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左翼文化 -> 莫里斯·迈斯纳《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1967)

中译本序



  10年前,我在《努力提高李大钊研究工作的水平》一文中说过:“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所著《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一书,是一本研究李大钊同志思想的专著,它对李大钊同志的思想分析得很细腻,特别注意反映其思想中特色的东西,使人看后颇有启发。这比起我们有些文章(包括我写的在内)那种‘大而化之’的毛病不能说不是一种优点。”此后,我虽几次想找我的学生把这本书翻译出来,终未如愿。1985年,迈斯纳教授在给我的信中提到:“大约十年前,两位日本学者将我研究李大钊的著作译成日文。”这就使我更觉得迈斯纳教授的书应该有中译本。恰好,谢荫明、侯且岸、姚桓三位青年也认为这本书有价值,决定译出来。小侯到我家,提及此事,我表示十分赞成。青年人做事快,不久即译出。我看了,觉得很好,翻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它是给中国人看的,直译不行,而意译又容易走样。现在的译文既保持了原著的本意,又适合中国读者的文字习惯,译者对这段历史和李大钊的著作很熟悉,使译文没有出现什么差错,三位青年为中国历史学界作了一件好事,应该感谢他们。
  迈斯纳教授把李大钊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联系在—起,并以此为书名,确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作者提出“在某种意义上,本书是对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思想发展的研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发展的研究”,更是真知灼见。李大钊是五四时代知识精英中的杰出者,是最先认识马克思主义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的思想家,他率先在思想界倡导马克思主义,影响了一批知识分子,使之成为中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群体。他不仅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而且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上形成一些重要的认识。所以,研究他的思想,对考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以及这个过程的特点,有重要意义。
  迈斯纳教授在书中用很大篇幅想说明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的非正统性,如第四章民粹主义倾向中,作者指出李大钊的“《青年与农村》和早期俄国民粹主义之间存在理性上和理论上的共鸣。”“它是运用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探讨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问题,准备一场知识界的新思潮所做的尝试。”又如第六章“决定论与能动论”中,作者认为李大钊是唯意志论者,指出“他坚持政治力量能改变经济发展的方向”。当他力图把马克思主义决定论与人的意志可以改造社会现实的信念协调一致的吋候,紧紧抓住阶级斗争理论。但他“几乎完全脱离了社会经济分析,而集中在思想意识的论述上,同时又加上了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类似的说明,在全书的许多章节中都有。所谓“非正统性”,照我的想法,是否可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得出的结论,虽然与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原理未必一致,但并非脱离马克思主义,而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一是在接受、宣传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出现理解上和运用上的走形。我认为,这种走形最突出地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没有弄清楚,因而丢掉了生产力这一最终决定力量,认识一切问题仅在上层建筑领域内兜圈子。尽管李大钊在介绍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时候,曾经认定马克思主义本身存在着理论上的矛盾,对马克思的决定论表示了保留性意见,但总还是比较忠实地引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说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动因。但一到实际运用的时候,特别是在同持对立观点的人争论的时候,往往就有意无意地不再讲中国社会自身的生产力状况。由此出发,使相当不少的观点,出现不同程度的走形。我的这种说法,与迈斯纳教授的观点不尽一致,但所指内容却有很多是相同的。
  对迈斯纳教授关于造成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点“非正统性”原因的分析,我十分赞赏。如他谈到李大钊的民粹主义倾向时指出:“不是俄国民粹主义的理论,而是过去那些充满革命英雄主义富有感情色彩的事迹感染了李大钊。”我觉得类似的倾向,不仅在李大钊的身上表现出来,其他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也有。联系他们都忽视生产力,就感觉到李大钊和其他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被一种共同的意识,即长期居于中国社会主意识之一的农民意识支配着。他们是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知识分子,不可能完全摆脱这种意识的影响。由于中国的民主革命不能不以农民作为主力军,尤其是在城市起义不可能取得胜利的情况下,无产阶级只好派遣自己的先锋队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这一方面固然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对农民进行教育,并可努力提高自身的无产阶级意识,但另方面就更加大了抵御农民意识侵袭的难度,从而不可避免地使“非正统性”增长。
  迈斯纳教授学识渊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近代历史也很熟悉。中国的研究者肯定可以从这部书中得到启发,进而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当然,对于这部书中有的观点,我觉得还值得商榷。另外,某些史实也并不准确,但其责任主要在我们。因为许多史实,过去中国学者没有把它搞清楚,致使迈斯纳教授无法依据准确史实进行分析。
  三位青年要我为译出的这本书写序,不知写什么好。看了译本,发生一点感想,写出来,权为序。


张静如
1989年3 月29日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