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阶级斗争文献 -> ★ 《十月评论》资料专题

日本工人阶级的状况与斗争

作者:酒井

《十月评论》1982年5月第九卷第6期(总第65期)



  日本工人运动的一个重要转捩点,是1975年。面对深刻的经济衰退和自由民主党保守资产阶级政府的攻击,全国较具战斗性的工会联盟SOHYO投降了。

工人运动回顾


  这个工会联盟的基础,主要在公共事业工人中间。日本工运每年春天与资方谈判加工资和福利问题,自1960年代开始,在每年春季谈判中较具重要性的是制造业和公共事业部门,但前者在1960年代初期已被资方控制了工会,真正的斗争只发生在后者。后者较具战斗性的,包括铁路工人,邮务工人和电话通讯工人。
  这些工人斗争可以说是1960年代和1970年代初期的青年激进化过程的延伸。青年运动由于与工人运动脱节,因而在警察镇压示威之下挫败。但激进化运动仍在青年工人中间蔓延,1971和1972年铁路工人和邮务工人的动员,是最前进的例子,年轻工人与厂方进行大规模的正面冲突,同时取得年纪较大工人的同情,工会官僚在最后也迫得支持他们,于是,工会运动在1972至1973年进行反攻(特别由于当时首次油价上升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在1973年在工资增幅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尖锐的阶级分化在发展,1974年成为改良主义的工会官僚要作出抉择的一年。他们有机会可以领导工人运动进行全面的反攻,打破日本资产阶级对工人运动的传统箝制。
  但工会领袖决定退缩,结果是1975年春取得比前低得多的工资增幅。同年十一月,工会领袖出卖了公用事业工人的总罢工。罢工本来极为坚固,但当政府作出武力的恐吓时,工会领导立即取销了罢工。
  从1975年开始,每年工资增幅不断下降。工资的表面增幅(即不把通货膨胀计算在内),1974年平均是32.9%,1975年是13.1%,1976年是8.8%,1977年8.8%,1978年5.9%,1979年是6%。
  如果只看制造业,工资的增幅情况如下:1974年,表面增幅为31.4%,实际增幅为5.8%;1975年,表面增幅为15.1%(实际增幅为2.9%);1976年是7.5%(-1.6%);1977年是9.1%(1%);1978年是5.8%(1.9%);1979年是4.5%(0.95%);1980年是6.5%(-1.6%)。
  在1960年代后期和1970年代初期,制造业工人的工资有大幅度上升,主要原因是长期的经济上升导致劳动力大量储备耗尽(例如,在1955至1973年,农业人口从1686万减至845万,同期的雇佣劳动者从2010万增至3645万),于是令劳动力的市场价格上升。但日深的经济衰退和工会联盟的投降,使资本家能扭转工资长期增长的趋势。同时,在私营的制造业部门,资本家进行了“合理化”政策,裁员和加强劳动力,工人人数从1973年的1443万减至1978年的1326万,减幅为8.1%,而工人的生产力在初期改议时下降后又逐步回升:1973年的增长率是15.3%,1974年1.5%,1975年-3.6%,1976年9.7%,1977年4.5%,1978年4.6%,1979年8.1%,1980年6.5%。
  在同一期间,通货膨胀率急速和稳定下降:1974年官方的通胀率数字是20.6%,1975年是7.8%,1976年是6.4%,1977年是5.7%,1978年4.6%,1979年2.5%,1980年3.1%。
  由于合理化和降低实际工资的增幅,日本资产阶级成功地大量增加出口。日本对美国的贸易数字,1974年是入超46.93亿美元,1976年是出超36.8亿美元。

资产阶级的政策及困境


  统治资产阶级的政策,反映了整个打击劳工的趋势。在1976年,政府开始推行类似今日英国撒切尔政府的紧缩政策,但由于衰退的严重影响和美国的压力,政府迫于推行使通货再膨胀的政策,方法是增加政府开支。于是,在以后三年,赤字一直增加,到1979年,赤字占整个财政预算的39.6%,是国民总产值的6%,而公债总数达国民总值的30%。
  国际危机对日本统治阶级有着很大的威胁,它们包括伊朗革命、第二次石油加价,苏军入侵阿富汗、越南入侵柬埔寨、南朝鲜危机的爆发等。尤其是南朝鲜问题上,资产阶级内部出现更大分歧,主张推行更为帝国主义的外交政策的势力日渐抬头。
  1980年的大选,资产阶级政党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收益(共产党失去了四份一以上的议席),反映了小资产阶级人口的强烈右倾转变。
  日本经济从衰退中复原过来,主要是基于大量增加出口和政府开支,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缓慢但稳定的私人消费的增加。在1979年第二次油价上涨时,日本商业显示了它的竞争能力,它在1981年已在损害美国及欧洲共同市场的状况下消除了它的贸易赤字。伦敦经济时报1982年1月26日报导:“去年,日本对欧洲共同市场的贸易顺差为破记录的100.3亿美元,比1980年增加10%;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则在1981年增加了不只一倍,达到134亿美元。”
  但日本经济的弱点,在于它差不多全依靠外国的需求,日本本国的消费只占很小比重。原因是人民的实际收入增幅被压至最低水平,因而购买力不高。据DKB经济报导1982年2月号指出:“去年头十个月内,一般雇佣劳动家庭的净收入增加了5.2%,但由于诸如税收和社会保险费等非消费性的支出增加了12.8%,因此,可供使用的收入只增加4.1%,扣除通货膨胀比率后则等于下降了0.9%。”
  日本出口的增加,近月来也已经显著地减缓了,原因是美国和欧洲的经济仍在低潮,日本面对欧美国家的更大贸易磨擦。
  庞大的开支赤字(1979年赤字占整个财政预算的39.6%,1980年为32.7%,1981年为26.2%),使政府在财政政策上周旋的余地大大缩减。国际的压力,却又在迫使日本增加军费开支,而且要日本资助东南亚的新殖民主义政权:1980年日本的外援数字达2.5亿美元(受援者主要为泰国及南朝鲜)。
  为了应付过剩生产的危机威胁,日本资本家很可能寻求扩张军事生产的途径,同时使已在私营的制造业部门开展的“合理化”过程也在公用事业部门推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资本家首先要打击左倾改良主义工会联盟SOHYO和共产党社会党控制下的工会,企图摧毁其群众基础。

工会反应及工人斗争


  面对资产阶级的攻势,工会联盟SOHYO的领导层,从1976年开始右倾,采取阶级合作,议会道路和联合政府的策略。这策略由1980大选挫败证实为错误的。
  领导层采取左倾(疑为“右倾”之误)的路线,加速了中下层的政治分化过程。怀疑和反对情绪日增。到1977年初,一份半月刊《劳工消息》开始出版,它的推动者包括独立的左倾工会份子,革命的工会主义者和托洛茨基主义者。这份半月刊团聚了全国的工会活跃份子,协助推动一个左倾的工会路线,以对抗工会联盟的联合政府路线。这份半月刊初期出版五、六千份,现在出版一万二千份。同时,另一份刊物《劳工运动季刊》也出版了,它是由完全独立于社会党或共产党的人士主办的。两份刊物互相支援。
  在1975年之后,劳工斗争急剧下降了(见表一)。同时,工会会员人数也减少,原因是经济衰退和资方裁员。举例来说,工会联盟属下的一个五金工人工会,在1974年6月222,109名会员,在1979年6月只得169,924名会员,五年内损失了23.5%的会员人数。


表一:罢工及停工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参与人数(以百万计)  2.50 3.62 2.73 1.35 1.69 0.66 0.45
损失工作日(以百万计) 4.60 9.66 8.02 3.25 1.52 1.36 0.93
 


  在1970年代后期,在反对资方裁员时,一些先锋工人发动了尖锐的斗争,这些斗争多在中小型私营企业内发生。较为突出的战斗是五金工人在大阪和东京发动的。
  第四国际的日本支部,在1976年夏天决定要推动一个工人活跃份子的独立流派的发展,于是除了协助出版《劳工消息》外,更基于反对成田机场的兴建这斗争,团聚进步份子。1977至1978年反对成田机场的斗争,虽然终于也不能阻止机场的开放使用(当局动用防暴警察横暴镇压),但它引发了公众对当局的反感,取得了左派工会下层的大量同情支持,重新刺激了工会联盟下层的自发战斗性。
  到1978年底,邮务工人的战斗性高涨。1978至1979年,各种群众斗争爆发,尤其是围绕核能问题上。
  日本工人运动和斗争的发展,将取决于工会下层在全国性范围上组织起来,反对上层的右倾政策,提出真正阶级独立的战略。


(《国际观点》1982年第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