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阶级斗争文献 -> 《厂矿企业食堂工作经验》(1954)

北京市第六建筑工程公司
从增加营养着手改善伙食的经验

北京市建筑工会筹备委员会



  基建灶是第六建筑工程公司的一个工人食堂。一九五三年食堂的伙食分为四千、五千两种。每天早上吃稀饭、馒头、咸菜;中午吃馒头、炒菜;下午吃米饭、咸菜。中午菜好(五千灶吃熬菜),早晚次之。每周伙食加餐一次,吃小炖肉;每半月有结余时吃大炖肉。这样,工人在平常总是早晚吃得少,中午吃得多,一赶上吃炖肉,就饱餐一顿。由于饥饱不均,暴饮暴食,有一些工人得了消化不良的毛病。当时因得肠胃病而缺勤的即占疾病缺勤率的百分之八十。工人缺乏主要的营养,如甲种、丙种维生素和核黄素,并且情况相当严重,以致发生了缺乏各种营养病症。根据一百五十人的检查结果,证实了:(一)因缺乏各种维生素而造成的夜盲、毛囊硬化、磷皮等症状的有十六人,占检查人数的百分之七点六;(2)因缺乏丙种维生素而造成的牙龈出血、牙龈松肿等症状的有一百一十三人,占检查人数的百分之七十四点四;(3)因缺乏核黄素而造成舌炎、口角炎、唇炎、阴囊炎等症的有四十九人,占检査人数的百分之三十二。有些工人甚至缺乏维生素在两种以上,不缺乏维生素的只有两人。过去该灶的管理人员和炊事员只知道“花钱少、吃得好、花样多、味道好”而对伙食营养不够够重视。如该灶购买蔬菜的分量很多,但仍感营养缺乏,主要是因为存在以下两个问题:首先是膳食调配不当,造成工人“饥一顿,饱一顿”,热能的供应不均衡,因此工人时常感到疲倦;其次是副食品的选择与调配不当,绿叶菜吃得太少(绿叶菜含有丰富的甲种维生索),烹调的方法不科学,如把蔬菜(含有很多丙种维生素)切碎再洗,洗完放着,炒了再炒,炒的很烂,这样就会使维生素溶于水中或被空气氧化,或被热力所破坏。
  为了改善上述情况,决定从增加营养着手来改善伙食。但要注意营养,不只要做细致的调查研究、化验、统计等工作,而且要求改进作业的操作方法,因而部分炊事员感到麻烦。如有的炊事员说:“领导和工人对伙食没意见就得了,搞营养太麻烦。”还有的炊事员说:“我当了四十年炊事员,没听说过什么营养,可也没有见过吃我的饭死了。”“乡下人吃大葱、豆腐怎么也挺结实呢,照样干活。”另一个老炊事员说:“我从学徒那一天起,就一直没见过这种做法。”再就是操作上也有困难,如过去煮粥放碱,洗米时用手搓水泡,为的是省事、烂得快,现在要求不放碱,洗米时用棍子搅来代替手搓米,炊事员很不习惯。
  为解决炊事员的思想问题,工会发动全体炊事员掀起了学习营养知识的热潮,作到了每个炊事员都能知道缺乏哪一种营养会患哪一种病,并规定每天有一小时的学习时间以提高炊事员的政治觉悟。在此基础上改善了主、副食的调配工作,增加了营养。在主食方面改为早上、中午都吃馒头(在面内放些玉米面),晚间是米饭。副食改为早上吃咸菜,中午和晚上都吃熟菜。经调整后现在五千灶每人每日能吃到二十三两米面,二两七钱肉,半个鸡蛋,和一斤青菜;四千灶每人每日能吃到二十七两米面,四两到半斤黄豆芽,有时还加豆腐和一斤青菜。馒头掺玉米面,不但不影响主食质量,而且能提高甲种维生素及尼可酸的供给,它可防止在高空作业时头晕眼花、精神失常的现象。
  在蔬菜方面,多买绿叶菜吃,改进操作方法,如在蔬菜的烹调方法上改为先洗后切,切菜时大家一齐动手;炒菜不要太烂;洗米不用手搓,用棍子搅;煮饭不撇汤(汤内含有大量维生素);熬粥不放碱(碱易破坏维生素)。这样,以四千灶计算,到一九五四年四月底止,每人每日可摄取四千五百个国际单位的甲种维生素(需要量三千个国际单位)。由于烹调方法的改变,现在每人可摄取丙种维生素一百四十毫克(每日需要量为七十五毫克)。在主食调配后,也保证了一号乙种维生素的吸收,已达到二毫克的需要量,核黄素也达到了每日的需要量。此外为解决冬季缺乏绿叶菜的困难,该灶把胡萝卜、红心白薯、红萝卜叶加以细做,代替了含有绿叶素的青菜。
  但当时工人对加强营养也认识不够,如有的说:“什么营养不营养,我活好几十岁,也没有讲过营养,现在身体不也健壮。”又有的工人见菜炒得不烂,饭不白,粥不黏的情况很不顺眼,就讽刺说:“大概煤又涨钱了吧!”
  针对这一情况,工会组织有威信的伙食委员、炊事员、伙食干事向工人进行宣传。如在吃饭时给大家讲“今天吃什么,怎么做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吃完饭后,再征求大家意见,针对所提的意见进行解释。如有的工人提出:“菜炒得不够熟,有生气味,不好吃。”伙食委员就向他宣传:“菜炒烂了维生素就被破坏,容易发生营养缺乏症。”这样经过一个长时期的宣传教育工作,工人也认识到了增加营养的好处,并且也都习惯了。
  除思想问题外,当时还有一个困难,就是伙食成本高,除了主食和煤费外,四千灶的每天只有五百多元能用作副食。为了克服这个困难,成立了营养研究小组,采取了边教、边学、边改进的方法从各方面来努力。如该灶炊事员学习了其它单位的经验,改进了炉灶,把炉膛改小放低(约有一尺宽七寸高);炉条由圆改扁并加密(间隔不超过二公分);由烧大同混煤改烧下花园末煤,添煤要勤添少添,这样每日煤费即可由六万多元减少到一万五千多元。又研究出用土发黄豆芽的办法,将黄豆埋在黄土和沙的混合土内,每天浇水,这样每斤黄豆芽比市上要便宜三百元,而且比水生黄豆芽的营养成分要多。收买菜市上批下来的菜叶和萝卜叶,自己把它腌咸菜吃,不但能增加营养,而且比市价便宜一半。又利用豆酱代替酱油调馅(一斤顶七斤酱油用),把全部节约下来的钱来调整副食。此外炊事员又创造了新的操作方法,如先集体做主食,后集体做副食。过去蒸包子时,馅要剁得烂、挤得干,容易消耗维生素,现在蒸包子又采用流水作业法,剁馅、调味和包包子,明确分工,集体进行,做到了随切、随调、随包、随蒸。这样不但不跑味,还能保证不损失营养。经过了这一些努力后,改变了过去的情况,伙食好转了,营养增加了。过去这个工地的疾病缺勤率是很高的,占职工总数的百分之二点三,现降低到百分之零点八五。工人的劳动效率也有显著提高,如灰土工在一九五三年五月份每人每日打土量是零点六四立方米,到九月份即提高到一点三七立方米,较五月份的劳动效率提高一点三倍。能取得这些成绩,改善伙食在其中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为了巩固已有的工作成绩,建立了责任制度。如管理员负责管理超支结余、计算人数和每日食物的支出等工作。灶内分为两个组,面案组负责按人数备饭,菜案组负责计划买菜、改进操作方法与调剂菜味等。另设有专人负责卫生、学习、保管、验收、统计等工作。
  依靠大家搞好伙食,发动炊事员展开竞赛。为了加强对伙食的计划管理,该工地的伙食委员会每周都研究并制订出主、副食的计划,征求大家意见后,再加以修改补充。每日公布当日食物消耗量,使工人同志们心中有数,知道这一天伙食是超支还是结余,这样就解决了盼望结余吃炖肉的思想。该灶并组织炊事员给工人写挑战书,如他们提出保证条件:“注意营养、准时开饭、不浪费、搞好卫生、保证工人同志吃得好,以便搞好生产,提前完成建设任务。”工人也给炊事员写信:“保证完成生产任务。”在工人上班后,炊事员到工棚内给病号送饭、送水,因而密切了工人与炊事员的关系。在这段工作中的体会是:
  一、党的领导与行政的支持,是做好伙食营养工作的关键。加强对炊事人员的思想教育,提高炊事员的业务水平,依靠群众和建立各种责任制度,是做好这一工作的重要保证。工会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作好思想教育工作,团结与培养伙食工作上的积极分子来搞好伙食,并加强对伙食工作的协助与领导。
  二、取得医务人员的密切配合。大家在营养方面知道得很少,因此争取医务机关在科学上的指导,是搞好伙食营养的重要条件之一。搞好伙食营养,又是降低疾病和缺勤率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伙食问题不单是个工人生活问题,同时也是与生产密切相关的问题,伙食如搞不好,对生产一定会有影响。





上一篇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