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周恩来

论保卫武汉及其发展前途

(一九三八年七月六日)



  中国抗战已一周年。目前正当着日寇沿着大江南北,向武汉方向进行水陆空联合进攻的时候,我想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士都正关心着两个问题:第一,保卫武汉的可能如何?第二,抗战的发展前途如何?

  我现在联系起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首先,我要回答敌情如何?一年来敌人速战速决的方针,经过一战再战,虽已占领了我们沿海城市和交通要道,但其聚歼我军,逼我屈服的企图,终未达到。最近敌阁改组,其中心方针,仍在速战速决,但又惧战事不易速了,消耗不易持久,故对内乃以准备长期战争动员,对外故造调停和解谣言,企图动摇我国内外抗日阵线,从政治上压我屈服。因此,敌人的三斯作战,乃是在矛盾的发展中继续作冒险的进攻。其战略方针,必然是集主力以包围武汉,切断粤汉平汉陇海,逼我退出一切铁路交通,以便最后的威胁广州兰州。其作战计划,可能估计的为由东向南,由北向西的迂回武汉,切断粤汉平汉,企图聚歼我军主力于湖沼地区,陷断我军一部于东北山地,并压退我军一部于武汉以西及其以南的地区,以造成武汉大混乱的局面。目前黄河汉水泛滥,江淮间山地起伏,敌人大兵又出现于马当湖口之间,其主攻方向,显已着重江南,但我们亦不应忽视敌人在其他方面的乘虚而入。同时,敌人对扫荡黄河南北两岸,夺取潼关西安以及沿南浔浙赣两路,夺取南昌长沙的计划,亦有可能相机而行。

  敌人的企图既如上述,但敌人的困难并未减轻,相反的还在发展,最重要的为:(一)敌人兵力愈因深入而愈分散愈单薄,新的部队未见大增,原有部队且因我挺进军深入热冀边境而有调出关外的;(二)敌人的配合动作较前更差,同一进攻武汉,江南紧急,豫东皖西沉寂,同一增援同蒲,道清敌进,晋北晋东受阻,这都证明敌人兵力不够,指挥不灵;(三)敌人战斗力在野战场中脱离其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不论进攻退却与被我攻击,都较在阵地战中为弱,都易为我军所败;(四)敌人军纪败坏,影响其士气至大,思家自杀反战逃亡等等现象已渐发生;(五)敌人一年来追加之军事预算七十三万万,已渐用光,新年度的军事预算,将更加重日本人民的相负。板垣之准备作战十年的大言,将不知吓退几多日本人民;(六)敌人的交通运输,将愈因深入而愈感困难,保护接济,将因我游击战争沿江沿铁路的破坏扰乱而愈感苦恼;(七)敌人后方愈大,将愈感空虚,我挺进游击部队将利用之以恢复失地,恢复政权,敌人如调兵回击,则又利于我阻敌深入;(八)敌人的政治矛盾,不论是陆军与海军,关东军与派遣军,华北敌军与华中敌军,军阀与财阀,军火商与轻工业家,政党与政党间,统治者与广大人民,帝国政府与属地人民,无不反映其冲突的增长。综合这各种困难的发展,将给敌人作战企图的实现可能性以极大的阻碍。因此,结论是:敌人的三期作战,不仅在矛盾的发展中,而且在困难的增长中,继续作冒险的进攻。

  次之,我要回答我们抗战力量如何?一年来我们坚持了长期抗战的方针,击破了敌人速战速决的计划,拒绝了敌人和解诱降的活动,这是我们基本的成功。成功的原因在于抗战以来,我们有了下述的基本的进步:(一)我们全民族有了空前的觉醒,空前的团结;(二)我们有了统一的国民政府;(三)我们有了统一的国民革命军及英勇牺牲的前线将士;(四)我们有了国民党共产党以及其他党派的精诚团结,共赴国难;(五)我们更有了全国最高统帅,领导全国军民,抗战建国。这些成功和进步,我们要拥护他,坚持他,才能使成功和进步继续发展。

  但既有了基本的成功和进步,为什么还不能阻敌深入?这主要原因由于我抗战力量还不够坚强,还不够广大,还不够持久。还不能改变敌我的强弱对比,还不能使敌我强弱的差异大大减低。第一,从军事上看来,抗战初期我们的弱点很多,二期抗战,战略上,作战上,均有极大的进步,给敌人有相当大的损伤,但部队的编制,作战的区分和指挥,兵员的补充,军火给养的接济,干部的训练,伤兵的治疗,政治工作的建立,游击战争的发动,民众武装的领导,尚有许多可商榷和应改善的地方。第二,从政治方面说,抗战建国纲领的产生,国民参政会的召集,各党派的公开与合作,救济工作的重视,这都是一年来最大的成就,但行政机构之欠调整,地方自治急需实行,保甲制度急需改革,抗战自由急需保障,民众团体急需领导,青年教育急需改善,财政金融急需整顿,经济生产急需发展,交通运输急需统一,均为目前应兴应革之事。有了军事上政治上这些弱点,自然抗战力量便不足以阻敌深入。所以一年来我们在上海华北,虽相当大的消耗敌人,台儿庄虽获得重大胜利,在华北虽破坏了敌人的扫荡计划,在全国虽调动了敌人百万以上,消耗敌人达三分之一,但所有这些,还只是局部的胜利,还不能粉碎敌人的每期进攻,还未能产生出足以决定最后胜负的力量。我们指出这些弱点,决不能说我们是在灭自己志气,长他人威风,更不能说是在攻击政府。因为拥护政府是抗战以来,全民族基本的立场,大家决无二致,而这些弱点,正因为我们是弱国,在抗战初期,不能尽免,只有尽情指出,不断改善,才能化弱为强,转败为胜。因此,结论是:中国抗战,已有了基本的成功和进步,但抗战力量,因有种种弱点,还不够坚强,广大和持久,这需要我们在坚持长期抗战中,改正这些弱点,克服这些困难,争取胜利的前进。

  再次,我要回答保卫武汉的条件到底如何?

  第一,有人问:保卫武汉的有利条件,已经有了些什么?我的回答是:最高统帅坚守武汉的公开声明,卫戍武汉及其以外地区的主力部队,全国战场的战斗配合,武汉三镇及其附近地区的广大民众,全中国民众的后援,全世界人士的关心,最后还加上武汉以外的有利地形,敌人的困难和弱点,都给了我们保卫武汉以坚强的信心,动员的力量,与争取胜利的兴奋和鼓励。

  第二,有人问:条件虽然有利但还不足,且目前战况已日见紧张,弱点还仍然存在,新的努力,新的胜利,是否还来得及保卫武汉?我的回答是:诚然条件有利而不足,时机已极紧迫,但只要不再延误一刻,依据我们基本的成功和进步,努力改正弱点,争取胜利,保卫武汉的条件,一定可以在战斗的发展中更加生长起来的。试看,首都陷落以后,谁能保证津浦会战,支持五六月之久,这正因为战略的改进,战斗的努力,使得敌人遭受意外的损伤和阻碍,同时又因为许多弱点还未改正,所以敌人终于切断陇海打通津浦。现在我们要为保卫武汉而动员一切力量,改正一切足以妨碍保卫武汉战斗的弱点,战斗就一定能够持久,由持久的胜利中,又可产生出长期保卫武汉的新的条件。这是由战斗的发展中求得解决,而不是以机械的定命论来预测的。

  因此,结论是:保卫武汉的有利条件是有的,但还不足,且时机紧迫、急切需要政府与人民,一致的改正弱点,争取胜利,才能够生长出保卫武汉的胜利的条件。

  复次,我要回答保卫武汉的具体方案如何?我在这里只打算说最主要而最紧急的问题。

  第一,在战略上,我以为必须确定两个战线,亦即内外线夹击敌人的方针。在武汉卫戍地区,是处于内线作战地位的,而沿黄河、平汉线以东及长江下游,已全处于敌人外翼侧,成为外线作战的形势。敌人愈进攻愈深入,我们在敌人外线的活动地区将愈大;敌人如退守后方向我游击地区围攻,则我内线作战部队的活动范围及出击机会将愈多。因此,内外线作战部队的机断专行与协同动作,关系非常重大。凡在敌人进攻正面,及已在和将在敌人翼侧后方的战区,应重新划分,前者应有其固定的和预定的后方,后者应规定为若干游击战区,坚持留在敌后作战,其后方,只能依靠不经常与不固定的运输线与补给基地,在前一种战区中作战,尤其是保卫武汉战役中,运动战、阵地战应成为密切配合,游击战要准备发动。因此,这里要有足够数量的坚强的野战军,装备完整的守备队,责任要分明,指挥要统一,然后才能在敌人每一个方面,每一次的进攻中,给敌人以严重的打击或消灭之,最好是能击败和阻止敌人于进攻武汉的山地之外。次之,也要能侧击和消灭敌人于进攻武汉的山地之中,最后,还要能截击和歼灭敌人于湖沼地带,这样才能达到直接保卫武汉的任务。在后一种游击战区,运动战与游击战,应广泛的配合使用。因此,这里要有确定任务,坚留敌后政治强的得力的挺进部队,应赋给该战区高级将领,以广泛的组织游击队与发动游击战争之权,一切党政军及民众领导均应统一,然后才能在敌人进攻正面的近后方,以运动战配合被进攻的部队,夹击敌人,在敌人的远后方,以广大的游击战,切实截断铁路及沿江交通,困惫敌人,调动敌人,以便将敌人后方变为前线,在那里恢复失地,恢复政权,创造出新的游击根据地,以便与敌人持久作战,准备将来战略的反攻。这是间接的保卫武汉的胜利条件,同时也正是直接的破坏了敌人扫荡黄河南北,深入江西湖南的计划。

  第二,在建军上,我们要不失任何时机的培养新的力量,以便能继续战斗,并培养出将来足以担当决定胜负的战斗的力量。这就必须:(一)在兵役法上,要能改善征兵制为征募两用的兵役制,使及龄壮丁,能自觉的入伍,以提高部队的质量。(二)部队编制,要能根据抗战经验及上述战略方针加以修正。(三)部队及干部教育,要能依据抗战经验,补订教令教程,加强政治及技术教育,对新兵训练,尤须注意于野外战斗教练,务使其能完成一定时间的教育计划,不因战况紧张,轻易调动,因其于战事既无补而有害,于建军本身将更困难完成。(四)部队装备补给,要能依照任务而规定其统一办法,如野战军应多配备山炮,迫击炮,轻机关枪;挺进游击部队,应多配备轻兵器,工兵器材及打战车炮;守备部队应配备足够数量的重兵器;机械化部队,应集中使用等等。(五)政治工作,要能从基本上加强,政治部要普遍设立,连队政治工作要开始,干部要重新训练审查,薪俸要减低,巡视检查制度要建立,政治工作更要求做到保障命令执行,提高官长威信,巩固战斗情绪,加强士兵教育,注意伤兵工作,提倡自觉纪律,改善军民关系,进行对敌工作,以代替过去政训工作的不良传统。

  第三,在动员上,我们要求,要用最大的决心发动民众,组织民众,训练民众,武装民众。国民党临时代表大会宣言所说:"抗战之胜负,不仅取决于兵力,尤取决于民力",这在今日保卫武汉的动员中,尤为至理。有人说:"战况吃紧,兵力尚且不行,民力有何用处?"不知战况愈紧,兵民相关的作用,相需的情形,更重要于平时。兵员扩充、工役、运输、担架、向导、慰劳、办粮、侦察等等,是兵需于民。组训、武装、保卫、疏散、救济、领导,是民需于兵。因此,凡属战区,动员工作,比任何其他行政工作为急要,同时动员工作能做得好,一切政治问题中的困难和弱点,已解决大半。动员工作的方针,应该是统一领导,统一计划,联合组织,分工合作,各级动员委员会的组织,不应只是建议的机关,而应是执行的机关。他们的成分,一方面应包括党政军各机关的代表,另方面应有民众团体的代表参加,后者代表总数超过前者。动员组织的领导,在战区的属之于政治部,在省则属之于省政府,在县区两级,应由战区和省动员委员会派人主持,或由县区长兼为动员委员会主席。动员委员会,应实行民主集中制,并吸引广大民众团体及人民参加工作,以扩大动员基础。动员工作的内容,应分兵役动员、参战动员、物资动员、自卫动员、人物疏散及组训工作等。只有用一切力量,动员全武汉及其附近的民众,参加保卫武汉的战斗,不必要的人员和物资,迅速的向外疏散,才能使人力物力为兵力所用,不致为兵力之累,甚至转为敌用。

  因此,结论是:保卫武汉具体的方案,最中心的是:动员一切兵力、人力、物力,争取保卫武汉的直接胜利,争取变敌人后方为前线的外线胜利,同时争取一切时机建立新军,以便继续战斗和准备最后决定胜负的战斗。

  最后,我要回答抗战发展的前途究竟如何?

  第一,有人问:武汉的重要,政治上不如南京,经济上不如上海,军事上不如徐州,文化上不如北平,即使不守,也不会影响大局。我的回答是:(一)诚然,分开来看,武汉或者不如南京和上海北平的重要,但在南京上海徐州北平失陷以后,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乃至文化上,都集中于一地--武汉,其重要性就胜过过去任何一个城市的陷落。(二)如果武汉不经许多严重战斗,不给敌人以极大损伤,便就发生问题,即使敌人聚歼我军企图不能完全达到,但将武汉造成大混乱的局面的企图,这不能说无实现可能。因此,坚守武汉的决心和布置,是消灭敌人战略主要企图的实际步骤。

  第二,有人问:保卫武汉的具体方案即使如前项所述,均在实施,而仍不能阻敌深入,则前途又将如何?我的回答是:只要全国军民在坚守武汉的方针下,对于上项方案作最善之努力,则我消耗敌人必多,在敌后的发展必大,敌人的困难必增,我们的抗战力量必日益坚强扩大,民众的动员必日益深入,即使敌我力量的对比,尚未达到质的变化,不得不在万一不利的情况下,转移作战地区,但敌人所能取偿于武汉的,将是焦土荒墟,那我们增长的力量,不仅能继续抗战,而且能在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运动战与游击战的配合中,日益接近于力量对比之质的变化,最后能转弱为强,反败为胜,进行决战。这中间,需要经过多长过程,主要的要看我们持久抗战的努力,更千百倍的加强我们国内的团结,政治上军事上的进步,乃至国际条件的变化。一切妥协投降,悲观失望的动摇,在现在,在将来,在整个长期抗战中,都应该遭到我们的反对。

  因此,结论是:只有坚守武汉,才能保卫武汉。只有以保卫武汉的口号和决心,来动员一切,来坚强和扩大抗战力量,才能争取不断胜利,才能使抗战持久,抗战前途争取到最后的胜利。




  *本文原载《群众周刊》第二卷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