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周仁生 -> 周任辛集(2018年12月)

试论英国诗人雪莱超越时空的诗作


  〔说明〕此文写作时间不详。


  英国三位划时代的文豪,莎士比亚、雪莱与狄更斯的作品,都具有超越时空的伟大影响。这就是说,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当时的历史意义,也具有我们时代的现实意义。
  莎士比亚的话剧与狄更斯的小说,在英伦三岛常盛不衰,就是在欧亚大陆、南北美洲以至亚洲东南亚国家,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先后掀起了深入研究、再度探讨的高潮。原来在文化上比较落后的国度里,如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前几年也升起莎翁热和狄更斯热,其根本的理由,就在于莎翁和狄更斯的作品,跟英国伟大诗人雪莱的诗作,具有同一性,即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在他们的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时代意义,直到今天还有其现实性,这就说明了他们的作品能超越时空而常盛不衰。
  笔者现在所集中探讨的是关于诗人雪莱的诗作、其时代背景、及其留给我们时代的影响。
  派尔希·雪莱是英国革命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与他的诗作,是与他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巧合的是:莎士比亚的一生(1564—1616)正处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鼎盛时期;狄更生的一生(1812—1870)是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鼎盛时期。而雪莱的一生(1792—1822)是处在两个鼎盛时期之间。他诞生时,法国大革命(1789年)高潮已经过去,他逝世时,欧洲1830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暴尚未到来。历史的命运和时代的脚印,决定了诗人的一生,是反抗的一生、斗争的一生、悲剧的一生,但也不能不是充满着希望的一生。
  雪莱的不幸,就在于他在世时,他的诗名远不及拜伦。因为他的政治风刺诗,曾经刺痛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所以,每当他的诗作发表后,就受到了不是沉默的反抗,就是冷冰冰的漠视。只在他死后,特别是一百多年来,雪莱的诗作深受国内外广大读者的欢迎。我国许多著名教授、专家、诗人,都对雪莱诗作深有研究。范存忠教授在他所著的《英国文学史纲要》(英文本、四川人民出版社),特辟一节专论雪莱。著名的诗研究专家查良铮,译了《雪莱抒情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关于研究雪莱的专著,当然还可以列出很长的名单,现就不多列举了。
  由于雪莱的一生,遭到封建家庭、黑暗社会和宗教势力的袭击,不免使他感到寂寞、孤独、悲哀。他写道“巨大的痛苦啊,强烈地吞噬着我的心”,这就是他的写照。他也因此要反抗,要起来斗争。许多研究雪莱的学者,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他的悲剧一生、反抗和斗争的诗词上,当然,这是雪莱及其诗作重要的一面。大家熟悉的有《阿拉斯多》,描写一位抱有远大理想的人去探索真理,但最后惨死在旷野上。《伊斯兰暴动》,塑造了英雄形象——罗昂,满腔热情地去鼓吹自由,反击封建势力和教会蒙昧主义,也终于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他的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为了自由,为了正义,把天火偷到人间,而他自己却永远被拘禁在山顶上,尝尽人间一切苦难,但他没有屈服,也不投降。这个诗剧也就是雪莱借用希腊神话来表达自己的悲哀、反抗和斗争的复杂心情。
  但笔者现在所强调的是另一方面。是他在孤独、寂寞,要反抗、要斗争的复杂心情下,迸发出对光明的强烈追求,对人类未来充满着希望和期待。应该说,这是雪莱诗篇的主要一面。范存忠教授在他的著作的专节上,谈到了雪莱诗篇的价值,并节选了几段,但并没有同这主要一面直接联系起来。查良铮先生在他《诗选》的译者序里提到了这一点,他是这样提的:“拜伦的诗在很大程度上充满了宇宙的悲哀,雪莱的诗却充满了宇宙的欢乐,即使在有些诗中,忧郁的情绪暂时主宰了他,但他相信,宇宙的动力胜过少数人所造成的悲伤和不幸,世界终会转向光明,转向爱与美的精神。”查先生这儿提到的“宇宙的欢乐”、“世界转向光明”,大体上指出诗人对光明的强烈追求,对人类未来充满希望和期待。笔者认为,正是诗人的这些诗篇,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是使他的诗作具有跨越时空伟大影响的生命力。
  诗人雪莱这方面的主题,显然是反映在他的抒情诗领域中。雪莱抒情诗的特点是:优美的幻想、浪漫的感情、自然的艺术,音乐的美。他对光明的追求,对人类的希望都是通过抒情诗篇强烈地迸发出来的。
  在《西风颂》里,诗人试着希望:“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

“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
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
要是冬天已经来了,
西风呵,春日还能遥远?(1819年)

  在《给云雀》里,诗人显得格外欢乐:

“你从大地一跃而起,
往上飞翔又飞翔,
有如一团火云,在蓝天
平展着你的翅膀,
你不歇地边唱边飞,边飞边唱。”(1820年)

  在《阿波罗礼赞》最后一节中,诗人唱出了光明:

“我是宇宙的眼睛,它凭着我
看到它自己,认出自己的神圣;
一切乐器或诗歌所发的和谐,
一切预言、一切医药、一切光明
无论自然或艺术的都属于我,
胜利和赞美,都该给予我的歌。”(1820年)

  在《明天》里,全篇只有六行反映出诗人表达了强烈的渴望

你在哪儿,可爱的明天?
无论贫富,也无论老少,
我们透过忧伤和喜欢,
总在寻找你的甜蜜的笑——
但等你来时,我们总看见
我们所逃避的东西:今天 (1821年)

  如果用诗人自己的语言来说:

“清晨,我遥望着东方日出,
深夜,我仰望着满天繁星”

  短短的两行,用最生动的语言,概括出出诗人对光明的强烈追求,对未来的永恒希望。
  诗人雪莱逝世到现在,一百六十多个岁月已经消逝了。诗人就读过的牛津大学校园里那座桥底下,不知流过了多少水。但是水是不会白流的,一百多年来他的诗篇在读者中间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推动着时代一起前进。他的读者当中包括了马克思、恩格斯和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也包括《马克思传》的作者梅林。他们都一致认为,发掘雪莱反时代潮流——反封建专制、反宗教统治——的精神,不是一件多余的事。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写了一本《社会主义者雪莱》,她写道“遗憾的是雪莱死得太早了。他如果多活几年,必定会成为一个社会主义者。”
  我国浪漫派诗人苏曼殊也有两行诗“雪莱拜伦是吾师,才如东海命如丝”。既写出了对诗人的哀痛,也表达了对诗人的无限推崇。
  雪莱的诗还对鲁迅有过很大的影响和启发。鲁迅的著作《摩罗诗力说》,其中第六篇写的就是雪莱。鲁迅写道:“至于诗人雪莱生命的真正价值,直至今日才显示出重要性来。在革新浪潮的长河中,他代表着一支气势磅礴的流派。”所以,鲁迅得出的结论是:“雪莱的一生,只活了三十年,这是奇迹似的三十年。他的三十年生涯,无异是一首无韵的诗。”“雪莱诗作的风格,至为神奇独特,令人无法衡量,徜非莎士比亚和斯宾塞的作品,决不能与他相比。”
  时间推移到1966—1976年,在神州大地上,以“文化大革命”为名的十年浩劫时期,多少苦难的知识分子,在冰天雪地的“牛棚”里,为了度过漫漫长夜,为了鼓起勇气迎接未来,默默地吟诵着早已熟记的雪莱诗作。《中国翻译》的编委之一季羡林先生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他的《春归燕园》一文。作者回忆道:“那时,终日寻春不见春,连刹那间春天的感觉也消得无影无踪了。当时,我唯一的安慰的是英国浪漫派诗人雪莱的两句诗:‘即然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引自《西风颂》)我坚决相信,春天还会来临的。雪莱的诗终于应验了,春天终于来临了。”
  上海的一些科学工作者、文艺界人士也在《解放日报》上发表谈话(参见1978年《解放日报》),他们的基本话题就是:“在遭受‘四人帮’迫害的最痛苦的时刻里,常常想起英国诗人雪莱的诗句,从中汲取力量,战胜困难,从黑暗中看到光明。”
  诗人雪莱的诗作,一百多年来之所以能扣动人们的心弦,能激起人们的无穷希望,坚定人们的理想和信念,只因为诗人的力作是跨越了时空,波动着深远影响的浪花。
  跨越时空只能就作品的影响而言。时代总是在前进的,社会总是在不断的变化。雪莱所处的时代,和他生活着的社会,与现在比较起来,早已今非昔比了。但是,诗人的诗篇的主题,即对黑暗的反抗,对光明的追求,却留下了恒久的影响。
  雪莱所处的时代(1792—1822),是英国工业革命时代,农民受到圈地制度的打击,生活贫困,手工制造业由于机器的出现,纷纷破产。所以马克思指出:19世纪最初15年间,英国手工业区域对机器的大规模破坏,就引来了反雅各宾主义的极端反动的高压政策。有高压必有反抗,必有斗争,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18世纪后半期开始,英法资本主义先后迅速发展起来。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法国发生了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这两件历史大事,是各种社会主义思潮诞生的历史背景和前提条件,这就是人类追求光明的一面。诗人雪莱一生的经历,体现了这两个方面,而他的诗篇反映了这两个方面。因此,我们的结论就应该是,诗人雪莱的诗作及其跨越时空的影响,都是与时代的脉搏丝丝紧扣。


主要参考资料

鲁迅《摩罗诗力说》
范存忠《英国文学史纲》
查良铮《雪莱抒情诗选》
梅林《马克思传》第十五章《最后十年》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