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尼古拉·沃兹涅先斯基

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问题[1]

尼古拉·沃兹涅先斯基

1931年1月


  〔说明〕录自《社会主义经济研究资料》



  在政治经济学领域中开头的一个基本的、决定性的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的对象问题,与此相联系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问题。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关系问题上,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歪曲主要有两种:机械的和唯心主义的理解。乍一看来,可能认为这是个远离实践、远离生活的问题。但事实并不如此。这个问题直接与实践相联系,它是现今一个紧迫的问题。
  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理解,有哪些歪曲属于机械论?机械论者硬说,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也就是说,他们并不认为生产关系有你们在生产力中所找不到的某种性质。按照机械论者的意见,生产关系在其运动中并不具有即使是相对的独立性,即并不具有相对的内在性。因此,生产关系运动的规律性完全可以归结为生产力运动的规律性。
  你们在所有社会知识领域文献中发现的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关系所作的机械理解,最常见的有两种。其中之一就是“生产关系受生产力变化的影响而不断产生和变化。”它的错误在于要求生产关系消极地适应生产,毫无一点运动的内在性,即生产力一经变化,生产关系也立刻随之而变化。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消失。这时怎样解释社会运动,即社会发展呢?
  而我们是这样解释社会发展的:一定的生产关系适应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些生产关系是在该生产力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某种运动的独立性,并在一定阶段上从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为生产力的桎梏,结果导致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间的激烈冲突,从而产生社会飞跃即革命。因此,社会的发展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所引起的。
  机械地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就会导致否认革命的可能性。革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达到对抗程度的结果。没有矛盾,就没有对抗,也就不会有革命。
  我国农业集体化问题上的右倾机会主义观点就渊源于机械地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认为开展农业集体化只有在农村充分配备诸如拖拉机、联合收获机这样一些复杂的生产工具以后才是可能的。
  既然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消极反映;既然生产关系本身并不起积极作用;既然生产关系并不具有一定的运动独立性,而这些正是机械论者所设想的,那末整个问题就在于生产力,而生产关系只是生产力的机械的附属物;那末你们只有在将来用拖拉机充分装备农村以后,才能实行农村的集体化。你给了拖拉机,就可以开始集体化;没有拖拉机,就“守株待兔”。这就是右倾机会主义者的哲学。
  很显然,这样的观点是大大降低集体化速度、让集体化任其“自流”的理论依据。若是我们依照右倾机会主义者的处方办事,就谈不上目前有一半农户已经实现了集体化。而实际上,即使把简陋的农具简单地联合在集体农庄中,也会产生巨大的良好效果。在老式农具联合的基础上正确地组织集体农庄的劳动,就会在各方面提供经济效果。
  因此,机械地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问题的相互关系是集体化方面右倾机会主义观点的理论基础。而且它也是我国工业化方面右倾机会主义观点的理论基础。既然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简单的消极的反映:既然生产关系不是别的而是生产力,那末“生产力发展一般”这一口号就是很自然的了。这是在用资本主义面貌发展生产力。而我们需要的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工业化,也就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形式下、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范围内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右倾机会主义者忘记了工业化的社会形式:他们谈论的是工业化一般,生产力发展一般,因而客观上是资本主义工业化思想家。这个结论来自第一种机械地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的相互关系。
  另一种理论对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也是很典型的,即“社会形式的差别归结为生产工具发展程度上的差别。”
  由此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第一、如果各种社会形式仅仅区别在生产工具发展的程度方面,如果生产关系在这里是无所谓的,而整个问题在生产力上,或者更退一步在生产工具上,那末请问:什么样的社会形式较高级,我国的还是美国、德国的?既然美国和德国生产力发展的一般水平暂时还高于我国,尤其高于我国的1921—1927年期间,所以从机械论的立场来看,可以说德国、美国和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形式高于苏联社会形式。瓦解着的资本主义按其社会本性高于取代它的社会形式!看,机械论的方法论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我国的社会形式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场所,并且现在已经发现它大大地优于资本主义社会形式。
  第二、机会主义者从对各种社会形式差别的这种理解出发,恶毒攻击并污蔑我国革命,否定我国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这些“理论家们”说:“生产力水平那么低下,社会主义革命会有什么样子呢?”
  第三、既然整个问题在生产力上,既然社会形式是生产力的机械附属物,那末请问,什么类型的企业比较高级:社会主义企业还是技术上先进的资本主义企业?如果我们站在机械论的立场上,就应该说:是技术上比我们高级的资本主义企业先进,因而它们按其社会类型说也更为高级的企业。其实不然,我国的企业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企业,那里没有任何剥削,那里“老板”和“工人”合为一体,即联合为工人阶级,联合为工人阶级的国家。
  第四、上述对社会形态区别的机械理解,导致否定富农经济的资本主义性质。因为跟资本主义概念相联系的往往是高度的技术概念。而在富农经济中技术通常是相当简陋的(与城市资本主义工业的机器技术比较而言)。由此关于富农长入社会主义口号也是很自然的了。


  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唯心主义理解是对这种关系反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又一个主要的变种。这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可归结如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脱离,生产关系被看成是独立存在和发展着的关系,是自我运动着的生产关系。机械论者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而唯心论者则相反,把两者割裂开来。这样唯心论者等于把形式(生产关系)与内容(生产力)割裂了开来。生产关系变成了自我运动着的形式。
  但是无论何时、何地,任何空洞的、毫无内容的形式过去和现在都是不存在的,也不可能存在。辩证法要求承认,形式和内容是两个对立因素的统一。而唯心论者恰恰把统一中的这两个对立因素割离了开来。然而没有内容的形式,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这是空想的产物;是臆造出来的不切合实际的范畴,它在生活中并不反映任何事物。因而这种关于形式和内容的概念纯粹是唯心主义的。
  这种唯心主义的概念会引出什么样的结论呢?所得出的结论与机械论者完全一样:既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彼此隔离的,所以两者之间就不存在矛盾,如果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不存在矛盾,那还有革命的可能吗?显然,完全是不可能的。
  因而,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唯心主义理解,同样会得出关于革命不可能性的反革命结论。唯心论者和机械论者初看起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派别,但在重大的结论问题上是彼此关联的:机械论和唯心论的方法论都属于反动的资产阶级理论;两者都全部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


  讲几句有关政治经济学对象的话。在政治经济学对象问题上,机械论的观点可归结如下。机械论者认为,政治经济学不只研究生产关系而且研究生产力。最彻底的机械论者认为,政治经济学应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同等地加以研究,也就是说,机械论者不仅把生产关系而且把生产力列为政治经济学的直接对象,并进一步要求使用价值的研究也如此这般地列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机械论的观点完全陷入了庸俗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泥坑。以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为例,那末可看到,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对象通常包括物以及人与物的关系,而不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不包括生产关系,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历史性质,掩盖了资本主义的真实本性。
  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通常没有生产关系,尤其没有阶级的生产关系。
  可见,机械论者实质上是在向我们灌输一种可以说见物不见人的庸俗政治经济学。其实,政治经济学并不研究工艺方面的生产力,这是不可能的,也不应该如此。这意味着把政治经济学与工艺过程混为一谈,用庸俗资产阶级的观点来对待政治经济学问题,模糊对生产关系的分析。
  唯心主义者以另一种方式提出问题。他们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隔离开来,并从而得出结论: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而生产力仅仅是完全处于问题探讨范围以外的研究的前提。换句话说,生产关系在政治经济学中是在与生产力的外部联系中,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外部矛盾中加以研究的;生产关系被看作为按其特殊的内部规律发展着的、不依赖于生产力的运动而存在的一种关系。
  那末,政治经济学对象应怎样提出才是正确的呢?政治经济学实际上研究生产关系。但全部问题在于怎样理解这种生产关系:按照鲁宾的意见,可以对它作唯心主义的理解,即脱离生产力来理解,但也可以并且应该把生产关系作为生产力运动的形式或者作为生产力运动的规律加以研究。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是研究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或其运动的形式,这个原理意味着什么呢?
  我认为,这个原理包括一系列问题。把生产关系作为生产力运动的形式来研究时,我们首先应该问一问:什么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联系的类型、联系形式?它们的结合方式又是怎样的呢?马克思说劳动力藉以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就是生产方式;如果劳动力是雇佣劳动力,而生产资料属于另外一些人,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如果生产资料属于整个社会集体,这是社会主义生产形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一书的序言中写道:“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接着,马克思说,在《资本论》中他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与这一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因此,我们在研究生产关系时应首先研究这种或那种生产方式。
  把生产关系作为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加以研究时,我们应该清楚地说明,生产力怎样影响着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怎样改变着生产关系,并引起生产关系的发展。而且还应仔细地探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如同内容和形式一样是彼此关联的。形式和内容囿于统一之中。形式和内容的这种统一可以表示如下:内容居优先 地位,但形式不是消极的,即形式是由它的内容产生的,形式发展时又给予内容以反作用。事实果然如此,生产关系一经在该生产力水平上形成,就开始反作用于生产力,不是延缓生产力的发展,就是给生产力提供广阔的场所。这说明,我们应该不仅仅注意生产力怎样影响生产关系这个问题,而且应该注意生产关系是怎样影响生产力的。
  在我们苏联,形式(生产关系)的积极作用表现得尤为明显。农村中新形成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场所。
  但是在研究形式(生产关系)的积极作用时,我们也不可避免地研究生产关系内部的即内在的运动规律性。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发展形式,但它们在内容上是活跃的,因而生产关系在运动中获得了一定的相对独立性。我们也应该研究生产关系的这些内在规律性。
  研究生产方式,研究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影响,研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研究生产关系内在(内部)的运动规律性,这就是研究生产力和作为生产力发展规律或运动形式的生产关系之间的内部矛盾。这意味着揭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内部矛盾,从而认识一定社会形式的内部运动规律。因此,我们在政治经济学中真正研究的是生产关系,但并不脱离生产力而是作为有着丰富内容的形式,作为生产力运动的规律来加以研究。


  不正确地理解生产和交换的相互关系主要是鲁宾、库申等唯心主义者广为散播的错误。他们赋予交换以巨大的意义,并且夸大了交换的作用。从他们的观点来看,交换比生产重要,生产本身实质上是由交换决定的。
  马克思说,生产决定交换,“生产形式决定交换形式”。交换发生与否,取决于生产的形式如何。交换将在何种形式下发生,也同样取决于生产。但是交换和生产并不是某种孤立的独立因素。交换和生产是一个统一体,其中生产起着决定性作用。
  通过流通实现社会化这一著名理论就基于对生产和交换相互关系的错误理解,基于过份夸大交换的作用。这是社会民主主义的理论。
  通过流通实现社会化的理论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社会主义是通过流通领域的逐步合作化,通过供销合作社的发展而发展起来。重点不是放在剥夺剥夺者上,不是放在组织新的、社会主义生产上,而是放在发展交换方面的合作关系上。不言而喻,生产资料仍然是资本家的私有财产。
  过份扩大交换的作用,从反马克思主义出发去理解交换,这在我国通俗文献广泛流传的见解中也有所表现,认为市场是商品经济的调节者。但什么是市场呢?市场这不是销售的场所。市场是一种供求关系:这是一批正处于流通之中的并彼此对立的商品和货币。于是我们就需要知道,这些市场关系是怎样起调节作用的。而有人告诉我们:“由市场去调节”,结果是市场调节市场。
  在我们这儿,还经常有人说,价格或供求是商品经济的调节者。这完全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货色。劳动价值规律才是商品生产的调节者。
  市场,或者价格,或者供与求,是商品经济的调节者,这一说法不过是重复过去的陈词滥调。这样一来,马克思的价值就在消失,价值理论就不再需要了。商品经济不用价值也可解释了!价值在消失,剩余价值也“理所当然”地在消失,剥削没有了,于是现代资本主义成了社会主义社会,两者毫无不同之处。社会民主党人布劳恩塔尔出版了一本理论经济学教科书,他毫不隐讳地说:既然资本主义的特征是市场关系,而托拉斯等等组织正在不断克服竞争(现代危机出色地表明,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究竟“克服”竞争到什么程度!——作者注),那末现代社会已不再是资本主义,而是向新的经济体系即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过渡时期。我们同样承认过渡时期,即无产阶级专政这一时期。没有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就不能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最后,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所谓社会方针中,硬说市场流通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最重要的典型特征。这一深奥的道理在我们这儿为孟什维克鲁宾大力宣扬。鲁宾恰恰过份扩大了交换的作用。鲁宾还把抽象劳动和价值变成在交换中产生的某种东西,并以此抹煞生产领域的决定性作用。此外,他还直截了当地说,市场关系、市场的联系形式是资本主义经济最重要的特征
  而实际上,资本主义最典型的、最重要的和决定性的特点是剥削雇佣工人。这才是重点,这才是资本主义的要害,这才是资本主义与简单商品经济和各种其它的社会形式区别之处。
  鲁宾和其他孟什维克们说,市场是资本主义中最重要的、最典型的东西,这是在把资本主义和简单商品经济混为一谈,抹杀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这是对资本主义一种笨拙而且露骨的狡辩。




[1] 本文是一九三一年沃兹涅先斯基在列宁格勒社会学家会议上一次讲演的速记稿。文章题目是我们加上的。——译者注




感谢 闲汉 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