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东北日报》1946年7月3日第1版
在五月底和六月初东北日报上连续的发表了宾县群众工作的介绍,宾县的群众工作,就是马斌所领导的,那些群众工作的报告,就是马斌所写的。现在我们把马斌式的群众工作在这里说一说。
马斌同志是知识分子干部,过去在华中任过县委书记。去年十一月到松江军区政治部任民运部长,随野战军在剿匪战斗过程中做地方群众工作。在宾县李家店、平山、玉泉、八家子一带除做宣传、组织、救济、清算等工作外还作了一些社会调查,向组织上提供了许多地方工作的意见,并要求做一个小地区内的工作。队伍转移到满井打了土匪之后,他即召集雇农分积谷仓的粮,不是我们给群众散粮而是组织了几个积极份子去领导分配。这些积极份子害怕土匪再来,地主报复,要求武装自卫,我们即给了几支枪。当队伍要离开满井时,群众要求马斌同志不要走,他就留在满井工作,群众替他放哨、站岗,组织了人民自卫队。他从这些积极份子中,了解了社会状况,知道地方枪械很多,即组织群众向地主汉奸家里起枪。地主的枪,十四年来未被敌伪搜去的都缴出来了。在很短几天内,自卫军即扩大了,并全部武装起来,深入了反奸清算斗争。在这个工作过程中,马斌同志发现了东北社会的特点是武装的农民反对武装了的地主、土匪、大排,斗争的规律是经济——武装——再经济。他调查了解了宾县的雇农占全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到六十。
这个区域工作的发展,先由一屯一村做好,向外扩张,反奸斗争很快的发展到宾县西北广大地区中。领导斗争开始只有一两个老干部,很短时间内吸收培养了一批雇农积极份子干部。这些新干部去新地区发展工作的作用是很大的。后来马斌同志任宾县县委书记,只有少数几个外来干部,全县(除边沿少数地区)的农民斗争都开展起来了。
最近他带领工作队去陶赖昭战区工作,在种种困难条件下,说斗就斗,也发动了群众,兼分粮斗争(见他写的《陶赖昭工作经过》一文)。
马斌同志是宾县农民中的生龙活虎,他到哪里,哪里的农民斗争就斗开了。他的办公室内川流不息来往着各村农民的积极份子,农民当他为自己人,见了他不是九十度的鞠躬,而是随便拉话。农民的心向着马斌,当着冰天雪地过年时,农民抬来了野羊,不送别人,单送马斌。
马斌同志是我们东北群众工作的模范。在东北有各式各样的群众工作,我们提倡马斌式的群众工作。那末马斌式群众工作的特点究竟在哪里呢?我们根据马斌同志半年来的工作经过,提出下面几点:
(一) 下乡工作,有两种路线,一种是住在地主富农家里,那里吃得好、睡得好,一切招待好,那里听到的是“村里一切都好”。但是农民对我们工作人员的态度呢?四个大字,叫“侧目而视”。这种路线叫上层路线。马斌走的是另一种路线,叫下层路线。他出外工作,总是到最贫苦的群众家里去住,不怕赃,不怕烂,就在农民的炕上住起来。他要了解宾县城内贫民有什么困难,就到宾县找赤贫的房户家去住,随即就发现了房户要求减房租,很快就发动了城内减房租、退房租的斗争。
(二) 领导群众斗争,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不问群众要什么,就把上级决定的清算、减租、分配敌伪土地“传下去”,结果常常是我们的决定与群众的要求,“牛头不对马嘴”。马斌是另一种方法,他的方法是从群众的需要出发,群众要求清算即清算,群众要求减租即减租。去年宾县城内穷人没柴火烧,但是上级决定上没有“柴火”问题,施政纲领上也无“柴火”的一条,马斌却不管这些“决定”与“纲领”,就去组织砍柴队,亲自带领群众到南山里去砍柴,穷人去砍柴的各种困难(如没有斧头、靴鞋、大车)都协同群众一起解决了。山林地带又有胡子,他又把砍柴与打胡子联系起来,把森林区的采伐权交给了农工联合会。
(三) 发动群众斗争,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一切都由政府和军队赐给群众,所谓“恩赐”,群众自己则既不斗,也不争。马斌同志的办法是另一种,一切推动群众自己起来干,又斗又争。即使分配积谷粮这样的事,也叫群众自己议,自己分。宾县减户租的斗争,在斗争前与许多积极份子商量了对房主讲理辩论的内容,讨论谁人先讲话,谁人接着讲。用这个办法,一切都是群众自己起来干,又斗又争。所以马斌所到的地方,不仅那个地方的群众就斗开,而且那个地方就出了群众领袖。
(四) 马斌同志的第四个特点,有接近下层群众的习惯。对农民一见如故,有说有笑,善于向群众学习,学到本地群众的方言,摸到群众的心理,对群众说话不是格格不入,说起话来能打动群众的心。许多干部愿意随他一块去工作。他能调查,又能研究,能想问题。过去半年,他在宾县的群众工作中提出了许多新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北满及全东北的群众工作,都有很大的意义。他在开会时,不是一般的讨论口号政策,而是从实际斗争的例子联到原则办法,一切好坏经验,都加以比较分析。因此干部觉得随他工作,能得经验,可以增加自己的工作能力。
马斌同志的这种作风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我们提出每个县委书记向马斌看齐,每个县要出一个马斌;每个工作队员向马斌看齐,每个工作队里要出一个马斌;我们要求到处有马斌,马斌到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