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阶级斗争文献 -> 莫尔顿《人民的英国史》

第十七章 世界大战:世界危机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国内的斗争
三、结论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开战以前的几年,双方的军事专家即已拟好他们的作战计划。德国人的计划是集中一切兵力经过比利时,沿着默兹河外,迁回前进,因而避开那保卫阿尔萨斯-洛林边界上一条强固的堡垒线。他们在这一部分战线上决定采取守势,甚至还按照原定计划向莱茵河退却。在东线,他们预计俄国动员迟缓,并且可以让奥国军队首当战争之冲,所以也取守势。德国的主力军在经过比利时以后,应急行绕一个绝大的半圆,进军至巴黎的西南,最后进入集结在自凡尔登至贝尔福堡垒线的法军的后方。
  法国的计划,事后回顾起来,似乎是有意保证德国胜利而拟定的。法国的参谋本部得到关于德国方案的充分预告,但由于一种奇怪的盲目的心理,而使他们忽视了,因为承认德国方案,就要修改他们自己的计划,而他们自己的计划则与其说是基于军事上的考虑,不如说是基于政治上的和情感上的考虑。他们听任阿登以北的边境实际上等于没有防卫,同时要发动一场猛烈的进入洛林的攻势,并且希望这是个决定性的攻势。这种希望的基础是强烈而几乎神秘的信念,他们相信进攻的效力,尤其法国队伍进攻的效力,这种信念在1914年以前的十年间,沸漫于法国的军事界。法国的计划在1914年8月实际考验中是完全失败了。德国的计划之所以失败,只是因为在开战前预定计划就被削弱了,并且在开战后也没有坚持执行预定计划。德军渐渐地削弱了北路的进攻力量而加强了南路的军力。当战争初起时,他们按计划进军贯彻穿过比国的进军计划。接着,德国统帅毛奇[小毛奇——录入者注]企图突然改变计划,放弃了绕过巴黎企图包围法国的中央主力的计划,向前猛进进入了凡尔登的突出阵地。要按照这个新计划进军,就必须在广阔的战线上改变进军的方向,而这个改变和因此而引起的混乱,使法军得有马恩河之战的胜利的反攻。同时,德军的攻势也因为分遣了儿师的兵力到俄国前线而削弱了,这几师的兵力因为到得太迟,所以不能在坦恩堡的胜仗里起有力的作用。
  按照后来各次战斗中死伤人数的标准来说,马恩河之战不过是一个小规模的散兵战,但是,它却是整个战争的转折点。马恩河之战使德国不能从速战中取得胜利,协约国方面赢得了时间使大量的可是动员比较迟缓的英帝国的物资得以发挥效力,使海上封锁断绝了必需的进口货物的供应。在马恩河之战以后,西线先经过一个预备阶段,即一系列的把战线延伸到海岸的企图包围的战斗,而后稳定下来,固着于一种大规模的长期的围攻战。三年之间,双方都屡次不惜牺牲地尽力从正面进攻来冲破这种壕沟的障碍,但结果是完全无效。新式武器例如坦克和毒气等都应用了,但是还没有大规模地应用使它发挥真正的效力。这种新式武器曾经在1915年的卢欧斯之战和阿拉斯之战以及香巴尼之战,1916年的凡尔登之战和松姆河之战和1917年伊普尔斯之战中应用过。
  西线仅是许多战场中的一个。在东线,俄军对奥军的战争中曾获得几次的胜利,但是俄军的武器装备恶劣,将帅无能,不能坚守自己的阵地,抵御那具有优良的武器和组织的德军,所以,他们遭到了重大的损失。由于波罗的海和黑海遭到封锁,致使英国不能供给俄军以大量的作战物资,而俄国的重工业又不能应付大规模的现代战争的重任。所以,战局的关键系于达达尼尔海峡。如果达达尼尔海峡被打开,土耳其就不得不退出战争,武器就能运送到俄国以交换乌克兰的小麦,并且有十之八九的把握,保加利亚、希腊和罗马尼亚就会立即加入显然将取得胜利的一方面来作战。而且,1917年的俄国革命也许便不会发生了。,直到1915年的2月或3月之间,达达尼尔海峡的门户洞开着,但英法两国的高级统帅非常迷信他们能突破西线,所以,他们不愿调走他们所需要的兵力。当他们终于决定进攻时,英国海军先炮击一番而后继之以长期停顿,使土耳其军得到充分的预告。4月25日,英国海军在加利波利半岛登陆,而当地守军却十分强大,虽则英军守住了半岛上各个据点直到12月间,但他们历次打算突破的企图,都在遭到重大损失以后被驱逐回来了。而成为历史上最奇怪的事情之一的是沙皇政府的拒绝合作,沙皇政府基于政治上的原因要占取君士坦丁堡为己有,而如果英国军队参加作战进攻君士坦丁堡,沙皇政府就不愿坐视君士坦丁堡被人攻占。无疑的,沙皇政府记得英国那种一旦占领了土地就不放手的显著倾向,但是由于他们的消极态度,他们注定了自己的命运。
  当着英军企图打开通黑海的道路时,俄军在波兰和加里西亚遭到了惨重的打击,被俘者达七十五万人,死伤无数。9月,俄军吃败仗的后果日渐显明,显然的,对达达尼尔海峡的进攻已归失败,于是保加利亚加入了中欧集团,塞尔维亚在联合进攻之下国土被蹂病了,这样在德国和土耳其之间的直接的交通线被打通了。1915年末,双方比较起来,德国很占优势,除了海军封锁的效力因为异乎寻常的歉收而加重外,没有可以抵消德国一系列军事胜利的情况。
  1915年年底,德国开始了第一次的潜水艇战争来对抗海军的封锁。1916年4月,在美国的抗议之下,德国始放弃潜水艇战争,但其意外的结果是,美国不象以前那样反对英国在执行海军封锁时的高压手段了,由于1916年英国海军封锁的加紧,所以在不分胜负的日德兰之战以后,德国在6月间又恢复了潜水艇战争的攻势,而且远比上次潜水艇战争为成功。1917年1月,有三十六万八千吨船舶被击沉了,2月,德国宣称:一切船舶,不问其属于中立国与否,将不予以警告而袭击。这个宣言为美国参战提供了官方的根据。美国参战的一个重大得多的理由是,美国已赊给协约国以大量军火和种种作战物资,如果德国取得胜利,而且这是很有可能的,那末,显然这些债务就永远不能收回。美国在4月2日对德国宣战,但到一年以后,美国才准备好一支军队来参战。尽管这样,对德国来说,力求从速解决战事显然比以前更加重要。而海军封锁的影响,由于1916年秋德国攻占了罗马尼亚的小麦产地和石油区,已经相应地减轻了。
  和美国参战差不多同时,俄国的革命爆发了。二月革命是两个敌对的势力暂时联合的成绩:人民大众厌恶战争中无谓的屠杀,资产阶级想用比腐朽的沙皇官僚政府所能进行的更有效率的方式来进行战争,它们联合推翻了沙皇政府。二月革命以后,资产阶级革命的临时政府力图驱使军队发动另一次势将必败的攻势,但同时,兵士们却源源不绝地回到国内,于是到了11月间[俄历十月——录入者注],布尔什维克以其“争取和平、土地和面包”那种简单而得民心的纲领,夺取了政权,建立了一个革命的社会主义政府。
  新政府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对一切交战国发出呼吁,要求它们缔结一个经过谈判的、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各交战国家的政府以冷淡的态度忽视了这个呼吁,并且尽可能地把它隐瞒起来,不让人民知道。于是,布尔什维克党签订了停战协定,并且开始商谈单独的和约,这个和约最后是在1918年3月3日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签字的。
  各国政府并不准备讲和,但是俄国革命却立即对于全欧洲的兵士们和工人们发生了深厚的影响。俄国革命在英国所引起的反应将在下一节加以叙述。在法国引起了广泛的和平要求,并且在军队中引起了兵变,一时曾波及十六个军团之多的兵士。1917年,逃兵数目惊人地增加到了二万一千名。在德国发生了在革命的社会主义者领导之下的一次严重的海军兵变和一连串的罢工。一百万以上的工人参加了在1月间发生的一次总罢工。
  因此,在1918年,各国政府所面临的问题是,在国内人民的愤怒将把战争和当权的政府一齐压倒以前,战争是否能够在战场上得到胜利。在德国,反战的要求非常迅速地发展着,并且人民正在遭受因海军封锁而起的饥荒,当第一批美国军队在法国出现的时候,和平的要求更其增涨了。德国对俄战事的结束,使许多师的兵力得以调遣到西线,并且在1917年秋季英军发动疯狂的攻势,企图突破伊普尔斯周围沼地而牺牲了四十万人以来,英国军队几乎是全军覆没了。德军在几个月之内,在西线上是可能依赖于它的兵力数目上所占的优势的,虽然德军的优势并不及协约国以前所享有的那么显著。
  3月间,德军举行袭击,突破了阿拉斯和瓦兹河之间的英国第五军防守的兵力薄弱的战线,英军经过了最大的困难以后,才把这个缺口堵塞起来。4月间,在伊普尔斯与拉巴塞之间的地带,德军举行了第二次进攻,5月间,在埃纳河一带德军又举行了第三次进攻,德军在这两次的进攻中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此后德军再没有充足的后备军来补充兵员和物资的消耗,因此它的攻势渐渐萎缩了。在战线的另一面,美军现在已经到达,其人数一个月即达三十万人。8月8日,协约国军开始一系列的大规模的反攻,虽然德国还能保持一条未被突破的战线,协约国军迅速地占得了优势,并且把德军从一个又一个的阵地上驱逐出去,使德军遭受了重大的损失。德军崩溃的现象在其他各处更为惊人。土耳其、保加利亚和奥地利都被迫与协约国军缔结了停战协定,于是德国遭受了有被人从南方侵入而无兵可资抵御的危险。
  11月初,德国爆发了革命。基尔的水兵们,在接到开往北海的命令时,拒不开船,并且在各港口上建立了苏维埃。他们的使者遍于全国,他们的胜利消息到处成为起义的信号。 在柏林,李卜克内西的强有力的影响早已在鼓动着人民采取行动了。11月6日,德国代表离柏林请求停战;9日,德国皇帝退位,于是一个由右翼社会民主党人爱伯特[今译艾伯特——录入者注]任总统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
  停战协定的条款并不比无条件的投降好多少,但是无疑的,德国大多数人民都相信,和约最“口后将本着美国总统威尔逊所提出的有名的“十四条”来制定,威尔逊的“十四条”是他在1月间发表的他所认为是公平合理的和平公约草案。这“十四条”中包括海上自由、普遍裁军、“公正地调整殖民地的利益”,并且虽则没有明文规定,但是这些“条”似乎暗示着战败国将不割地或赔款。
  这个纲领的发表,再加以自美国参战以来所发表的其他类似性质的文告给予协约国的人民以巨大的影响,协约国的人民并不晓得他们的政府预先举行的那些具有分赃性质的交互错综的密约和默契——其中有许多是互相矛盾的。在那些用来歌颂大战的开端的许多花言巧语渐渐失去作用的时候,威尔逊的纲领赋予这场争斗以新的理想主义的光辉,并且帮助恢复了那种认为大战是为了保卫正义和民主而进行的战争的信念。统治阶级早已便准备好来鼓励这种信念。而当着凡尔赛和平会议上的争论揭露了战争的真正目标,即各战胜国的资产阶级的公开的帝国主义意图的时候,这种信念就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二、国内的斗争


  在大战爆发时,英国工党也和第二国际一样,投降了英国政府和英国的统治阶级。1910年,当发生在1914年的那种战争的危险已显而易见的时候,第二国际曾在它的巴塞尔会议上通过一个决议,在决议中,所有的社会主义党派宣称:一旦战争爆发“他们的义务将是实行干涉,以便迅速结束战争,并且尽他们所有的力量利用战争所造成的政治和经济上的危机来唤起人民,借以加速颠覆资产阶级的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夜,在特拉伐加广场的一次示威游行中,发言的人们包括凯尔·哈第和阿瑟·汉德生在内,他们重行申述了以前的主张。在许多大城市里也同样举行了示威游行。
  但是在8月底以前,工党就决定支持政府的募兵运动,不但不企图“唤起人民”,工党和工联代表大会反而决议道:
  “我们要即刻努力结束一切现有的争执,不问它是工人罢工抑或是资本家拒绝工人要求的停工歇业。在战争期间,无论何处如果发生了新的困难,一切有关的人在诉诸罢工或歇业以前,应该认真进行调解以求达成和解。”
  这些投降条款使工人失去领导而不知所措,而且比其他东西更能使工人们相信官方关于战争的性质的宣传是正确的。所有欧洲的社会主义党派中,只有布尔什维克党采取革命的路线,进行了反对战争的斗争。在其他地方,这种反对战争的斗争只限于少数人的集团和个人,如德国的罗莎·卢森堡和卡尔·李卜克内西,爱尔兰的康诺利,苏格兰的约翰·马克林等。在英格兰,反对战争的斗争常常采取一种特殊的和平主义的形式。
  由于工党和工联代表大会与政府达成防止罢工的直接协议,由于他们把经过几个世代的斗争而后取得的工会的保障抛弃了,上面所引录的工党和工联代表大会的决议案不久便显得更加有力了。在许多工业部门中实行了强制的仲裁,罢工已被宣告为非法行为。在国防条例之下,英国实行了全面的新闻检查,致使左翼报纸仅能登载最普通的宣传,甚至有经常遭受打击和禁止发行的危险。后来,当自由党内阁让位于“国民”联合内阁时,工党领袖们(包括汉德生和克兰斯)与丘吉尔、劳合-乔治、卡生和包纳·劳等一起成了内阁阁员。
  工联机构投降于政府,促使了英国国民经济转向为战争服务。政府对于航运和铁路运输,以及对战争最关重要的原料如棉花、钢、铁,都实行了管制。大规模的国家资本主义加速了趋向于垄断和资本集中的发展,如前所述,这种发展是帝国主义的特点之一。大托拉斯和垄断联合企业,尤其是金属工业和化学工业(例如炸药和毒气)的大托拉斯和垄断联合企业由于最大的企业所赚的超额利润而成长起来了。资本家们随意增加虚设的资本股额,而为了逃避课税,他们用大部分的利润来建设新机械设备和工厂,而这些机械设备和工厂在许多场合之下在和平时期是无用的。其他工厂是由政府出资建造的,而在战争结束以后则仅按原来成本的很小部分,卖给了垄断联合企业。
  因此,战争使工业获得了人为的繁荣,而这种繁荣又为继之而来的巨大的经济危机开辟了道路。因为战争期间的工业生产集中于不是常用的货品的生产,并且是在以信贷为基础进行生产的,所以经济上由繁荣到萧条的转变更为剧烈。自1914年至1918年,国债增加了将近七十亿镑,给工业留下了一个永久的负担,而当物价从战时通货膨胀所升到的顶点下跌时,这种负担就相对地愈来愈重了。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总的结果是增大了英国资本主义的集中程度而并没有提高它的效率或实力。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初的几个月之内,罢工几乎停止了,物价迅速地上涨,而工资的增加则远远落在物价的后面。直到征兵和军事工业的需要把战争开始的时候的脱节现象消灭为止,相当数" ,量的工人仍处于失业之中。官方工联的领导已让位于职工代表运动,2月间,在职工代表运动领导之下,新的工人运动的生机出现于机械业大中心克莱德。战时的罢工起初完全是非政治性的,就是说,罢工的目的不是反对战争而是反对经济上的不公平。后来,1915年秋季至1916年春季的分批征兵激起了反征兵的斗争,尤其在俄国的十月革命以后,这些罢工方才具有较多的政治性。但是,工人运动中的许多领袖象马克林,他们自始就是公认不讳的革命者和反军国主义者。
  在克莱德河上2月间的罢工,从政府方面争取得每小时增加一辨士的工资。这些罢工也促使政府当局通过了军火条例,根据这个条例,许多工业部门都被列为与战争有关的工业,规定这些工业中的罢工成为非法行为。1915年7月,南威尔士的二十万矿工罢工一星期,胜利地达成了一个新的协议,成功地反对了这个条例。
  克莱德河一带继续成为这个运动的主要中心。职工代表们组成一个机构称为克莱德工人委员会,这机构迅速地成了全地区工人的代言人。在及时的工业上的行动支持之下,一次抗议不合理的房租的罢工终止了格拉斯哥房主最恶劣的勒索,迫使政府通过了一个房租限制条例。在整个1915年,罢工不断地发生着,政府和工联当局都未能加以阻止。1916年初,主要的由于工人委员会内部有缺点,政府才能进行干涉。工人委员会的机关报《工人报》被封禁了,运动中最积极的领袖们或被放逐到别处或被监禁起来了,约翰·马克林被判处三年徒刑。从这时候起,设菲尔德变成了工人运动主要的斗争中心。
  11月间,因为有一个工人被征入伍,一万个工人举行罢工要求放回,终于得到胜利。在1917年5月发生了规模最大的一次罢工,英格兰的几乎每一个中心城市的机匠共二十五万人举行罢工,表示抗议,反对以生手工人代替熟练工人和在拟议中的扩大征兵方案。政府逮捕了领导罢工的工人领袖,在持续两星期的斗争以后,由于几个组织不强的城市的工人委员会分裂出去,致使罢工归于失败。
  到了这时,俄国革命的消息已经传遍了英国,各地的群众大会和示威游行无疑地表现着英国工人对于俄国革命的同情。6月初在利兹举行了有代表工人运动的每一个部门的代表一千一百五十人出席的会议,热烈地庆祝俄国革命。更可注意的现象是,在会议进行中麦克唐纳和斯诺登是会议中的主导人物,并且协助通过了那赞成在全国各地遍设工人和兵士委员会(英国人刚开始知道称它为苏维埃)的决定。人民的意识的转变的另一个迹象是,汉德生认定现在已到了他辞职离开战时内阁的适合的时候了。反动分子见机行事地急向左转,在利兹会议上保住了他们的控制权,他们势力强大,仍足以阻碍议决案的实行,而当11月间布尔什维克取得政权时,他们就对这个新的苏维埃共和国采取了公然敌对的态度。在工人大众中,拥护这个共和国的情绪继续增长着,但是直到停战以前,他们却没有把这种情绪变为实际行动的机会。然而,职工代表运动仍积极从事宣传,以拥护布尔什维克要求和平的呼吁。
  1919年,劳合-乔治内阁派远征军到阿尔汉格尔进攻布尔什维克党的行动遭到了普遍的反对。士兵在接到命令开往这个新战线时常有哗变和抗命的事,甚至已在那里的军队也有哗变的。全国的“不干涉俄罗斯”委员会的组成迫使政府撤退了英国的军队并且停止了对苏俄的直接干涉。而英国政府却继续用金钱和军需品援助在俄国许多地方对苏维埃政府作战的白俄军队。
  1920年,当波兰受帝国主义的怂恿侵入俄国的时候[波苏战争,其起因存在争议——录入者注],英国对苏俄的间接干涉达到顶点。英国工人则设立了行动委员会反对干涉苏俄,而伦敦码头工人拒绝把运往波兰的军火装上“快乐乔治号轮船”一事轰动全国,使反对干涉的运动达到了顶点。8月间,当波兰军队被击退的时候,劳合-乔治却恫吓苏维埃政府,要求撤退苏俄军队,否则将对苏俄作战。这个消息一经传出,工党和工联代表大会立刻召开了一个特别会议,决定采取总罢工以防止战争。劳合-乔治随即放弃了他的主张,并且劝告波兰军队讲和。
  在爱尔兰,对于大战的反应则稍有不同。雷德蒙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拥护不列颠而他们自己都成了征兵委员,但义勇队的左翼和康诺利则反对大战,准备武装起义。他们准备在必要时,求助于德国,一如过去爱尔兰统一党求助于法国。同时,康诺利对于德国帝国主义者却并不存任何幻想,他的态度可以总结为一句著名口号:“我们既不为英王服务,也不为德皇服务,而是为爱尔兰服务。”
  在义勇队内部存在着分歧的意见,以皮尔斯为首的一派愿意尽早动手,在马克尼尔领导之下的另一派则宁愿采取消极态度,希望到战后强索让步。争执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至在1916年耶稣复活节那天决定起义时,马克尼尔发出反对的命令,结果起义的军队完全紊乱起来。即使如此,虽则起义几乎仅限于都柏林一地,也费了两万兵力用一星期的时间才把它平定。皮尔斯、康诺利和其他大多数的领袖都被俘获并且处死了。
  复活节起义的失败标志着爱尔兰起义的开端而不是它的终结。以后二年间,劳工运动和民族运动稳步地壮大起来了。1918年的总罢工,粉碎了政府想推行征兵制于爱尔兰的企图。然而新运动大部分是在新芬党领导之下发展起来的,而新芬党是一个反对英国统治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组织,并未参加1916年的起义。新芬党的领袖小心翼翼地防止1919至1921年的游击战带有任何阶级斗争或土地斗争的成分。因此,群众和起义领导之间发生隔阂,于是给1921年12月的条约开辟了道路,按条约建立了自由邦。条约的本质是,英国政府给予爱尔兰资产阶级的统治阶层以某些对他们有价值的让步,而其条件则为爱尔兰资产阶级统治阶层将负责镇压工人和农民中间真正的起义运动,因为这个运动正有变为不可控制的迹象,并且对他们和对英国人有同样的危害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正是政府充满优虑之时。人民反对战争和对于俄国革命的同情正在高涨。职工代表们正在完成一个全国性的组织。一个严重的海军士兵的哗变也只有由政府让步才能防止,并且在9月间,伦敦警察也为了要求增加工资而举行了罢工。正是这种人人感到的并且比表面反应的要严重得多的普遍的不安,迫使工党公开地草拟了它的第一个社会主义纲领,即“劳工与新社会制度”。诚然,工党的社会主义纲领是极为含混而不切实际的,但是它却成了人们注意的中心点,同时也转移了人民要求改变生活的普遍愿望。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一结束,在英国军队中风行的兵变立刻爆发起来。停战后仅只两天,第一个兵变就在萧伦开始了,不久,事变蔓延到许多在法国的兵营和所有在英格兰南部的兵营。许多最坚决的部队都忽忙地被遣散了,而因为变兵的领袖们没有政治经验,致使兵变只能成为地方性的,但是这些兵变己使政府人员感到极度的恐慌了。劳合-乔治有几乎是神奇的估量群众情绪的本领,所以再也没有人比他更能够明了事态转变的趋势。关于他对革命危机的认识,在他自己在不久以后所写的备忘录可以看出来,他在备忘录里写道:
  “欧洲充满着革命的思想。在工人阶级的心胸之中,充满着一种不是消沉而是愤怒和反抗的情绪,反对那种在大战以前流行的情况。欧洲全体人民都以不信任的态度看待整个现存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制度。”
  正是这种紧急的情势使他希望在1918年的所谓“卡叽大选”中取得快速的选举结果,举行这次大选时大部分的兵士仍不能投票,并且盈千累万的新近取得选举权的公民还没有登记注册。他准备了一个竞选纲领,把笼络群众的社会政策(给全体人民以住宅,使英国不愧为英雄的国家)与更怀恶意的变现存不安为仇视德国的企图溶合为一。在这种情形之下,虽然工党在选举中得有二百二十五万票,有五十七名工党党员当选为下院的议员,他无疑地获得了据有绝对多数的胜利。劳合一乔治取得了多数的选票,因而也就取得了缔结那疯狂而不幸的凡尔赛条约的委任,这条约的全部的后果至今还没有完全展现出来。


三、结论


  未来的历史学家将要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概既不是一个时代的开始,也不是一个时代的终结,而是欧洲帝国主义没落的转折点。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一个资本主义永久危机的时期。在这一个时期,旧日的经济繁荣与萧条织成的商业循环已为严重的经济萧条与部分的经济恢复所代替,而在部分的恢复中经济繁荣已为一种不健康的刺激与夹着停滞的情况所代替。在这一个时期,甚至在最繁荣的年岁,失业人数也从未下降到大战前经济上最为萧条的时期的水平以下。我们在本节中不可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历史作详细的叙述,因此只能择要叙述几个最突出的事件和趋势[使人感到欣慰的是近年来杜德著的《世界政治》和胡特著的《战后英国工人阶级史》已经把这个范围内的许多方面,杰出地阐述了——作者注]
  第一次世界大战虽则改变了许多事物,却没有决定什么。它没有解决帝国主义的一切主要矛盾,而且增加了一个完全新的矛盾,即是资本主义世界与社会主义世界(即第一个工人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之间的矛盾。但大战也使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有了重大的改变,而几乎所有这些改变都加深了现有的矛盾。第一、凡尔赛条约标志着较老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对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的胜利,给那酿成1914年大战的仇恨添加了更多的理由。在凡尔赛条约中,德国被夺去了它所有的殖民地、大量的煤铁、全部海军和大部分的商船,同时,在赔偿费的名义下要德国负担大量的赔款。凡尔赛条约的目的,在于使德国在经济上和军事上永远不能与其他列强杭衡,事实证明这点并没有做到,但这种企图差不多毁坏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整个结构。
  第二、英国和法国并没有得到全部胜利果实。美国参战虽较晚,却以最小的损失取得了最大的利益,于是拥有大为增强了的经济机构,以从前英国所享有的世界债主的资格出现了。在1914年以前,英国有大量的资本投在美国,但在1918年以后,英国却成为领受美国共达几十亿镑贷款的许多国家之一。因此,在1918年以后的几年间,两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增长。如果说凡尔赛条约在一定的范围内是英国的胜利,那末,美国的金钱势力却表现在1921年的华盛顿海军条约上面,根据该条约,美国取得名为平等而实则占优势的海军力量。美国的金钱势力又表现在清理英国债务的问题上,美国对英国的要求较之给予其他各国的条件为苛刻。
  第三、资本主义的没落和战后欧洲的混乱,引起阶级斗争的激烈化,引起德国和一些其他国家发生的革命和试图进行的革命,这些革命之所以失败,一部分是由于战胜国的强行干涉,一部分是由于社会民主党的策略和由于集中在新成立的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的革命力量还没有成熟所致。
  在英国与在其他各处一样,战后头几年是工业上和政治上动乱的年份。上述声援苏俄的运动有一系列的罢工为其背景,在罢工中,矿工、铁路工人、机械工人和纺织工人的罢工尤其显著。不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之而来的由战时经济复原为平时经济所产生的短期繁荣却把这个运动遮蔽起来了。然而这个时期是个前进的时期,政府和统治阶级都被迫作了让步和采取了极端的诡诈,例如在矿工的事件和散奇调查团的调查报告上都是如此的。
  当时的繁荣在世界市场上是没有现实的基础的,到1920年的夏季,物价下跌,失业增加,这种繁荣遂宣告结束。1921年2月,失业工人的数目在一百万人以上;到6月间失业人数达到二百万人以上。这种危机是英国资本主义开始发动大反攻的信号,而英国资本主义由于全欧洲革命浪潮的逐渐退却,已经胆壮起来了。在业的工人和失业的工人都继续不断地进行着斗争,在这些斗争中年青的共产党开始发生作用,取得了它的初期的胜利,而在它脱离战前社会主义小组织那种狭隘孤立传统的艰难过程中,也犯了它的初期的错误。1921年4月,“不祥的星期五”,矿工们的被出卖,使工人阶级四分五裂,注定着要一个部门又一个部门地遭到雇主的打击。
  统治阶级虽然能够击败这些部门的工人,但是它自己却已经陷于十分困难的地位。印度和埃及的人民正在革命起义中,爱尔兰的游击战争继续进行直到1921年年底。当危机蔓延到全世界各地时,英国对外贸易迅速地下降了,煤矿业所受影响尤其严重。再则,英国工业在日本、中国和印度都遇到了新的竞争者。
  后来,在1924年,时局发生了表面上的变化,危机缓和下去了,欧洲似乎在一个比较平静的状态下稳定下来了。但这个稳定时期不是建立在真正恢复到繁荣的经济之上的,而是建立在美国的那种不稳定的信贷的基础之上的。以采用道斯计划即抽收德国赔偿费的合理化方法为起点,剩余资本的洪流开始由美国泛滥到欧洲。欧洲的主要国家利用这种剩余资本而把它们的工业机器设备现代化了,全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开始重新活跃起来,政客们开始谈论那种所谓恢复常态。实际上,整个的所谓经济恢复是个骗局,因为一切贷款的利息只是用再行贷款来支付;这种计划只有在信贷继续不断地流入的情况下,才能有效。信贷一旦停止,则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危机就开始了。稳定时期也不等于阶级斗争的减轻,因为经济恢复的第二个基础是直接地建立在对于工人工资的削减和工作条件的变坏之上的。1925年,英国恢复了金本位制,英国资本主义策划从正面向矿工进攻。矿工是工人阶级中最强大的同时也是最易感受危机的部分。最富于侵略性的重工业界代表包尔温[今译鲍德温——录入者注]已经代替了劳合-乔治和麦克唐纳为首相,他坦白地宣称:“本国一切工人都必须接受削减工资。”只因为矿工得到了从其他部门有组织的工人的支援,所以对于矿工的打击不得不延缓到1926年5月。
  1926年5月的总罢工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历史上的问题了,同样,工人大众的响应,工联代表大会总委员会如何命令停止罢工,以及工联代表大会总委员会在雇主宣告休业直到12月间之后,如何听任矿工们孤立无援地陷于失败,也是历史上的问题了。如果说,这次总罢工是英国工人史上一件突出的大事,那末,从这次总罢工所得到的教训,对工联代表大会的领袖们并未发生效力。1926年以后,雇主们的中心工作是致力于工业合理化,这种办法在有些场合意味着机器设备的现代化,但是它通常却意味着从更少的工人中榨取更多的产品。工联代表大会不但不抗拒这种办法,反而在实际上支持了这种办法,接受帝国化学企业公司的阿夫雷德·蒙德爵士的邀请,去商谈关于如何使工业合理化而又不致发生工人与雇主之间的冲突的最好方法。结果是,生产虽然是增加了,失业工人却仍旧大量地存在着,而实际工资反趋于下降。因为工人大众所生产的东西与他们所消费的东西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以致各种商品,尤其是生活必需品的存货堆积如山。当时美国贷款一旦断绝,危机就不可避免,这样,1929年的危机就来得更加严重。
  统治阶级为了预先应付行将到来的危机,在1929年初安排了第二次工党内阁来当政。工党内阁的登场是一种可鄙的演出,登记的失业工人的总数已增加到将近三百万人,而工党内阁却束手无策。1931年,英国的对外贸易中的输出量惊人地下降了,由于德国财政上的崩溃,英国银行突然决定收回各种短期贷款;加上预算不能平衡,银行家坚持要求采取增加工人的负担的经济政策。最后,工党内阁只好辞职了。
  接着,英国组成了一个国民内阁,麦克唐纳、托马斯和斯诺登都入阁担任要职,而在这次组阁以后的大选中,工党则一败涂地。经过了一场斗争以后,国民内阁才开始实行削减工资和给予失业津贴的政策,而失业工人所举行的激烈的示威游行和北海舰队在因佛戈登哗变,是这一场斗争中最突出的事件。各铁路公司和许多其他企业部门的雇主都仿效政府的办法对工人实行削减工资。尽管采取了这些措施,英国仍于无可奈何中被迫放弃金本位制,不得不废止自由贸易政策而树立一整套的关税制度。经济恢复的速度很慢,而且是低水平的。
  危机的发生不仅限于英国。全世界的总生产量平均约降低了百分之四十二,这次的降落比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任何一次危机要大六倍。1932年全世界各国失业工人的数目计达三千万左右。根据凡尔赛和约细心地拟订的解决欧洲问题的方案,也随着危机而被破坏了。当德国和中欧国家迅速地走向法西斯主义的时候,赔款的偿付停止了,资本主义的最后的防线没落了。1933年,当国社党在德国取得政权的时候,世界形势开始有了新的组合。一方面是法西斯国家——德国、意大利和日本都处在严重的困难之中,期待战争作为它们的唯一的出路,另一方面是法国和其他比较繁荣的国家,他们惧怕一场对他们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战争。苏联则因为迥然不同的理由而渴望和平,于是苏联成为要求和平的各国团聚的中心。当战争的危险加剧的时候,一场新的、在规模上远超过1914 以前各年份的军备竞赛开始了。随着重整军备,出现了另外一个不健康的、在不正常的重工业的刺激之下的经济繁荣时期。
  在这种情况之下,英国国民内阁扮演着暖昧不明的角色。一方面,它惧怕战争对于它那衰朽帝国的危险,同时也看到法西斯主义的要求对英国的危险,另一方面,它希望牺牲其他国家来满足法西斯国家的要求,借以收买法西斯国家,而使英国的属地免遭损害。此外,英国不喜欢法国与苏联所建立的友好关系,因而力求离间它们,并且如果可能,力求成立一个英、法、德三国的新集团。结果,英国政策却成了不断摇摆的政策,在侵略者面前妥协和退却的政策,和出卖和平的政策。1932年[应为1931年——译者注],日本在英国的怂恿之下夺取了中国的东北。1935年,英德海军协定使希特勒在重整德国军备上得到英国的支持,并且在国际联盟的面前容许意大利征服阿比西尼亚[今译埃塞俄比亚——录入者注]。1936年,德国和意大利对西班牙人民的战争[即德意干涉西班牙内战——录入者注]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英国阻止法国采取抵抗的措施而造成的。日本由于以往的侵略战争得到成功和与德国缔结的军事同盟而胆大起来,1937年发动了对中国的新战争[即七七事变以及之后的全面侵华战争——录入者注]
  世界正处于比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更可怕的大战的阴影之下。如果大战发生,英国政府对于战争必须负重大的责任。甚至到了现在,如果英国人民,尤其是占人口的绝大多数而在任何战争中受害最烈的英国工人,能够联合起来,有充分的力量迫使政府停止对于侵略者的鼓励,并且与法国和苏联共同为世界和平而奋斗,那末,要挽救战争的危险,还不嫌太晚。本书是在我们英国历史上一个最危急的时候写成的。在这时候,英国人民自己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比以前更有赖于人民对事物能作正确的判断,并继之以正确的行动。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