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的毛里塔尼亚(1986.02.20)


   

  施静舫 

  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位于非洲西部,在大撒哈拉沙漠西端,全国面积一百一十八万五千平方公里,撒哈拉沙漠占了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二。它的幅员广阔,但人口稀少,据1985年的统计,全国人口一百七十万,每平方公里平均约一个半居民,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之一。在全国人口中阿拉伯摩尔族人占70%,其余都是黑非洲人,使用阿拉伯语,信奉伊斯兰教。
  首都努瓦克肖特座落在南大西洋东岸,人口约四十万,是全国第一大城市和海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有肉类、鱼类加工、纺织、酿酒和地毯等工业。
  公元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初,欧洲殖民者竞相侵入毛里塔尼亚,1912年毛里塔尼亚沦为法国殖民地。毛里塔尼亚人民经过长期的英勇不屈的斗争,终于在1960年11月28日取得了独立。
  毛里塔尼亚是个农牧业国家。牧业是毛里塔尼亚的传统经济,人口的80%从事牧业,以畜牛、牧羊、养骆驼为生。渔业资源十分丰富,目前鱼产品是毛里塔尼亚仅次于铁矿的第二大资源,国家外汇收入的第二来源。渔业出口收入占出口总收入的15%—20%。1985年鱼产品出口增加,收入达一百一十亿乌吉亚(约一点四亿美元)比1984年增长14.1%。主要农作物有小米、高粱、玉米、稻谷和阿拉伯树胶等。十多年来,由于严重干旱和土地沙漠化,农牧业生产受到严重打击,全国粮食年产量约一、二万吨,只相当于国内需求量的6%,需进口粮食来补足。
  毛里塔尼亚拥有铁、铜、石膏、磷酸盐等矿产资源,特别是富铁矿资源比较多。铁矿开采业是毛里塔尼亚思经济的支柱。铁矿砂是毛里塔尼亚的主要出口商品,1985年铁矿砂出口近一千万吨。
  独立以来,毛里塔尼亚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国家主权、保护本国资源、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毛里塔尼亚政府执行经济开放政策,吸收外资发展民族经济,重视发展和保护农牧业,积极抗旱和兴修水利,发展中小工业和扩大出口等。然而近年来,毛里塔尼亚的经济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面临的困难相当严重。毛里塔尼亚人民在困难面前并不气馁,去年毛里塔尼亚政府制定了新的经济复兴计划(1985—1988年),把重点放在恢复农业生产上,分配给农、牧业和水利的投资占整个计划的三分之一以上。1985—1986年度粮食产量达五万七千吨,比上年度增产三万七千吨,创造了这个国家近五年来粮食产量新纪录。
  在国际事务中,毛里塔尼亚政府一贯奉行中立和不结盟政策,反帝、反霸,强调非洲统一和阿拉伯国家的团结,支持南部非洲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反对种族歧视的正义斗争,支持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人民反对以色列扩张的正义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