款保障共党领导地位,1977年写入《宪法》)等。
  11月,国会以198票赞成,173票反对,28票弃权,两票之微否决在将于12月举行的人大二次会议议程加上辨论《宪法》第六条。[136]
  12月初,立陶宛国会把反对派政党合法化。12月中旬,人大二次会议召开,以839票赞成,1138票反对,56票弃权反对就《宪法》第六条进行辩论。戈尔巴乔夫本人反对废除第六条。[137]如前分析,东德和保加利亚先后于12月7日和12日肯定多党制选举的发展,来不及影响戈尔巴乔夫和他的追随者的取态。
  1990年1月21日,区联会发表《民主纲领》(DEMOCRATIC PLATFORM),内容以上述草案为基础。
  2月7日,苏共中全会召开,通过党纲修订草案。草案重申对马、恩、列加以肯定,但废除一党专政:“社会发展不排除成立政党的可能性。成立政党的方法将由法律规定,在苏联《宪法》得到反映。”全会又通过改组政治局,建议以主席团代替,成员包括15个加盟共和国党领袖。[138]
  全会上,利加乔夫表示反对私有化,建议问题应由全民投票决定。
  27日,国会以506票赞成,65票反对通过设立总统职位,把人大三次会议提前于3月召开,以便修订《宪法》。(此前,戈国家元首地位基于他为最高苏维埃主席。)按建议,总统六年一任,首届由人大选出,以后经由全民直选产生。权力包括:总理和其他政府首长的任免由总统向国会提名;对国会通过的法例拥有否决权,如国会三分二票数推翻否决,可把法案交由人大作最后决定;可在全国任何地区宣布紧急状态,不用经由地区国会同意;发出行政命令,效力与法例相同;有需要时取消加盟共和国国会通过的法例(这项权力以前属于国会主席团所有)。此外,总统设立总统会议。[139]
  戈尔巴乔夫设立总统职位的用意一方面是为了应付分裂主义的冒升,另方面是希望绕过国会和苏共中全会的保守势力。[140]设立总统会议和实行行政命令统治有架空总理和部长会议(内阁)之意图。
  3月12日至140,人大三次特别会议召开。13日,会议以1,771对164票(74票弃权)废除《宪法》第六条。以1817对133票(61票弃权)通过设立总统职位,但对部份建议作出修订:总统行政命令必须符合《宪法》和现有法例;国会以超过三分二票数推翻总统否决,总统不能交由人大作最后决定;紧急状态令必须得到受影响地区国会或联盟国会三分二票数通过;总统任期改为五年一任。戈架空总理、部长会议和国会的意图受到一定挫折。会议以1,329对495票选出戈尔巴乔夫为首任总统,最高苏维埃主席位置由卢基扬洛夫接任。[141]
  在国家走向瓦解的形势下,国会和人大接纳了设立总统职位的建议。继成立经由差额选举产生的人大的决定之后,这是另一个影响至为深远的决定。共产党的权力结构上被架空的发展,现在又增添了新动力。八·一九政变流产后,表面上仍有相当实力的共产党原来已变成外强中干,不堪一击。
  3月11日,戈尔巴乔夫在中全会上反对更改苏共党名。[142]4月初,利加乔夫公开呼吁进行清党,把分裂主义者和修正主义者开除。11日,中全会发表声明,既抨击反对改革的声音,又批判反对“社会主义”、反对“列宁主义”的倾向。
  4月,官方工会《劳动报》(TRUD)要求在未得到人民同意前,政府不应实行向人民生活水平开刀的经济改革。[143]利加乔夫和巴卡京成立“马克思主义纲领”派系。[144]
  5月1日,激进反对派在劳动节庆祝活动中进行反宣传。列宁格勒的庆祝游行被示威者捣乱。[145]反对派在莫斯科举行反共游行,高举末代沙皇尼古拉斯二世和叶利钦的画像,又挥舞立陶宛国旗。“打倒列宁”、“打倒共产党”、“打倒戈尔巴乔夫”的标语铺天盖地。戈尔巴乔夫及其他党政领导人被喝倒采。“辞职!”、“罪犯!”等口号不绝于耳。[146]
  5月,俄罗斯国会举行俄罗斯总统选举。首轮投票中,叶利钦赢得497票,保守分子波洛兹科夫(IVAN POLOZKOV)473票。次轮投票结果,叶得到503票,波458票,叶仍未能获得多过半数。[147]第三轮投票,叶终以535票,4票之微当选。[148]波领导的“俄罗斯共产党人”(“COMMUNISTS OF RUSSIA”)派系在俄罗斯国会有一定实力,到1991年中,仍占据约四分一议席。[149]
  6月中旬,列宁格勒党魁域·泰柯尔坚(VIKTOR TYURKIN)表示应把戈尔巴乔夫和亚科夫列夫开除出党。15日,媒矿工人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原则上通过决议成立独立工会。同日,叶利钦亲密盟友博哈洛夫在俄罗斯国会总理竞选中失利,总理一职由中央政府副总理西拉耶夫(IVAN SILAYEV)夺得。[150]
  18日,利加乔夫要求就“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进行全民投票。190,俄罗斯共产党召开成立大会(此前,其他14个加盟共合国均有共和国共产党,唯独俄罗斯除外)。多位代表猛烈抨击戈尔巴乔夫联同总统会议,在没有征询政治局或中委会前,便自行决定市场化经改和同意两德统一。代表对戈尔巴乔夫和谢雅尔德纳泽任由西方集团把苏联赶出东欧表示强烈不满。利加乔夫要求戈辞去总书记职位。波洛兹科夫反对戈建议党放开对经济的控制,赢得热烈掌声;但他认为戈应该留任总书记。大会以1,396对1,066票选波为俄共第一书记。
  27日,谢雅尔德纳泽在《真理报》为自己的东欧政策辩护,指镇压时代已过。
  7月2日,苏共廿八大召开(原定1991年3月举行,后提前至1990年10月,复提早到7月)。利加乔夫抨击“不加思索的激进主义”;表示反对私有化;警告改革不得越出“马列主义”路线;但支持由戈尔巴乔夫连任党领袖。伊·米古连(IVAN MIKULIN)少将对苏联被逐出东欧表示极大愤怒。[151]
  6日,叶利钦要求党转变为社会民主党。12日,叶利钦、索布恰克、波波夫(莫斯科市长)等领导的“民主纲领”派近100党员退党。
  大会以3,411对1,116票选举戈连任。在12日选举副总书记投票中,戈亲信华·伊华殊高(VLADIMIR IVASHKO)以3,109票对776票轻易击退利加乔夫。新政治局人数由原来12名扩大到24人,其中包括15个加盟共和国党首脑。雷日科夫、谢雅尔德纳泽、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KRYUCHKOV)、亚佐夫(候补委员)全部退出政治局。除戈外,其余23名政治局委员没有一个同时兼任任何政府职位。13日中委会选举中,利加乔夫竟然名落孙山。
  其实,利的发言获得很多掌声,他的立场及看法反映很多代表的心声。但如前指出,利既没有经改班子,也没有一套可供选择的经改方案。这是他的致命弱点。既然他没法取代戈尔巴乔夫,代表们就不愿意让他担任第二把手,因为他们恐怕这会促成党分裂。他最后竟连中委地位也不保,是这种矛盾情况的逻辑结局。
  9月1日,叶利钦要求雷日科夫政府辞职,响起“倒阁风”第一炮。7日,波波夫提出同一要求。16日,波波夫把持下的莫斯科市议会举行“倒阁”集会,参加人数三万。[152]19日,俄罗斯国会决议要求雷日科夫政府辞职(较早前,国会于11日已经通过沙塔林方案)。[153]
  11月7日国庆活动中,激进反对派继五·一后再一次与政府打对台,进行反十月革命、反列宁、反“社会主义”活动。
  14日,戈最高军事顾问施·阿赫罗梅耶夫元帅(SERGEI AKHROMEEV)表示不能排除有需要时运用军队维持国家完整的可能性。同日,戈委任保守分子烈·克拉夫珍科高(LEONID KRAV-CHENKO)掌管国家电视及电台。[154]17日,人大中的强硬派集团“联盟”(SOYUZ)领导人域·艾思尼斯(VICTOR ALKSNIS)中校提出警告,假使12月人大四次会议召开时国家混乱情况还没有改善,他将会要求罢免戈尔巴乔夫。27日,亚佐夫在电视宣布,他已发出命令,对任何攻击军事人员或设施的人,格杀勿论。28日,戈呼吁人民维护国家完整。29日,雷日科夫在访问一个兵工厂时说:“我听到要求产军综合体解散的声音。我绝对反对这样做。一日我在位我就不会容许这种情况出现。”
  12月1日,“联盟”要求内政部长巴卡京(现已由以前的保守倾向改而成为自由派)辞职。2日,戈罢免巴卡京,委任强硬分子普戈(前拉脱维亚党魁兼拉脱维亚克格勃主席)代替。阿富汗战争英雄兼著名强硬分子波·基罗莫夫上校(BORIS GROMOV)出任副内政部长。同日,戈发出总统命令,把所有容许逃避兵役的共和国法例废除。11日,克留奇科夫发表电视讲话,表示国家受到“由外国道义上和政治上加以支持的极端激进组织”所威胁。
  17日,人大四次会议召开。20日,谢雅尔德纳泽抨击独裁倾向冒升,以辞职表示抗议。25日,会议进行期间,雷日科夫心脏病突发。会议经过两轮投票选出保守分子亚纳耶夫为副总统。1月中旬,戈尔巴乔夫委任财长兼保守分子帕夫洛夫接替雷日科夫出任总理。财长一职由奥尔洛夫接替。
  1991年1月7日,伞兵部队开入立陶宛首府维尔纽斯,对付逃避兵役。翌日,部队占据包括出版大楼在内的多座政府建筑物。11日,部队武力占领立陶宛国防议会大楼。13日凌晨,卫戌部队出动坦克攻入电视大楼。冲突中,14人死亡。[155]电视大楼一直被占据到八·一九政变失败后为止。
  根据普戈解释,事件缘于立陶宛共产党成立“救国委员会”;委员会前往电视大楼要求终止反苏宣传,遇到袭击,于是向卫戌部队求援。部队开赴现场时,分裂主义者占据大楼,双方混乱中发生冲突。[156]
  亚佐夫在国会就事件发言时,指责立陶宛政府为一个“资产阶级专政”。[157]
  戈尔巴乔夫事后表示事前对事件毫不知情,但拒绝谴责部队的做法。他在国会就事件发言时更显露出十分强硬的态度。[158]叶利钦呼吁俄罗斯裔士兵不要向市民开火(这相等于鼓吹兵变),并说有鉴于这件事件,俄罗斯有需要成立独立的军队。[159]24日,俄罗斯国会否决对事件进行谴责,叶遭到一个不小的挫折。
  苏联部队亦一度占据拉脱维亚首府里加(RIGA)一个警署。16日,一名市民在市郊一个军营外被士兵开枪射杀。[160]
  自1989年夏天矿工工潮后,小规模罢工常有发生。1991年5月1日,乌克兰顿巴斯煤矿工人进行廿四小时罢工。工潮迅速蔓延到西伯利亚的库尔巴斯和哈萨克斯坦的卡拉干达(KARAGANDA)煤矿。矿工不满政府1989年的承诺没有兑现,要求加薪150%,更要求戈尔巴乔夫辞职。4月,政府提价,平均增幅六成。工潮扩散到其他行业。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MINSK)全市进行总罢工,工人提出同上要求。阿塞拜疆首府巴库(BAKU)也受波及。
  戈尔巴乔夫和帕夫洛夫亲自接见工人代表,承诺加薪。但工人没有响应戈、帕的复工呼吁。
  三、四月的工潮使保守/强硬力量1990年11月以来的锐气遭到一定挫折。叶利钦当然意识到这一点,但他同样担心工潮会失去控制——假使戈当时被迫下台,没有一股力量(包括叶利钦在内)有能力控制局势,工运大有可能一发不可收拾。叶因此愿意协助戈解决工潮。经叶斡旋后,5月第二个星期,矿工同意复工,条件为戈把矿场转交俄罗斯所有,准许矿场外汇留成85%。叶不愧有本领,既能解决工潮,又利用它向戈夺取经济权力,一石二鸟。
  工潮的结果是一个重要转振点。它促使戈尔巴乔夫接受权力向共和国转移是一个无法逆转的现实。
  4月24日,中全会上,戈备受抨击下要求辞去党总书记职位,不获接受。5月26日,民族主义者兼共产党员加姆萨胡尔季亚当选格鲁吉亚总统,成为苏联第一位民选总统。6月17日,叶利钦压倒雷日科夫当选俄罗斯首任民选总统(虽然他领先雷很远,但所得票数超过半数不多,绝不能像西方传媒一样形容他的胜利为“压倒性”)。同日,“九加一”会议就新联盟条约达成基本谅解。
  6月18日,帕夫洛夫要求国会授权政府实行法令统治,而无需首先得到总统同意,以贯彻“反危机”方案。[161]显然,这是一个向戈尔巴乔夫夺权的企图。但帕的要求被国会否决。
  (按:7月开始的政局发展留待《八·一九政变》一章论述。)




[133] 同注111,页182。

[134] 马里斯及云劳斯,同,页50。

[135] 同注111,页187-88。

[136] 亚·彼达西奥(ARMANDO PITASSIO),《保加利亚的改革政治》(“REFORM POLITICS IN BULGARIA”),载《戴罗斯》,1989年春季号,页204。

[137] 《经济学人》,1991年3月2日号。

[138] 同注111,页124。

[139] 同注111,页148-9。

[140] 同注111,页210。

[141] 同注111,页135。

[142] 同注111,页150。

[143] 同注111,页149。

[144] 同注111,页206。

[145] 同注111,页207。PAK后来易名为NPK或NPO,分别在于NPK/NPO加入了一些科研、技术单位。(同注111,页209)

[146] 同上注。

[147] 以上见同注111,页208。

[148] 以上见同注111,页210-12。

[149] 以上及下文关于1963-68年实行的“新管理体制”,见同注111,页200-204。

[150] 同注111,页146。

[151] 同注111,页213。

[152] 同上注。

[153] 以上及下文关于1978-83年的情况。见同注111,页215-219O

[154] 同注111,页221,附注34。

[155] 关于企业如何保留在严格监督之下的情况,见彼达西奥,同,页211-13。

[156] 以上见彼达西奥,同,页209-211。

[157] 以上见沙菲亚,同,页107-8。

[158] 以上见同上注,页47及109。

[159] 以上见同注157,页112。

[160] 同注157,页110。

[161] 根据史洛基思蒂,同,页31-32数据计算。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