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显亚
马里在历史上曾享有“西非粮仓”的美誉。但是七十年代以来,马里农业生产渐趋衰退,变成了粮食严重短缺的国家。例如1980年,这个700万人口的国家粮食亏空竟高达26万吨。进口粮食远不能弥补亏空,还要年年吁请国际救助。在这个农村人口占85%的国家,农业不景气严重阻碍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直接危及人民生活。
近几年来,农业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去年,农业被列为国家经济建设中“优先的优先”,举国努力,重建“西非粮仓”。在新的五年(1981—1985)计划中,政府对农业的投资提高到占五年总投资的30%以上。近年来经常性的干旱严重威胁着马里的农业生产。1973年的大旱,曾使粮食减产37%以上,畜牧业的损失更加惨重。因此,兴修水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成为新五年计划的重要目标。灌溉能力达1,100公顷的塞林格大坝已经建成;塞内加尔河开发组织的主要项目马南塔利大坝也于今年6月动工。大坝建成后,灌溉面积可达9万公顷。五年中还将兴建近40个中小型水利项目。这些星罗棋布于全国各区的水坝、河渠、水井建成后,对缓和旱情、保证农作物产量将发挥重要作用。
与此相配合,政府稳步建立和推广农业合作性质的“村屯”组织,并通过提供信贷、培训人员、引进良种、供应先进农机具和指导改进落后的耕作方式等,扶植和巩固这些“村屯”组织。对于农业教育也更加注重了。力求通过农业的生产实践培养有知识有才干的新型农民。由于雨水正常,加上采取了上述一系列积极措施,马里今年取得了粮食增产20%以上的好收成。
过去,马里的粮食购销由国营农产品局独家经营,收购价格不及邻国上沃尔特的二分之一和象牙海岸的四分之一,不仅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农民即使有了余粮,也宁愿卖给出高价的私商和外商,造成粮食大量外流。1971—1980年征购到的粮食,仅占粮食总产量的5—10%,使城市和灾区的粮食供应遇到很大困难。从去年起,马里政府调整粮食政策,把小米、高梁、玉米和稻谷的收购价格提高30—50%,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同时,政府有控制地让私人参与粮食交易,以活跃粮食市场。
马里发展农业潜力很大。现有耕地210万公顷,休耕地940万公顷(人均分别为5市亩和20多市亩),另外还有3,000万公顷牧场。尼日尔河纵贯马里全境,加上塞内加尔河及其大小支流,为农业灌溉提供了丰富的水利资源。只要政府和人民为发展农业进行不懈的努力,加上友好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协助,一个物阜民丰的“西非粮仓”完全可能重新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