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阶级斗争文献 -> 陈尔晋(陈泱潮)《特权论》(1974)

第四章 高度组织的政经一体化公有制社会生产


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改造的过程
二、高度组织的政经一体化
三、此种生产的优越性
四、这时的公有制本身含有国家资本主义属性
五、二重性的垄断政权垄断着整个社会生产
六、权力分工起关键作用


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改造的过程


  对生产资料进行公有制改造,是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关键性的一步迈出来的,是直接建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保护民族资产阶级,把土地分到个体农民手中,这些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然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毕竟是由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一点,决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过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社会生产出现了五种经济形态。在这个时候,竟管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但是,以私人占有为基础的生产,尤其是具有一定资本的私营工商业,和国营企业争夺原料和市场,对国营经济客观上仍有相当的竞争能力。同时,资本主义的泛滥,使衰弱的小生产者、个体农民濒临破产,加速了贫富悬殊,尤其是农村阶级的新分化。这一切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作了准备,使社会主义革命变成了广大人民群众可以接受、乐于接受的现实要求,社会主义革命己经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在这个时候,毛主席把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基本问题——对生产资料进行公有制改造的问题,及时地提上了中国革命的议事日程,在毛主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国家政权强大的暴力、强大的舆论力量和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巨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为依托,通过集体化的道路,通过先公私合营,最后完全纳入国营的道路,将社会生产资料基本纳入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中国在一九五六年即解放后的第八个年头,就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的改造。有别于自由竞争引起集中,集中引起垄断的资本主义发展过程,这个改造过程的特点是:在通过国家政权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的同时,把整个社会的生产都组织起来,集中起来,垄断起来了。

二、高度组织的政经一体化


  资本主义的生产是社会化的生产。社会主义的生产,不是使资本主义发展起来的社会化生产归于消灭,而是将这种生产通过国家政权,通过公有制,进一步高度集中和垄断起来,达到高度组织化的程度,将政治领导权和经济支配权统一起来,从而形成更强大的生产力。本着这样的出发点,公有制改造完成后的社会生产、工业按生产系统、产品分类集中统一起来,形成了国家垄断,这是不用多说的了。就是农业,也从合作化发展到人民公社政社合一。国家垄断的金融信贷网和商业购销机构遍布全国城乡,控制了整个经济的流通和交换命脉,不仅如此,即不仅仅只是实行了有组织的生产,而且还实行了有组织的生活和有组织的思想。党的组织以及在党领导下的各种政工、群众组织,如共青团组织、工会组织、妇联组织、街道居民委员会、统一战线、各种学习小组……等等组织,以及粮食、布匹等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度和户籍制度,渗透到了每一个有人的地方,渗透到了每一个生产岗位,渗透到了每一个社会角落。这种高度集中垄断、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生产的主要特点在于:把整个社会的人力、物力全部纳入了一面组织得极为严密的网中,实行政治经济一体化领导,政治权力支配和管理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全过程,这里的所谓“政治权力”,实质就是党权。

三、此种生产的优越性


  这种政经一体化,高度集中垄断、高度组织化的公有制社会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它能够极有效率地动员整个社会力量,组织整个社会财富,发掘整个社会生产资料,使之投入有计划按比例的生产。最重要的是,它是社会主义的机体。只要有一条马克思主义的路线,遵照客观发展规律的必然性,及时进行无产阶级民主革命,用以满足发生变革以后的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也必须进行革命的必然要求,那么,这种高度组织起来的政经一体化公有制社会生产、创造性和个人尊严,取缔官僚特权,限制并逐步消除旧的法权关系,从而最终完成向共产主义的过渡的。这种社会生产将因使每个劳动者获得了解放,从而也使自己获得了彻底的解放,因而一定能够取得以往任何生产形式都不可能比拟的高速度发展。这是一个方面,但是,事情还有另一个方面。

四、这时的公有制本身含有国家资本主义属性


  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虽然否定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方式,但仍然服从私人占有管理的形式。资本主义社会生产需要资本家行使集中管理的职能,高度组织起来的政经一体化社会生产更是需要组织者行使高度集权的管理职能。而这种管理职能如同资本主义的管理职能一样:“就其形式来说是专制的。”(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367页)公有制生产管理者如同资本主义管理者一样,既不是劳动者推选代表来管理,更不是由劳动者直接管理,而是由人民所不能控制的权力机关指定的管理人员专职管理。因此,资本主义管理的二重性在公有制社会生产中仍然存在。这种管理的二重性表现在“不仅是一种由社会劳动过程的性质产生并属于社会劳动过程的特殊职能,它同时也是剥削社会劳动过程的职能。”(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368页)公有制社会生产创造的财富存在着一个归属问题,即所有权是不是真正地掌握在劳动人民、马克思主义者手里的问题。资产阶级法权“县官不如现管”,而新生的官僚特权则力图“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力图一天天膨胀在生产、交换,尤其是在分配中占据支配的地位。大量的私有制残余和小生产的残余在新的劳动分工中找到了新的庇护所。商品制度、货币交换不但没有可能取消,反而因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而发达繁荣起来。粮票、布票、其它副食品、日用品的供应票证充斥于市就是一例。在这种情况下,黑市成灾,资本义商业投机获得了可靠的保障。计划经济的管理极不完善,往往需要以协作的名义进行自由调节,以至依然存在着标准的垄断资本主义性质的交易市场。更不用说农产品的自由市场了。正如列宁指出的:“作为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社会不可能不兼有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或特征。”(《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岔路口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社会生产,在社会主义的机体中,凝固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结石。

五、二重性的垄断政权垄断着整个社会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依靠市场情况来调节,社会主义生产则依靠政权(实质就是党权)来掌握。在高度组织起来的政经一体化公有制社会生产里,生产什么——由政权的计划来规定;怎样生产——在政权的领导下有组织地进行;怎样交换——在政权的指挥下统一调拨,一句话,垄断权力就能垄断一切。但是,如同公有制本身就有两重性——社会主义机体和国家资本主义结石——一样,高度组织起来的政经一体化生产也有两重性。这就是既能够在政治权力的支配下,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向共产主义方向高速发展,也有可能在政治权力的支配下,背离社会主义性质,改变其方向,不可避免地向修正主义的方向高速度滑下去。也就是说,垄断权力就能垄断一切,造成了生产对权力的极大的依附关系,造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作用和反作用的过敏性反应。以至只要政治路线稍有波动,就能够使整个社会生产受到震动。生产的方向、性质,生产的效率等,都会因政权的性质,即政治路线的改变而改变。而政权的性质,即政治路线的正确与否,在存在着阶级、产生着阶级的社会里,是时刻存在着两重性的。这种两重性,不是体现在同质的政治权力的交接、领导人物的必然更选上,而是体现在政治权力性质的能够异化上。毛主席一再敲响警钟,要人们警惕出修正主义,特别是要警惕在中央出修正主义,“中央出了修正主义,你们怎么办?很可能出,这是最危险的。”(1967年13期《红旗杂志》)就十分清楚地说明了这种两重性。

六、权力分工起关键作用


  这一切都反复说明了,在高度组织的政经一体化公有制生产里,占统治地位的支配力量,乃是政权的力量。常识告诉人们,权力不仅需要一定的机构来体现,而且必定要由一定的人来执行和掌握。权力性质愈是取决于思想政治路线,参与制定路线,执行路线的人的因素,也就愈加显得重要。因此,谁掌权,怎样由谁来掌权,谁怎样子掌权,决定性地影响着社会生产的方向、性质和效率,权力分工成了高度组织起来的政经一体化公有制社会生产过程的关键所在。“路线是根本、领导关键”完全具有丰富内容的深刻的经验之谈。立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路线立场的权力分工,一定将使整个生产充满革命的活力,沿着社会主义道路,高速度奔向共产主义,立于修正主义的反革命路线立场的权力分工,也必将使整个生产充满反革命的恐怖和日益深重的惰力,通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道路,落入修正主义的火坑。分工的正确与否,不但取决于分工的路线立场正确与否,而且取决于分工的方法途径是否正确。是依靠创造历史的劳动人民大众自己选择领导,还是将领导强加给他们?这就是在起关键作用的权力分工上的核心问题。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