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阶级斗争文献 -> 第三次印支战争(曾国炎,七十年代杂志社1980年初版)

一、背景



· 何谓印度支那
· 三国的自然条件
· 三国的民族和文化
· 历史上的冲突
· 法国殖民主义与印支共产党
· 印支共产党与柬老左派
· 越南劳动党成立后的形势
· 柬埔寨的「新左派」



何谓印度支那


  从地理位置来看,在中国以南及印度以两有个很大的半岛,人们称它为中南半岛。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及新加坡等国都位于这个半岛上。此外,人们也习惯把越、柬、老三国的所在地称为印度支那或印度支那半岛,或把这三国合称为印支三国。
  「印度支那」这个名字从何而来呢?原来整个地区都曾经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国和印度两国及其文化的影响,而逐渐各自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
  一直以来,印度支那都是各种政治力量、文化及宗教的冲突点——一种是本地区内各民族之间的冲突,另一种是外来势力与本地区各国各族人民之问的冲突。
  十九世纪以后,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入侵,印支的冲突便集中在印支三国人民与殖民主义者之间的斗争上,先后爆发了两次持续颇久的战争。但在这个主要冲突以外,却早已隐伏着其他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因此,当西方势力被迫撤出后,其他的冲突便告浮现,而终于引致另一次战争。


三国的自然条件


  在印支三国中,越南的面积最大,大约为三十一万九千六百平方公里;其次是老挝,面积约是二十三万一千四百平方公里;最小是柬埔寨,面积约是十八万一千平方公里。
  越南位于印支半岛的东侧,北部与中国广西、云南两省相接,东部临海,西部的长山山脉纵贯南北,把越南与老挝和柬埔寨分开。全国三分之二是山地和高原,境内河流密布,最重要的是北部的红河和南部的湄公河,分别在下游地方冲积成富沃的三角洲,都是重要的产米区。越南的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主要集中在北方,包括煤、铁、铬、锌、铅、铜、钨、金、银等。山区的森林有着丰富的木材资源,包括花梨木、樟树、玉桂树及竹子等。沿海地区则盛产鱿鱼、沙丁鱼和鲍鱼等。
  柬埔寨位于印支半岛的西南部,东部及东南部与越南相接,东北与老挝相接,西北与泰国相连,西南部临海。它的东北部、西北部和西南部都是高原和山地。中部是宽广的柬埔寨平原,南部是湄公河三角洲的上半部份,土壤肥沃,是重要的农业区。柬埔寨的矿藏有金、磷酸盐、铁及少量铅、铝、锡、钨等。森林资源也十分丰富。此外,中部平原的洞里萨湖是重要的淡水鱼区。
  老挝位于印支半岛的西北部。北部与中国云南省相接,东面是越南,西面是泰国(大部分以湄公河为界),南部则与柬埔寨相接,是一个内陆国家。全国地势狭长,百份之八十的地区是山地和高原,有「印度支那屋脊」之称。平原的面积很小,主要是沿着湄公河的山谷地区。老挝的矿藏有锡、铅、煤、金、铜、石油等。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它的湄公河段水产丰富,是重要的水力资源。
  从自然条件来看,越南地域较大,资源最多,最具发展潜力;柬埔寨的可耕地比例最大,以农业而言,应该最有发展条件;而老挝则条件较差,发展困难最大。


三国的民族和文化


  印支三国都是多民族的国家。越南有六十多个民族,柬埔寨有二十多个民族,老挝则有三十多个民族。不过,三国都有各自的主要民族。越南的是京族,约占人口的百分之九十。柬埔寨的是高棉族,约为人口的百分之八。老挝的寮族则约占人口的三分之二。
  越南和柬埔寨的民族都形成于上古时期。越南建国于公元前三世纪末,而柬埔寨则建国于公元一世纪。老挝民族据说起源于奠边府谷地,在十一世纪开始流徙至现时老挝北部的琅勃拉邦,至十四世纪中建立独立的国家。
  三国中,越南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最大。在秦代和汉代,中国曾征服越南,并把它并入中国的版图。其后,越南各王朝一直都把中国皇朝当作宗主国。中国的宋、元、明、清各朝代虽然曾企图彻底征服越南,但始终不得逞。但无论怎样,越南文化含有很多中国文化的因素。越南人信奉中国式佛道合一的宗教,儒教也得到尊重。越南人吃饭用筷子,所吃的食物也和中国的类似。而他们的文字则采用拉丁字体,与中国不同。
  柬埔寨和老挝受印度文化的影响较深。到近代,两国人民信奉佛教的较多,在以往,婆罗教则曾经流行一时。而两国的佛教也与中国的不同,是属于小乘佛教,很可能是进从泰国间接传过来的。
  柬埔寨和老挝的文字都是以梵文为基础。柬人用匙羹吃饭,而老挝人则同印度人一样,喜用双手吃饭。柬埔寨人喜欢印度式的饭菜如咖喱食品、烤肉、烤鱼等。老挝人在饭菜中则喜欢有些生肉,及较喜欢吃糯米饭。
  总之,尽管三国文化都曾经受到中印文化的影响,但它们也早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服装和饮食方式。


历史上的冲突


  在历史上,越、柬、老三国都曾经有过盛衰兴替的时期,而三国的国界也曾经有过或多或少的改变。
  公元九世纪至十五世纪,是柬埔寨王国(当时称为高棉王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当时的吴哥王朝的疆界曾伸展至马来半岛中部、缅甸的仰光、湄公河的河口,甚至是现时越南的中部。当时建做的吴哥窟,到现时仍然被柬人视为柬国文化的象征。十四世纪后,吴哥王朝国势衰落,邻近的泰王朝经常入侵,数度攻陷吴哥窟,高棉王朝被迫投降,并迁都金边。其后,高棉与泰多次作战及谈和。十七世纪末,高棉正式承认泰国为宗主国。
  在十五世纪初,越南黎朝兴起,并开始向南扩展,逐渐吞并了湄公河下游的不少高棉领土。十八世纪初,高棉王族发生王位争夺,越泰乘机各助一方,双方在高棉境内爆发战争。十九世纪中,高棉又发生王位争夺,越泰亦各助一方,双方发生混战。其后,泰方的支持者获胜。高棉王以马德望、暹粒、诗疏风三地答谢泰国,并割嘉定,朱笃两省给越南。由此可见,今天南越的不少省份,包括胡志明市(西贡)过去都是柬埔寨的领土。一直以来,有不少高棉族人住在这些地区。这些历史上的纠纷也间接成了今天越柬两国的冲突的种子。
  在老挝方面,十七世纪曾经是老挝王国的黄金时代。其后,老挝国力衰弱,变成越南的保护国。十八世纪以后,老挝也成为越泰王朝争夺的目标,交替地成为越泰两国的保护国。
  十九世纪后半期,西方殖民主义者开始入侵印度支那,印支三国的王朝都无力抵抗,一八六三年,法国把高棉王国变成保护国。一八八五年,法国完成了对整个越南的控制。一八八七年,法国把越柬合并为「法属印度支那联邦」。一八八九年,老挝也并入了这个「联邦」。法国派总督管理「联邦」,三国的国王虽然在名义上仍保有王位,但实际上已丧失了一切权力。


法国殖民主义与印支共产党


  在法国殖民主义的统治下,印支三国在政治上失去独立,在经济上成为法国人榨取高额利润的地方。广大的印支三国农民都受到高税收的压榨,生活艰苦。为了恢复民族独立,印支三国的爱国者曾不断进行反法的革命活动。
  在早期,印支的抗法运动主要是自发性的群众起义,与及封建贵族所组织的复国运动。特别是自发性的农民运动,此起彼伏,使法国人疲于奔命。
  踏入二十世纪,越南开始出现抗法的政党。一九○六年,越南人潘佩珠在中国广东成立「越南光复会」,后来改名为「越南国民革命党」。这个组织在孙中山的影响下,提出了为独立的越南共和国而战斗的口号。一九二四年,另一些爱国者成立了「新越南革命党」。三○年二月,「国民革命党」在安沛省起事,北方很多省分也有响应,革命军因后援不继,一星期后被击溃。
  苏联十月革命后,共产主义思想也传播到印度支那。在法国的统治下,一些印支劳工前往法国干活。他们中的一些人——例如年青的阮爱国(后改名胡志明)——在法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阮爱国生于一八九年五月十九日,父亲是一个小知识分子,曾在法国机构办事,因反对法国人统治而失去了职业。年轻的的阮爱国靠自学而求取知识。二十一岁时,他当上海员,其后前往英国及法国工作。
  在巴黎,他参加了法国共产党的建党活动,并在越侨中传播革命思想。一九二一年,他成立了「国际殖民地人民同盟」,参加者是法国各殖民地的左派份子。其后,他前赴苏联,并以法共及法国殖民地人民的代表身份出席了二四年七月在莫斯科举行的「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二五年,他前往中国,参加中国革命,曾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入狱。出狱后,他积极进行团结印支各地左派分子的工作。在二十年代后期,印支的左派活跃分子大约有一千人,他们分别组成数个小组织。
  当时的印支左派,大多把印支三国革命看作一个整体。三○年二月三日,各地的(主要是来自越南)左派代表在阮爱国的主持下在香港举行了会议,正式成立了「印度支那共产党」。
  在「印支共党」成立后的号召书上,阮氏提出了八项口号:号召推翻帝国主义及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独立的印度支那,成立工农兵政府,没收帝国主义者的财产,制订八小时工作制,驱除不合理税制,为群众带来民主自由,为全民带来普及教育,实现男女平等。至于独立后印支的政治体制问题,在三五年于澳门举行的印支共党第一次「全体大会」上通过了决议,提出将依照三国人民的意愿,成立一印度支那社会主义联邦,或者是分别成立三个社会主义政权。


印支共产党与柬老左派


  在印支共产党内,有所谓「老挝党支部」及「柬埔寨党支部」,但印支共党的主要活动仍然集中在越南。
  一九三六年,针对大战的危机,印支共产党成立了「印支民主阵线」,作为反战反法西斯的统一战线。四○年,日本侵入印度支那,印支共产党在四一年成立「越南独立同盟」,作为反日法统治的统一战线。
  在四十年代,老、柬的共产主义革命也开始。在这里,我们要介绍另一位年青的左派分子——老挝的丰威汉。丰威汉生于一九二○年十二月十三日,出身于公务员的家庭。在四十年代,他前往越南,在河内大学念书。年青的丰威汉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参加了印支共产党。四五年第二次大战结束,已改名为胡志明的阮爱国号召全越总起义,终于爆发了八月革命。九月二十三日,胡志明在河内发表独立声明,宣布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
  也是四五年八月,在老挝,刚成立的「老挝自由战线」也领导了一次起义,十月十二日,老挝宣布独立,并成立了临时民族政府。领导这次起义的是苏法努冯亲王。
  苏法努冯是文公亲王的儿子。文公是老挝三个统治家族之一的家长。苏法努冯有一个异母的兄弟富马亲王。他们两兄弟都被送到巴黎留学。苏法努冯毕业于公路和桥梁工程系。毕业后,他回到印支,在越南当工程师,并娶了一个越南女子为妻。在越南,他接触了胡志明。胡志明劝吿他回到老挝向殖民主义者夺权。于是,他回到老挝去。丰威汉也被派回老挝,协助苏法努冯及扩大老挝的党组织。
  四六年三月,法国军队再次入侵老挝,苏法老冯战败受伤,逃入山区,并成立了第一个游击根据地。接着,各地的人民武装组织纷纷成立。四九年一月二十日,老挝解放军亦称「巴特寮武装力量」成立,丰威汉是这支军队的组织者及总指挥。之后,苏法努冯和丰威汉一直合作得很好,苏法努冯扮演着统一战线领导人的角色,而丰威汉则实际领导着统一战线背后的党组织和军队。
  在柬埔寨,左派份子也在四五年成立了名为「高棉解放阵线」的抗法组织,要求独立。阵线的领导人是萧兴。他也是印支共产党的党员。「阵线」最初在金边进行政治活动,后前赴山区组织游击根据地。据说,从四六年至四九年,当时的游击基地包括柬埔寨西北,西南和东南的大部份地区。此外,又在「解放区」内成立「人民委员会」。
  五○年四月,柬埔寨「解放区」内召开了一次「人民代表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中央解放委员会,后演变为一全国抗战政府。


越南劳动党成立后的形势


  五一年二月,「印支共产党」在河内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改名为「越南劳动党」。这时侯,印支的左派运动正式分为三个部分。不过,这三个部分仍然紧密地合作。
  同年三月十日,三国左派领导的统一战线组织——越南国民联合阵线(「越盟」扩大后的名称),老挝自由战线及高棉解放阵线——的代表在河内举行会议,决定成立三国抗法联盟。根据这次会议的决定,越南「志愿军」进入柬埔寨和老挝,抗击法国军队。
  越南劳动党成立后,柬埔寨的印支共产党党员也成立了新的党机织,名为「柬埔寨人民革命党」,萧兴是第一任总书记。五三年,图森米取代了萧兴的地位,成为新的总书记。
  在老挝,新的共产党一直到五五年三月廿二日才成立,称为「老挝人民党」,丰威汉成为党的总书记。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党一直到七十年代才正式公开。在过去,不少人都以为「老挝爱国战线」(五五年一月成立,由「老挝自由战栈」改组而成,苏法努冯为主席,丰威汉等为副主席)便是老挝的党组织。
  印支三国的抗法战争持续了八年。五三年十一月二十日,奠边府战役爆发,法国被打败而被迫同意召开日内瓦会议。五四年五月七日,日内瓦印支和平会议召开,法国同意让印支三国独立。越南也同意撤出老、柬,并且赞同柬埔寨施汉诺亲王所提出的中立主义。
  根据日内瓦协定,老挝将举行全国大选,而巴特寮的军队则要从中部和南部的十个省份撤退,撤到东北的丰沙里省和桑怒省从新整编。在柬埔寨,左派的「高棉解放阵线」赞同施汉诺「王国政权」的合法地位,决定自动解散。之后,在整个五十年代,「柬埔寨人民革命党」也再没有什么活动。美国介入印支及触发起第二次印支战争后,据说有数以千计的柬埔寨左派进入越南,参加抗美战争。


柬埔寨的「新左派」


  五十年代后期,柬左派力量日益薄弱。不过,在左派内部,这时也出现了一股新的势力。一些较年轻的左派份子主张走武装斗争的道路。这就是在农村及山区建立武装根据地,然后从农村包围城市,夺取政权。他们决定重建柬埔寨的革命组织。
  这些年轻左派份子包括沙老夫沙亚(现改名波尔布特)、英萨利、宋成、乔森潘、符宁、胡荣、商氏姊妹(乔太莉和乔波那莉,前者后来成为英萨利的妻子,后者后来成为沙老夫沙亚的妻子)和容逸(后成为宋成的妻子)等人。他们大多出身自较富裕的家庭,曾经在五十年代到巴黎留学。
  沙老夫沙亚生于一九二八年,初中毕业后到法国念工专,进修土木工程,但没有毕业。英萨利和宋成的父母亲都是侨居在南越的柬埔寨人,因此他们都在越南出生。英萨利生于一九二八年,宋成生于一九三○年。他们两人都在金边念高中,其后到法留学。宋成在大学念文学,但没有毕业。英萨利在法埋首于政治活动,上课只是虚应故事。乔森潘生于一九二九年,母亲是华人,家境较为清贫。他在金边念完中学后到法国进修经济,五九年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其他的人如符宁和胡荣也取得博士学位。
  他们在法国读书的经费,最先来自法殖民政府。柬埔寨独立后,就由施汉诺政府支付。在法国,他们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并成立了「高棉学生联盟」,藉此来传播新思想。在五一年,沙老夫沙亚和英萨利曾以「联盟」代表的身分参加东柏林的「国际青年节」。当时,他们接触「高棉解放阵线」的代表。之后,「联盟」决定派沙老夫沙亚回柬,参与「解放阵线」的工作。于是,沙老夫回到柬国,并前往农村根据地。但很快,沙老夫便对「解放阵线」的政策感到不满。于是他独自回到金边。
  五十年代后期,很多留法学生都逐渐完成学业回国。参加「联盟」的左派青年也纷纷返国。这时候,联盟内部有两种思潮存在。一些人认为施汉诺亲王是柬埔寨人的主要敌人,主张以武装斗争来把他推翻,持这种观点的人以沙老夫沙亚、英萨利及宋成为代表。而另一种较温和的意见则主张和「反美帝」的西氏合作,设法在王国政府内部获得职权,然后发动革命。持这种意见的主要是乔森潘、胡荣及符宁等人。无论怎样,这种分歧在当时并没有造成他们之间的分裂。不过,在十多年后,符宁和胡荣却因为过去的「修正主义」观点而被清洗!
  联盟的成员回国后大多从事教学工作,以掩护他们暗中传播革命思想。乔森潘在大学教政治经济学,胡荣在大学法律系讲学,英萨利、乔氏姊妹、容逸等人在中学任教,宋成初期当小学教员,后来则转到教育部当教育官。只有早已回国的沙老夫沙亚仍然当他的「职业革命家」。
  对于六○的建党工作,沙老夫是主要的负责人。他的工作是联系过去「柬埔寨人民革命党」的干部和党员,使他们和回国的「新左派」结合。五七年,他成立了一个制定党路线的委员会。六○年九月三十日,「柬埔寨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金边秘密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有二十一人,这包括十四名农民代表及七名城市工作的代表。会议通过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纲领,主张以武装斗争及非法的手段为主来进行革命,不过,也不反对一部分人混入王国政府内部从事活动。
  六○年开始,王国政府加强了对左派知识分子的镇压。警方不断逮捕被怀疑有颠覆企图的青年。不少左派知识分子被迫逃入山区。六三年,英萨利和宋成都不能再在金边立足。不过,施汉诺却仍然重用左派中的一些高级知识分子,以平衡政府内部极右派的势力。自从六二年开始,乔森潘、符宁和胡荣等都在施汉诺政府里做官,并曾出任部长的职位。
  六六年九月十一日,柬王国政府举行第六次国民议会选举。在美国的支持下,极右派获胜,朗诺出任首相。六七年一月,柬共成立了人民解放军,开始和政府军发生冲突。这时候,施氏对乔森潘和胡荣已十分不满,认为他们鼓动农民作乱。为了保存性命,他俩在四月二十日逃出金边。同年九月,符宁也转入地下活动。之后,数以千计的青年人也源源地到了南部象山、西部卡达莫姆山和东山边境地区等柬共根据地。从六七年底开始,人们几乎每天都听到「红色高棉」和政府军冲突的消息。柬共领导的武装斗争可算是正式展开了。
  从以上的事实可见,自从柬埔寨的新左派崛起后,越柬两国左派的血缘关系便告中断。根据七八年来自越南的消息说,沙老夫沙亚在六五年曾到河内逗留了一个短时期,之后,越南便一直对柬共给与援助。事实上,从一开始,柬国新左派便对越共没有好感。他们认为是越南迫使柬左派在日内瓦会议后解散。在整个六十年代,越南北方政权及南方左派组织都和施汉诺保持较友好的关系。施氏默许南越的解放阵线游击队利用柬领土进行反美游击活动,越南共党自然不会怎样支持与施氏为敌的柬共。
  七○年三月朗诺政变导致施汉诺和柬共之间的合作。四月,印支人民三国四方(北越、越南南方解放阵线、老挝、柬埔寨)会议在中国广州召开后,越共和柬共才第一次出现团结。但是,越柬两党的友好合作却只能维持到七三年。美国在七三年一月二十七日和越南各方签订了巴黎和平协议。据柬共的消息说,当时越南曾「劝告」柬共和朗诺媾和,但被拒绝。柬共也认为越南单方面和美国媾和是民族利己主义的表现。由于美军在越停战,于是他们有能力在七三年下半年大举轰炸柬共根据地。从七三年到七五年,越南对柬仍有军事援叻,但双方关系已貌合神离。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