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列宁 -> 传记 -> 路易斯·费希尔《列宁的一生》
上一页 下一页 ︱ 字号:  

三十八 列宁论马克思



  现在,苏维埃制度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1921年4月5日,人民委员会通过了一项法令,其中谈到:“某些工业部门的工人可以通过实物奖励的形式取得一部分本厂所生产的产品,并可以拿这些产品去交换粮食。”①垢来列宁这样来解释这项法令:“例如,纺织工人在满足国家需要的前提下,自己可以得到一部分纺织品,并可以拿它去交换粮食。”②

①②《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1卷第150页。——译者注

  一般说来,列宁对下定义是不感兴趣的,但是在需要时,他也企图下定义。当布哈林(列宁认为他是一位很有学问的马克思主义者-经济学家)在新经济政策开始时向列宁提出了什么是新社会制度的本质这一问题时,列宁回答道:“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掌握着工厂、铁路、对外贸易,结果:它手中掌握着商品储备和商品的成批运送(铁路运送)。”政府把商品“卖给工人和职员以换取货币,或者不是货币而是换取他们的劳动”,“卖给农民以换取粮食”。“尤其要重视合作社(努力使每一个居民都加入合作社)”。列宁固执地问道:“为什么这不可能?而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①

  这样的商品交换当然可以称之为资本主义的商品交换。那么从这里列宁到底在什么地方看到了社会主义呢?他在1921年3—4月间写了一本《论粮食税》的小册子。②在这本小册子里讨论了新政策的意义及其条件。这本小册子一开始就从他在1918年写的《当前的主要任务》那本小册子中摘引了达10页之长的一段话。列宁在1918年时写道:“……国家资本主义较之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情况,将是一个进步。……‘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这个名称是表明苏维埃政权有决心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而决不是表明现在的经济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③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1版第50卷第206—206页。——译者注
②同上,第41卷第192—233页。——译者注
③同上,第195一196页。——译者注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这些词是一些空的容器,这个人可以往里面放进毒药,而另一个人则可以往里面倒进酒。这不是一些科学的术语,也不是一些意思始终不变的术语。它们是以时间和地点为转移的。这一些人可以把国际主义、自由、平等、摆脱贫穷和剥削等放进社会主义的概念中去,另一些人则可以把民族主义、不平等、专政、低工资、禁止建立工会等放进社会主义的概念中去。有些人认为,社会主义意味着存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但是列宁则认为社会主义就是“有决心向社会主义过渡”。在很多国家里,社会主义是从把外国资本收归国有开始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刹那间实现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有点类似用咖啡末制成的速溶咖啡。在另一些国家里,社会主义是国家资本主义的同义词。在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情况下,全部资本、全部国家经济、因而还有全国人民都掌握在国家的手里。希特勒是一个国家社会主义者。在一个国家里,社会主义者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反对国有化,支持“福利国家”即高工资的资本主义。在其他一些国家里,社会主义者成为非马克思主义派的社会主义者,他们很喜欢有限的国有化、民族主义和高度发展的社会保障。有一个国家的总统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但他却莫名其妙地信奉伊斯兰教,他像一个伊斯兰教国王那样来行动,他相信民主,企图博得各个地方的共产党员、莫斯科和北京的好感。另一位总统承认,他曾经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希特勒、甘地、汉尼拔和克伦威尔的思想献过媚态。有一个非洲国家的总理说,他看到一个白人是怎样殴打他的父亲的,于是这打开了他的眼界,使他认为必须实行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真是一件五颜六色的衬衫。

  列宁在1918年时写道:“……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学习德国人的国家资本主义,全力仿效这种国家资本主义,要不惜采用独裁的方法,不惜用野蛮的斗争手段对付野蛮,以促进野蛮的俄罗斯加紧仿效西欧文化。”①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1卷第200页。——译者注

  在一个野蛮的国家里自觉地使用野蛮的方法只能导致更加严重的野蛮行为。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使俄国采用同马克思主义毫无共同之处的恺撒德国的国家资本主义吗?列宁在1918年时写道:在十月前后,他认为国家资本主义是迈向社会主义的“一步”,是迈向社会主义的“一个梯级”。列宁在1921年时承认,“上面所引的1918年的论断,在估计期限方面有许多错误。实际期限比当时估计的要长。”①从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由于“小资产阶级的自发势力”即农民占优势而被拖延了,而“战时共产主义”是“极端贫困、经济破坏和战争”迫使我们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的“临时的办法”应当由“一定的(即使只是地方性的)贸易自由”所代替,也就是说应当代之以“小资产阶段和资本主义的……复活”。②列宁写道,要想立即恢复国家工业即社会主义工业是不可能的。还剩下另一种可能性:

  “苏维埃国家即无产阶级专政能不能同国家资本主义结合、联合和并存呢?当然能够。”③至于贸易自由,那么“只要无产阶级牢牢掌握着政权,牢牢掌握着运输业和大工业,无产阶级政权在这方面就没有什么可以害怕的。”④

  有一次安热利卡·巴拉巴诺娃对托洛茨基说,她憎恨耐普。托洛茨基反驳道:目的是可以为手段辩护的。⑤她对列宁说不平等的精神正在恢复,列宁回答她说:“您清楚地知道,这是需要的。否则,俄国就支持不下去。”

  她问:“如果工人们失去了对未来即对社会主义的信心,那可怎么办呢?”

  列宁以令人伤感的同时又是冷嘲热讽的口气回答道:“当然,如果你们能够提出另外一条出路的话……”⑥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1卷第206页。——译者注
②同上,第209页。——译者注
③同上,第211页。——译者注
④同上,第232页。——译者注
⑤安·巴扯巴诺娃《列宁》俄文版第125页。
⑥同上,第146一147页。

  列宁不得不使自己的社会主义适应现有的条件。他从马克思的著作中读到这样的话:“全部历史(恩格斯补充说:原始的氏族史除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①但是,耐普并不是由阶级斗争产生的,而是由农民和工人阶级联合起来给予苏维埃政府所施加的那种压力产生的。战争和为时过早的革命在这个不发达的国家里造成了政府和劳动群众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列宁不得不去满足劳动群众的需要。他的马克思主义是灵活易变的:首先是政治(他把政治归结为经济),然后,在可能的情况下,才是意识形态。这就是列宁取得胜利的原因。如果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够灵活,那就会导致共产主义制度的覆灭。

①《马兔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版第1卷第252页。——译者注

  企图设想最好马克思谈到过俄国革命,这样的企图是没有用的。马克思可能说过革命能吞食自己的先辈这样的话。思考着如果没有列宁和苏维埃革命的话,那么马克思的遗产不知道会遭到什么样的命运,这些思考同样也是没有用的,但却要有意思得多。在20世纪初,欧洲的一些社会党人把马克思的学说修正到了难以辨认的程度。在此以前马克思就已经遭到了伯恩施坦致命的歪曲。社会党人逐渐适应于资本主义,而资本主义又逐渐适应于现代的要求。阶级斗争熄灭了,但是民族斗争却兴起了。后来,资本主义制度终于实现了《共产党宣言》中的预言,朝着国际主义的方向前进,而且在从共产党人和躺在国际主义桂冠上的社会党人的手中夺走了国际主义之后,有把它加以霸占的危险。如果西方的这股潮流把俄国也带进了现代的、没有封建残余的资本主义中去,如果俄国避开了列宁的党的制度,发展成了一个立宪君主国或自由派的共和国,那时人们回忆起马克思来,大概会把他看做是一个妄谈世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冒牌预言家,而不会把他看做是这个国家(在这个国家中,他的名字变成了一个没有意义的形容语)的精神上的祖宗。或者,也许马克思不得不等待,一直等到一个正式自称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在某个落后的大国(例如,在中国)掌握了政权之后,才能使人们对他作出正确评价。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必须为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俄国的政治发展是另一种情况的话,那它是否会对中国产生影响?那时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是否一定会飘扬在中国革命者的殖民地的上空?印度获得了独立并沿着工业革命的道路前进,但它并没有依靠马克思的教导。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其他一些国家里,马克思所得到的高度赞扬不一定超过黑格尔、巴枯宁、蒲鲁东、穆勒①、杰弗逊②、桑巴特、③马志尼④、亨利·乔治⑤、麦克斯·维贝尔⑥或凯思斯⑦等人。拉丁美洲人有自己的玻利瓦尔⑧。当地的思想鼓舞了墨西哥的革命,因此墨西哥的革命是由当地的各种力量进行的。也许是列宁把马克思从那幅遮盖着以往许许多多有独特见解的和富有成果的社会思想家的帷幔中解救出来的吧?

①约翰·斯图瓦斯·穆勒(1806一1873),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逻辑学家,实证论代表人物之一。——译者注
②杰弗逊(1743—1826)曾任美国总统,独立战争时期资产阶级民主派主要代表之一,拥护天赋人权学说,提出社会成员有权以革命反抗暴君,曾参与起草“独立宣言”。——译者注
③威纳尔·桑巴特(1863—1941),德国庸俗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德国帝国主义思想家。——译者注
④朱泽培·马志尼(1805一1872),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复兴运动)的民主共和派领袖,青年意大利党的创建人。——译者注
⑤亨利·乔治(1839一1897),美国经济学家和政治家。——译者注
⑥麦克斯·维贝尔(1864一1920),德国社会学象、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译者注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一1946),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译者注
⑧玻利瓦尔(1783一1830)是南美西班牙殖民地独立战争的领袖,曾参加领导委内瑞拉独立战争,在加拉斯加建成第二共和国,获“解放者”称号。1819年建立大哥伦比亚,任总统。之后,在他的领导下,解放了厄瓜多尔及秘鲁等地。1825年建立玻利维亚共和国,结束了西班牙在南美的统治。——译者注

  列宁解救了马克思之后却把马克思来了个颠倒,因为他表明:共产党人能够在如下一种国家里战胜农民:在那里农民贫穷、分散,但又占人口多数;工人阶级软弱无力;工业落后;教会是政府出卖灵魂的工具;民主萎靡不振;国家机构遭到破坏,——总而言之,在那里是由一个有侵略性的和有明确目的的政治派别夺取了国家政权,这种夺取政权可能表现为一种轻而易举的、然而又是具有决定性的行动,这种行动带有令人极其痛苦的后果,即进行大规模的镇压。

  列宁在最早写的一篇文章即为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写的一篇悼文里,谈到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关心俄国,他们两人都懂俄文,都同俄国的革命家保持有联系(他们一度曾支持民粹派)。列宁写道:“他们两人都是由民主主义者变成社会主义者的,所以他们仇恨政治专横的民主感情非常强烈。”①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卷第11页。——译者注

  列宁在这里所说的“民主”一词具有双关的意思:它既意味着代替沙皇政权的专横的专政者的专横,又意味着资产阶级的敌人——无产阶级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一种情况只是使人觉得离奇。列宁论述道,一个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由于带有过多的封建残余,使它不能通过革命途径来挽救自己。因此,先进的无产阶级从自己本身的利益和民族的利益出发,将代替资产阶级来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接着在击溃了自己敌人的队伍并使自己获得了政治权利之后,就把资产阶级送进坟墓,并向着社会主义的专政继续前进。

  1913年3月,列宁发表了一篇标题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文章,署名为姓名的第一个字母即“弗·伊·”。在这篇文章里他再一次宣称:“建筑在阶级斗争上的社会是不可能有‘公正的’社会科学的。全部官方的和自由派的科学都这样或那样地为雇佣奴隶制辩护,而马克思主义则对这种奴隶制宣布了无情的战争。期望在雇佣奴隶制的社会里有公正的科学……是愚蠢可笑的。”①

  这个断语并不完全是不正确的。但是,由此是否可以得出结论说,在“雇佣奴隶制”的条件下进行写作的马克思是不可能从事“公正的社会科学”的呢?或者,如果马克思是个例外的话,那么,除他而外,是否还有其他的例外呢?这里可以附带提一下,在苏联,工资是很低的。

  列宁继续写道:“马克思学说……完备而严整,它给人们提供了……完整的世界观。”②

  这样看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应当找到对一切哲学问题的答案,而列宁也确实断言:“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③

  文章标题中提到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是“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它们的“当然继承者”。④

①②《列宁选集》中文第3版第2卷第309页。——译者注
③同上,第311页。——译者注
④同上,第310页。——译者注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唯物主义、经济理论和阶级斗争学说。

  列宁写道:“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就是唯物主义。……但是,马克思没有停止在18世纪的唯物主义上,而是把哲学向前推进了。他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成果,特别是用黑格尔体系(它又导致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成果丰富了哲学。这些成果中主要的就是辩证法,即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①

  列宁断言,马克思的功绩还在于:“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而且把它贯彻到底,把它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②列宁认为,哲学唯物主义说明自然界,而历史唯物主义则说明社会。

  历史唯物主义表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如何从一种社会生活结构中发展出另一种更高级的结构,例如从农奴制度中生长出资本主义。”③

  “正如人的认识反映不依赖于它而存在的自然界即发展着的物质那样,人的社会认识(即哲学、宗教、政治等等的不同观点和学说)反映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设施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④

  但是,哲学、宗教、政治——也就是上层建筑——能够比经济制度存在更长的时间。很多宗教所具有的那些超自然的、多神教的和神秘的特点不仅向经济发展提出了挑战,而且也向科学进步提出了挑战。

  “马克思认为经济制度是政治”——和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借以树立起来的基础,所以他特别注意研究这个经济制度。……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⑤列宁是这样来说明这个学说的:“雇佣工人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土地、工厂和劳动工具的占有者。工人用工作日的一部分来抵偿维持本人及其家庭生活的开支(工资),工作日的另一部分则是无报酬地劳动,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这也就是利润的来源,资本家阶级财富的来源。”⑥

①《列宁选集》中文第3版第2卷第310页。——译者注
②③④同上,第311页。——译者注
⑤同上,第311一312页。——译者注
⑥同上,第312页。——译者注

  不管占有土地和工厂的是私人、公司还是国家,这些话显然至今都还有效。对工人来讲重要的只是一点,这就是他的哪一部分工作时间是无报酬地劳动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争取缩短这一部分工作时间的斗争最后取得了胜利。但是马克思预见到了用暴力方式进行的阶级斗争。列宁认为,这种斗争的结局将是“劳动对资本的胜利”。

  如果废除私人资本主义和剩余价值是和废除国家同时进行的话,那这种废除就是有意义的。在国家是一国的惟一的企业主和惟一的资本家的地方,它对工人的剥削可能比先进国家中的私人企业主对工人的剥削要厉害得多。苏维埃国家是一部价值非常昂贵而效益却非常低的机器。它一方面降低工人的工资和农民的收入,同时对需要耗费几十亿卢布的规划(例如,开垦哈萨克斯坦的生荒地)却给予拨款,在一些大陆推行帝国主义和扩张主义的政策,把大量的金钱用于与这种政策有关的武装计划上。其资金的来源就是工人阶级和农民创造的剩余价值。

  列宁在写了论马克思主义的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一年,又为《格拉纳特百科辞典》第7版写了一篇马克思的传略。这篇文章是1914年7月列宁在克拉科夫开始写的,1914年11月17日在瑞士完稿,但是他在给1918年5月出版的这篇文章的单行本写的序言中说,据他记得,这篇文章是他在1913年写的。显然,他是把这篇文章同他为《启蒙》杂志写的那篇论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搞混了。在以通常的百科辞典的文体写成的这篇传记①中,他用4页多一点的篇幅来描写马克思的履历,用28页的篇幅来叙述马克思的学说。列宁写道:“卡尔·马克思于1818年公历5月5日生于特里尔城(莱茵普鲁士)。他的父亲是一位律师,犹太人,1824年加入新教。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6卷第47一95页。——译者注

  这个家庭是富裕的,有教养的,但不是革命的。”①接着列宁谈到马克思进入大学,先是在波恩,后来在柏林。马克思研究的是法学,“但他研究得最多的是历史和哲学”,他“大学毕业时提交了一篇论伊壁鸠鲁哲学的学位论文。马克思就其当时的观点来说,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换句话说,他还是一位“年轻的马克思”,列宁对他的人道主义持不赞成的态度。但是“年轻的马克思”确实还很年轻。列宁写道:“在柏林,他加入过‘左派黑格尔’……的圈子。这派人想从黑格尔哲学中作出无神论的和革命的结论。”②

  马克思“打算当教授”但是“政府实行反动政策……这样就迫使马克思放弃了当学者的前程”。③他在24岁的时候成了《莱茵报》的主编。由于该报坚持激进派资产阶级的方向,政府便加紧对它进行检查。于是马克思不得不离开报社,3个月之后,政府彻底封闭了报社。“办报工作使马克思感到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知识不够,于是他发奋研究这门科学。”④(马克思30岁时,同恩格斯合作,从社会主义的西奈山上取下了第一块法律告示板⑤:《共产党宣言》。)

  接着,列宁把自己在1913年写的那篇文章作为初稿,从引证马克思关于哲学唯物主义所说的一段话开始,来叙述马克思学说的实质:“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⑥

①②③《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6卷第48页。——译者注
④同上,第49页。——译者注
⑤这个典故来源于《圣经出埃及记》:上帝让摩西到西奈山上取下两块石板,石板上刻的是上帝对犹太人制定的法律。——译者注
⑥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版跋)人民出版社版第1卷第24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l版第23卷第24页)。——译者注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自然界,客观世界,先于精神。精神只是自然界的反映,它不可能独立存在。“唯心主义者”则属于敌对的营垒,他们的道路通向宗教、神学和形而上学(意即与“清醒的哲学”不同的“醉醺醺的思辨”,这是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的说法)。

  列宁从哲学唯物主义直接转到革命的概念上来。他写道:“进化观念,几乎完全深入社会的意识……不过,这个观念,按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黑格尔哲学而作的表述,要比一般流行的进化观念全面得多,丰富得多。……”他们的提法是:“发展是按所谓螺旋式,而不是按直线式进行的;发展是飞跃式的、剧变式的、革命的;‘渐进过程的中断’;量转化为质……”①

  马克思把这个原则应用于历史和社会科学,他说:“既然唯物主义总是用存在解释意识而不是相反,那么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时,唯物主义就要求用社会存在解释社会意。②

  列宁引证了马克思关于人们参于其中的生产关系所说的话。这种关系是“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③。

①②《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6卷第57页。——译者注
③同上,第24卷第58页。——译者注

  因此,每一个人不管愿意不愿意都处于自己的阶级地位,而这种阶级地位也就形成了他的行为、观点和社会哲学。这一个阶级的利益同另一个阶级的利益是完全相反的。列宁断言:“当今这个时代,即资产阶级取得了完全胜利、设立了代议机构、实行了广泛的(甚至是普遍的)选举制、有了供群众阅读的廉价的日报等等的时代,已经建立起势力强大的、范围不断扩大的工人联合会和企业主同盟等等的时代,更加清楚地(虽然有时是用很片面的、“和平的”、“立宪的”形式)表明,阶级斗争是事变的推动力。”①马克思写道:“中间等级,即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他们同资产阶级作斗争,都是为了维护他们这种中间等级的生存,以免于灭亡。所以,他们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不仅如此,他们甚至是反动的,因为他们力图使历史的车轮倒转。如果说他们是革命的,那是鉴于他们行将转入无产阶级的队伍,这样,他们就不是维护他们目前的利益,而是维护他们将来的利益,他们就离开自己原来的立场,而站到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②

  马克思没有预见到20世纪的社会过程,这不是他的过错。在20世纪,中等阶层,尤其是职员阶层发展得异常迅速,目前在所有西方国家里,职员阶层的人数超过了农民阶层的人数,眼看就要超过工人阶级的人数。此外西欧工人阶级拥有财产:房子、汽车、股票、有价证券、复杂的厨房设备、娱乐手段(电视机及其他),因此,他们也就具有资产阶级的社会意识(社会心理),——这是完全符合马克思的学说的。而这种情况是马克思当时所无法预见的。但是,如果列宁能够更仔细地看一下的话,那他就会看到,在欧洲已经出现了伟大的社会革命的第一批绿色的嫩芽。然而,列宁却宁愿眯缝起眼睛来,去仔细观看那完全是另外一种类型的革命。这是一种需要构筑街垒、进行猛烈射击的流血的革命,这是俄国当时的统治者们舍身忘我、精心谋划的一种革命。他们也像列宁本人那样,视力甚弱,看不见在现代技术、社会能动性和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所出现的奇迹。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版的《跋》中引证俄国一位评论家的话时写道:“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它自己的规律。”③但是,伟大的辩证法学家马克思和列宁是根据自己所处的时代来判断未来的时代的,而列宁还根据俄国的历史经验来判断整个世界。

①②《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6卷第61页。——译者注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3卷第23页。——译者注

  在关于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一章中,列宁用如下的结论对这一学说作了总结,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导致财富源泉的枯竭,导致农业中土地的枯竭和工业中工人的枯竭。下一章,即关于社会主义的一章,列宁一开始是这样写的:“从上文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结论,马克思完全是从现代社会的经济的运动规律得出的。”①

  根据现在推断未来,——这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现在本身常常使观察者陷入困境。讨厌空想的列宁甚至拒绝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面貌作最概括的描绘,因为不知道的因素太多了。但是,他和马克思却毫不犹豫地对资本主义在不久的将来和遥远的将来的命运发表了预言。他们的学生们并不因两位老师犯了很多错误而不好意思,仍在继续发表预言。“科学社会主义”的前辈们对作出预测有一种难以遏止的爱好。例如列宁引证恩格斯于1887年4月9日写的一封信就是这样,恩格斯在信中写道:“……我不认为这种局面能拖到年底。……只要俄国一干起来,那就太好了!”②1887年4月23日,恩格斯再一次看了一眼自己那有魔力的晶体,他从中看到了俾斯麦在迫害德国社会党人,“看样子,俾斯麦想准备好一切,以便俄国一旦爆发革命(现在看来,这也许只是几个月内的事),德国也会立即干起来。”③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6卷第74页。——译者注
②③同上,第15卷第215页。——译者注

  列宁悲叹道:“这几个月很长很长。……是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估计革命时机很快到来这一点上,在希望革命……获得胜利这一点上……有很多错误,常常犯错误。……但是两位伟大的革命思想家在努力提高(并且确实提高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水平,使他们摆脱日常的琐碎的任务时所犯的这种错误,同官气十足的自由派在宣扬、喊叫和诉说他们的谬论(说革命是无谓忙碌,革命斗争是徒劳,反革命的‘立宪’幻梦妙不可言)时所表现的平庸智慧比较起来,要千倍地高尚,千倍地伟大,千倍地有历史价值,千倍地正确……”①列宁在自己于1907年写的这篇文章的末尾敢于发表了一个小小的预言:“俄国工人阶级一定能用他们充满错误的革命行动来争得自由,推动欧洲前进。让那些在革命方面没有行动的庸人以没有错误而自夸吧。”②

  列宁在同一篇文章中指出,为了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者有时候不得不为自己只选择少数合适的伙伴,他写道:“恩格斯在1887年1月27日的信里感慨地说:‘如果我们在1864--1873年间坚持只和那些公开承认我们纲领的人合作,那么我们现在会处于什么境地呢?”’③恩格斯在另一个地方写道:“最好是让工人政党根据不完全纯正的纲领开始形成起来。”④列宁着重指出,革命者应该摆脱“议会迷”(这是马克思的说法)和庸俗行为。1921年时,俄国那些忠于纲领、忠于选民(在这种场合下,也就是忠于党)的人就是这样的“议会迷”。列宁是一位极其伟大的策略家,他极其蔑视那种用拘束衣来限制思想原则的作法,所以他并不为耐普是否适合于旧理论的标准而担心。耐普是需要的,这就是一切。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15卷第215—216页。——译者注
②同上,第216页。——译者注
③同上,第198页。——译者注
④同上,第100页。——译者注

  资本主义制度如果按照实际需要去作,那它同样也能够实行社会主义的新办法。也许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已经不再是过去的那种情况,不再是它们的拥护者所认为的那种情况。只有原始派艺术家才使用清晰的轮廓和分明的颜色。在比较精致的作品里,用的都是混合的颜色和轮廓不太清晰的形式。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不能只归结为一种单一的颜色,例如黑色或者白色,正是混合体中的百分比决定着现制度所具有的自由的数量和质量。杂种的耐普(它与其说是像社会主义,不如说是像资本主义)是在它之前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和在它之后实行的斯大林制度之间的一个喘息时机。在实行耐普的情况下,无论是产品还是自由都比过去更多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苏维埃国家得救了。列宁在具有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的农民的心目中成了一位英雄。钱财像河流一般源源不断地大量涌现。戏剧家、作家和音乐家们迅速得救。在实行耐普时期,俄国(以及俄国人)积累了足够的资本,使得把这些资本攫为已有的斯大林能够在1928年向俄国的现代化过渡。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