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左翼文化 -> 殷夫诗选

过去文化运动的缺点和今后的任务



  全世界统治阶级的矛盾,动摇恐慌,崩溃,和全世界阶级斗争(包含帝国主义和苏联的对立)的激烈化,都预言着未来的剧战的临到,这必然是人类历史上最大,最激烈的一次斗争。在这斗争中,最后的最革命的无产阶级很显然担负着把全世界资产阶级埋葬到坟墓中去,要完成它解放自己,同时也就是解放全人类的任务。
  在这个世界革命的高潮之前,我们应该怎样坚决的负起这伟大的使命来哟,我们应该怎样在各方面准备着,武装着自己,协助这伟大斗争的成就呵!我们要毫无惧惮的领导群众,以铁、以血来与帝国主义,国民党各派,资产阶级,封建残余作战,同时也要武装我们的思想,在意识形态的分野中,获得我们全盘的胜利——我们也要推动我们的文化运动。
  文化形态,都不过是经济基础的上层构造,这是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的真理,我们丝毫用不着怀疑。但我们不是机械的唯物论者,我们深切地了解上层构造与经济基础所起的辩证法的作用,经济基础的改造毫无疑义可以影响到文化形态的转变,文化斗争的浪潮也可以促进社会机构的变革。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之兴起而来的五四运动,虽然因为阶级基础的不稳固,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恢复而分化,消沉,但它无疑的是一个伟大的启蒙运动,热烈的五卅,和一九二六——二七的大革命都是从它发展下来的浪潮。
  不过,五四运动始终是一个失败的运动。它的没有很好的成果,也不能专责民族资产阶级后来的叛变,正和革命运动一样,主观上的错误,也是造成这个失败的主因。
  历史是不停地向前发展的,不能理解这点便是前期文化运动与整个革命运动共同的缺点。在五四以后,阶级的分化愈形明显,在整个革命运动中和文化运动中都呈出对峙的现象。这是不能否认的事实,然而,正和整个革命运动一样,在文化运动的分野中,能负起完成这个革命的阶级意识,没有坚决地起来争取领导的权能,没有毫不客气的把握着革命的意识,而给与动摇着,幻灭着的思想以最严刻的批判,这是最大的一个错误。
  我们知道: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是打倒帝国主义与彻底完成土地革命。而能完成这个革命的阶级只有是工农阶级。前期的革命运动,没有认清这点,致遭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叛变,受一打击。前期的文化运动,也只有模糊的做到文学革命的地步,而没有进一步去做到意识的斗争。
  到了一九二七年末,一九二八年初,和整个革命运动一样的快,这个错误是相当改正了。但立刻跟着而来的是,和整个革命运动中的盲动倾向一样,是一种毫无内容,不切实际的口号运动。幸而这个错误,没有支配多少的时日。
  那时期的主潮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这个口号的提出,虽然有些过于忽略思想斗争的倾向,但是并不错误,所可惜的是:所谓无产阶级文学,内容是十二分的空虚,所有的只是几个口号的排列,几个单调的叫喊!这不能不算是第二次的错误。
  这个错误不久也渐渐改正了,文化运动的主要任务,正确地归向到思想的斗争,唯物史观,社会科学理论的介绍,反动思想的克服,都有相当的成就。缺点是有的。这是:文化运动只成为一种上层的运动,意识的争取大多数没有深入群众;文化运动不能与工农、学生实际斗争联系起来,因此就缺乏了一种战斗的活力。
  现在,摆在我们目前,是一个新的前途。我们的革命运动已经正确地在新的路线上执行,我们的文化运动也不能不重新确定我们基本的任务与战术。
  现在摆在文化斗争阵地上的应该是下列几个实际的任务:
  一、实行尖刻的思想斗争——这是一个最基本的任务。对于一切的反动思想,从封建时代遗留下来的宗法礼教,迷信邪说,一直到拥护剥削制度的唯心论,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欺骗群众的三民主义,国家主义,无政府主义,改组派,第三党的反动理论,以及一切破坏革命的托洛斯基主义,机会主义,我们都要毫不客气的用革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加以严厉的批判,我们要坚决的,一步进一步的给他们斗争,一定要使他们在群众面前,彻头露骨的暴露出他们反革命的面目来。
  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来研究中国的问题——紧接着思想斗争而来的,我们就有这样一个任务。我们不但要把各派反动的思想,不客气的克服,并且在建设方面,我们不能不用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方法,来整理,考研中国的各个问题,使中国的特殊问题,也在革命的辩证法唯物论的理解之下,有正确明了的答复。这不消说是一桩最艰苦的工作,比翻译几本唯物史观的理论书籍,更加繁重,但这却绝对不是我们应该畏缩回避的理由。客观上的必要不能不由我们不把这重任负起。如中国社会史的分析,中国农民问题,民族问题,土地问题,阶级问题,等等的正确解答,都是我们主要的工作内容。
  三、继续介绍革命的理论——继续介绍革命的理论,我们还是必须要做的。假使我们不学习,不获得正确的理论,则我们的思想斗争和中国特殊问题的理解,都将无从着手。我们必须要加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介绍,各国革命经验的学习,这样方才能够更保证我们胜利的迅速。
  四、教育青年工农——在先前的文化运动,只注意于一般知识分子的群众,在青年工农群众之中,丝毫没有影响,这是一个严重的缺点,必须与以立刻的补救与纠正的。今后的文化运动应该与教育青年工农的运动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使文化运动的意义,深入到广大劳苦群众(中)去。
  五、建设革命的文艺——我们不否认文艺的伟大作用,它是诉诸情感与直觉的最有效果的东西。在整个的文化运动之中,文艺是一个极有力的武器。所以,我们第二个实际任务,应该是“建设”(注意——不是提倡)革命的文艺——无产阶级的文艺。(不消说,这建设的途中,依然不能放松对反动文艺如所谓三民主义的文艺等的斗争。)
  六、介绍苏联的工农生活状况——在政治上,目前一个刻不容缓的急务是:武装拥护苏联。在协助政治上完成这个任务时,文化运动须注意于苏联工农及青年生活的介绍,使一般的工农都知道苏联的社会内容。
  要完成这些任务,我们必须:
  一、勇于自我批判——因为我们是必须与敌人斗争的,因为我们是必须建设革命的文艺的;所以自我批判是十分的必要。我们不怕在斗争中犯了错误,但怕的是我们不能勇敢地改正这个错误,这必然会动摇我们自己的路线,而给敌人以进攻的机会。在过去,这种精神的缺乏,也是一大缺点。譬如有人攻击无产文学为口号标语文学,而我们固执的不肯与以承认,这是不好的。我们为什么不承认自己的缺点呢?我们只要能想法把这缺点克服,那就是我们的胜利了。
  在这里,我们还可附带地指出一个极严重的工作上的错误来。这是必须加以纠正的。在过去的经验中,做文化运动的人,不但没有把任务看得很清,并且有一种极端的忽视的倾向,如拿翻译理论书籍来说,译者往往不能很忠实的把这理论介绍过来,反而常常犯着很大的错处,不知加以纠正。这种影响非常之大,是不能不注意的。
  其他如观点的错误,理论的含糊,过去都只会掩饰,而不加以克服,这是要不得的,象在一九二八年,创造社掩蔽着创造社的错误,太阳社讳言着太阳社的缺点,这不用说是工作上的重大错误,也是一种没有以阶级为立场的意识的表现。
  二、文化运动要与实际斗争密切结合起来——在这点,我们的意见是文化运动应视为实际斗争的一部分,有密切关系的部分。做文化运动的人,也即是参加经济斗争,政治斗争的人。文化斗争的内容不应该单是思想和文艺,并且也是活生生的生活!在过去,有一部(分)知识分子 ,自以为是革命的文化运动者,然而却舍不了眼镜,脱不下大衣,虽然会向工农去说:“你不要怕我,我是要来接近你了,和你谈谈了,我大衣是旧的,眼镜是近视眼镜,不能拿下来……”,然而这都是要不得的。因为你仍然不能接近,不能深入工农群众去。今后的文化运动者,不但应该毅然地脱下大衣,拉了眼镜,到工农中去,并且要积极地做他们最忠实,最勇敢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呼吸,和他们一起争斗。
  有一部分小资产阶级分子,因为畏惧实际斗争,怕做艰苦的工作,便自动的投到文化运动的旗下去呐喊几声,自以为这是既安全又革命的妙计。这里我们必须注意:没有以实际斗争为基础的文化运动,是过去了,是失败了。我们再不能沿这条泥路走去。我们要了解,真正的文化运动也无疑是一桩艰苦的实际工作,而且只有与实际斗争连结着的文化运动,才能完成且前阶段的任务。
  三、与合法运动倾向奋斗——过去文化运动,还有一个合法运动的倾向。这是很不好的。文化运动要完成它的任务,和革命运动一样,不可避免的有它的障碍与压迫。我们如果在这种压迫之下,为了争取公开的活动就降低了我们的口号,掩盖了我们的面目,这不仅不能得到效果,而且必然是一个极大的错误。我们应该这样理解,一切的反动统治势力,都是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辩证法唯物论底下战栗的东西,一个革命的文化运动,每一步都是他们的恐惧,都一定要引起他们的压迫的,合法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如果把口号降低,面目掩遮,则又何异为反动思想作护符呢?这在过去,是很明显的一个缺点,今后是必须克服的。
  四、力求群众化——这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果要使文化运动深入群众,这点是非改正不可的。在过去,我们看一般做文化运动的人,满口是“奥伏赫变”,“战取”,“意德沃罗基”,“布尔乔亚”,“普罗列达利亚”……不一而足,笔下也都是诗意葱笼,做得又温雅,又漂亮。可惜这种文章,连中等以上的学生都看不大懂(现在有许多所谓无产阶级文艺,势必要无产阶级的博士才看得懂),奈何?至于翻译,尤其是诘屈聱牙①,莫名其妙了。此后这点必须厉行转变,要使文字上做到群众化。其次,文化运动中的文学运动,戏剧运动,本来是一种有力的利器,可惜在过去,这些都是一些阶层的运动,不但文学运动完全只号召一部分学生知识分子,就是戏剧运动也没有在工农群众中做过些工作,这是不行的,今后须努力求其群众化。
  五、注意国际的连系——文化运动与整个革命运动没有两样,是不能由孤军来奋斗的,今后的文化运动应该注意到国际的连系,这样,积极的,可以获得许多同战垒的友军的帮助,消极的,又可以免去许多错误的发生。



一九二九,十二,二十二日。

(原载1930年1月1日《列宁青年》第2卷第6期,署名沙洛。)





①《列宁青年》第2卷第6期上印作“咭咯咬牙”。现由编者改为“诘屈聱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