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德〕罗莎·卢森堡 -> 资本积累论(1913)

第二十三章 图冈·巴拉诺夫斯基及其“不平衡”论



  我们把这个理论家留到最后来处理,尽管他早在1894年已用俄语发展了他的见解,也就是,在司徒卢威和布尔加科夫之前,这是部分地因为他用德语发表他的成熟的理论是在较后的日期,[1]同时也因为他从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的前提他所得出的结果具有影响深远的含义。
  象布尔加科夫一样,图冈·巴拉诺夫斯基也是从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的分析出发的,这个分析从错综复杂,令人堕入五里雾中的问题中,给他一个线索。但布尔加科夫,作为马克思的热心的弟子,只是力图忠实地跟着马克思走,并把他自己的结论都归之于老师;而图冈·巴拉诺夫斯基则相反,他把规律归功于马克思,但认为马克思没有很好地利用自己对于再生产过程的杰出的论述。图冈·巴拉诺夫斯基从马克思的原理得出的最重要的一般结论,作为他的整个理论的中心点的,就是与怀疑派的假设相反,资本主义积累在收入和消费的资本主义形态下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实际上是完全不依存于这两者的。他说,形成最好的市场的,不是消费,而是生产本身。生产和市场因此是相同的。既然生产的扩张本身是无限的,市场,即吸收它的生产物的能力,也是没有界限的。他说:

  “所引的图式无可争论地证明一个命题,这个命题,尽管简单得很,极易引起别人的非难,除非对这个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有充分的理解。这是一个什么命题呢?那就是:资本主义生产为自己创造一个市场。只要社会生产有扩大的可能,为这个目的所需的生产力足够使用,那么,社会生产按比例的分割必然造成需求的相应扩大,因为在这样的条件下,所有新的生产物代表新创造的购买力,用来取得其他物品的。以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与扩大规模的再生产相比较,我们得出最重要的结论如下: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的需求在某种意义上是不依社会消费的总量为转移的。整个社会消费量下降了,而同时社会对商品的总需求却有增长,这从‘常识’看来,似乎是荒唐的,然而仍然是有可能的。”[2]
  他继续下去说:“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的抽象分析中,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社会资本按比例分割的结果,社会生产物没有发生剩余”。[3]

  因此,图冈·巴拉诺夫斯基对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做了一个修正,因为他认为这个危机理论是从西斯蒙第的“消费不足论”中发展出来的。“一般认为占居民的绝大多数的工人的贫困,由于造成需求的下降,使不断扩大的资本主义生产的产品,不可能得到实现。马克思大体上同意这个见解。但这个见解肯定是错误的。我们已经看到资本主义生产创造它自己的市场——消费只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契机之一。在一个有计划的社会生产中,如果生产指导者掌握关于需求的全部知识并拥有把劳动和资本从一个生产部门自由地转移到另一部门的权力,那么,任凭社会消费水平如何低下,商品的供给不会超过需求”。[4]
  唯一的情况足以周期地造成市场泛滥的,是在扩大再生产中缺乏平衡。所以,在这个假设下,图冈·巴拉诺夫斯基描述资本生义积累过程如下:“如果生产是按照一定的比例组织起来的,工人们将……生产什么呢?不待说,他们自己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那么目的何在呢?为了扩大第二年的生产。生产什么东西呢?又是生产资料和工人们的生活资料——这样下去,可以无穷无尽”。[5]
  请注意,这场问答的游戏不是一种自我嘲弄,而是在十分严肃认真的态度下进行的。“如果生产的扩大没有实际的限制,那么,我们必须假设市场的扩大也同样没有限制,因为如果社会生产是按比例组织起来的,市场的扩大,也没有限制”。[6]
  既然生产这样创造自己的需求,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外贸易也给与那种特殊的、机械的作用,象我们已经从布尔加科夫那里看到的一样。举例来说,国外市场对英国是绝对必要的。“这难道不能证明资本主义生产创造出国内市场所不能容纳的剩余生产物吗?说到这里,英国为什么需要国外市场呢?答复是一点也不困难的:因为英国购买力的相当大的部分是用来购买外国商品的。英国为着国内市场而输入外国商品也使得英国有必要把本国商品输往国外。既然英国不能不输入商品,输出对这个国家就成为一个生存条件,因为如果没有输出,它就没有能力来支付它的输入了”。[7]这里,农产品的输入被描绘成刺激的、决定性的因素。这是与德国教授们所谓天生依靠相互交换的两类国家——农业国为工业国——的公式十分相符的。
  然则,图冈·巴拉诺夫斯基用以支持他对积累问题的大胆解答(并由此而说明的危机问题和其他问题)的立论根据是什么呢?令人不可相信的,然而也是无可争辩的,就是图冈·巴拉诺夫斯基的证明单单地是由马克思扩大再生产图式所组成的——不多、也不少。虽然图冈·巴拉诺夫斯基反复地、夸大地、提到自己的“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的抽象分析”,提到他的分析的“无可争辩的逻辑”,这个分析的全部不过是马克思扩大再生产图式的复制品,仅仅改换了一套数字罢了。在图冈·巴拉诺夫斯基的全部著作中,我们再也不能找到任何其他论点的痕迹。不错,在马克思的图式中,积累、生产、实现和交换都象钟表那样,运行得十分圆滑和准确;无疑地,这种“积累”能够无限地继续下去,也就是说,只要墨水和纸张还没有用完。就是这个无害的笔算的练习,使得图冈·巴拉诺夫斯基十分认真地把它当作实际事物进程的示范。他说:“我们所得出的图式必然会无可争辩地证明……”。
  在另一场合,他以下列语句驳斥霍柏森(Hobson)的积累不可能的理论:“第二图式所表明的扩大规模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相当于霍柏森所设想的资本积累的情况。但在这个图式中,我们会不会看到生产过剩的发生呢?远不是如此”。[8]
  因为“在图式中”没有出现生产过剩,所以,霍柏森被驳倒了,问题也就解决了。
  图冈·巴拉诺夫斯基固然也清楚地知道,在无情的现实面前,事实没有象这样圆滑地进行。在交换的关系和周期性危机中不断发生波动。但是,这些危机之所以发生,只是因为在扩大生产中,没有保持正当的比例关系,也就是说,因为第二图式中的比例关系首先没有被遵守之故。如果这些比例关系被遵守了,就不会发生危机,而资本主义生产,正象在纸上一样,可以顺利地前进。图冈·巴拉诺夫斯基还抱这样的见解:如果我们把再生产过程当作一个连续的过程,我们可以略去危机而不论。尽管“比例关系”可能在任何时刻遭到破坏,但平均看来,经过不同的偏差、逐日的价格波动、以及从长期看,通过危机,它总是会重新建立起来的。从整个来看,这个“比例关系”或多或少是被维持下去的,这可从资本主义继续顽强地存在这个事实中得到证明——否则,它老早在分崩离析中告终了。这样,从长期看,图冈·巴拉诺夫斯基的“比例关系”大体上能保持下去,因此,我们必须作出现实与第二图式相符的结论。既然这个图式可以无限地扩展下去,所以,资本主义积累也能无限地进行。
  这里令人惊异的,不是图冈·巴拉诺夫斯基关于图式与实际事物的进展相符的结论——诚如我们已看到的,布尔加科夫也抱着同样的信念;真正令人惊异的,是图冈·巴拉诺夫斯基不觉得有研究这个图式是否正确的必要,他不去证明这个图式,反而把这个纸上的数学练习看作实际事物的证明。布尔加科夫忠实地企图在资本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交换的现实具体的关系上引伸马克思的图式;他力图克服由此而产生的困难,但没有得到成功;他直到最后还沉浸在马克思的分析中,尽管他承认它是不完全的、片断的。但图冈·巴拉诺夫斯基不需要任何证明,他不大开动他的脑筋:既然算学数字可以满意地得出来,而且可以随心所欲地继续下去,这对他来说,就是资本主义积累也能毫无阻碍地进行下去的证明——只要那个“比例关系”能保持下去的话,而图冈·巴拉诺夫斯基自己也从来不想否认这个“比例关系”无论如何是会保持下去的。
  但是,图冈·巴拉诺夫斯基对于这个图式及其奇异的结果与现实相符,并忠实地反映现实这一点,有一个间接的证明,这就是如下的事实:根据马克思的图式,资本主义生产把消费放在次于生产的地位,把前者看作手段而把后者看作目的本身,正象它把人的劳动,“工人”,看作与机器一样的。

  “技术的进步是以劳动手段、即机器,较活劳动、即工人自己的重要性越来越增加这一事实来表现的。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和商品市场上起着越来越多的作用。与机器相较,工人越来越退向后台去,而从工人的消费所产生的需要也被从生产资料的生产性消费所产生的需求所掩盖了。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活动具有一种为本身而存在的运行机构,在这机构中,人类的消费表现为再生产过程和资本的流通的一个单纯的契机”。[9]

  图冈·巴拉诺夫斯基把这个发见(当作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这个规律从一个十分具体的现象中得到证实,那就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一部类相对于第二部类,并以第二部类为牺牲而继续不断增长。我们知道,马克思本人创立了这个规律,而把它作为再生产图式表述的基础,尽管在进一步发展他的图式时,为了简单起见,他把后来的改变暂置勿论。生产资料部类比之消费资料部类,可以自动地增大。这一点就被图冈·巴拉诺夫斯基用来作为他的理论的客观证明:那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们消费越来越变得不重要,而生产越来越变为目的本身了。这个命题形成了他的整个理论体系的奠基石。

  他宣称:“在所有工业国家,我们遭逢到同样类型的发展——国民经济到处按照相同的基本规律而发展的。为近代工业制造生产资料的采矿工业越来越占显著的地位。因此,英国供直接消费用的制造品输出的相对减少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现律的一个表现。技术进步越是向前迈进,消费品,比之于生产资料,越是退居次要的地位。以与生产资料的生产性消费相较,人们的消费起着越来越小的作用”。[10]

  虽然这个“基本规律”,象他的其他一切“基本”规律一样,如果有任何意义的话,是从马克思那里趁现成地照搬过来的,但是图冈·巴拉诺夫斯基不以此为满足,他立即把马克思主义的福音向马克思本人说教。在象盲人般的满纸涂鸦中,马克思又献出了另一颗珍球,——而图冈愿意把这颗珍珠给他,只是他不知道如何利用它。因此,需要一个图冈·巴拉诺夫斯基来发见如何把它应用到科学上去,而在他的手中,这个新发见的规律突然地照亮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全部运行机构。这个生产资料部类以消费资料部类为牺牲而不断扩大的规律,清楚地、扼要地、确切地,并在可以计算的字眼下,表明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类的消费越来越失去重要性,人类与生产资料受到同等的看待,因此,马克思认为创造剩余价值的,只是人,而不是机器;并认为人类的消费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一个限度,从而资本主义生产必然在目前造成周期性危机而在不久的将来,则给资本主义经济带来崩溃和恐怖的结束——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总之,生产资料较之消费资料相对增长的“基本规律”反映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本质,这种本质马克思似乎是不懂得的,而详细加以说明的任务落到图冈·巴拉诺夫斯基身上来了。
  我们在上面已经看到资本主义的“基本规律”在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和怀疑派之间的争论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我们已经知道布尔加科夫的说法。我们已经提到过的另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弗拉基米尔·伊林,在对“民粹派”的论战中,以类似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意见如下:

  “大家知道,资本发展的规律就是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增长得快,也就是说,新形成的资本愈来愈多地转入制造生产资料的社会经济部门。因而,这一部门必然比制造消费品的那个部门增长得快,也就是说,正是发生了西斯蒙第认为是‘不可能的’‘危险的’事情。因而,个人消费品在资本主义生产总额中所占的地位日益缩小。这是完全符合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及其特殊的社会结构的;前者正是在于发展社会的生产力(为生产而生产);后者则使居民群众不能利用生产力”。[11]

  当然,在这方面,图冈·巴拉诺夫斯基还更进一步,由于他爱好似是而非的议论,他甚至卖弄小聪明,用数学公式来证明,即使在消费绝对量减少下,资本的积累和生产的扩大,仍属可能。关于这一点,考茨基曾指出:图冈·巴拉诺夫斯基利用了在科学上大可怀疑的遁辞,那就是说,他的大胆推论只限于一个特殊的时刻:由简单再生产到扩大再生产的过渡时刻——这个时刻即使在理论上也是例外的,在实践上自然也无任何意义可言。[12]
  至于图冈·巴拉诺夫斯基的“基本规律”,考茨基认为那只是一个错觉,因为图冈只考虑了具有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老国家中的生产组织。
  考茨基说:“不错,随着劳动分工的进展,生产直接供个人消费用的产品的工厂将相对地逐渐减少,而以工具、机器、原料、运输设备等等供应前者、并相互间供应的工厂则相对地增加。在原来的农民经济中,种植亚麻的生产场所也用自己的工具制造麻布、并使之适合于直接的个人消费,但今天却有几百个企业生产原棉、铁轨、运入港口所需的蒸汽机、铁路车辆等等来参加制造一件衬衫。随着国际劳动分工,有些国家——老的工业国家——只能慢慢地扩大供个人消费地生产,但在生产生产资料上却有长足的进展,而生产资料的生产,较之消费品的生产,在经济生活的脉搏上,具有更决定性的意义。从有关国家的观点来看,我们可能容易得出这样的一种意见:即生产资料可能以不断扩大的规模并以比消费品较快的增长速度,被生产出来,而这种生产与消费品的生产是不相结合的”。
  生产资料可以不依存于消费而被生产出来的意见,当然,只是图冈·巴拉诺夫斯基的具有庸俗经济学的典型性的幻想。用来支持这个谬论的第一部类以较快于第二部类的速度增长的事实却不是如此:这个事实是无可争辩的,不仅在老工业国家如此,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技术进步在生产中起决定性作用时,也都是如此。这也是马克思的利润率趋向下降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但是尽管如此,或母宁正因为如此,如果布尔加科夫、伊林和图冈·巴拉诺夫斯基认为从这个规律中发见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点,即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它是以生产本身为目的,而人类消费只是附带性质的,如果他们这样设想,那是笑话。
  不变资本以可变资本为牺牲而增长只是劳动生产率增长所产生的一般影响的资本主义表现而已。把c大于v的公式(c>v),从资本主义的术语,翻译成社会劳动过程的语句,就意味着人类劳动的生产率越高,把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改变为制成品所需的时间越短。[13]
  这是人类劳动的普遍规律。它既适用于所有前资本主义生产形态,也将适用于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从社会总生产物的物质使用形态来看,这个规律必然表现为社会劳动时间,使用在生产生产资料上的,较之使用在生产消费资料上的,将越来越多。在一个按社会主义路线组织的有计划的、管理的社会经济中,这种转变将比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发生得更快。首先,合理的科学技术只有当私人土地所有制的障碍取消后,才能大规模地得到应用。这将形成在广大生产领域上的巨大变革,其最后结果,将使活劳动为机械所代替,并使我们能够以在目前条件下所不可能的规模开展技术工作。第二、机器将在新的经济基础上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机器并没有与活劳动竞争,而仅与活劳动中有偿部分竞争。机器所排挤的劳动力的费用代表应用机器的最低限界。这就是说,资本家使用机器,是在机器的生产费——在生产能率相同的场合下——低于它所排挤的工人的工资时,才加以考虑。从社会劳动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这是唯一值得考虑的——的观点来看,机器不是与维持工人的必要劳动相竞争,而是与工人所实际完成的劳动相竞争。换言之,在一个不受利润动机支配而以节约人类劳动为目的的社会中,机器的使用,只要它所能节约的劳动超过它本身在制造时所需的劳动,就符合了经济的原则,不要说在其他许多场合下,尽管不符合这个经济上的最低要求,但由于健康及其他类似原因,为工人本身的利益计,机器的使用仍然是需要的。不管怎样,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机器的经济使用限度,两者间的距离,至少等于活劳动及其有偿部分之间的差别,换言之,就是整个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等量物。因此,如果取消了资本主义的利润动机,实行了社会主义劳动组织,机器使用的限界将突然增高,其增长的差额相当于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全部,所以,那时,将为机器的胜利前进开辟了预想不到的广阔场所。这将具体地证明:号称促进最大限度的技术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际上对技术的进步,在它依据的利润动机的形态下,筑起了巨大的社会障碍。一旦这些障碍取消了,技术进步将掀起一个巨大的推动力量,那时,资本主义生产的技术奇迹,相形之下,将成为毫不足道的儿戏了。
  以社会生产物的构成来说,这种技术进步只能意味着生产资料的生产,与消费资料的生产比较起来——用劳动时间单位来计算——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比在今天还要增长得快得多。因此,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利用社会生产的两部类的关系,来揭露资本主义的典型的卑劣特性,即对人类消费需要的漠视,但实际上,这种关系毋宁证明了自然逐渐受制于社会劳动的表现,而当生产完全依据人类需要而组织起来时,这种表现将更为显著。这样,图冈·巴拉诺夫斯基的“基本规律”的唯一客观证据就消散为一种“基本的混淆”。他的全部体系,包括他对危机的新理论,连同他的“不平衡论”,结局都变为筑在纸上的基础:对马克思扩大再生产图式的奴隶般的抄袭。




[1] 图冈·巴拉诺夫斯基:“英国商业危机的理论和历史的研究”(1901年)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1905年)。

[2] 图冈·巴拉诺夫斯基:“英国商业危机的理论和历史的研究”,第23页。

[3] 同上书,第34页。

[4] 图冈·巴拉诺夫斯基:“英国商业危机的理论和历史的研究”,第333页。

[5] 同上书,第191页。

[6] 同上书,第231页(重点是原著中有的)。

[7] 同上书,第305页。

[8] 图冈·巴拉诺夫斯基:“英国商业危机的理论和历史的研究”,第314页。

[9] 图冈·巴拉诺夫斯基:“英国商业危机的理论和历史的研究”,第27页。

[10] 同上书,第58页。

[11] 弗·伊林〔列宁〕:“经济学研究与论文”,圣彼得堡,1899年,第20页(译文录自列宁:“评经济浪漫主义”,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4页)——附带地说一句,同一著者曾经声言扩大再生产只是在资本主义下开始的。他认为简单再生产是所有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通例,他没有注意到简单再生产条件下,我们可能永远不会超越旧石器时代的刮刀而前进。

[12] “新时代”,第二十卷,第二册,“危机理论”,第116页。考茨基从数学上给图冈·巴拉诺夫斯基证明:消费必然会增加,而且严格地“按照生产资料的价值量以一定的比率”增加。这个证明有两点应加以评论:第一、象马克思一样,考茨基没有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考虑进去,因此,消费的数量,比之实际上所有的,显得相对地较多,第二、考茨基在这里所指的消费的增加,既不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也不是它的目的,而是它的后果;主要是由于可变资本的增长,新增的工人的雇用,而发生的。然而这些工人的生活维持既不是、也不应成为,扩大再生产的目的——在这一点上,是和资本家阶级个人消费的增加相同的。考茨基的议论无疑地驳斥了图冈·巴拉诺夫斯基的自鸣得意的看法:在消费绝对减少下,也可得出扩大再生产的古怪念头。尽管如此,他没有接近基本问题,即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和消费间的关系,虽然在同一著作的另一段中,作者告诉我们道:“随着资本家越来越富有,以及他们所剥削的工人人数越来越增加,他们对不断扩大的资本主义大工业所生产的消费品,形成了一个市场,但这个市场增长得不象资本的积累和劳动生产率那么快,因此,必然是不够的”。于是在它们自己领域之外,必须从那些尚未进行资本主义生产的职业阶层和民族间,为这些消费品要求一个附加的市场。这种市场找到了,而且也在不断扩大中,但还扩大得太慢,因为这种附加的市场不象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那样的具有伸缩性和扩张能力。一旦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到大工业阶段,象在十九世纪最初二十五年的英国那样,它就能飞跃地扩张,以致很快地超越了一切市场的扩张。这样,随着市场的大量扩充而发生的每一个繁荣时期,是注定了要夭折的——不可避免的危机。简言之,这就是马克思所创立的危机理论,照我们所知,它是一般地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所接受的(同上书,第80页)。但是,考茨基不想把这个实现生产物的概念与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图式调和起来,这也许是因为,象我们所引文句所表明的,他完全从危机方面来研究这个问题,换言之,他把社会生产物看作或多或少地无差别的货物量,而不考虑这个事实,即社会生产物在再生产过程中是有区别的。
  布亭(L.Bouding)好象较近这个关键问题,在他对图冈·巴拉诺夫斯基的杰出的评论种,他作如下的表述:“除了下面即将讨论的一个例外,资本主义国家之有剩余生产物存在并不阻止生产车轮的前进,这不是因为生产在不同领城间将更有效地进行分配,也不是因为棉制品的生产将为机器的制造所代替。原因毋宁是:既然有些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比另一些国家要开始得早些,而直到今天,还有一些国家还没有发展资本主义,因此,资本主义国家,实际上拥有一个外部市场,可以把它们自己所不能消费的生产物,不管棉制品也好,或铁制品也好,在那里抛售出去。我们决不否认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的重要生产物中棉制品之被铁制品所代替,具有重要意义。相反地,这个变化是极其重要的,但它的含义是与图冈·巴拉诺夫斯基所列举的有所不同,它表明资本主义终结的第一步。只要资本主义国家还在输出消费商品,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还有发展的希望,至于非资本主义的外界能吸收资本主义商品多少以及多久,这样的问题是不发生的。但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输出中,如果机器所占的份额排挤消费品而逐渐增加,这表明过去资本主义还没有发展,因而成为资本主义剩余生产物的倾销场所的地区现在已卷入资本主义的漩涡中了。它还表明,既然这些地区自己也在发展资本主义,它们自己也能生产它们所需的消费品。目下它们还需要用资本主义方法生产的机器,因为它们还只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但不久它们就不需要这些东西了。正象它们现在制造自己的棉制品和其他的消费品一样,它们在将来也将生产它们自己的铁器。这样,它们不仅将停止吸收原来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剩余产品,而且它们自己也生产剩余生产物,而对这些剩余生产物它们也将感到处理的困难”。(“新时代”,第二十五卷,第一册,“驳马克思的数学公式”,第604页)。布亭这里说出了在国际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外,作为一个逻辑上的结果,他已深入到帝国主义的问题,但可惜,最后,由于他考虑到整个军国主义生产以及在“浪费性的开支”标题下,国际资本向非资本主义国家输出的问题,他对自己的锐利的分析,放上了一种错误的锋芒。我们必须附带地说:布亭,正象考茨基一样,认为生产资料部类相对于消费资料部类以较快速度增长的规律是图冈·巴拉诺夫斯基的错觉之一。

[13] “把土地肥沃性这一类的自然条件暂置不论:把独立的个别进行劳动的生产者的熟练(它不是更在量上由制成品的多寡来表现,但更是质上由制成品的良否来表现)也暂置不论,劳动的社会生产率程度,是由一个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以劳动力同一强度转化成生产物的生产资料的相对量来表示。他用来发生机能的生产资料的量,随他的劳动生产率一同增进。在这里,这个生产资料要起两重作用。某一些生产资料的增加,是劳动生产率增进的结果;别一些的增加,则是劳动生产率增进的条件。例如,靠手工制造业的分工与机器的采用,在同一时间内,会有较多量的原料被加工好,从而,有较多量的原料及辅助材料加入劳动过程。这就是劳动生产率增进的结果。另一方面,被使用的机器,劳动家畜、矿物性肥料及排水管等等的量,却是劳动生产率增进的条件。在建筑物,镕铁炉,运输机关等等方面积聚的生产资料的量,也是如此。但不论是条件还是结果,只要生产资料的量与合并在它里面的劳动力比较而言增大了,这种增大总表示着劳动生产率的增进。所以,劳动生产率的增进,是表示在这个事实上,与所推动的生产资料旳量比较而言,劳动量在减少,或者说,与它的客现因素比较而言,劳动过程的主观因素的量在减少。”(资本论,卷一,第782—784页)马克思在另外一段中说道:“我们前面讲过,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从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它比一切以前的生产方式,都更发展了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类生产资料(建筑物机器等等)——它们在劳动手段的形态上,全部一起地,合并到过程里面去,并且不断反复地,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期间内,在它里面发生作用——的量会不断增大;并且,这种生产资料的增大,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前提,同时又是它的结果。这个形态上的财富不仅绝对增加并且相对增加的事实(参照第一卷第二十三章II,第781页以下),特别表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但不变资本的物质存在形态,生产资抖,并不单是由这种劳动手段构成,且还由各种加工阶段中的劳动材料和辅助材料构成。跟着生产规模和劳动生产力由协作分工及机器等等引起的增进,逐日加入再生产过程的原料,辅助材料等等的量也会增大。”(“资本论”,第二卷,第153页)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