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周仁生 -> 周任辛集(2018年12月)

二十年几番风雨,迎来了姹紫嫣红


  〔说明〕此文是作者于一九九八年温州勤奋外国语学校成立二十周年所写。


  今年是勤奋外国语业余学校建校二十周年。在二十年办学过程中,“勤奋”见过世面,经过较量,有过机遇,也遇到过风浪,但一次又一次地克服了大大小小的困难,终于,在浙南大地上长出一朵绚丽之花,姹紫嫣红的外国语学校。这本身便是个奇迹,这奇迹是温州的光荣,我们勤奋全体师生员工,应为这奇迹,这光荣而感到由衷的喜悦、无限的幸福。“勤奋”啊!你这艘奇特的航船,终于驶出了峡谷,驶向二十一世纪!
  我与“勤奋”有着深厚的情缘。1984年春夏之间,文选和黄锦鑫,受胡可校长之托,要我担任勤奋英语教师并兼顾问,日子一晃,十四个年头已经过去了。我在勤奋先后开过两个班——现代英语散文班、英汉—汉英翻译班,因此我有机会认识了勤奋学校领导、顾问、教师以及小部分学生;因此我也才有机会摸得着“勤奋”脉搏的跳动,看得清“勤奋”前进的足迹,也能欣赏到“勤奋”的校园春色。“勤奋”给我的印象是:水面浪花与潜在源流都是一样的热气腾腾。
  “勤奋”初创期,我不甚了解。但锦鑫、文选、显崇、匡宇等人常常向我们提起,创业的艰难,这是完全可以想像的。1984年已是“勤奋”的发展壮大期。胡可校长常说,我们要抓住时机,借改革、开放之东风,在温州掀起学习外国语的高潮。固然“弟子三千(指学生),贤人七十(指教师)”的局面打开了。
  常务副校长黄锦鑫当时正处于风华正茂的年纪,他得到文选、显崇、叶剑、匡宇等人的充分合作。战酷暑,斗严寒,换来了山花烂漫的春天,紧跟着的是巩固提高期,这时出任常务副校长的是沈克成。他一心扑在“勤奋”上,狠抓教学质量,加强教师阵营,提高学生素质,举办学术讲座,发动翻译竞赛,使“勤奋”的声誉超然,为温州走向省内外。在此时期内,一部分学生走出国门,或去美国加拿大,或去欧洲,或去日本,同时也就把“勤奋”声誉带到国外去了。继沈克成之后出任常务副校长的是叶剑,现在他已是“勤奋”的唯一校长了。在此时期,形势起了变化,社会上学外语热潮有所降温,情况不同,处境困难。但学校领导依靠全体顾问、教师,力争稳住阵脚,保持声誉。稍后,曾为有个永久性的校舍,试图另觅途径,与校外人士合作。不久后,由于双方在办学方针、课程设计、人事处理等问题上,意见分歧。矛盾加深,“勤奋”处于极度困难中,一时间,仿佛有“雪花飘峻岭,骤雨袭扁舟”之感。幸而校领导叶剑与全体教师,在关键时刻,团结一致,逢关闯关,逢险抢险,终于切断了与校外人士的关系,“勤奋”又大步流星地走自己的路了。
  一个奇迹的创造绝非易事:“勤奋”奇迹的出现,主要取决于三大因素,领导、教职员工、“勤奋”学生。
  多年来,前来“勤奋”学习各种外语的学生,穿梭来往,至少达4万人次。学生的文化素质有高低,性格自有特点,学习态度各不相同,表现也不尽一致,千人千面,这是合乎规律的一幅“百色图”。但“勤奋”校园里确实培养出多种外语(英、日、俄、法、意、荷、西)的学习尖子,涌现出学者风度,品质高尚的社会青年;也有些“勤奋”来客(指读过一段短时期),现已成了温州市的知名人士、社会栋梁;另外一些看似小人物,但性格可爱、心地坦率,同样的值得赞赏的“勤奋”学生。也是值得我们当教师学习的。他们取得这些可喜的成绩,功劳虽不能单记在“勤奋”薄上,可庆幸的是,他们都与“勤奋”有缘,“勤奋”也在他们的身上流过几滴汗,浇过几点水。在上万人次中,这样的典型是数不胜数的。就我本人的记忆,至少可以谈一谈以下几位“勤奋”学生的喜人表现:
  1.屠俊。人称老“勤奋”。他从高中毕业以后,长期在“勤奋”学外语。他先在保险公司工作,去过太平洋上的小国——瓦努阿图。回来后在温州外贸部门工作。屠俊是一位难能可贵的勤奋学生,他学习成绩十分出色,而课内课外,有书必读,学而能用。他现在不仅说一口道地的英语,而且能写一手比较规范的书面英语。有一次,他为我市某一广告公司译广告,我看了以后,十分欣赏。他学习的特点是:第一自己肯钻研,第二他尊敬老师,但并不迷信教师。第三他喜欢提问题,而且问题不少,好几次我被他的问题逼到了墙角里。但屠俊很懂人情,要留教师的面子,他不是在课堂上当面逼老师,而在下课后私下来逼。这究竟要表扬呢或是要批评呢!我还是批评了他,因为教师不是万能,不知道的,说不准的是寻常事。屠俊离开“勤奋”后,一直怀念着每一位教过他的老师,怀念着勤奋外国语学校。
  与屠俊比较程度不同,学习成绩突出的尖子还有六中的教师王涵,她虽然担任的是政治课,但英语学得很好。另一位是叶莘莘,她现在免税商场工作。单位的领导十分重视她,派她访问过欧洲,在我执笔写此之时,她正在旅美途中。叶莘莘原有基础并不扎实,全凭她的一股毅力,一天一天地学下去。古话说:“涓涓细流,汇成滔滔大海。”我们预祝王涵与叶莘莘都是如此。
  2.徐溶洲。原是温州市有机化工厂的工程师。1987年他的年龄已超过60岁了,大概比我仅少几岁。一位老工程师,单位里的任务必是繁重的,而且记忆力也必然窘迫了。每周三、六上课,他来得比年轻人早得多。一本正经捧着辞典,复习旧课,准备新课。我走过去问他:“老徐,你都听懂吗?”他高兴地说:“听懂,只是记不住,忘了的比记住的还要快。”我又问:“那为什么还要学英语?”他说“第一有兴趣,学好英语,看外国小说,其味无穷;第二试试我的决心。别人都说老年人学不成英语,我偏要试试看。”当然他的考试成绩,不可能是拔尖的,但这种勤奋精神,令人感动不已。我不知道他的近况,但他的形象,深刻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徐溶洲是老年人学外语的典范。
  3.林将吟。也是一位老“勤奋”,结婚后住到杭州去了。她原在工厂工作,偏好外语,在“勤奋”学外语时,基本上每课必到,勤做笔记。她态度温文尔雅,品格高尚,作风正派,是一位学者型的勤奋学生。当她在“勤奋”学习时,曾跟随我市外语前辈徐让泉先生学过英语。那时,徐先生患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她常常抽空去照顾徐先生,如同女儿一样。她说:“徐先生与‘勤奋’老师一样,有困难要帮助,这是做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有一次,我介绍她去当家庭教师。她书教得不错,家长与学生都很满意,但后来家长为了节省钱,要请一位既教英语,又教语、算的老师,但不好意思开口,将吟从旁了解到真相之后,毫不踌躇地主动辞退,连半个月酬金也不拿,她跑来告诉我说:“老师,我不能完成你的任务,很惭愧。”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她是一位品格高尚,作风正派的“勤奋”人。
  4.许鸿业。温州地质大队化验室工程师。在勤奋翻译班学过一段时间,那时,他已四十出头了。他对翻译极感兴趣,花了不少时间看书、操练。每译一篇文章,修改再三。有一次,我教英汉对照时,教材是《廖承志致蒋经国书》,英汉两种版本同时发下。廖承志的书信里,充满着爱国主义精神,滚滚的昔日友谊,感染力极强。许鸿业几乎把英译本背出来!还仿照廖书风格,也译了一篇类似作品,译得不错,难怪他参加浙江省地质高工晋级考试,夺得英语成绩的冠军。他现在是我市民革领导人、省政协委员,成为我市知名人士、社会栋梁。
  5.蒋文通。据说以前是三轮车工人。文化程度也不高。他白天蹬三轮,晚上来“勤奋”学习现代英语散文。一连学了三个学期。这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事实总是事实。蒋文通爱劳动。班上的杂务几乎都由他包了。我布置讨论时,规定只许用英语发表,不准用中文,他总是抢先发言,虽然发音并不标准,词汇量也不大,但断断续续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为了向成绩杰出的同学学习,他一直争取与陈伟建同坐一张桌子。陈伟建英语基本功好,曾去过美国,在迪斯尼工作了一年,回国后又来勤奋学现代英语散文,他是班上的佼佼者,现在是温州旅行社的负责人之一。蒋文通与陈伟建结成对子后,蒋的英语口语提高更快。善于向同学学习,这是蒋文通的特点。
  6.刘书华、高小建。这是两位作风独特、个性可爱的“勤奋”人。当时刘书华还很年轻,英语语言、语调都比较标准。也是在翻译班上学习。有一次,他迟到了,我问他在什么单位工作,他说我是木杓巷摆摊子的。现在改革开放了,外国人来温州也多起来,学好英语,可以与外商直接谈话、直接通讯,生意不是越做越红火了。我还信以为真。后来与他同一单位的一名学生(包装机械厂)告诉我,刘书华不是摆摊子的。另一次,他又迟到了,笑嘻嘻进来,我又问他:“你真是木杓巷摆摊子的?”他这才红着脸说:“老师,这是我撒谎。撒谎的用意是因为我很想学英语,但时间观念一不强,又喜欢闲逛,迟到缺课免不了,又怕老师的严格批评,不好受,还是撒谎回避最好。老师,今后我保证不迟到了。”刘书华这种独特的性格,不免轻率,但他坦率,直言不讳,是业余学校学生中少见的。后来他坚持学习了一段时间。
  高小建是翻译班学生中年纪最轻的,文化程度不超过高中,学翻译是有困难的。第一学期,他缴费注册,开始很积极,但学不到两个月,便不来了。一天,我在南门头偶然看到他,高声顺带喊道:“高小建,你怎么不来上课了。”他看清是我,便说:“老师,我本来下很大的决心学习翻译课,但我的程度太差,班上其他同学都是好手,跟不上,我不去上课了。”我听了后沉默不语。第二学期开始上课,高小建的名字又出现在点名册上。我深为奇怪。高小建对我说:“老师,翻译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不能不学。我仔细考虑过了,还要坚挺下去。”有困难而不灰心,是走向成功之路的重要条件。名翻译家王以铸教授说,学好英语的主要条件是要下苦功夫。到外国去学习条件当然好。但不是主要条件。以后翻译班结束了,我不知道这个年纪最轻的学生去向,但留给我的印象很深。
  我所介绍的“勤奋”学生的喜人表现,只是我所教的两个班上少数例子,远不够全面。而“勤奋”有八个语种,每学期有数十个班级,典型的例子,如果汇总起来会使人感到“勤奋”园里彩光摇曳,绿影婆娑。“勤奋”的二十年是风光旖旎的二十年,遥望前程如锦绣,正春风丽日当头。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