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阶级斗争文献 -> 中国民间异议思想文献原始文献选(1966-1976)

首都五·一六红卫兵团第一届代表大会决议

首都五·一六红卫兵团第一届代表大会

(1967.7.1)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首都五·一六红卫兵团》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世界革命的一片大好形势下于1967.6.30─7.1在北京外语学院胜利召开了第一届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代表们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对一系列重大问题和目前形势作了充分的讨论和估计,大会在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和红旗杂志第十一期社论《毛泽东思想照亮了我们党胜利前进的道路》的高潮和热烈庆祝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四十一周年的一片欢呼声中硕果满载,胜利地结束了。

  代表大会的代表们首先进行了“两忆三查”的运动,即忆全国许多地方革命造反派惨遭迫害之苦和资产阶级当权派对无产阶级司令部疯狂的反扑,竭力使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半途夭折的阴谋,代表们检查了自己的小资产阶级摇摆性,决心今后要用无产阶级革命性取而代之,同时,对自己的斗志和工作进行了批评和自我批评,代表们一致认为当前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已达白热化,无产阶级在节节胜利,资产阶级在节节败退,国内国际资产阶级已勾结起来,正以十倍的疯狂,百倍的热情向无产阶级发起攻击,4万的革命造反派战友倒在血泊中!千万的阶级弟兄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首都五·一六红卫兵团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决心“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我们誓与全国造反派团结在一起,战斗在一起,胜利在一起,坚决彻底把资产阶级司令部摧毁!誓死保卫毛主席,誓死保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代表大会一致认为,“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周恩来是刘邓司令部的一员干将,是中国最大的反革命两面派,是中国最大的卖国主义者,修正主义者,右倾机会主义者之一。解放以来两次政治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第一战略阶段,他都逃走了,他是十二月黑风的煽动主角,是全国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复辟逆流的总后台,是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党内出现的一股资本主义暗流的总后台之一,是最近全国发生一连串大规模屠杀的客观支持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企图把水搅混,篡党,篡军,篡政伸手来摘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果实的中国第二个赫鲁晓夫式的个人野心家。我们“首都五·一六红卫兵团”誓与以周恩来为首的反革命集团干将谭震林,李先念,陈毅,余秋里,谷牧等决一死战!“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我们坚信:我们必胜!因为我们有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我们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一边!我们也坚信,反革命两面派必败!因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都是必然要灭亡的一具僵尸。

  代表们一致认为,在目前情况下,一方面决不能打乱我们的红司令毛主席他老人家以及他的参谋部中央文革的战略部署,另一方面,又要展开为革命造反派战友和群众所能接受的形势的各种针锋相对的积极的斗争。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我们决心把工作重点放在启发造反派内部觉悟上,应该从国务院各口各部内因入手积极工作。

  代表们一致认为“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目前不会收尾结束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在今天这个世界无产阶级的决战时刻,我们尤其应该牢牢记住伟大导师毛主席的教导:“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代表大会认为:斗争是长期、曲折、复杂而艰巨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只要毛主席身边这颗定时炸弹没有消除,我们《首都五·一六红卫兵团》就坚决与之战斗到底!

  代表大会决议:《首都五·一六红卫兵团》成立政治部,作战部,组织部,资料政策研究部,并推选各部负责人,制定了各部阶段作战方案。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全体战士“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谁要拥护毛主席我们就跟谁亲,谁要反对毛主席,我们就和他拼!

  毛主席教导我们:“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的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顺利地解决。”我们全体代表决心以中国共产党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力求在火线中在思想上首先加入伟大的正确的光荣的中国共产党,为了捍卫毛主席,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而奋斗终生,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

  伟大的正确的光荣的中国共产党万岁!

  伟大导师伟大领袖伟大统帅伟大舵手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

《首都五·一六红卫兵团》第一届代表大会 一九六七年七月一日

原转载于上海市上海中学《思潮集》(1968年)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