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左翼文化 -> 十月革命前后苏联文学流派

下编


前言



  《十月革命前后苏联文学流派》下编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继续选编文学流派和团体的资料,这些流派和团体是: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拉普)、诗语研究会、意象主义、“谢拉皮翁兄弟”、“山隘”、构成主义者文学中心、全俄农民作家协会和苏联作家联盟等。在编排顺序上,特将拉普放在前面,以与上编岗位派相衔接,其余流派和团体则大致以成立的时间先后为序。

  拉普的前身为“十月”社,成立于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七日。“十月”社于一九二三年联合“工人之春”、“青年近卫军”等团体,组成莫斯科无产阶级作家协会(莫普),同年又出版《在岗位上》杂志,故莫普的核心被称为“岗位派”。一九二五年一月第一次全苏无产阶级作家代表会议后,岗位派控制了全苏无产阶级作家协会(瓦普)的领导权。一九二八年四、五月间,第一次全苏无产阶级作家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成立全苏无产阶级作家协会联合会(沃阿普),并把瓦普改名为拉普。一九三二年,这些组织全部宣告解散。拉普是所有文学团体中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组织。在其存在的十年中,虽然思想上和组织上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但内部发生过分裂,领导核心有过局部变动,某些观点也有所变化。有鉴于此,同时考虑到这个团体资料的分量较多,故将其分编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围绕《在岗位上》杂志活动的材料,即岗位派部分,已收入上编。收入下编的三个部分为:莫普部分(从一九二二年起到一九二五年一月第一次全苏无产阶级作家代表全议之前)、瓦普部分(从一九二五年一月第一次全苏无产阶级作家代表会议起,到一九二八年四、五月间第一次全苏无产阶级作家代表大会之前)和拉普部分(从一九二八年四、五月间第一次全苏无产阶级作家代表大会起,到一九三二年解散为止)。除拉普外,其余流派和团体虽然前后也有变化,有的组织也改换过名称(如全俄农民作家协会曾数易其名,苏联作家联盟的名称前后也不相同),但情况比较筒单,而且资料分量不多,因此不再分开编排。

  大多数流派和团体的资料,都以《文学宣言》(苏联联盟出版社1929年版)一书为基础,并作了若干增补。拉普部分、诗语研究会和“谢拉皮翁兄弟”的资料,则选自各种书报杂志.每个流派和团体的资料,一般分为两部分,前面是其本身的宣言、纲领、决议及其成员的重要发言和文章,后面是他人对该流派或团体的评论,最后附以简要介绍。不过有时因材料来源所限,有些流派和团体只有它本身的资料。

  第二部分为涉及各个文学流派和团体的综合评论部分。其中除高尔基的评论和柯甘的文章分别为摘录和选译外,其余均为全文。有些材料比较重要,如伏龙芝的讲话为一九二五年俄共(布)中央《关于党在文学方面的政策》的决议定下了基调,卢那察尔斯基的文章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勃柳索夫的文章材料丰富,对一九一七至一九二二年五年内的诗歌状况作了详细评述,柯甘的文章对十月革命后十年内的文学进行了全面分析,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个部分还附有美国学者斯洛宁《苏俄文学:作家和问题。一九一七——一九七七年》一书中的有关章节。斯洛宁的某些看法带有明显的偏见,史实也有不符实际之处,仅供读者比较和参考。

  为了如实反映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初苏联文学流派和团体的历史面貌,本书所录,除个别篇目(如费顶的《高尔基在我们中间》的摘录)外,均为当时发表的原始材料,不作任何删改。至于后来的回忆和评论,尽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书一律不收。需要说明的是:有些作家和评论家后来改变了原先的观点,有的甚至作了自我批判,但由于本书目的不是为研究某个作家或评论家的思想演变和创作道路提供材料,因此只收他们当时的言论,不收他们改变观点后的言论,对他们的思想变化也一般不作说明,希读者阅读时注意。

  本书在编辑体例上基本与上编一致。每篇之后附有简短的“编者按”以说明材料的来源和发表的背景。注释一律采用脚注。凡是作者和原编者的注释,均分别注明“原注”和“原编者注”,其余均为本书编者或译者所加。书中提到的人名较多,为节省篇幅起见,除原注和原编者注外,一律不另加注解,只在书末所附人名表中作简要介绍。

  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初,是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文学界的明显特点之一是流派众多,团体林立。它们发表了无数的宣言和纲领,申述自己的文学主张,它们之间进行着连绵不断的论战,以致整个文坛处于分裂状态。各个流派和团体的各种理论和主张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的紧张探索。这些理论和主张虽不乏有价值的东西,但其中也包含着许多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观点。这些错误的东西有的是由于“左”派幼稚病造成的,带有明显的庸俗社会学色彩;有的则是受俄国和西欧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受总称为现代派的各种思潮影响的结果,不过某些受现代派思潮影响的流派有时也以“左”的面貌出现。我们今天介绍这些流派和团体,并不是为了猎奇,更不是因为赞同它们的看法或对它们的观点有什么偏爱,而是为了让读者了解苏联文学史上这段被西方资产阶级评论界称之为“黄金时代”的真实情况,以便通过研究和对比,汲取有益于我们自己的经验教训。

  应当指出,当时活跃于文坛上的人物主中,很多是在十月革命前后成长起来的,他们都比较年轻热情。虽然他们的不少观点是错误的,但大多数人主观上是要革命的。因比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对他们采取团结教育的政策,积极引导他们转到无产阶级思想的轨道上来,帮助他们消除相互之间的分歧,加强团结,并且鼓励他们在创作上进行自由竞赛,以繁荣社会主义文学创作。这样做无疑是正确的。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各种流派和团体被简单地否定,不少活跃分子受到不公正的待遇,重者受到镇压,轻者遭到批判,被逐出文坛。其余的人,或因改弦易辙,或因迫于形势而有难言之隐,以致在后来出版的文集中,往往不收早年发表的言论。即或收入,也往往经过删改,已面目全非。二三十年代大量作品和文章长期未得到重印机会,文书档案被束之高阁。从五十年代后半期起,苏联开始重新评价二三十年代各种文学流派和团体,为不少作家平反昭雪,同时也重新出版了他们的一些作品,公布了一些文件和档案材料,但数量毕竟有限。我们国内又非常缺乏二三十年代的苏联书报杂志。因此在编选本书时,首先碰到的是材料来源问题,虽经多方收集,结果仍不能令人满意。许多重要材料,如拉普领导人的报告以及其他带有纲领性的文章(阿维尔巴赫的《无产阶级文学的创作道路》、李别进斯基的《拉普的艺术纲领》和《杰米扬化的任务》、叶尔米洛夫的《当代文学中的活人问题和列昂诺夫的〈贼〉》、柯尔的《不是同路人,而是同盟者或敌人》等等),诗语研究会、“谢拉皮翁兄弟”、“山隘”等团体的成员的不少重要文章,均因找不到原文而暂付阙如。有的文章未见原文的全文,不得己只录其片断,读起来未免有零碎之感,但毕竟聊胜于无。

  此外,因受材料来源限制,各个流派和团体的资料详略不均,有时因找不到主要材料,退而求其次。某些文章篇幅长而内容失之空泛,针对性较差,加上编选者孤陋寡闻,取舍失当之处,在所难免。匡谬补阙,有待于今后继续努力。

  书中某些流派的材料用词乖谬,文字晦涩,均按原文迻译,以存其真。大多数流派系初次介绍,其所用名称和术语,无现成译法可循。译文中不妥甚至错误之处谅不在少数,尚祈读者批评指正。

张捷
一九八二年,北京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