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威廉·福斯特 -> 《美洲政治史纲》(1951)

第二十七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世界法西斯主义的性质
战争的历程
战争中的美国
加拿大的作战力量
战中的拉丁美洲
战争的损失


  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恐慌一样,是日益加深的资本主义总危机的一种表现。而且,这次比上次的世界大战还更复杂,上次战争只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争夺市场、资源和领土的冲突。第二次世界大战却是一种正义的战争,因为各国人民在这次战争中摧毁了希特勒主义,把世界从奴役中拯救了出来。但由于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资产阶级的参加,这又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重分世界的战争,也是资本主义全体企图消灭世界社会主义和民主的一种尝试。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两种最根本的资本主义矛盾的连带的“爆发”:那就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

  这次战争是以最大的资本帝国主义列强间手夺世界霸权的你死我活斗争开始的。主要的侵略者是德国、日本和意大利,它们发动了征服世界的运动。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西方民主国家起先拒绝参加苏联关于建立世界和平阵线以击败法西斯侵略者的建议。它们相反地竭力同希特勒谋妥协,以便使轴心的侵略转向苏联。这就是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九日慕尼黑协定的真正意义,也说明了英国和法国为什么在一九三九年初期故意拒绝跟苏联缔结协定的缘故。它们不是已经跟德国和意大利在慕尼黑签订了反苏的战争条约了吗?因此,当苏联认识到跟敌视的西方列强继续谈判已属徒然,于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四日签订了苏德十年互不侵犯条约,从而跨出了火线的时候,资本主义列强互相敌视的集团便彼此拼起命来了。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战争随着希特勒的侵入波兰而开始。

  因此,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帝国主义对抗,乃是战争的根本原因。但是跟这个因素同样挑动战争的,则是垄断资本家特别是轴心列强的断然企图:他们要把社会主义和民主从地面上消灭,并建立一种世界法西斯体系,而使他们成为这个体系绝对的主人。从法西斯大企业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摧毁人类基本自由、消灭许多国家的民族独立以及甚至摧毁犹太人和其他民族根本生存的战争。正是世界民主各国,特别是苏联对于这种野蛮的法西斯主义的屠杀和压迫的英勇抵抗,使得这次战争具有了正义战争的根本性质,具有了人类从其有史以来所空前遭到威胁的最野蛮的奴役制度下拯救自己的伟大斗争的根本性质。


世界法西斯主义的性质


  只有把握了法西斯主义的根本性质,才能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主义曾经是(现在仍是),垄断资本的世界帝国主义对于资本主义总危机的基本解答。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共产党人就指出总危机的存在和它的特点,正引向到列宁所说的“战争和草命的时期”[1]。但资产阶级和社会民主党的经济学家,却嘲笑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关于资本主义陷于总危机和衰朽的分析。然而以后几年的铁的事实,终于以压倒的力量,向他们证明了这一马克思主义分析的真理。特别是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三年的世界经济恐慌使得资产阶级从震惊而恐惧,觉得它们的社会制度有些地方出了根本的毛病。由于资本主义困难积累的结果,这种恐惧从此便发展为根深蒂固的定论──直到现在,每一个有见识的资本主义代言人,即使他并不知道所以然的原因,也承认世界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现在已陷于非常严重的危机中。

  在资本主义总危机的发展以前,即一方面引起社会主义的增长,另一方面促使资本主义制度更进一步的衰落以前,资产阶级及其理论家们,并不感觉到他们正面临着对于他们社会制度生存的尖锐威胁。他们照旧继续着掠夺工人,互相扼抑着竞争者的咽喉,一次又一次地发动着国际战争,干脆认为资本主义乃是一种上帝制定的社会制度,必须而且必然是万古长存的。但是资本主义总危机的发展和世界社会主义的挑战却猛烈地震破了垄断资本家这种自满的意识。他们吃惊地认识到他们的世界制度是在危险中。因此,他们有意地接受了法西斯的远景,尽管他们现在还多方掩饰这种远景以避免群众的反对。但是接受法西斯主义,并不能给予混乱的资本主义制度以有生机的前途。法西斯主义的成长因而就是资本主义总危机的一面。垄断资本家们相信,通过他们野蛮的法西斯制度,他们就能够克服所有经济和政治的矛盾,这些矛盾,正威胁着要摧毁资本主义而建立社会主义的世界。

  社会民主党人和资本主义其他的支持者,认为法西斯主义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加强的特征。共产党人严厉地驳斥了这种重大的错误,指出法西斯主义本身就是资本主义总危机的产物,是资本主义腐朽的一种表现,其结果只有进一步地加深所有的资本主义的矛盾。这一切已为事实所证明。法西斯主义,由于它的战争威胁和不可容忍的暴虐统治,激起了千百万劳动者结成人民阵线,为保卫他们的民主自由而斗争;它大大地加深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对抗,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高峰,而给予那已经大为削弱的资本主义制度以动摇性的打击。

  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即所谓“无”的国家的大资产阶级,由于面临着它们最尖锐形式的资本主义危机,最初得出了法西斯的秸论,而把它应用于其所有的关系中。然而他们不是绝无仅有的人们。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大资产阶级也吸收了法西斯的思想。他们也认为法西斯主义是资本主义危机惟一可取的出路。他们的这种法西斯信仰,说明了他们为什么在战前几年绥靖希特勒及其盟国的缘故。他们极想跟希特勒联合建立一个法西斯世界,他们希望在这个世界中,从此不再受到周期性的经济恐慌、工会和共产党以及社会主义梦魇的苦恼。每一个帝国主义列强还希望法西斯世界一经建立,就能消灭别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

  西方民主国家中法西斯头脑的垄断资本家为什么不跟希特勒集团的法西斯分子缔结协定,按照他们胃口来重分世界,其根本的原因就在这里:他们各别之间强烈的帝国主义对立,妨碍了这样的协定。他们并不反对希特勒的法西斯主义,但是他的世界野心对他们说来是太过分了。英国、法国和美国的垄断资本家本身可以接受法西斯主义,但他们却不要一个以德国资产阶级为主脑的世界。在他们所梦想的新的法西斯世界中,英国、法国和美国的大资产阶级都要操纵统治和剥削,甚至像他们在垂死的资本主义世界中所充当的首脑地位一样。正是由于这敌对国家两大集团中的法西斯思想的大资产阶级,不能对于策划中的法西斯世界划分势力取得协议,这才酿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张伯伦首相,慕尼黑的英国设计者,政治上代表了英国大资产阶级的一派,他们是这样地恐惧资本主义的总危机和社会主义的威胁,以致他们甚至愿意接受希特勒牌号的法西斯世界。在另一方面,邱吉尔的特点并不在于他是民主的倡导者──他永远是死硬的保守党,并且是热心赞助墨索里尼的──而在于他代表了我国大资本的主要一派,他们反对在重新划分和重新塑造世界中充当希特勒的下手。

  由于他们背叛了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右翼社会民主党是便利法西斯主义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们进行激烈的反苏运动,恰好为希特勒所利用;他们拒绝一切跟共产党和左翼联盟合作反对法西斯暴虐统治的联合阵线。这种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全部政策,终于直接导向崩溃而在法西斯侵略前面投了降。


战争的历程


  希特勒把他最初的攻势向西发动而不向东发动,因为他认为西方民主国家要比坚强的苏联容易对付得多。他并没有失算。随着波兰在一九三九年九月二十七日投降之后,在将近六个月的“象征性战争”中,法西斯思想的英、法、美帝国主义者跟希特勒打交道,企图贯彻慕尼黑政策,而把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错误战争”扭转为所有资本主义列强反苏的“正确战争”。到了这个时期的末尾,希特勒于一九四〇年四月九日使入丹麦和挪威,又推进了向西的进攻。

  德国国防军一开始就十分顺利,虽然西方联军有着更大的潜力。它击破了英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的陆军,势如破竹。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的帝国主义领袖,并无心对他们的法西斯伙伴希特勒作战。他们和他们的作战司令们,恬然地出卖了他们的盟军。到了一九四〇年五月二十八日,希特勒在六星期中摧毁了“无敌”的法国陆军,把低地国家逐出了战争,并在法国海岸的敦刻尔克把英国军队驱逐入海。纳粹现在成了欧洲的主人,控制着从英吉利海峡到苏联边境的所有地方。

  希特勒打垮了他西方的敌人,现在开始准备进攻他的大敌苏联了。因为他想用他的军力打出欧洲,就必须先击破苏联。要不是他害怕侵入英国会措手不及地使苏联卷入了战争,他在当时就尽能侵入并击溃英国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痛苦的经验,使他顾忌两条战线的战争。英国在敦刻尔克海滨弃置了大部分的军火,很可能成为纳粹垂手而得的虏获物。可以记得,在这几个月中,英国人窘困到连手上的武器都没有,因之在美国人民中间发起了替他们募集旧式来复枪和猎枪的呼吁。在一九四二年,哈里法克斯爵士会说希特勒是失败了,因为他未能在敦刻尔克以后紧急的几个月中进攻丧失了武装的英国[2]。汉森·鲍尔温则说“英国人在一九四〇年夏天只有不到一个装备完整的师团,能够用以对付德国侵略者”[3],在从一九三九年八月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到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希特勒侵入苏联的二十三个月中,苏联却忙碌于增强它的力量,以准备应付纳粹部队不可避免的进攻。可能就是这个对于苏联的“喘息的时间”,最后使得民主国家能够赢得胜利。

  最初,德对苏维埃红军赢得了重要的胜利,虽然后来证明是付了惨重代价的。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希特勒曾使红军退守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防线,于是他叫嚷着战争已经胜利。差不多西方民主国家的每一个军事专家,都同意他的意见,认为苏联已经打败了。这一形势又对于日本成了行动的暗示。因此,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它就在珍珠港发动了对美国的罪恶的袭击,而这也就是,它在以后十八个月中大规模席卷亚洲的局面的开始。在攫取了中国的大块土地之外,这个总攻势又使日本控制了缅甸、印度尼西亚、马来亚和越南,而使印度处于极端危险中。由于日本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德国和意大利在十二月十一日的宣战,使美国也卷入了战争。

  苏联的加入,使得战争具有了保证交战的民主国家各族人民战胜希特勒党徒的决定性的性质。第一,这表示了协约国间慕尼黑出卖政策的失败,而使战争获得了坚定的反法西斯的领导。假如没有苏联的参加,要英美帝国主义进行全面的反法西斯战争是谈不到的,因为它们本身就严重地沾染了法西斯主义,而总是准备同希特勒妥协的。第二,苏联的加入,使战争具备了决定性的政策,如像许多国家中的民族反法西斯战线和民主国家的国际联合,就是共产党在战前几年所支持的人民阵线和国际和平阵线政策在战时的应用。共产党人所为之奋斗以制止战争和击溃法西斯主义的反法西斯的团结,终于在战争的实际爆发中达到了。第三,苏联的参加使战争拥有了巨大的战斗力量,因为苏联在取得这个伟大斗争的胜利中,无论较之美国或英国,或两者的联合,都是起了更大的决定性作用的。

  因此,苏朕的进入战争,使得这次斗争奠定了坚实的民主基础,并保证了世界各族人民的胜利。它坚定地把共产主义运动和庞大的民众联合在战争之中。一九四三年五月十五日共产国际的解散,进一步促进了战争中的团秸,因为许多反动势力会虚妄地宣称这个组织干预着战争中的国际团结的成就。

  轴心力量的庞大重心在欧洲,决战是在那里进行的。希特勒不但直接拥有着德国、意大利、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和奥地利的军力,他而且还控制了法国、比利时、荷兰、丹麦、挪威、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其他被占领国乃至欧洲“中立”国家的工业力量。苏联作战的努力,几乎独力摧毁了这个巨大的军事机器,虽然希特勒的力量在人力上大大地超过了苏联,在工业产额上也胜过了苏联。

  当然,苏联也接受一些外面的援助。美国会以租借的战争物资供给苏联,但其数量仅及苏联每年军火生产的百分之四[4]。英美的飞机队也会惨重地轰炸过德国的城市和工业——但现在从各方面可以证明,不管怎样的进行空袭,德国的军火工业产额一直到战争的最后几星期还保持着上升。在一九四二至一九四三年间,还有英国和美国对非洲和意大利的军事行动——但这些行动大部分都是轻微的战役,牵制不了希特勒十分之一以上的军队。此外,为了防卫英美可能开辟的西线,希特勒必须在西欧保持军队——但是,如事实所证明,这些军队在那里从未超过七十五万人,而其中许多都是第二线的兵士。更有抵销来自英美的援助而有余的重大事实,那就是在欧洲战争的所有阶段中,苏联还必须在西伯利距边境留驻一支最精锐的三百万大军,以牵制日本。苏联人说是他们打败了希特勒,是有事实根据的。在这冷战的年代里,这个伟大的现实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现在是被故意忽略了。

  红军的摧毁德国国防军,是从所未有的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这是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无限威力的辉煌证明。一九四一年冬天希特勒军队在莫斯科的败北,麦克阿瑟称之为“所有军事史上最伟大的成就”[5]。莫斯科的胜利而且还继之以一九四二年冬天苏联在斯大林格勒更巨大的胜利。这一次压倒的成功,摧毁了那以前曾以举手之劳击倒了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和波兰军队的“无敌”的德国国防军的主力。

  于是,足足有两年之久,红军发动了长程的攻势,把当前的希特勒部队逐出一千五百英里之远,通过被占领的苏联、波兰而到德国。世界报纸每天为红军一个接着一个的胜利而欢呼。在这个历史性的斗争中,苏联的战士,正如邱吉尔当时譬喻所说,“扯裂了德国军险的脏腑”。希特勒的退却从未停止,一直到一九四五年五月,他把柏林也输给苏联人了,而他自己最后终于自杀。当美国和英国在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好容易开辟了西线的时候,希特勒的军队已经被苏联彻底击溃了。当时留给两个西方强国所做的,主要只不过是大规模扫荡残余的行动。一九四五年五月九日,德国完全失败,宣告了屈服。

  太平洋的对目日战争,比欧洲的对德作战较多联合的努力。美国、苏联和人民的中国,都在战争中具有决定的重要性。自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遭受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惨重挫败以后,美国就振作精神,在其大量人力和优越工业力量的基础上,逐渐地展开有力的攻势。约在一九四二年的年中,美国开始实行空军、海军和陆军的联合进攻,接着就给日本军队造成日益严重的败北,直到最后,日本于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投降。当原子弹在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和九日分别投到广岛和长崎的时候,这个国家已经濒临了失败的边缘。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场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只举一件事就够了,那就是在全部战争过程中,它迫使日本把它最精锐的二百万左右的军队转住在西伯利亚的边境,因而不能参加对美的战争。除此以外,一当苏联在一九四五年八月五日主动加入对日战争之后,它就把那跟它长期对峙的庞大的日本关东军消灭了。而且,苏联由于在欧洲打胜了希特勒,大大地便利了对日的胜利,要不然,这就将发生极大的困难。至于英国,在太平洋战争中并未起很重要的作用。

  任何对于太平洋战争的评价,决不能不计及共达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游击队的互大贡献。他们牵制了日本大量的军队,耗竭了日本的经济力量,使日本军间受到了巨大的创伤。至于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虽然得到美国大量军火的接济,但他们对于指使军队去打共产党,却比打日本人更感兴趣。


战争中的美国


  西半球的国家,特别是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程度是大大地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在美国,犹如在别的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对于战争包含着两个基本的因素——即人民大众为民主的努力和资产阶级的帝国主义政策。

  美国绝大多数的人民,像所有其他各国的人民一样,都是爱好和平,并彻底同情世界反法西斯的伟大斗争,但都切望处身在战争之外。他们愿意援助,但对于实际的战争的想法却是退缩的。这就是他们为什么这样强烈地支持罗斯福的“中立”、“民主国家的兵工厂”和“除了战争的一切手段”政策的缘故。可是当美国因珍珠港的袭击,而最后卷入战争的时候,全国人民就全心全意地加入了军事斗争。他们尽量贡献了他们的儿女和他们的物资。工会采取了全力生产和不罢工的政策,并且不管雇主的挑衅行为,在战争历程中自始至终忠实遵守。人民都决心为反对法西斯主义而战斗到底。

  这是战争的民主和反法西斯的一面。帝国主义和亲法西斯的一面,可以从许多重要报纸、国会中的反动代言人以及政府政策中所表现的大资本家的政策看出来。他们认为战争,正如垄断资本家常常所做的,干脆是牺牲他们自己国家和其他国家以扩充他们阶级利益的一种有利手段。只要可以增加他们的利润或巩固他们阶级的政治地位,他们总是准备出卖人民的斗争的。他们的背叛通过三个主要方面来进行:

  第一,他们利用战争来发财,而以他们自己的国家和同盟国为牺牲。举一个例,在战争开始时,他们可耻地拒绝重新装备军火生产的工厂,直到他们拿稳了有利可图的盘算。他们甚至策划资本的怠工,直到政府迁就了他们盘剥重利的条件。在战争全部过程中,他们运用“能赚钱的都是好买卖”的资本主义原则来对付美国的人民。如我们前面所说的,这总的结果是他们从战争利润中发了神话般的大财。战争时期五百七十亿美元的纯利就说出了资本家以人民为牺牲的贪婪的真实故事。

  第二,美国的垄断资本家在战争时期中,还侵蚀着它们资产阶级的盟国。罗斯福政府的政策,是以保障美帝国主义的利益为基础的。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华尔街造成这样有利的前例,反动的垄断资本家最初企图置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实际军事局外的动机,并不是基于群众的真正反战精神,而是基于一种贪婪的希望,认为置身事外就能让他们的帝国主义竞敌彼此削弱,而他们就可以进而控制世界。他们的打算倒不是完全错误的: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其他资本主义强国,都真正的相互摧残了,而美国却从战争中几乎毫无损害地露了头角,并且大大地发了财。

  第三,冷酷无情的华尔街帝国主义者,固然企图使资本主义列强在战争中彼此打倒,以便华尔街来执牛耳,但却尤其切望摧毁或严重地削弱苏联。他们特别要消减一切可能性,使这个国家不能成为他们战后帝国主义扩张计划的有力阻碍。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有意把这样重大的新武器如R.D.X.炸药(加拿大)和原子弹(美国)对苏联保持着秘密。这就是为什么欧洲西线战场的开辟,毫无理由地推迟了十八个月,而使苏联人受到了几百万人的额外损失。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全部战争历程中,反动派竭力把美国主要的作战力量针对着日本,而让苏联实际上独力与希特勒庞大的战争机器作战。最后,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对盟国的租借物资的分配中,苏联所得到的仅及英国的三分之一,虽然苏联在实际战争中的尽力,比之英国何啻大过十二倍。

  华尔街资本家的从事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不是致力于摧毁法西斯主义,也没有比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想法超过一些,并未认为这是为了争取民主世界安全的战争。在两次世界战争中,他们都把自己的帝国主义利益放在绝对第一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们所直接战斗的敌人不是纳粹主义,而是他们强大的敌手德国帝国主义,尤其敌对苏联。至于法西斯主义,他们本身也已经渗透了它的毒素,他们并不要在战争中将它摧毁。在战争中,他们准备随时跟希特勒妥协,而以苏联和美国的人民为牺牲。这说明了他们之所以剧烈反对罗斯福总统对纳粹德国提出“无条件投降”的最后通牒的原因。

  尽管大资本方面存在着这种出卖的态度,但人民却竭力使美国的战争政策主要针对着法西斯的集团,他们和各国人民合作,使轴心国家遭到了毁灭性的败北。至于罗斯福总统——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他是反对法西斯主义的,并且想设法打败轴心国家的。他要开辟西线战场,远比实际的开辟为早,但他动摇着,并且屈服于极端反动派的延迟开辟的压力。然而,美国的作战力量之所以还没有更进一步地从欧洲移向到日本,多半却是由于他的坚持欧洲是主要战场这一事实。虽然对苏联隐瞒原子弹计划应由他负责,罗斯福是很希望在战后时期与苏联合作的。一九四二年,有人问他是否相信苏朕战后仍将为和平而努力,罗斯福答道:“我个人一直确信如此。”[6]自然,作为美国资本主义的代表,罗斯称总统在战争时期中从不忽视它的帝国主义利益,而从它的自由主义观点来保护它们。对于华尔街帝国主义在战争时期中牺牲美国人民和它的战时盟国而大大地增强,他的政府是应该根本负责的。

  美国武装部队的力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达到如下的高峰:陆军,八百三十万人;海军,四百二十万零四千六百六十二人;海军陆战队,五十九万九千六百九十三人;总计一千三百一十万零四千三百五十五人。这个数字,跟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包括所有服役的人员总数四百六十万零九千一百九十人恰形成一个对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所有武装部队的总数之中,有九十二万人(军官八千六百人)是黑人[7],二十八万四千人是妇女[8]

  美国在生产方面作了巨大的努力。据战时生产局的估计,生产的物质总量在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四年之间增加了约百分之一百二十。至于飞机和其他战争装备的产额,据艾伦估计,“美国以‘相等于……我们所有盟国和敌国生产数之总和’的速度来进行生产……同时,除了它的战时生产之外,美国是增加平时货物生产的唯一国家。……由于美国工业增加了二百五十亿美元以上的新的工厂和设备,美国全部工业生产力至少提高了百分之四十。”军火的劳动生产率,由于工人们的热烈支持战争,也大大地提高了;例如,据克鲁格的估计,这些工业部门中,从一九四二年十二月到一九四四年四月之间每一工人的产量提高了百分之三十到三十五[9]


加拿大的作战力量


  加拿大,远超过一般所了解的,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这个国家,当战争开始的时候拥有人口一千一百五十万人,它的武装力量,在一九四四年达到最高峰,共为七十八万九千八百七十九人,其中有三万五千八百五十六人是妇女。在这些武装力量中,有九万二千八百八十人属海军,四十七万四千人属陆军,而十九万二千九百九十九人属空军。加拿大的部队主要在欧洲战场上作战——在意大利和非洲,在通过西欧的前进中,特别是对德国和被占领的欧洲进行紧密的空袭。加拿大于一九三九年九月十日对德宣战,那正是世界大战开始后的第九天[10]

  加拿大也以工业生产的方式,对总的作战力量作了很大的贡献。正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情形一样,加拿大的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刺激之下发展得很快。钢的产额从一九三九年的七十五万五千七百三十三吨跳到一九四四年的一百六十六万二千五百三十七吨。如以一九三七年的生产为一百,则一九四四年的生产就上升到二百二十一,增加了一倍还多[11]。加拿大在战争时期中变成了世界上第二个最大的输出者。除了粮食、金属和其他产品的大量生产之外,它还生产着战争所迫切需要的像商船、海艇直至于十五吨兰开斯脱轰炸机的军用飞机。

  加拿大在战争时期中在资金方面也作了巨大的动员。布克指出,“政府仅仅为了战争目的所能支出的,达到了相等于全国每一个男女和每一个孩子每年三百八十六美元的数目,那是比每一个加拿大家庭每年一千九百美元还多。”[12]在一九四四年,政府从每人纳税名下的收入,要比一九三九年高了十一倍半。加拿大在战争时期中还以巨额的贷款和让与给予困战的英国和其他国家。“在互助(租借)协定之下,加拿大直接供应其他联合国国家的接济,将近三十亿美元。对联合王国的预支财政援助,总计约达二十七亿美元。”[13]加拿大每人所出的份额,比之美国通过赠予和租借方式供应各盟国的每人所出份额还要高得多。同样地,在战后的最初几年中,加拿大在对欧洲的财政让与和贷款中也估了很大的部分。加拿大所供给的三十亿零一千一百万美元,如按人口比例分派,那在美国就要达到二百五十亿美元的数目;而在同一时期中,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和其他方法供给欧洲的,在比例上还不到这个数目的一半,即不到一百十五亿美元[14]

  加拿大的战争政策,本质上是跟其他参战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样的政策。那就是,大垄断资本家竭力在战争中自利自肥,而民主的加拿大人民大众则不断密切注意着摧毁法西斯魔鬼的紧急需要。


战争中的拉丁美洲


  作为他征服世界计划的重要部分,希特勒会希望借助于他在这些区域的许多国家中所慎重培植的强有力的法西斯第五纵队,来夺取中、南美洲。他的计划包括了在这些地方尽量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破坏巴拿马运河或使之丧失作用,从非洲跨越大西洋使入巴西,以及从拉丁美洲基地轰炸美国。但是这些宏大的计划在拉丁美洲人民强烈的反法西斯意志的礁石上碰碎了。这些地方的人民,特别是工人,在共产党和拉丁美洲劳工联盟的领导之下,在战前就进行着反对法西斯思想的反动派的斗争,这个斗争于是变成了支持战争的胜利斗争。

  在这严重的群众压力之下,拉丁美洲各地的许多独裁者开始装点起民主的色彩,这种人物包括了危地马拉的乌比科;委内瑞拉的美狄那和罗贝兹·康胱列拉斯;萨尔瓦多的马丁尼兹;玻利维亚的庇那兰特和维拉洛埃尔;厄瓜多尔的阿罗育·里奥;巴拿马的亚利阿斯;巴拉圭的摩林尼哥,巴西的瓦加斯;海地的莱斯考特;多米尼加的特鲁希约和尼加拉瓜的索摩查。

  由于群众强烈的民主情绪的结果,希特勒处心积虑所发展的法西斯团体终于不能为害了,只有在阿根廷,法西斯势力依然强大而猖厥。当时,庇隆的军官集团正在夺取政权,他们于一九四三年九月推翻卡斯底洛政府而把法西斯思想的拉米莱兹捧上了台,因而更加巩固了它们的势力。阿根廷法西斯分子,公然企图在南美建立一个亲纳粹国家的集团,他们并于一九四三年十二月在玻利维亚策动法西斯政变成功,又在巴拉圭、秘鲁和其他国家进行着同样危险的运动。毫无疑开,英帝国主义对于这种阴谋不是没有同情的,因为它正希望借此来对它的大敌美国捣蛋。

  美国早看出了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帝国主义在拉丁美洲的法西斯运动威胁它的利益,在战前就开始采取了反措施。在蒙德维的亚(一九三三年)和利马(一九三八年)的泛美联盟会议中,在巴拿马(一九三九年)和哈瓦那(一九四〇年)的除加拿大以外的所有美洲各国外长会议中(在这几次会谈中奠定了睦邻政策的基础),由于美国的发动,西半球联合防御的基础也告确立,以对付那显然只能来自轴心国家的侵略。一个全美洲的中立政策决定了,环绕西半球的几百英里宽的中立地带划定了。在这些通向战争的预先布置中,罗斯福的睦邻政策缓和了拉丁美洲各族人民中间仇恨美帝国主义的情绪,总的说来对战争有极大的利益,而特别是对美帝国主义有利。

  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珍珠港事变爆发以后的一个月里面,九个加勒比海国家──古巴、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马和萨尔瓦多──对轴心国家宣了战。墨西哥和巴西在一九四二年继之宣战。其余的拉丁美洲国家,除了阿根廷外,都在一九四二至一九四三年跟轴心国家断绝了外交关系,而到一九四五年年初,它们分别宣布自己认为已与一个或所有主要的法西斯国家处于战争的状态。最后,在人民群众和协约国的巨大压力之下,阿根廷也非常勉强地,但至少在表面上于一九四五年一月与德国断绝了关系。波多黎各派兵六万加入美国的陆军。除它以外,墨西哥和巴西是贡献武力到战场去的仅有的拉丁美洲国家,墨西哥供给一个航空队到菲律宾,巴西则派遣了五万人的远征队到意大利前线[15]。巴西部队最后成了美国第五军团的一部分。

  中美和南美对于美国就来是战争时期中危险的军事地带,因此美国特别注意加强全区的防卫,以免受纳粹可能的袭击。巴拿马、古巴和波多黎各的现有军事基地都大大地增强,并且还在巴西、秘鲁、厄瓜多尔、智利和其他拉丁美洲国家中建立了新的强大的海空基地。在战争时期中,美国在十六个拉丁美洲国家中派驻了正式的代表团[16],大都是控制这些国家的军事。美国还指拨价值二亿六千二百七十六万二千美元的租借物资(大部分是飞机和战船)给除了阿根廷以外的拉丁美洲国家[17]。拉丁美洲的基地还补充以纽芬兰、加拿大和英属西印度的重要军事中心,那都是与加拿大和英国合作建立的。在战等时期中,美国就这样把整个西半球用飞机和兵舰的钢网团团围了起来.

  拉丁美洲对于反对世界法西斯主义战争的主要贡献是经济的。当一九三九年九月战争开始的时候,拉丁美洲因潜水艇威胁所受到的第一个影响,是实际上阻断了它和欧洲的贸易。因此,“拉丁美洲变得空前地更加倚赖美国这个唯一仅有的大规模的供给者。……在拉丁美洲的输入中,美国所供给的在一九四〇年为百分之五十二·九,一九四一年为百分之六十二·一,而在一九三八年则为百分之三十三·九。”[18]美国这种贸易上的鸿运,在珍珠港事变以后因战争对美国航运的迫切需要而突然中断。整个拉丁美洲呈现了紧急的经济情况。

  由于日本控制了荷属东印度和远东其他的重要地区,许多主要的战略原料的供应切断了,美国同时又难有船只去从拉丁美洲取得战略原料。但是不久,跟这个区域的贸易又告恢复,而在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和别的若干国家,工业上也有了相当的发展。这些工业之中最重要的是巴西的优尔太·莱顿达工厂,每年可产钢三十万吨。“在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七年之间,拉丁美洲制造工业的产量比战前水平增加了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19]“自然,所有这些,造成了美国与拉丁美洲之间的从来未有广泛的经济上的互赖……在整个拉丁美洲说来,与美国所进行的贸易百分比,从战前所占总额的三分之一上升到二分之一。”[20]拉丁美洲在战争中的经济重要性,显著地表现在美国向全世界购买的必需原料中,来自这个区域的占着高度百分比。在这些原料中间,美国从拉丁美洲购买了—伐木,百分之一百;木棉,百分之一百;金鸡纳霜(树皮原料)百分之一百;罗台龙根百分之一百;石英百分之一百,鞣皮材料百分之九十;铜,百分之八十三;糖,百分之八十二;马尼剌麻百分之七十八,百分之七十七;亚麻,百分之六十八;水银,百分之六十七;锡,百分之五十六;黑纳金树纤维,百分之五十六,钨,百分之四十九;云母,百分之四十八;和生橡皮,百分之四十三[21]。美国在全世界化了四十三亿八千七百万美元购买战略原料,而其中有一半以上,即二十三亿六千万美元是化在拉丁美洲的。

  为了便利整个美洲的战时合作,成立了美洲联防局,由各国派遣代表参加。但由于内部的矛盾,这个机构在战争中的作用很小。比较权威的倒是一些专门的顾问委员会,如美洲财政和经济顾问委员会,美洲海军技术委员会,美洲咖啡局以及特别是美洲各共和国之间的商业与文化关系统一总署,由大富豪约翰·洛克菲勒的儿子奈尔逊·洛克菲勒领导。[22]


战争的损失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得多的规模上进行的。更多的国家卷入战争,战场也伸延到广泛得多的区域。第一次世界大战几乎仅限于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却遍及亚洲和非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轴心国方面是德国、日本、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奥地利、芬兰和泰国。民主国家,最后称为联合国的则包括了美国、苏联、英国、法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和其他三十五国。号称中立,而多半有亲轴心情绪的国家有西班牙、瑞士、瑞典、葡萄牙、阿富汗和沙特阿拉伯。轴心国家的武力总数达二千一百八十七万一千人,以对付民主盟国的四千九百零三万八千九百人。反轴心国家方面在人力和工业实力上的优势是同等巨大的。

  根据仅有的不完全的记录,兵士和平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死亡,是远远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这最近一次大屠杀的死亡总数为兵士一千五百六十八万七千八百七十六人,平民一千二百五十万人,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屠杀所已知的死亡总数则为八百五十三万八千六百十五人。平民死亡的数字也许要加上一倍才比较的准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杀、失踪和受伤的总数达到了巨大的数目,据官方文件保守的估计,也约达四千六百万人。[23]

  西半球各国却比较轻微地避免了这次由于帝国主义贪欲所造成的大屠杀。拉丁美洲诸国的损害是比较小的;加拿大的死、伤和失踪损失了九万二千四百九十三人。美国的损失总数为一百十三万四千三百四十四人。比较一下中国的巨大损失三百十七万八千零六十三人(这个估计是太低的);德国九百五十万人;日本,六百四十六万三千九百五十七人;波兰,五百五十九万七千三百二十人;而苏联为一千二百万至一千五百万人*,希特勒在战争中拼命杀戮了一半以上的欧洲犹太人,约六百万人左右。

*在另一方面,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牺牲的士兵,仅及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牺牲的四分之一,虽然它的平民牺牲是巨大的(见斯登堡著:“即将来到的经济危机”,纽约一九四七年英文版,第一一三页)。法国所损失的士兵,则仅及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二分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财产损失也远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高度发展的空袭所造成的物质毁灭的巨大,决非职业毁灭家在一个世代以前战争中所能做到的可比。欧洲变成了瓦砾,从大陆的一端到另一端,城市和工厂都遭摧毁,北非和亚洲的大部分,也同样糜烂了。可是西半球却终于避免了这种战争毁灭的局面。据国际清算银行估计,截至一九四六年三月十日为止,包括所有参战国在内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金钱消耗总数为一万三千五百二十亿美元,约等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代价的四倍。美国的消耗,截至一九四六年六月三十日止,把因战争需要机额支出的费用如每年一百五十亿美元的抚恤金、医疗费用以及二千六百亿美元国债的利息等除外,共为三千四百九十七亿七千八百六十万零八千八百七十美元,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消耗则为四百十七亿五千五百万美元[24]。据估计,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使美国消耗去了一万三千亿美元左右。




[1] “共产国际纲领”,第六次代表大会,一九二八年九月。

[2] 一九四二年一月二十五日美联社电稿。

[3] 汉森·鲍尔温著文,载一九四五年五月十四日“纽约时报”。

[4] 梅耶著:“我们是不是必须毁灭?”,纽约一九四九年版。

[5] 一九四二年二月二十三日美联社电稿。

[6] 一九五〇年二月八日美联社电稿。

[7] 佛劳伦斯·穆莱编:“一九四九年黑人手册”,纽约一九四九年版,第二四二页。

[8] 一九四九年“资料年?”上之美国官方材料,第二〇九页。

[9] 詹姆士·艾伦著:“世界垄断资本与和平”,英文版,第八八——九一页;参阅艾伦著:“战后世界经济与政治”,世界知识社一九四八年版,第七一—七三页。

[10] 参见战时情报局编:“战时加拿大”,渥太华一九四五年版。

[11] 蒂姆·布克著:“共产党人对加拿大的看法”,第一四页。

[12] 同上书,第一五页。

[13] 战时情报局编:“战时加拿大”,第六页。

[14] 加拿大外交部编:“参考文件”,第三十二号,一九四八年十月二十五日渥太华版。

[15] 泛美民主理事会:“南北美洲双周刊”,一九四五年七月十七日。

[16] 苏尔、埃佛朗和内斯合著:”未来世界中的拉丁美洲”,第一八五页。

[17] 同上书,第一九〇页。

[18] 贝伦特著:“美洲内部的经济关系”,第二一页。

[19] 联合国新闻电稿,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七日EC/722。

[20] 贝伦特著:“美洲内部的经济关系”,第二五页。

[21] 杜根著:“南北美洲”,第九九页。

[22] 古兰德著:“罗斯福的睦邻政策”,第一三五页。

[23] 官方材料的数字,参见“一九四九年世界年鉴”,第三二六页。

[24] “一九四七年资料年鉴”的数字,第三五四页。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