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左翼文化

《列宁在一九一八》中的虚构和谎言

施用勤



  在这部影片中,社会革命党人组织暴动,收买克里姆林宫的卫队长的镜头给人印象深刻。但令人印象更加深刻的,是当他参加叛乱者的会议,听到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和他们是一伙的,在得知他们准备要刺杀列宁时,他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暴露了他是卧底。一番搏斗后,他负伤跳窗而逃。率部队包围会场的瓦西里听到了他的呼救,他让前者去救列宁。瓦西里把他交给一个契卡军官,他把在会议上获得的托洛茨基等是叛徒的消息告诉了此人,让他赶紧汇报。没想到此人是内奸,一枪把他打死。此时包围这栋房子的契卡部队已经发起了进攻,逮捕了不少阴谋分子。尔后,开枪打死卫队长的内奸在捷尔任斯基的追问下露了马脚,情急之下向捷尔任斯基开枪,被警卫击毙。至此,线索全断了。
  这个情节无疑是想告诉观众,托洛茨基等布尔什维克主要领导人早在那时就已与敌人联手,从事颠覆苏维埃政权,暗杀它的领袖列宁、乌里茨基的罪恶勾当。在打算刺杀的人中,还特别提到了在察里津的斯大林。但由于知情人都死了,线索断了,所以他们得以隐藏下来。
  我看这部电影,记得是在文革期间。当时就对这个情节就十分怀疑。即使卫队长被打死,那被捕的阴谋分子呢,难道他们都是铁嘴钢牙,没有一个招供的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个消息又是如何透露的呢?这显然不合情理。影片是在1939年拍的,当时影片中提到的这些“叛徒”早已被搞得身败名裂,除托洛茨基因被驱逐到国外而尚在人世外,其余人都已经在大清洗中被枪毙了,还要用这种方法来给他们栽赃,恰恰说明事实真相截然相反。正是因为他们没有犯强加给他们的罪行,才用这样的方式来给他们罗织罪名。另一个怀疑是:一直说列宁是英明领袖。作为领袖,最主要的是知人善任。如果他身边的最亲密的战友都是叛徒、阴谋家的话,他怎么称得上英明呢?
  影片中的编造只能在伪造历史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找到佐证。它是这么说的:“正如现在对反苏的‘右倾分子-托洛茨基派联盟’的审判所证实的,‘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的叛乱是布哈林和托洛茨基知道和同意的,并且是布哈林派.托洛茨基派和‘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反革命阴谋总计划的一部分。”对所谓的“右倾分子-托洛茨基派联盟”的审判是在1938年,即在事发的20年后。在阴谋会议上公开宣布的如此重大的事,居然要在20年后才被揭穿,而且这些人中最早挨整的人是托洛茨基,是在1923年,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被打成反对派,是在1925年,布哈林最晚,是在1928年。在整他们(尤其是托洛茨基)的时候,甚至可以把他们的功绩都说成罪恶,可这样的真正的罪恶居然会被隐瞒下来,要等10多年后的审判去发现,真是太不可思议了。不过,所有对1920年代联共(布)党内斗争有所了解的人,就可以见怪不怪了。
  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策划暴动,应该是在7月初的事。刺杀列宁是在8月30日。在彼得格勒刺杀乌里茨基也是在这一天。电影中说刺杀列宁作为社会革命党人暴动的信号,显然是把它另一起刺杀案故意混淆。那次刺杀的是德国驻苏俄大使米尔巴赫伯爵。
  在此先简单地介绍一下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社会革命党人的前身是俄国的民粹派,它产生于1860年代,它由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组成。它反对沙皇专制,反对资本主义,主张通过俄国社会保留的农村公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为了启迪农民,它曾于1860、70年代发起到民间去的运动。后来因主张不同而分裂,产生了最激进的民意党。它主张通过恐怖刺杀活动来推翻沙皇专制制度。该党在恐怖刺杀活动中达到了巅峰,曾8次谋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81年成功把他刺杀;也因恐怖刺杀活动而失败。在1887年刺杀亚历山大三世失败后,遭到严厉镇压而瓦解。民粹派的三个派别的残余在20世纪初组建了社会革命党,是代表农民利益的政党。
  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苏维埃的最大政党是社会革命党,后来的临时政府主要是由它和孟什维克组成。但在克伦斯基当政时,这个政党发生了分裂。它的激进的一部分主张实施它的党纲中的最基本的一条,把土地分给农民。这部分社会革命党人与在土地问题上主张维持现况的社会革命党人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后者甚至把前者投入监狱。这部分社会革命党人被称为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十月革命前,他们就与布尔什维克联手,形成了苏维埃的绝对多数。十月革命后,他们和布尔什维克一起组建了联合政府。但由于反对布列斯特和约,他们再次走上了恐怖刺杀的老路。1918年7月6日刺杀德国驻苏俄大使,7月20日,刺杀了莫·沃洛达尔斯基,在8月30日这一天,分别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对列宁和乌里茨基下手。而布尔什维克对该党的恐怖刺杀活动的答复,是“红色恐怖”。
  真正的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的暴动发生在7月6日,即他们刺杀德国驻俄大使米尔巴赫的同一天。暴动者逮捕了捷尔任斯基和契卡的其他主要负责人,占领了邮电局,并向全国宣布已经推翻了列宁的布尔什维克政府。他们之所以得手,是因为保卫首都的几支可靠的部队被调往东线,首都安全主要靠的是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组成的赤卫队。托洛茨基平息暴动用的是瓦采季斯指挥的拉脱维亚兵团以及一支由革命化的奥匈战俘组成的部队。也就是说,指挥平息这次暴动的人,正是托洛茨基。平息暴动的报告,也是他在7月9日复会的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做的。[1]
  而电影给这次暴动安排的时间是在刺杀列宁前后。而这次策划中的暴动在相关历史文献中都没有记载,甚至连谎话连篇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也没有。笔者推断,这是斯大林历史中常见的时空大挪移手法的使用吧。
  这个情节的另一个疑点,是克里姆林宫的卫队长出席阴谋策划者的会议。卫队长被阴谋分子收买做内应,他的任务是为暴动分子打开克里姆林宫的大门。为什么阴谋策划者让这么一个人(他为了装傻瓜拒绝了200万,让他开价时他只要了250万,这样的人能在策反他的人的心中有太高的地位吗?)出席这次重要会议,并当着他的面宣布准备刺杀列宁以及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是他们的人的重大消息呢?
  为此,我特地上网查了一下“комендант кремля в 1918г.(1918年克里姆林宫的卫队长)”。现在的互联网是真方便,我真的查到了此人的信息。他的真名是巴威尔·德米特里耶维奇·马尔科夫。他是水兵,于1904年参加革命。曾任斯莫尔尼宫——布尔什维克在彼得格勒的总部——的卫队长。1918年3月21日,苏俄政府迁往莫斯科后,被任命为克里姆林宫卫队长。他比电影中的卫队长要幸运得多,没有人收买他当内应,也没有出席阴谋暴动者的会议,更没被内奸打死,而是在1920年底被调往彼得格勒,在教育部门工作,后来又被派往前线作战(当时内战尚未结束)。1936年被开除出党,原因是“没有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对党的忠诚”。他相对轻松地度过了1930年代的血腥清洗,但作为30年代大清洗的漏网之鱼在1948年被捕,1953年获释。1957年,在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前夕,命途多舛的马尔科夫获得列宁勋章,深受鼓舞的他撰写了回忆录《克里姆林宫卫队长札记》,此书当年在苏联畅销,而且一版再版。他于1965年逝世,葬于新处女公墓。
  也就是说,电影中有关克里姆林宫卫队长的情节,完全是虚构的。
  虚构的克里姆林宫卫队长马特维耶夫在虚构的时间里出席了一个虚构的阴谋分子会议,听到了虚构的消息,因而被虚构地杀害,这个情节得到了十多年后以中世纪宗教裁判所的方式得到的口供所证实。这个完整的虚构的证据链,证明了电影中的这个情节纯属子虚乌有。
  下面分析一下影片中有关布哈林的镜头。在这部电影中,布哈林首次出现在列宁准备乘车前往米歇尔逊工厂讲演时,布哈林拦下列宁,列宁谴责他,说他应该对乌里茨基的死亡负责,因为他腐化和分裂了党。布哈林说,他们要与中央委员会和解,放下武器,和衷共济。列宁说他腐化和分裂党这是指布列斯特和谈期间,布哈林是左派共产主义者集团的领袖,坚决反对与德国人和谈,主张为保卫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进行革命战争。在和约得到党和政府的正式批准之后,他们仍对中央经济外交政策持反对立场。布哈林等人甚至一度要辞去党和政府的领导职务,办起了自己的派别刊物。1918年复末,左派共产主义者的多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积极投入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列宁遇刺是在8月30日,那时左派共产主义者已经与中央和解。瓦西里得知列宁有遇刺的危险,驱车赶到这里,他问布哈林,列宁去哪里演讲。布哈林告诉他是去列弗尔托斯基练兵场。瓦西里走后,布哈林阴险地一笑。瓦西里被布哈林引入歧途,使列宁遇刺。布哈林是否与列宁进行过类似的对话,笔者不得而知。但布哈林为让行刺列宁得手而蓄意误导瓦西里,肯定不是事实。因为在列宁夫人娜·康·克鲁普斯卡娅的《回忆列宁》一书中明确地说,布哈林是反对列宁去工厂演讲的。但影片中描绘的布哈林的负面形象深入人心,即使有列宁遗孀的证词,也无济于事。
  影片通过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列宁赶走去看望他的布哈林,表达出列宁对后者的极度厌恶。这也应该不是事实。在布列斯特和约问题上的不同立场,是布尔什维克党内的不同意见,有对错之分,但没有敌我之分。列宁当时对布哈林的批评是严厉的,但不妨碍此后他继续重用布哈林,也不妨碍他直到晚年,仍给予布哈林高度评价,说他和皮达可夫是在最年轻的力量中的最杰出的力量,他是党的最宝贵的理论家,理所当然是全党最受喜爱的人物,并寄以厚望,希望这两位杰出而忠诚的工作人员有机会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改正自己的片面性,成长为党的领袖。[2]这是列宁时代的党内斗争,对事不对人,是真正的党内民主的体现。但一度在中国甚至是苏联观众的心中,布哈林在那时就背叛了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是叛徒、阴谋家。
  到了1980年代,布哈林的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苏联官方正式为布哈林平反,布哈林不仅重新获得列宁在其遗嘱中对他的正面评价:党的最大、最宝贵的理论家,理所当然最受全党喜受的人物;他反对托洛茨基反对派和后来的季托联合反对派的斗争,捍卫一国社会主义理论,都作为功绩被重新挖掘出来,更有甚者,把他与斯大林共同推行的、历史证明是错误的、实践宣告其已经破产的经济政策称为列宁-布哈林的新经济政策,[3]说成是建设社会主义唯一正确的经济政策。布哈林那封由其遗孀交给戈尔巴乔夫的苏共中央的著名的《致未来党的领导人的一封信》到处转载,大肆渲染的布哈林的悲惨命运,他在信中对未来党的领导人的哀怨诉说和自我表白,引起了对那段历史不大了解的人们的巨大同情。更有些学者声称研究联共(布)党史应该从布哈林开始。一时间,布哈林研讨会、种种评介布哈林的文章、论著纷纷登场,热闹了好一阵。于是,布哈林成了列宁以后苏共高层领导人中唯一一个坚持列宁路线的人。殊不知,布哈林背叛列宁,正是在列宁因中风失语而退出政治舞台后爆发的1920年代的联共党内斗争中。而且他的这次背叛绝不仅仅是从肉体上消灭列宁一个人,而是使列宁的布尔什维克党沦为斯大林独裁工具的党,使健康民主的党内制度退化为斯大林的官僚专制制度,直到最后他本人也沦为斯大林个人独裁祭坛上的牺牲。

※     ※     ※

  影片中,列宁负伤后,他担心自己有生命危险,请求马上把斯大林叫来,有重要的事跟他说。意思很明白,即向他交待后事。证明在那时列宁就把他看作接班人了。这是把列宁当成沙皇和后来的斯大林本人了。但在列宁当政时期,根本不是这样。即使列宁已经决定撤换斯大林时,他也只是在信中建议把他撤掉,而不是命令。当时党的上层,没有人在意列宁的这个建议,他们一门心思想排挤列宁在信中提到的党的另一位最有才干的人——托洛茨基。他们不仅不想落实列宁的这个建议,而是全力以赴地封杀所谓的列宁遗嘱[4]
  当时,斯大林在察里津,是为食粮问题中央派他前往察里津的。影片中说他运来了8万普特粮食,是他那时的主要工作。他于7月初来到察里津,在那里长住了3个月。他利用中央特派员的身份,把察里津的党政军权都抓在自己的手里。就是在这里,他与伏罗西洛夫结成死党。察里津是交通枢纽,地理位置重要。伏罗西洛夫率领的军队本来在乌克兰活动,在布列斯特和约后,乌克兰割让给了德国,他率部队转战来到察里津,它的重要的地理位置,增加了他的部队分量。斯大林本来在军队里没有职务,他想通过伏罗西洛夫插手军队,取得军权,伏罗西洛夫也认为斯大林是可以依靠的人。
  伏罗西洛夫的军事才能平平,因而不可能在内战中有太大的建树。他后来能够平步青云,完全靠的是他与斯大林的紧密关系。托洛茨基说,伏罗西洛夫的权威是独裁宣传人为制造出来的,他本人始终是那个目光狭窄的外省人,没有教养,没有军事能力,甚至也没有行政能力。他后来成了国防部长。他的副手图哈切夫斯基称他是个愚钝的人,他的唯一好处是基本上不干涉专家工作。朱可夫元帅说他在军事上绝对是个外行,他不懂军事艺术,不明白它的发展,他在1938年还郑重声明骑兵是一个有前景的兵种。雅基尔、乌鲍列维奇等人批评他:“只要他在位一天,军队的混乱、阿谀奉承、全部愚钝受尊崇、全部智慧受屈辱的现象就不会停止。”就是这个伏罗西洛夫能够平安地陪伴斯大林直到最后。从这个人身上,也可以看到斯大林的用人方式。他重用伏罗西洛夫,是后者对他的个人忠诚。当然,当时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也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就是对时任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托洛茨基的不满。斯大林是出于忌妒,而伏罗西洛夫则是由于托洛茨基提倡建立正规军,整肃游击习气。另一个他们二人共同的不满,是对托洛茨基大力主张使用旧军队的军事专家。伏罗西洛夫是出于对自己权力的担心,而斯大林的动机可能更复杂些。
  他们结为死党,给整个南线造成许多问题。有了斯大林的怂恿和支持,察里津的部队变得十分骄横。总司令部和南线司令部对它的控告每天不断,他们不执行命令,也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甚至连质询他们都不答复。为了让察里津成为整个苏维埃俄国的一部分,成为南方战线的一部分,托洛茨基在几次努力都不见效的情况下,于1918年10月4日致电列宁请求召回斯大林。斯大林虽被召回,但得到他的支持的伏罗西洛夫仍像以前一样我行我素。在托洛茨基的坚持下,伏罗西洛夫被调往乌克兰。[5]但在那里,伏罗西洛夫的军事反对派使得军事工作几乎无法进行。1919年1月10日,托洛茨基致电斯维尔德洛夫:“我坚决声明,决不允许导致察里津军队溃败的察里津路线再在乌克兰重演……斯大林、伏罗西洛夫和他们一伙人的路线将导致整个事业的灭亡。”[6]
  影片里,伏罗西洛夫对斯大林说,托洛茨基命令放弃察里津,斯大林对他说的那句著名的台词:“我们不理睬他。”这句话充分表明了斯大林的蛮横和察里津人的无法无天之间的联系。只要别把它看成是后来的胜利的保障,像电影要我们看的那样,而是它带来的混乱和失败,是导致整个事业灭亡的路线。
  此前的镜头,是斯大林来到司令部,司令是旧军官。他指着地图对斯大林说应该撤退。斯大林对说,我们不需要你们这些只会看着地图撤退的人,于是免去了他的职务。他很不服气,说要去革命军事委员会控告。斯大林当即任命了一位新的司令。
  但在现实中,被免职的司令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他无法控告斯大林,直接被抓了起来,被枪毙。
  在撤换了司令和排除了托洛茨基的干扰后,就出现了伏罗西洛夫率领红军骑兵冲锋的镜头。红军高喊“乌拉”冲锋,勇往直前,敌人狼狈逃窜,丢盔卸甲,溃不成军。
  可实际情况,与此大相径庭。
  这可以在列宁1919年3月21日在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秘密全体会议上做的关于军事问题的讲话中看到端倪。列宁的讲话中对伏罗西洛夫的没有军事专家我们也能对付的吹嘘,他批评说:
  “伏罗希洛夫同志说:我们没有任何军事专家,我们伤亡了6万人。这太糟糕了。在俄国革命运动史上,察里津集团军的英雄主义将占极其重要的地位,但这是在没有军事专家的情况下以6万人的伤亡为代价换来的。一方面,第10条中写道:军事专家要服从集体指挥。这就等于排除了他们。另一方面是伏罗希洛夫同志的话。他说,我们没有军事专家也对付过来了,只是伤亡了6万人。”[7]
  但为什么察里津没有军事专家呢?原来他们都被斯大林抓了起来,枪毙了。列宁在他的讲话中,谴责了斯大林错误地枪毙军事专家:
  “斯大林在察里津枪毙人,我就认为这是个错误,我认为他们枪毙错了。”[8]
  这二者之间的联系,不难看出。把南线司令部甚至是总司令部委派来的军官逮捕,枪毙,当然就没有了军事专家。斯大林和伏罗西洛夫不是战略家,没有军事素养,在他们的指挥下,没有军事专家,要想守住察里津,就拿人命换。这次牺牲了这么多人的战役,是第一次察里津保卫战,发生在1918年7月下旬到9月初之间。红军阵亡6万多人,而白军共伤亡总共1万2000人左右。
  列宁说斯大林在察里津枪毙人,《全集》中没有关于此话的注释。应该指的是他枪毙军事专家。斯大林来到察里津,动辄与沙俄军官出身的军事领导人发生冲突。发生严重的冲突他就抓人,有时在莫斯科或托洛茨基的干预下,被捕者被释放。被释放的军事专家中有人感到不满,叛逃到白军方面。斯大林就命令契卡把剩下的人逮起来,安个罪名给毙了。更有甚者,他把这些军官关进一艘船中,把它沉入水中。
  在开始时,列宁对斯大林的这些行为没有做出反应,因为他对托洛茨基使用旧俄军队军官,让他们作指挥员,也有疑虑。托洛茨基整肃游击习气使用军事专家,在一些老布尔什维克和游击队领导中,引发轩然大波,在1919年3月在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形成了军事反对派。伏罗西洛夫是它的先锋,斯大林是这种反对意见的幕后支持者。列宁日理万机,他无暇视察前线。反对托洛茨基军事路线的人乘机在列宁面前煽风点火,斯大林在这方面最为卖力,引起了列宁的不安。1918年初,一次,列宁想让托洛茨基把所有军官赶走,后者告诉他,在红军中工作的旧军官有3万多人。这彻底地改变了列宁对使用军事专家的态度。此后不久,他在彼得格勒的一个大会上的讲话中,用了很大的篇幅谈了关于使用专家的问题,并把这个问题提高到共产主义能不能实现的高度。
  他说:“但仅靠摧毁资本主义,还不能填饱肚子。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并且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取得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活。而这些科学、技术、艺术却在专家们的手中,在他们的头脑里。”[9]
  他明确支持托洛茨基使用军事专家的主张:“不久以前,托洛茨基同志告诉我,我们的军事部门有好几万军官。这时我得到了一个具体的启示:利用我们的敌人的秘诀就是: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用资本家拣来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我们没有别的砖头!我们就是要用这些砖头,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困难就在这里,胜利的保证也在这里!”[10]
  托洛茨基把使用专家(军事专家-旧军官也包括在内)的问题,提到无产阶级是否相信社会主义思想的感召力,是否能成为人类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人的高度。
  在当时的苏维埃俄国中,反对专家是一种普遍情绪,不仅限于在红军中反对使用旧军官,在各行各业中都有表现。1920年水运工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汽笛报》第31期上就曾刊登过一篇文章,说要从专家身上榨出所有利于社会的血汗。托洛茨基著文反驳,说旧社会榨取工人血汗,但不应得出结论,工人国家应该榨取专家血汗。应该吸引专家参加重要的负责工作,吸引专家加入到共同的队伍和行列中,在他们周围创造同志合作的气氛。[11]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最后才能解放无产阶级自己。”马克思的这句话总是使我感动,我认为它是真假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试金石。在内战的严酷条件下,力排众议,大胆起用旧军官,充分展示了托洛茨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和魄力。而斯大林和伏罗西洛夫对专家的仇恨和排斥,反映的是落后工人和农民对文化、文明的愚昧、狭隘的态度。

※     ※     ※

  影片结尾处,是内战时红白两方所占领土的动态示意图,布尔什维克政府的领土越来越大,白卫军的领土越来越小,直到彻底消失。当然,影片的意思很明显,这一切都是排除了托洛茨基的干扰,赶走的旧军官,有斯大林的坐镇,在伏罗西洛夫的指挥下取得的结果。这就更离谱了。
  虽然斯大林和察里津的部队不理睬托洛茨基,但他一直是是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国防人民委员,是红军的缔造者和统帅,在全党和全国享有崇高的威望。内战的胜利主要归功于他。即使察里津保卫战获得了胜利,它归功于斯大林和伏罗西洛夫,但察里津毕竟只是南方战线的一个局部,不仅对整个内战,而且对南方战线都没有决定意义。还是看一看列宁对托洛茨基的评价吧。
  列宁的这个评价是在他和高尔基的谈话时说的,后来高尔基把它写入了自己的《忆列宁》一书中。“是的,是的,关于我们之间的关系扯了许多谎,尤其是我和托洛茨基的关系。”他用手拍了一下桌子,说:“请给我指出另一个人,他能在一年时间里组建一支堪称楷模的军队,并赢得军事专家的尊敬。我们有这样的人。我们就有了一切!奇迹就会出现!”
  布尔什维克能赢得一切,创造奇迹,是因为有托洛茨基。这是列宁对他的评价。按斯大林旨意拍摄的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把一切都归功于斯大林,那只能是歪曲伪造历史,自己给自己贴金,没有任何价值。

2021年8月28日





[1] 参见《武装的先知》第354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

[2] 参见《列宁全集》第42卷第339-340页。

[3]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网上查找拙文《误读的历史,破产的经济政策》、《轻视农民,托洛茨基莫须有的罪名》。

[4] 列宁晚年的书信文章都是为即将召开的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准备的,而且其中谈的都是他认为需要马上解决的问题。在口授第一封信时,列宁就明确说这是给代表大会的信。但由于他在信中建议撤换斯大林,并在其他文章中抨击斯大林以前领导的工农检查院,这对当时已经结成“三驾马车”的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斯大林以及上层支持他们的人极为不利,经过一系列操作,列宁的信成了给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的信,而且是列宁亲口嘱咐秘书,在他死后由娜捷施达·克鲁普斯卡娅转交,成了“遗嘱”。其中有多少黑幕,可想而知。就是在十三次代表大会上传达时,也是如临大敌,规定不许记录,不许传播。有不少人因传播这个所谓的遗嘱而向身陷囹圄,甚至丢了性命。此后,列宁的这些文件就被打入冷宫,直到苏共二十大后,才重见天日。

[5] 参见《托洛茨基自传——我的生平》第386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版。

[6] 同上。引用托洛茨基的这封电报,是为了证明情况的严重性。

[7] 《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6卷第173页。

[8] 同上,第172页。

[9] 同上,第48页。

[10] 《列宁全集》第36卷第49页。

[11] 托洛茨基的文章标题是《谈专家和政委》,刊登在《汽笛报》第32期上,收入《托洛茨基全集》第1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