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埃里希·弗洛姆 -> 存在的艺术(1993)

十三 自我分析的方法



  如何学会分析自己需要写一本书来阐述。这里我只提几个简单的建议。

  开始之前,我们需静下来,放松地坐着,并集中注意力。做好这些之后——至少要做到一定程度,才能以不同的方法往下进行,这些方法绝不是相互排斥的。

  (1)静坐冥想时,可以尝试记住涌入脑中的杂念,然后“以感觉的方式进入杂念”,目的是看它们到底是什么,之间是否有关联。或继续通过观察某些症状,如感觉疲劳(尽管有足够的睡眠)、沮丧、愤怒,然后“摸索”这是对什么的反应,在这种表面的感觉背后,有什么潜意识经验。

  我有意不说“思考”这个字眼,因为单凭抽象思考得不到答案,至多能得出一个推测。我所说的“摸索”是指富有想象力地“品味”各种可能的感觉,直至——如果成功的话——某种意识清晰浮现,比方说,疲劳的根源。举个例子:你可以试着想象以前疲倦时的感觉,以及后来是否意识到疲倦的原因。人们可以想象出几种可能的原因,如试图拖延完成难以完成的任务;对朋友或心爱的人有一种矛盾的感觉;可能挫伤了对方的自恋感甚至使其轻微抑郁的批评;与人会面,对方的友好其实是假装的。

  还有更复杂的例子:一名男子爱上了一个女孩。几个月后,他突然感到疲倦,情绪低落,无精打采。他可能试着找到各种合理的解释,比如工作上不太称心如意(可能也是导致疲劳的因素所引起)或对政治感到失望和难过。或许他得了重感冒,需要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但是,如果对自己的感情很敏感,他就可以观察到,最近他总在寻找女友的小差错,他梦到她有张丑脸并欺骗他。或者他可能会注意到,以前他总是很渴望见她,而现在他却会找借口推迟约会。这些以及许多其他微小的迹象可以表明他和她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问题。如果他专注于这种感觉,他就会突然发现她在他心目中的形象已经改变,最初的吸引使他没有注意到某些负面的特征,她甜美的笑容如今似乎显得颇有心计又十分冷酷。

  对于这种变化,他追溯至某个黄昏。那天,在她没注意时,他进入了房间,看着她跟其他人一起聊天。在那一刻,他觉得几乎有些恶心,但把这种感觉归结为“神经质”或非理性。然而第二天早上醒来之后,他却仍然对昨天的事情感觉郁闷,其实已持续数周。他曾试图压制这种新的感觉和质疑,因为在有意识的舞台上,人们仍然依照爱恋和赞美的剧本在表演人生。冲突仅仅以间接的形式表现,比如陷入困境或郁闷沮丧,因为他既不能以欢愉和诚实的心来追求他的“恋情”,也不能断绝关系,因为他得压抑情感上的变化。但是一旦睁开双眼,他可能会重拾他的现实感,认清他的感觉和痛苦,结束这种关系,虽然感到痛苦,却不会继续沮丧。

  这里还有另一个例子可以分析:一个年过四十的单身汉患有强迫恐惧症,每当他离开家时,他总觉得电炉没有关,可能会引发火灾,烧毁整个房子,尤其是他宝贵的图书馆。因此,不管是什么时候离开家,他总是得返家看看。这种冲动显然扰乱了他的正常活动。

  这种症状有一个简单的解释。差不多五年前,他因为癌症动了手术;他的医生跟他说一切都会好起来,只是未来五年内恶性细胞有扩散的可能,“它可能像火一样蔓延”。男人非常害怕,因此他必须在意识中彻底压抑这种想法,代之以火灾可能在房子里蔓延的恐惧。虽然这也让人不舒服,但比癌症再来的折磨要小得多。当意识到被压抑的恐惧时,对火的强迫症消失了,对癌症的恐惧并没有恢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已经过去了五年,病情复杂化的危险已经大大降低。

  这个有意识的过程通常带有解脱感,甚至有些快乐,即使内容本身可能没什么可高兴的。此外,任何新契机,只要遵循进一步“摸索”的原则就可能在当天或稍后导致一些新的发现或衍生物。关键在于不要落入复杂的理论猜测的陷阱。

  (2)另一种是类似自由联想的方法。不去有意控制,让思绪自由流动,允许杂念涌入,并尝试为发现它们之间的隐匿关系,以及是哪些阻力阻止了思绪的涌动——直到某些还没有意识到的东西浮现。

  (3)还有一个方法是自传式回忆。我的意思是对一个人过去的沉思,从幼时开始,到预测未来发展结束。尝试获得对人生中重大事件的概述,如幼时的恐惧、希望和失望,以及那些使你降低对他人和自己的信任的事件。

  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依赖谁?我主要的担忧是什么?我出生的意义何在?我开始的目标是什么?它们是如何改变的?在人生的哪个十字路口选错了方向并走错了路?我都做了哪些努力来纠正错误并返回到正确的道路?我现在是谁?如果我一直做出正确的决定,避免关键错误,我又会怎样呢?以前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现在和将来呢?我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我希望别人怎么看我?这两个形象与我感觉到的真实自我有何差异?如果我继续像现在这样生活,以后会变成什么样?促使改变发生的条件是什么?继续发展的机会有哪些?我怎样做才能实现我选择的目标?

  对自己的研究不应该用精神分析理论去做抽象建构,而应保持从经验入手,去“观察”、感知、想象,把抽象思考减到最低。

  (4)跟自传式回忆法密切相关的是尝试揭示我们有意识的生活目标与尚未意识到的却可决定我们的人生的目标之间的差异。许多人有两套故事:一种是“正式的”、有意识的,下面掩盖着主宰我们行为的秘密故事。在古希腊许多戏剧中都表现了两者之间的差异,“秘密意识”归因于“莫伊拉”(“命运”)。莫伊拉是人潜意识情节的异化形式,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并主宰他的生活。例如,俄狄浦斯的悲剧清晰地显示了这种差异:俄狄浦斯的潜意识图谋弑父娶母,他有意识地避免犯下这样的罪。然而,潜意识更强大,违背了他的意愿,他并没有意识到他在做什么,却一步步地实现了潜意识。

  意识目标和潜意识目标之间的差异程度因人而异。一端是那些没有潜意识目标的人,因为到目前为止的成长过程中,他完全做他自己,不需要压抑什么。另一端的人也没有潜意识目标,却是因为完全认同“恶的自己”,甚至不想去假装还有“好的自己”。前者有时也被称为“公正一族”或“觉醒一族”,后者病入膏肓,有不少名称可以用来描述他们——却无助于加深对他们的了解。绝大多数人处在这两个极端之间,但这中间人群也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即有些人的意识目标是他们实际上所争取的东西的理想化,因此两种目标本质上趋同;另一些人,表面故事则与潜意识的恰好相反,它的存在只为了更好地隐藏潜意识目标,从而更好地实现潜意识目标。

  而在意识与潜意识目标之间存在重大差异时,严重冲突、无安全感、疑虑以及空掷精力就会出现,也会导致一系列明显症状。这不难想象,一个人竭力避免意识到内心冲突,竭力避免再被身份问题困扰,竭力压制模糊意识到自己欠缺真实和完整。他要么继续这种萎靡状态,要么深入被压抑的底层经历之中,后者必然会引发不少焦虑。

  这里有几个关于潜意识的例子,记得有一个人,与我熟识,但我没有对他作过分析,他曾经告诉我下面的梦:

  “我坐在一个棺材做的餐桌旁。一道菜上来,我吃了。接下来,一本书摆在我面前,许多伟人都在上面签了自己的名字,我看见摩西、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康德、斯宾诺莎、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名字。有人让我最后一个签名,然后那本书可能就永远合上了。”

  做梦者是个具有非凡野心的人;尽管他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但是他却难以完成一本书,也缺乏属于自己的见地。他性格残暴,但却被激进的利他观点以及偶尔帮助他人的行为举止所掩盖。在梦的第一部分,我们看到了不加掩饰的嗜尸欲,即在棺材上吃午餐所表达的,如果换成未加删改的明确表述,则是想吃棺材里死尸的愿望(这就是被弗洛伊德称为所谓“梦的工作”的表现之一,把不可接受的潜在梦想转换成一种无害的“显明的”梦)。梦的第二部分也几乎没有删改。做梦者的野心是成为世界上最伟大思想家,他的自私表现在他希望哲学的历史以他结束;在他之后再没有伟大的思想家,可让子孙后代从中受益。食用伟人的尸体,即用逝去的伟人喂养自己,从而自己成为伟人——这个秘密他自己不知道,他周围的人也不知道,而这些人都佩服他才华横溢,又总为他人着想。

  另一个例子:想把母亲从残忍的父亲手中救出,母亲因此而倾慕他,他感到自己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男人。或者:消灭每一个生灵,只为想一个人待着,从而摆脱他的无力感和对别人的恐惧感。或者:攀附有钱有权之人,找到他的偏好并等他去世,以继承他拥有的一切:物质财产、思想和声望。又或者:身处的世界是用食物做的监狱,活着的目的就是把监狱的墙壁全部吃光,因此,吃变成生活的目标,吃意味着解放。

  人们可以继续列举,但也是有限的。既然潜意识目标都是在回应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目标的数量就是有限的,因为人类的基本需要也是有限的。

  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实际上都是叛徒、骗子、虐待狂,只是在掩饰自己,避免暴露?这当然是可能的,如果在我们的内心,背叛、谎言、虐待占据优势,并且人数众多:这些非常人士将不会有发现这些的冲动。

  然而,在更多人中间,这些被压抑的趋势不占优势;当它们被意识到时,就会与相反的冲动发生冲突,往往可能落败。觉醒是使这种矛盾更加尖锐的一个条件,但是不会因为我们意识到了就自动抵消被压抑的挣扎。

  (5)第五个方法是让一个人的想法和感受被生活目标所围绕,如克服贪婪、仇恨、幻想、恐惧、占有欲、自恋、破坏性、虐待狂、受虐狂、不诚实、缺乏真实性、疏离、冷漠、恋尸癖、男权式统治和相应的女性顺从,来达到独立,具备批判性思维,获取给予和爱的能力。这种方法包括试图揭露潜意识存在的“坏”的特质、如何被合理化、如何形成一个人的性格结构以及发展的条件。这往往是非常痛苦的过程,可能会引起很大的焦虑。当我们相信我们的爱和忠诚时,我们要意识到我们的依赖性;当我们相信自己善良和乐于助人时,我们要意识到我们的虚荣心(自恋);当我们相信做什么是为别人好时,我们要意识到我们的虐待狂心理;当我们相信这是正义感所致并要求惩罚时,我们要发现我们所具有的破坏性;当我们相信自己很审慎和“现实”时,我们要意识到我们同时有懦夫的一面;当认为我们的行为非常谦卑时,我们要意识到我们傲慢的一面;当我们认为只是出于不希望伤害任何人时,我们要知道我们害怕自由;当我们认为我们不愿意言行粗鲁时,我们要意识到我们是言不由衷;当我们相信我们非常客观时,我们要意识到我们可能是奸诈。总之,就像歌德所说的那样,只有当我们把自己想象成罪人,而且真的去这么做的时候,我们才能合情合理地摘除面具,逐步地了解自己是谁。

  当一个人在友情中发现自恋成分,或在乐于助人中发现虐待狂成分时,那种震惊感可能会十分强烈,一时间甚至一整天都回不过神,你只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堕落至极。但是如果没被震惊吓退,进行分析,他会发现,震惊感是如此强烈——因为自恋式期许——这将阻碍进一步分析,负面努力毕竟不是自己的唯一驱动力。在这些真实的实例中,一个人可能会屈从他的抵抗,并停止分析。

※     ※     ※


  正如前文讨论觉悟时一样,我一直认为,观察的能力不可分割:自我分析既包括知悉他人,也包括观察社会和政治生活。事实上,对别人的了解往往先于对自己的了解。幼年的孩童观察成人,已在依稀感知外观背后的现实,察觉到面具背后的人。作为成年人,在学会观察自己之前,我们往往会注意到别人潜意识的挣扎。我们必须意识到他人的内在,因为我们自己的内在并非一目了然,而且也关涉他人,换句话说,是一张自己和他人构成的关系网。透过互相作用的关系网,我们才能充分观察自己。

  破除幻想,看清自己不会这么困难,如果一个人不是被经常洗脑,并被剥夺了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在不间断的建议和复杂的训练下,他才能深入思考和感觉。除非他能看到含糊其辞背后的真正意义,以及幻象背后的现实,否则他无法认识真实的自己,只能意识到表面上的自己。

  如果我一直意识不到我所知道的“自我”在很大程度上是合成的产物,我如何能够真正观察自己呢?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都在不知不觉间说谎:“防御”意味着“战争”,“责任”意味着“顺从”;“道德”意味着“驯服”,“罪恶”意味着“抵抗”;父母本能地爱自己的孩子也是杜撰;声望往往与拥有令人钦佩的品格无关,甚至无关取得真正成就;历史是歪曲的纪录,因为它是由胜利者书写;过度谦虚不一定意味不虚荣;爱的反面是渴求和贪婪;每个人都试图将邪恶的意图和行动合理化,使其显得高贵而有益;对权力的追求意味着对真理、正义和爱的迫害;利己原则和占有—消费原则主导现今的工业社会,而不是像所宣扬的那样,是出于爱和对生命的尊重。除非我能够深入社会的潜意识方面,否则我无法知道我是谁,因为我不知道我的哪一部分不是我自己。

※     ※     ※


  接下来我想对自我分析的方法再做些评论。

  至关重要的是有规律地进行冥想和集中注意力,而不是“凭一时心情”。如果有人说,他没有时间做,言下之意就是他认为它不重要。如果没有时间,他可以腾出时间,这显然是态度问题,而不是没有时间的问题。我想补充的是,我并不是在暗示自我分析是一种不允许任何例外的固定仪式。当然,有时候也很难坚持进行,无需急躁。自我分析的过程不应带有强迫性,或像在完成艰巨任务,当然,也要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抛开结果不谈,过程本身应该是放松、快乐的,尽管也有痛苦、焦虑和失望。

  对一个与登山者无法产生共鸣的人来说,爬那么高的山仅仅是劳累的苦差;有些人认为(精神分析的解释),只有受虐狂才会这样。而登山者不会否认爬山辛苦,还要承受压力,但这都是愉悦的一部分,他决不想错过。此“辛苦”不等于彼“辛苦”,此“痛苦”不等于彼“痛苦”。劳动之苦不同于疾病之苦。关键是在哪里做出努力和遭受痛苦,这将赋予其鲜明的特征。这一点比较难以把握,因为在西方传统里,责任和美德被认为是严厉的监工;如果想看一个人做的是不是正确行为,就看是不是不愉快的事,如果他愿意做一件事,那么肯定不是正事。东方的传统则完全不同,在这方面优越得多;不做死板、僵硬的纪律和懒惰的“舒适”这样的两极划分,讲究的是和谐的状态,是系统性,有“约束”(自治意义上),同时又充满活力,灵活愉悦。

  在自我分析以及让别人分析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意识到一个困难:语言表达的副作用。

  假设我在早晨醒来,看见蔚蓝的天空阳光普照,我完全感受到了这样的美景,它使我快乐,充满活力,但整个经历只是我对美景的感觉,脑海中并没有浮现“这是一个美丽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这类字眼。一旦这些语句在脑中形成,我又用这些语句去思考风景,感觉本身就不那么强烈了。相反,如果用一段旋律来表达喜悦,或一幅画来表达同样的心情,那么任何感觉都不会丢失。

  意识到情感,进而用文字表达,这个过程很流畅。有完全不能用语言表达的经历,还有一种经历,一个词就像容器,“承装”感觉,其实并非如此,因为感觉不断流动,会溢出容器。词—容器更像是乐谱上的乐符,代表一个音,而不是音本身。感觉可能与文字有更加紧密的关系,但只要这个词仍然是一个“活词”,它对感觉本身就没有负面影响。但是,关键在于词与感觉总有分离的时候,即和说话的人分离,这时词就失去了真实性,只是一个声音的组合。

  很多人经历过这样的变化。他们感知到强烈、美丽或可怕的经历。过了一天,当他们想把这种经历写出来时,找到了一句可准确描述的话,可他们发现这句话听起来很陌生;他们觉得经历仿佛还完全在脑子里,可这句话跟当时发生的和他们感觉到的并没有关联。[21]当发生这种情况时,就该意识到出错了,已经开始玩文字游戏,而不是去注意内在的现实。首先应当分析是什么想法说服人把情感理性化。对待这样的想法,应该像对待任何其他干扰人的想法一样。

  每天早晨应该进行至少三十分钟的自我分析,如果可能的话,尽量在相同的时间和地点,并应尽量避免外界的干扰。尽管大城市的街道上熙熙攘攘,但在行走的时候也可以进行自我分析。只要有闲暇,都可以练习呼吸和自觉意识。在你不得不等待,或“无事可做”,或在地铁里、飞机上时,都可以进行,而不是马上去阅读一本杂志、和别人聊天或者做白日梦。一旦形成习惯,你反而会期待“无事可做”的零碎时刻,因为你知道该怎么做,那使你充实而愉悦。

  令人意外的是,精神分析领域很少讨论自我分析;弗洛伊德进行自我分析,解释自己的梦,人们本以为这会促使其他人做相同尝试。原因有可能是弗洛伊德已经如此偶像化,其他人不能对他做分析,只能感恩于他的“启蒙”。普通人又是另一种情形。他们不能没有一个“创造者”,弗洛伊德本人或以其名义行事的人必须开导他们。不管是什么原因,据我所知,只有凯伦·霍尼[22]郑重建议自我分析。她所描述的事例主要涉及严重的神经质问题及其对策。在此背景下,她竭力倡议进行自我分析,虽然她也清楚实施起来很困难。

  自我分析具有疗效一直被忽视,这可能是由于大多数分析师对于自己和病人的角色持有传统的官僚观念。在普通医学里,人若患病,就成了“病人”,那么他就需要医学专家的治疗。[23]病人不该能治好自己的病,因为这样就打破了专业治疗师和非专业的患者之间不可逾越的分界。这种官僚态度对“常规分析”也非常不利,因为分析师如果想真正了解“病人”,就先要自己成为病人,忘记自己是“健康人”或“正常人”或“理性人”。

  也许自我分析不受欢迎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很难操作。在常规分析中,分析师可以提醒病人注意合理化、抵抗以及自恋行为。在自我分析中,一个人容易兜圈子,屈服于抵抗和合理化,意识不到自己正在这样做。的确,不能否认,自我分析很难,但其他通往幸福的路径同样难。没有人比斯宾诺莎表述得更简洁,《伦理学》结尾写道(第五部分,命题四十二):“如果我所指出的足以达到这目的的道路,好像是很艰难的,但是这的确是可以寻求得到的道路。由这条道路那样很少被人发现看来,足以表明这条道路诚然是艰难的。因为如果解救之事易如反掌,可以不劳而获,那又怎么会几乎为人人所忽视呢?但是一切高贵的事物,其难得正如它们稀少一样。”[24]

  如果没有达到最终目标,那么困难的出现可能令人沮丧。但是,正如我们之前所说的,如果一个人并不渴求完美,并不关心到达的目标,而只注意正朝着对的方向行进,困难也就显得不那么难熬。最重要的是,自我分析可以大大增强内心的明晰和幸福感,尽管困难重重,人们也不想错过。

※     ※     ※


  在推荐过自我分析作为一个卓有成效的方法来寻求自我解放之后,我想补充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必须采取的步骤。该方法很吸引我,我已经推荐给其他人并使他们受益。有很多人也使用其他方法,如静思、禅坐和醒悟等也是很用的。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例子是帕博罗·卡萨尔斯以演奏巴赫的一支无伴奏大提琴协奏曲开始一天的生活。谁能够怀疑这不是他自我解放的最佳方法呢?

  然而,即使就自我分析方法而言,有一种误解恐怕已经悄悄在我自己和读者之间出现。我所描述的过程可能会被误解成为日常良心说教,其实这应该是稳定的道德发展和品德生活的基础。如果读者批评我反对道德相对主义,反对每个人都能随心所欲“做自己的事”,而不管它是否值得做,我必须承认我是持这样的观点。但如果读者认为我只是关心人们追求美德,挞伐罪恶,我拒绝这样的指控,我也不喜欢这样一个事实,即罪恶本身往往是进步的基础。

  为了弄清楚这一点,我们必须牢记,从自我分析来说,生活是作为一个过程,而不是作为一个固定阶段组成的序列。在罪恶中,包含着生长的种子,而道德却包含着腐烂的种子。正如那神秘信条所说,“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罪恶无害,只是在原有的水平上停滞不前。

  我还想纠正另一个可能的误解。自我分析听起来仿佛是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也就是说,它与摆脱一个人的自我约束的目的正好相反。事实上,这只可能是自我分析一个不成功的结果。自我分析成为一种净化方式,不是因为如此关心一个人的自我,而是因为要通过分析寻找其根源以便从自我解脱。自我分析成为日常的练习,允许一个人在一天当中最低程度地关心自己。最终,这种练习不再需要,因为已没有更多障碍要克服。我还不可以描述这种状态,因为我自己还没有达到。

  在结束本次心理分析讨论之前,我相信对此还需要有进一步的限定,这种限定对所有心理学知识都适用。如果你开始从心理学角度了解一个人,那你就是开始关注他的本质和他的全部个性。除非你详细地知晓他的性格,否则你不可能了解这个人。如果你对这个人的兴趣从比较肤浅的程度转到更深层次,那就有必要从特殊转到普通。这种“普通”不是抽象的,也不是仅指人的天性。它是人类存在的本质,“人类生存条件”由此衍生的需求,和对这些需求的种种解答。它是潜意识内容,因为所有人的生存状态相同,并没有因为某些种族的遗传而改变,所以,如荣格所认为的,对所有人来说是普遍的。在“人”的主题下体验自己和同胞,在生活的主题下体验人。重要的是所有人的共性,而不是他们的不同。在深入潜意识这个过程中,发现我们在很多方面有相当大的不同,但求生存的努力是相同的。对潜意识深入探索是人类发现自己和所有其他人的一种方式,这一发现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一种情感体验。

  然而,强调人类中的一员不能非辩证地拒绝人类也是一个个体这样一个事实,其实,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不同于其他任何人(或许同卵双胞胎除外)。只有矛盾的思维,大部分东方的逻辑,允许充分表达现实:人是独特的个体,人的个体性假而不真。人是“这个和那个”以及人“非此非彼”。越是深层次体验自己或其他人,就会越清晰看到自己以及其他人普通性的一面,不再局限于个体特性,“佛教禅宗”之人是无等级无头衔的。

  这些考虑引出价值问题、个人主义的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个人心理研究问题。非常明显的是,目前,个性和个人主义受到尊重,并且作为个人以及文化目标得到广泛赞誉。但个人价值的涵义非常模棱两可。它包含解放因素,使人从妨碍其自主发展的独断结构中解放。如果自我认识有助于了解一个人真实的自我,去发展它而不是被权威强迫形成一个“陌生”的自我,这样才有真正价值。事实上,自我认识和心理研究的积极方面已经得到广泛的强调,几乎没有必要再多加称赞。

  倒是十分有必要谈一谈关于个性崇拜消极的一面以及它和心理学的关系。崇拜的原因很明显:个性越是消失,越是要赞赏个性。工业、电视以及消费习惯对受自己操纵的消费者致意:服务的窗口摆着铭牌的银行柜员,手袋上写着他名字字母的缩写。此外,强调产品的个性:如那些声称品质不同的汽车、香烟、牙膏,其实基本上是相同的(在相同的价位),服务的目的是让男人或女人有自由选择的错觉。很少有人意识到,个性的差异并不显著,因为商品和人的关键特征都失去了一切个性。

  鲜明的个性是人类珍惜的宝贵财产。即使人们没有拥有自己的家产,他们也拥有自己的个性。他们虽然还称不上是个体,但他们有很多个性,他们渴望并自豪地培养自己的个性。由于个性差异微小,在更关键的特征上差异也很小。

  当代心理学进一步激发对“个性”的关注。人们开始考虑自己的“问题”,并谈论孩提时代所有的小细节,但他们所谈的往往是彰显自己或别人的无聊话,用的也是心理学术语或概念,而不是简单、老式的闲聊。

  通过琐细的差异来支持拥有个性的错觉,当代心理学有了一个更重要的功能;通过教导人们对不同刺激应该如何作出反应,心理学家成为操纵他人及自己的一个重要工具。行为主义者针对如何教授操控创造了一整套科学。许多企业提出的就业条件就包括未来雇员提交性格测试。许多书籍教授如何行事,用价值包装给人深刻印象或同样的手段来推销他们的商品。由于在这些方面都很实用,当代心理学的这个分支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这种心理学非常有用,既能产生经济效益,又能维持错觉,但是对人类有害,因为往往会增加他们的异化。它声称建立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弗洛伊德已揭穿这是欺诈。

  与适应心理学相对的心理学是激进的,因为它追溯根源;它具有批判性,因为它明白浅表的思想大多是由错觉和谎言构成。这是“解救”,因为它希望对自己和他人真正的认识能真正解放人类,有助于达到人类的幸福。任何有兴趣探索心理分析的人都必须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两种心理分析其实毫无共同之处,所达到的目标也是南辕北辙。




[21] 这个过程参考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术语,“外在化”,词语仍然与感觉相关,而词语独立于感觉时,就走向了“异化”。

[22] 参见K.霍尼《自我分析》(纽约W.W.诺顿出版公司,1942)。

[23] 参见伊万·伊里奇《医学的报应:剥夺健康》(纽约众神出版社,1976)对这种观念的批评。

[24] 转引自E.弗洛姆《为自己的人》。译文引自贺麟译《伦理学》。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