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左翼文化 -> 十月革命前后苏联文学流派

无产阶级文化协会


  编者按:本文选自《简明文学百科全书》第6卷,苏联百科全书出版社,第36-37页。


  无产阶级文化协会(ПРОЛЕТКУЛЬТ)即无产阶级文学艺术与文化教育组织,形成于一九一七年二月至十月,一九一七年十月十六——十九日召开第一次代表会议。一九一七——一九二〇年,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组织在全国有了广泛的发展(成员达四十万,其中八万余人参加了各种文艺团体和小组的具体活动)。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出版二十余种杂志:《熔炉》、《创造》(莫斯科)、《未来》(彼得格勒)、《工厂汽笛》(萨马拉)等;《无产阶级文化》是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机关理论刊物,曾刊载过波格丹诺夫论述无产阶级文学的文章及其随笔《关于组织的科学》(《组织形态学》)。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组织也曾在国外出现过(在英国、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等国);一九二〇年曾成立无产阶级文化协会临时国际局。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组织规模及其活动符合劳动群众对文化和艺术创作的爱好。但是无产阶级文化协会领导人的理论观点,就实质来说,是反列宁主义的。

  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主要领导人是波格丹诺夫(主要理论家)和列别杰夫-波梁斯基,骨干是普列特涅夫、卡里宁、别萨利科、凯尔任采夫。波格丹诺夫直接根据产业无产阶级生产活动的情况引出自己的文化纲领。波格丹诺夫认为,无产阶级文化是由下列因素组成的劳动理想、劳动者的自豪感、集体主义,“偶像”、“权威”等的毁灭。关于“纯粹”无产阶级的阶级文化(只能由工人创造)这种思想,实际上导致无产阶级在文化建设领域里与其它劳动者阶级和阶层的分离,导致无产阶级文化派对整个过去文化、古典遗产的否定。在无产阶级文化协会领导人看来,各个艺术团体和工人俱乐部应当成为创造无产阶级特殊文化的实验室,而不是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无产阶级文化协会是在资产阶级国家条件下产生的一个自治组织,它在十月革命以后依然力图保持自己的自治地位。

  与无产阶级文化派相联系有下列苏维埃无产阶级诗人:格拉西莫夫、基里洛夫、萨多菲耶夫、菲利普钦科、亚历山大罗夫斯基、马什罗夫-萨莫贝特尼克、奥勃拉多维奇、波列塔耶夫、波莫尔斯基、别尔德尼科夫、克拉依斯基以及早期的卡津。无产阶级文化派诗人歌颂“全世界的”十月、工厂的劳动、“铁的”无产阶级,他们力图加深的不是个人的而是“集体主义的”、阶级的情感。他们的创作洋溢着革命浪漫主义色影和激情,形式雅致(带有象征派和民粹派抒情诗的痕迹)。在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一些剧院里,上演过普列特涅夫的戏剧《连纳》、《罢工》等。一九二〇年,亚历山大罗夫斯基、波列塔耶夫、奥勃拉多维奇、卡津等退出了无产阶级文化协会,成立新的文学团体“锻冶场”。

  一九二〇年十月五——十二日,无产阶级文化派召开第一次全俄代表大会。大会的指导方针(坚持波格丹诺夫所宣扬的自治思想)迫使密切注视无产阶级文化派活动的列宁起草了《论无产阶级文化》的决议草案(1920年10月8日),把讨论无产阶级文化派问题提到了俄共(布)中央会议上。无产阶级文化协会接受了俄共(布)中央政治局的建议:代表大会通过了把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归并教育人民委员部、成为它的下属机构的决议。一九二〇年十二月一日,《真理报》发表了俄共(布)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信,其中批评了无产阶级文化派领导人的理论观点。与此同时,信中还指出了无产阶级文化派同工人知识分子活动相联系的健康因素。一九二一年十一月在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第二次全俄代表大会上宣读了俄共(布)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新决议,其中强调“全党对‘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活动给予密切关注”的必要性。但是,此次大会以后,无产阶级文化派的活动并未活跃起来,它的个别活动家仍然停留在原来的立场上。一九二二年九月二十七日,普列特涅夫在《真理报》上发表《在思想战线上》的文章,这篇文章受到列宁的激烈批评。无产阶级文化派在二十年代经历了危机。无产阶级文化协会作为独立组织,主要从事戏剧活动和俱乐部活动(出版《工人俱乐部》杂志)。参加莫斯科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第一个工人剧院活动的有爱森斯坦和施特拉乌赫。一九三二年,无产阶级文化协会正式解散。

于韦 译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