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和旱魃作斗争——毛里塔尼亚纪行之一(1983.12.06)


   

  丹林;张祝基 

  在毛里塔尼亚上空飞行。
  从飞机的舷窗往外看,没有云层,视野所及一片黄沙,连天空都失去蓝色。除了发动机的颤震外,这里似乎是一个静止的世界。沙漠,到处是沙漠,不仅由几株椰枣树点缀着的绿洲为沙漠包围着,连首都努瓦克肖特和北方重镇努瓦迪布也都被沙漠紧紧围困在大西洋边。
  碧波无际的大西洋日夜拍击着毛里塔尼亚的海岸,但海洋并没有赐予她丰沛的雨水。沙漠地区,水就是生命。毛里塔尼亚从七十年代初起,降雨量一直没有达到正常的水平,去年只是正常年的49%,今年更少。降雨量比较多一点的南方,也只有正常年的40%。首都努瓦克肖特在中部,正常年降雨量约120毫米,1977到1981年平均低于50毫米,去年为40毫米,今年只有6毫米。降雨既少,而仅有的几次降雨间隔又很久。在第一次降雨后萌发的牧草、种下的庄稼,等不到第二次降雨,早在沙漠骄阳的炙烤下干枯了。水源枯竭,地上沼泽干涸,地下水位下降,毛里塔尼亚的牧场大部消失了。南方,塞内加尔河一带虽有绿茵,但由于缺水,牧草和庄稼也显得十分孱弱。据乡村发展部估计,今年的粮食产量最多1.2万吨,仅及正常年景的七八分之一,占全国需要的5%。南方牧场的牧草,由于牲畜集中,两个月后也将全部吃光。一些地区,居民和牲畜的饮水已成问题。
  干旱连年,犹如雪上加霜。沙漠之国毛里塔尼亚的160万居民和700万头牲畜已面临断粮缺水的危急状况。
  “拯救灾民、拯救牲畜”已成为毛里塔尼亚政府当前的紧迫任务。8月初,海德拉主席发出呼吁,号召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渡时艰。另外,又建立全国救灾委员会,委之以估计灾情、动员可用于救灾的资财、向人民和国际社会通报情况的重任。10月20日,海德拉主席再次发表告全国人民书,呼吁振奋精神、树立信心、团结互助,以民族利益为重、人人作出更大牺牲以战胜灾害。他宣布从11月起每月捐献20%的工资救灾。他的榜样唤起了一批又一批官员和商人们的响应。10月23日,全国救灾委员会决定把面临绝境的、分散的灾民紧急集中定居到交通沿线、有水井的地点,以便及时提供食物、饮水和医药;把失去牧场的牲畜集运到南方或根据有关协议转移到邻国塞内加尔、马里去放牧。同时,还采取措施稳定粮价、防止牧场野火、寻找水源、探凿新井,救援处境尤为困难的婴幼儿和老人。
  据记者三周访问所见,尽管灾情严重,毛里塔尼亚人民情绪镇定,充满同旱魃斗争的信心。同时,持续干旱也推动了经济、社会结构的改革。毛里塔尼亚的居民多以畜牛、牧羊、养骆驼为生,南方部分居民种庄稼。然而,无论牧场、“雷公田”或退洪作物(高梁、小米),都靠天吃饭。为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在1979年提出“发展农业、实现粮食自给”的奋斗目标,并把兴修水利、发展灌溉农业作为重点。它一面积极参加塞内加尔河开发组织兴建迪亚马和马南塔利大型水坝的建设,一面在友好国家帮助下整治戈尔戈尔河谷、开发姆颇利平原和博格平原,移民定居,建立试验农场,推广水稻种植。同时,在努瓦克肖特市郊和到内马一线积极实施植树固沙绿化计划,以阻止沙丘移动,保卫城镇和重要设施。可惜,近年由于过份干旱,无法植树,努瓦克肖特绿化带工程署的全部精力只好投入维护已种植的325公顷林木的工作上。
  此外,政府积极发展矿业、捕鱼业,倡导居民食用鱼类以补牛羊肉的不足。政府希望把国家经济逐步转移到矿业、渔业和灌溉农业的稳定基础上,以求一劳永逸地摆脱周期性旱灾的影响。这需要长期的努力,而且存在着缺乏资金和技术等种种困难。不过,政府和人民都在扎扎实实地努力,看来前途还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