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世绍
不久前,应卢旺达政府邀请,我们来到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采访卢旺达全国发展革命运动第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与当地官员和新闻界同行们交谈以及参观访问,对十年来卢旺达经济的稳步发展,留下深刻的印象。
卢旺达经济稳步发展的主要标志是:1975年至1980年,国内生产总值每年递增5%以上,八十年代初,由于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增长率降低,1983年只增长了0.6%。但自1984年开始又有了好转,增长率达4.6%。卢旺达的外汇储备一直保持在一亿美元以上,有时达到两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人口每年增长3.7%的情况下,从1978年的一百七十一美元,增加到1984年的二百八十美元。市场上,商品供应充足,物价基本稳定。
八十年代以来,不少非洲国家先后陷入严重经济危机。为什么卢旺达经济却稳步发展呢?卢旺达朋友们告诉我:这归功于政府执行哈比亚利马纳总统提出的“和平、团结、发展”的方针。记者在访问各地时也经常听到一首流行歌曲,其主题意思是:我们的共同目标是和平、团结和发展。可见,这一方针已深入人心。
卢旺达有胡图、图西和特瓦三个部族,其中胡图族占85%,图西族占14%,特瓦族占1%。独立前,殖民主义者为了维护其统治,曾挑起胡图人和图西人之间的冲突,留下了历史的创伤。独立后,这两个部族也曾发生过多次流血冲突,致使政局不稳,经济得不到发展。1973年哈比亚利马纳总统执政以来,卢旺达政府奉行民族团结政策,各部族人民享有平等的权利,相互和睦相处,因而政局一直比较稳定。一位图西族朋友对记者说,“我们虽属少数,但享受平等权利。在政府里有我们图西人的部长,图西人在各个岗位上与胡图人并肩战斗,为建设国家和发展民族经济贡献力量。”
以农立国是卢旺达的基本国策。卢旺达政府一直把发展农业放在首位。第三个五年计划(1982年—1986年)对农业投资达三百亿卢法郎(一百卢法郎相当于一美元),约占总投资的四分之一。卢旺达境内多山,人口居住分散,传统上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生产方式落后,劳动生产率很低。因此,卢旺达不搞农业集体化,而是扶植个体农民因地制宜地从事生产。政府给农民发放贷款,提供优良种子,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近年来每年递增4.2%,超过了人口的增长,全国粮食已达到基本自给。
卢旺达发展经济还贯彻“有计划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国家在控制重要经济命脉如交通、电讯和大型企业的同时,积极鼓励私人发展工商业,欢迎外国资本到卢旺达投资,办合资或私人企业,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卢旺达积极利用外援发展民族经济。它每年从比利时、欧洲经济共同体和联合国组织等获得大量外援。许多外国政府也乐于向卢旺达提供援助和投资,外国援建的公路对密切卢旺达全国各省的联系和促进经济发展都起到明显效果。许多发展项目也都比较适合它的国情。我们在卢旺达西南角山区,参观了欧洲经济共同体1981年援建的马塔茶厂,它的建立带动了周围农民种植茶叶,为国家增加出口产品。目前,卢旺达已在高原山区建立起不少类似的茶厂,年产茶叶达八千吨,产品远销到英、美等国。
哈比亚利马纳总统谈到卢旺达十年经济发展的经验时对记者说:“十年经济发展要归功于人民的努力。我们在依靠自力更生的同时,积极争取外援”。这些话实事求是地概括了卢旺达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