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左翼文化 -> 十月革命前后苏联文学流派

列夫



  编者按:本文选自《简明文学百科全书》,第4卷,苏联百科全书出版社,莫斯科,1967年版,第171-172页。


  列夫(左翼艺术阵线),文学团体,一九二二年底成立于莫斯科,一九二九年解散。该团体曾由马雅可夫斯基主持。其成员有:阿谢耶夫、特列季亚科夫、卡缅斯基、帕斯捷尔纳克(1927年与列夫脱离关系)、克鲁乔内赫、涅兹纳莫夫、勃里克、阿尔瓦托夫、楚扎克、库什涅尔、基尔萨诺夫、彼尔佐夫,同时还有构成派艺术家(罗德钦科、斯捷潘诺娃、拉文斯基)等。与列夫接近的有当时“诗语研究会”的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该团体的参加者主张创作积极的革命艺术(艺术即“建设生活”),批判消极的“日常生活反映”和心理描写。列夫的口号同“山隘”派的章程针锋相对,表现了当时许多文学宣言所固有的辩论的极端性和“尖锐性”。列夫派由于为“功利主义的”、“生产的”艺术辩护,把“科学的劳动组织的、谨慎的、理智的人”看作个人的理想。列夫派(在《新列夫》杂志上)提出“纪实文学”的理论,它否定艺术的虚构,要求在艺术中不加美化和“歪曲”地阐明新现实中的事实。因此,列夫派确认特写、文献影片、政论和宣传体裁;极端的列夫派否定长篇小说、抒情作品、艺术影片、创作绘画。诸如此类的理论实际上导致了取消艺术。列夫中的革命诗人和同列夫接近的电影活动家(爱森斯坦、齐加·维尔托夫、库列绍夫)的创作,超出了这个派别按义的范围。该团体(尤其是初期)的一个特点,是其理论与艺术实践之间的矛盾。马雅可夫斯基、阿谢耶夫的创作,与楚扎克、阿尔瓦托夫、勃里克这些所谓“生产者”的庸俗化的方针之间,很少有共同之处。后来列夫的观点在马雅可夫斯基等人使自己“转向”报纸工作的努力中得到明显的表现;同样,在脱离了旧的“心理戏剧”的特列季亚科夫和马雅可夫斯基的革命创作中,也得到了表现。

  对列夫提出的“社会订货”的思想,有各种各样的解释。马雅可夫斯基对“社会订货”的理解,反映了诗人立场的党性(见《怎样作诗》一文)。与此同时,列夫派的其他人,则简单化地理解“社会订货”。他们把艺术家想象成掌握了一大堆“方法”的“大师”,只要借助这些“方法”,艺术家就一定能完成本阶级的任务。(见勃里克的《形式方法》,载《列夫》杂志,1923年第1期)马雅可夫斯基表达了列夫派中革命的一翼的观点,他谈到列夫与瓦普政治层面的亲密关系。但是,由于列夫派与十月革命前的未来派和诗语研究会有联系,由于确认离开“革命的形式”,“革命的意识”是不可思议的这样一些论断(见《纪实文学》文集,1929年版,第64页),决定了一些列夫成员的形式主义错误,决定了他们对古典遗产的攻击。这一点使列夫受到了瓦普方面的批评。

  在外省的列夫派团体有:以敖德萨为中心的南方列夫(组织者是基尔萨诺夫、涅多利亚、冈恰连科)和在《现在》杂志(存在于1928-1929年,联共(布)中央1929年l2月25日决议曾批评该杂志的错误)发表文章的西伯利亚小组。-九二八年,马雅可夫斯基批判了列夫派的极端意见,与列夫断绝了关系(见报告:《列夫更左》,《马雅可夫斯基全集》第12卷,莫斯科1959年版)一九二九年,诗人领导了莱夫(革命阵线)派。

绍宗绍宗 译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