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阶级斗争文献 -> 〔美〕威廉·韩丁《深翻——中国一个村庄的继续革命纪实》(1983)

五 统计资料



  我们返回了大队办公室去喝些茶。这茶是新鲜泡的,先把几片茶叶放在杯底,然后把暖水瓶里的滚烫的水冲进杯里。以前的大队会计,现在的大队副主任申起财给我们说一些反应张庄20年来变化的数字。他以严肃、平淡的口气给我们列举了这些数字,因为这些值得骄傲的数字是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见证。毫无疑问,这些数字确实表明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如果根据1971年膨胀的人口数字来计算,这个进步似乎就是微不足道了,甚至可以说根本没有进步。张庄的人均产量只仅仅维持了原来的水平。
  1948年张庄有252户960口人,到1971年有398户1637人。人口增长了70%,户数增长了58%,这398户人家耕种着3,405亩土地,比1948年减少耕地2,220亩。耕地减少了39%,而人口则增长了70%,这样,人均占有耕地就从1948年的5.85亩减少到2亩,这样大幅度的减少使张庄的人均土地占有和华北其它地区大致趋同了。因为人们习惯了从剩余的土地上获得额外的收成,耕田占有量突然下降到了最低限度,这对张庄人不能不说是一个打击。
  把张庄总共600多全劳力和部分劳力进行相加,劳力总数计算为532人,(他们中有的人上了年纪,有的人有病,有的人太小,都不能算全劳力)。这些人分成了6个农业生产队,一个副业队,还有一个林业队。农业队的社员们在农业季节辛勤耕作,1971年粮食亩产约236斤,这个亩产量是1948年平均亩产量的2倍多,但如果考虑到增加的人口和减少的耕地,1948年人均为586斤,而1971年却只有485斤,每个人少101斤。
  如果没有为全村人提供蔬菜的菜园和副业的发展,人均粮食收入这样下降必定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这两项的收入填补了空子,明显地提高了人均收入,使之大大超过了土改时期。张庄的副业包括一个出售蔬菜的大菜园,一个我们已看见的砖窑,马车、小平车的公路运输,还有在当地工厂做合同工——在火车站装卸货、在钢铁厂锯钢管、在机械厂铸铁等。1971年这些项目的收入是102 523元,大大超过了主要产品粮食的收入。假定每斤粮食平均价格为9分,张庄所有的麦子、玉米、谷子和高粱值72 322元,这样,粮食收入只占总收入41%,而副业收入(包括蔬菜)的收入占59%。
  把所有的收入加在一起是174 845元,是1948年总收入的两倍。然而,如果按人头来算,人均收入只从1948年的91元增加到1971年的105.5元,只多了14.5元。很难说这是一个大进步。但是,当考虑到人口急剧增长、耕地激烈减少的情况时,这16%的增长也就是一个明显的成就了。
  这些统计数字并不能反映土改后的所有成就,因为这些数字没有把许多家庭菜园和各种家庭手工业中所获得的个人收入算进去。对某些家庭来说,这笔收入是可观的,加上了这些收入,张庄的总收入可增加25%。

  统计数字只表明了23年中人均收入的微小增长,而集体固定财产的大幅度增长表明人们生活水平的真正状况【水】不应该单凭刚才的统计数字来判断。每家每户都安上了电灯,约一半以上的人家装上了喇叭,村中的电线杆上还有一个大喇叭,大队办公室装上了电话,还有其它一切电器设备,包括3台变压器、38部电动机带动5个粮食加工厂、2个饲料厂、2个切草机、23个水泵、8个水车和1个大的抽水站,这些小水泵从在田里的关键位置上打得22眼井里抽水,灌溉1100亩土地。另外的700亩可以用连接漳泽水库的灌渠引来的水灌溉。
  为了搞运输,大队买了2辆胶轮大车跑长途拉运,另外还有65辆小车搞短途运输。胶轮大车至少要3头骡子才能配套,而平车只需要毛驴或人力就行。尽管车辆一直在增加,但牲口并没有增加。1971年有牲口88头,从前是75头,要按人均来算,是大大减少了。
  现在张庄有羊250只,猪176口,其中有50口饲养在张兴发负责的集体猪场里。尽管猪羊从总数上讲大大增加了,但人均数却减少了。
  农具,不论大小,总数增加到了3100件,其中,包括大量的镢头。这种工具已被使用了数千年,现在仍是种地的主要工具,象牲畜一样,农具的人均占有数也减少了。
  以上的器具都算是生产资料类。还有一类叫个人财产。这一类的增加不仅绝对数字增多,而且人均数也增多了。大队社员自己共有自行车148辆,收音机7台,手表13只,缝纫机37台。1948年,村里只有两辆自行车,根本没有半导体、手表和缝纫机。除了这些“硬件”,人均的“软件”也增多了。特别是盖的被子和铺的褥子。这些东西在1947年太少了,家里为了谁能盖上被子常有吵架,争吵的人有时把不止一条被子撕成两半。可现在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被子和褥子了。

  如果你把张庄的成就和全区别的地方进行一下比较的话,这些成就会给你留下极深的印象。从农业方面来看,张庄的每英亩产量大约是1948年的3倍,而全区的单位产量只增加了60%。但是,如果把张庄的成就与它所在的马厂公社的其它大队相比,那结果就不那么令人满意了。尽管土地平整,地块大,有充足的水灌溉,有大量的过剩劳力,然而张庄的亩产量却是全公社最低的。
  马厂公社的12个大队已有5个 “过了黄河”,就是说他们已达到了国家为黄河、长江之间的省份规定的亩产500斤的指标。这5个大队中有2个亩产达到了683斤,这样使得全公社的平均亩产仅低于 360斤,这个数字也大大超过了张庄曾达到的最高水平。在张庄有些生产队亩产到了360斤或360多一点,但张庄整个大队从未达到过这个水平,还远远停留在国家规定的“黄河”纲要亩产400斤以下。
  如果拿张庄不仅与马厂公社最好的大队做比较,而且与山西省最好的大队作比较的话,那结果会更糟。东边平顺县的西沟,南边长治县的南呈,北边昔阳县的大寨,尽管自然条件都很差,但平均亩产都在910斤以上,并且年年都创新纪录,力争达到或超过世界粮食亩产的最高水平,他们的产量已超过了解放前的10倍,一部分地块甚至是20倍。
  当然,我们不能把农业生产作为衡量一个集体成就和进步的唯一标准,总的收入、副业的发展、充足的住房、医疗条件的改善、教育质量的提高、领导核心的项固、领导核心所执行政策的情况都是评价一个大队进步和成就的因素。然而,当我们拿张庄和别的大队在这些方面比较时,结果却是令人吃惊的,在马厂公社,张庄是落后的,在山西省更是如此。
  让我宽慰的是,我得知张庄并不是一直如此。在50年代中期,张庄干得很好,曾被树立为榜样,让别的大队学习。但是,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一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张庄人迷了路,丢了方向,没有集中精力搞生产,产量一直没有再超过10年前已达到的水平。
  早在1963年,张庄的粮食亩产就达到了236斤,到1969年亩产达到273斤 ,但到1970年亩产又跌到了236斤。实际上,当年夏季作物麦子产量很低,大队不得不向国家粮站请示,要求拨回粮食10000斤 ,这样,农民们才能熬到秋天收获玉米和谷子时。

  面对生产的萧条,可能再次发生的粮食亏空,上级机关决定派一个工作队到张庄来协助搞好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1948年的情况又回头了。1948年我到张庄时就有一个工作队正在检查土改情况,工作队派到这里来,不是因为张庄的工作搞得好,而是由于这里存在着许多未解决的问题。1971年的今天,又有一个工作队(这次的工作队叫宣传队)在张庄检查文化大革命的情况。原因还是一样,宣传队被派到这里来不是因为张庄有什么让人家学习的好东西,而是因为这里存在着许多未解决的问题。1948年张庄就是闻名全区的“老、大、难”,1971年这里仍是一个“老、大、难”,象上次一样,我要在这里看看事情会怎么解决。
  我们刚到张庄,这里就发生了一件事,让所有的人都深深地感到张庄的问题是如何“老、大、难”了。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