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阶级斗争文献 -> 〔美〕法雷尔·多布斯《卡车司机的造反》(1972)

译后记



  《卡车司机的造反》原本已经由赤心翻译了六章,我接手后,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把把已翻译的六章修订了一遍,又把剩下的七章翻译完了。我觉得,这本书在许多方面,都是极有教益的。

  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就是它从群众的角度出发,完整地、自始至终地讲述了一次大规模群众斗争的经过。虽然法雷尔·多布斯在写这本书时,已经是社会主义工人党全国书记,但他并没有像他的前任詹姆斯·坎农那样,只从“左翼本位”的角度去描写群众斗争,至少他的“左翼本位病”没有坎农那么重。在这次斗争中,多布斯只是一个新党员,他主要是以一个普通的工会基层干部的身份参加斗争的,所以,他的视角更加贴近群众,更能看见群众斗争的实情,在他的记述中,出于“左翼本位”的歪曲也就更少。

一个工人的觉醒历程


  多布斯先是介绍了自己的人生历程,讲述了自己是怎样被工会运动吸引的:他原本有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却辞了职,想做点小生意,赚点钱,再上大学念法律,当个主持公道的法官。要知道,那可是1932年,在我们的印象中,大萧条中的美国遍地都是找不到工作的失业者,可他居然还敢辞职!他马上就体验了生活的严酷:遣散费很快就花光了,却又找不到工作,只能通过父亲的关系,在煤场找了个铲煤的活儿,勉强能糊口,可是开春后又很可能被裁掉,为了保住生计,他只能参加工会。

  这里可以看出一些有意思的东西:虽然大萧条已经进入了第三个年头,但多布斯的头脑似乎还停留在1929年以前的大繁荣时期,他还天真地以为辞职后很快就能找到新工作;他在1932年大选中还投了共和党的票,也可见他在政治上是比较保守的。挨了生活的严厉教训之后,他才醒悟过来,想通过集体斗争来改善自己的处境。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他身上,还发生在当时的几千万美国劳动者身上,正是因为在前所未有的大危机的威胁下,几千万在业的、半失业的、失业的劳动者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这也是美国工运在三十年代中期出现高涨的根本原因。

一个城市的工人起义


  接下来,多布斯介绍了斗争的背景:明尼阿波利斯具有较为激进的斗争历史,有一批接受过战斗性工运洗礼的骨干分子,虽然他们暂时沉寂了,但是当群众重新燃起斗争的热情时,他们仍有可能重返斗争;当地的主流工会——劳联的上层干部腐朽、守旧,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时,他们无力维护会员的利益;托派虽然长期遭受孤立,却依然生存了下来,并培养出了一批顽强坚韧的骨干,长期扎根于群众之中;在明尼苏达执政的州长是一个改良主义者,他无法公开地、赤裸裸地镇压工人斗争。这些条件,塑造了这次斗争的面貌。

  严重的经济危机,迫使劳动群众通过集体斗争来改善自身待遇,他们先向主流工会求助;可是主流工会的上层干部已在大繁荣时期腐化、堕落,面临着史无前例的资本主义大危机,主流工会依然墨守成规,顽固地坚持老一套的行业工会主义,却连数量稀少的会员的基本权益都无法维护;在这种情况下,明尼阿波利斯当地的托派工人们通过持久的、耐心的工作,缓慢却扎实地在群众当中扎下了根。所以,到了1933年秋季,斗争的转机终于到来了。

  群众的巨大压力,以及劳联上层的昏聩无能,迫使一部分工会基层干部求新求变。在卡车司机工会574分会当时的主席和副主席支持下,以托派骨干为首的工会积极分子打破了保守派的掣肘,成功地把煤场工人组织了起来,并且进行了三天的罢工,迫使老板让步,这是明尼阿波利斯多年以来第一次成功的罢工。

  但这只是个开头。接下来多布斯讲述了574分会乘胜追击,扩大组织,把全城的卡车司机组织起来,进行了两次罢工,最终赢得胜利的经过——罢工一次比一次持久、艰苦,胜利成果也更大。

  多布斯详细介绍了574分会为了组织罢工而进行的细致、周到的准备工作,介绍了工人与警察的英勇斗争,介绍了妇女为罢工做出的重大贡献,介绍了工会为了解决工人与农民之间的摩擦,所采取的措施;介绍了资产阶级为了打垮罢工,而采用的各种伎俩(警察的暴力镇压;商会动员了私人军队参与镇压;用貌似“中立”的调解人在谈判中欺骗工人),以及工人是怎么回击的。他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群众斗争的具体情况,对集体行动的后来人,有很多启发。这些我就不再详述了,读者可以自己去看。

  不过,在这本书里面,我还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一不留神,工人几乎夺取了一座城市的权力


  通过多布斯的描述,我们得知:在罢工期间,由罢工工人选举产生的罢工委员会,成了574分会实际上的领导机关,在罢工委员会的领导下,卡车运输业以及许多其它行业的工人,办公室职员,都活跃起来,参加到了这场罢工中去:罢工委员会指挥的纠察队,实质上就是工人民兵,它控制了全城的公路,阻止货运卡车上路,还能进行低烈度的武装斗争,能跟警察和“特别治安队”打得有来有往;罢工委员会发动妇女去向其它工会和小商贩“募捐”,其实就是凭借工会的影响力征税;罢工委员会还设法解决了由于罢工而导致的农民进城卖菜与罢工工人封锁交通而形成的矛盾,成功地争取到了农民的中立甚至同情;罢工委员会还建立了自己的宣传机构和后勤机关,并形成了一个群众性的情报网络……也就是说,罢工委员会实际上承担起了工人政权的职能,它其实就是工人苏维埃的雏形

  然而,多布斯却没有集中地、详细地、深入地描写罢工委员会的构成、运作及活动,只在全书多处地方肤浅地讲了讲。这说明,他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罢工委员会的实质意义:当工人的斗争发展到了书中描写的那一步,罢工委员会就是工人苏维埃。假如多布斯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会积极分子,那倒还情有可原;但他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却已经是一个志在领导工人阶级赢得革命胜利的政党的领袖,那么他表现出的局限性,后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他或许熟知列宁和托洛茨基对于俄国苏维埃的论述,却无法理解自己亲身参与过的罢工委员会就是工人苏维埃。党的领袖尚且不能理解苏维埃为何物,说明了整个托派组织对苏维埃在工人斗争中的作用,都是一知半解的。

  从书中的描述看,多布斯也知道,在罢工期间,在很短的时间内,当地出现了双重政权状态。但是,无论是他,还是当时的美国托派领袖坎农,看来都没有认真考虑过如何利用这种双重政权状态。他们好像觉得:虽然出现了双重政权状态,但是组织起来的群众还是不够多,群众的觉悟也还没有达到足以夺取政权的水平,况且我们还孤立无援,出了城就没人支持我们,所以,还是见好就收为妙,先巩固战果,发展工会,壮大托派党组织,通过选举把本市变成“工会城市”,等到组织发展起来以后,再去考虑革命的问题……

  可这其实就是1914年以前的“古典”社会民主主义的思路。历史已经证明这种思路并不能让工人阶级赢得胜利。三十年代的美国托派,整体上并没有认真地、深入地思考过怎样进一步发展群众斗争,使群众斗争达到更高的水平——即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所以,尽管他们主观上拥护十月革命,也背熟了列宁和托洛茨基的很多词句,但他们在许多至关重要的思想领域,看来没有超越社会民主主义。

  诚然,1934年的明尼阿波利斯不是1871年的巴黎,也不是1917年的彼得格勒。但是,看看1933年9月时明尼阿波利斯工人是什么样子;再看看1934年7月时明尼阿波利斯工人是什么样,就会发现,工人的思想觉悟与组织水平,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发生飞跃的,而不是“按部就班”地发展的。在斗争高涨的时候,工人学得很快,甚至可以把自命为“革命先锋”的组织抛在身后(“基层党员比中央革命十倍,而群众比基层党员革命百倍”)。从书中的叙述中也可以看出,就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工人在阶级斗争的逻辑推动下,就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工人政权的雏形。

  有人可能会反驳说:阶级力量对比对工人太不利了,推动工人彻底推翻城里的资产阶级政权,这是断送工人力量的盲动。但工人并非只有两个选择。在考虑到现实力量对比的同时,罢工委员会以及它领导下的上万名工人,在控制社会生产、接管本地国家秩序的路上,完全可以走的更远。如何走的更远呢?至少,可以推动这上万名积极参与斗争的工人,尤其是在遭到警方枪击后,一度形成的同仇敌忾的气氛中,普遍组织到企业、街区的代表会议中,与原有的罢工委员会连为一体,并立即开始尝试介入生产、生活。

  也就是说,不纠缠于是否武装反击警方以及商会,而是抓住工人的行动渴望,推动他们进入‘工人权力’这个资本主义的禁绝之地。这一创举,无论延续的时间长短,都会给整个工人阶级留下深远影响。

关于工会


  多布斯在书中引用了坎农关于工会的文章,也说明他们依然像“古典”社会民主党一样,把工会当作了组织工人斗争的机关。因此他们才下大力气去改造、发展工会。然而,近两百年的历史表明,工会终究只是劳资协调机关,它的作用,心平气和讲,就是让工人卖的价钱多点,如果没有了资本主义市场,很大程度上工会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尽管工会可以把工人群众组织起来,甚至可以组织大规模的群众斗争,但是,不可能依靠工会进行推翻资本主义的斗争。

关于美国共产党


  这本书里关于共产党的描写,我觉得是最差的部分。多布斯把共产党描写成了捣乱的小丑,这跟共产党抹黑托派的做法如出一辙。比方说,在警察枪杀工人之前,共产党的代表团来找工会,建议攻打法院,被工会拒绝了。但是,这个主意虽然看似荒谬,却可能表达了一部分群众真实的义愤;这可是要掉脑袋的事情,群众不会因为领导要搞冒险,就会懵懵懂懂地去送命,他们愿意去冒这样的风险,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早就受够了(“老子早就看这帮官老爷不顺眼了,趁这个机会狠狠干它一家伙”)。但是多布斯并没有去研究共产党员提的建议,与罢工群众的情绪是否有关,如果群众中有主动出击的呼声,他们为什么有这个想法。在书中,多布斯只是迫不及待地把共产党描写成小丑。这样的写法,客观上无非是一个‘左道中人’在发泄党派对立的积怨,而对总结斗争教训、启发工人觉悟毫无帮助。

一种不太好的苗头


  按照书中的描写,托派工人通过基层民主的形式,利用群众的压力,并且在574分会主席与副主席的支持下,成功改组了574分会,使574分会贯彻了阶级斗争的工运路线,把574分会改造成了群众斗争的组织,最终通过574分会,成功组织、发动、领导了大规模的群众斗争。

  我觉得,这样的描写当中,隐藏着一种不太好的苗头:好像“我们左翼”是可以通过改换工会的领导层,将工会变成群众斗争的组织的,所以,“我们左翼”要做的,就是设法打入包括工会在内的各种群众组织,通过“基层民主”、“群众压力”之类的魔法,尽力争取高层中的“进步/革命/激进”的领袖的支持,把“保守/落后/腐败”的领导层换成“革命”的,这样就能把这些组织改造成“革命的工人组织”,然后“我们左翼”就能大展身手,把工人引上革命的康庄大道……不信你瞧瞧,我们这次多成功啊!才改造了一个小小的行业工会,就能产生这么大的效果,要是我们能把整个产业、整个地区、全国的工人都组织起来呢?

  然而,我前面讲过,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会,只是劳资协调机关,确切地说,是工人的议价机关,它最主要的意义,就是让工人卖个好价钱,它无法被改造成为推翻资本主义的革命工人组织,如果能,那它也就不成其为工会了。

  在第四国际的历史上,一再发生过以“打入主义”、 “批判地支持”为名,混入各种“群众性”组织(包括改良主义工人政党)之中,大搞机会主义,美其名曰“利用群众压力迫使领袖左转”的勾当,其思路与这本书中的描写非常相似。这么多年过去了,面对着这些教训,我对于这种思路,不得不抱有高度的警惕。

结语


  1934年明尼阿波利斯卡车司机大罢工胜利结束了,然而阶级斗争并没有就此停止。工人与资本家的斗争仍将继续下去。多布斯后来又写了三本书:《卡车司机的力量》、《卡车司机的政治》、《卡车司机的官僚》,继续讲述了卡车司机工会在接下来的近十年时间里的斗争。我们将抽空翻译后面三本书,以飨读者。

龚义哲
2019年4月





上一篇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