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左翼文化 -> 最后的地狱——青勃40年代诗辑

我是一条小溪流

青勃



  《奔流》的“文学之路”专栏,要我写一篇文章,我是颇有一些犹豫的。因为我所走过的道路,是一条崎岖曲折的道路,路上既无黄金,也无玫瑰,有的只是沙石和荆棘。走上文学之路,在文学家之中,有种种境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一种境界,这是“九万里风鹏正举”的境界。伟大的作家,伟大的诗人,都可属于这一例;“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是又一种境界,这是“细雨骑驴入剑门”的境界,风平浪静,实在是惬意得很,既有才华,又比较顺利的作家、诗人们属于这一例;再一种,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这也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境界。群峰是阻挡不住溪流的,但“路漫漫其修远兮”,你必须“上下求索”,我就是这样一条小溪流。
  谈自己走过的坎坷道路,我心中不无感触,继而又想,倘若能使今天的文学青年在对比之下更增强一些前进的信心,也还是有意义的吧!鲁迅讲过:“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我愿以鲁迅的这一名言,赠给寻觅“文学之路”的青年朋友们。

童年,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


  河南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的原籍是河北省南部的隆平县,后来迁居天津。我出生于一九二一年。这是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爆发后的第二年。父亲赵景抃,曾在大名师范干过文书一类的工作,后来回到家乡,和亲友们创办过石印的《隆雷周报》。我从小喜爱文艺,是受家庭影响的。在县里读高小的时候,父亲给我订阅了《小朋友》、《儿童世界》等杂志。我特别喜爱刊物上的童话、故事和诗歌,成了一个如饥似渴的小读者。在隆平高小读书时,级任教师张镜波是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思想也新,善于启发引导。他组织过许多课外活动:办小图书室,小银行;率领我们去踏青,去远足;领导我们参加破除迷信的活动……张镜波老师还在班上办过“三一新闻社”,让大家当小记者,把所见所闻写成一条条的新闻,经他筛选,贴到教室“三一新闻社”的壁报栏里。在班上,我是壁报的积极投稿者。也开始向儿童刊物投稿,我寄给《小朋友》的作文,竟然给刊登了出来,还加了插图。发表时,在我的名字前边排印了我的地址,一些书店和报刊编辑部便给我寄来了图书目录和出版物。童年的小天地,一下子打开了好几扇窗户。我被《少年生活报》聘为“特约小撰述”,写稿和读书就成了我的爱好。这时候,我的阅读范围扩大了,我常常把父亲的一些书报翻得乱七八糟。有许多分册的绣像《三国演义》连环画本,使我发生了极大的兴趣。我还囫囵吞枣地阅读了张天翼的童话《蜜蜂》和《大林和小林》,叶绍钧的《稻草人》,翻译过来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木偶奇遇记》等书,它们使我走入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
  童年喜爱文艺,我弄不清楚,是不是在我身上因而扎下了几根羽毛——幻想和想象的羽毛?但养成读书的习惯,则对我后来能够走上文学之路是起了作用的。我初中只读过一年级,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我失学了。失学后却没有丢掉书本,在我读“社会大学”的同时,我继续读书、自修,积累我的文化知识。知识积累,是走上文学之路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少年,捧着一颗燃烧的心的流亡者


  高小毕业后,我考上了邢台初中。那时候我是非常幼稚的,觉得邢台中学不大重视文艺,一年级没有读完就退学了。听说正定中学比较好,一九三六年暑假,我又考上了正定中学初中一年级。这确是一个文艺活动和创作比较活跃的学校,高、初中同学间,有许多文学社团,高中同学在老师的支持下主办的有铅印文艺刊物《惊蛰》,各班爱好文艺的同学都有自由结合的壁报组,学校用白道林纸印制了一种壁报纸,供同学们购买使用。我曾经和一位同学办过《蒺藜》壁报。这时候,我爱上了诗。读了不少新诗运动以来前辈诗人的作品,和当时比较受欢迎的冰心的诗集《繁星》、《春水》,臧克家的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蒲风的诗集《茫茫夜》和《六月流火》等。也开始练习写诗,曾经写过一首《走出空空的屋子》,在《惊蛰》上发表,这可以说是我的处女作。但写得并不多。我参加了初三进步同学主办的读书会,读文学著作,也读过《大众哲学》和《太平洋问题十讲》等著作。这个读书会有时请校外的人来讲形势,和民族解放先锋队也有联系,我的一颗抗日救亡的心被点燃了起来,我参加了高年级同学发动的反对读经、罢课抗议逮捕进步同学和下乡宣传抗日等活动。时代在召唤,当民族危亡的时刻,功课和写作都降到了次要地位。这年寒假,我回到家乡组织了宣传抗日的“大众救国团”,遭到了县警察局的追捕。由于高小老师张镜波等同志的营救,县长又参加过东北抗日部队,事情才平息下去。翌年“七七”抗日战争爆发,九月,烽火快燃烧到我的故乡时,我坐上京汉路的难民车跑到了武汉,一个十六岁的少年,捧着一颗抗日的心,开始成为一个流亡者。
  到武汉以后,割断了家庭经济支援的脐带,求学不成;想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却到处碰壁。我住过难民收容所,在一个小报馆里当过雇员,在《中国儿童》社干过校对。也写过一些诗和散文,在《抗战晚报》等报刊上发表。在穆木天、锡金主编的《时调》诗刊上发表过一首《永生的喇叭》,是悼念一位抗日青年的短诗。敌机频繁轰炸,一些报刊纷纷迁移,我连雇员也干不长久,失业,第二次住难民收容所。这时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招生,我考上了学生队,半年以后毕业,先是分配到河北敌后冀察战区所在地冀县、南宫一带搞民众动员工作,后又调到一战区搞宣传工作。曾经担任过上尉宣传科员。后来开了小差,脱离了国民党部队。他的第一个跳板是洛阳《阵中日报》,在那里当了文艺副刊编辑,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到处颠沛流离,历尽艰辛。那几年的遭遇,使我认识了社会,认识了各种各样的人,认识了真善美与假丑恶,认识了生活。这对我后来能够写出一些对旧社会的控诉之歌是起了作用的。我想告诉青年朋友的是——生活积累,是走上文学之路很重要的一个条件。

青年,把根扎在阴湿土地上的一棵向日葵


  人们爱问一个作家的第一篇作品写于何年?对于这个问题,我虽然作了答复,但总觉得,我在一九三六年发表的诗歌习作,是偶然为之,我正式开始创作是一九四二年,河南遭受特大旱灾的年代。在《我学诗的历程》一文里,我谈过这个情况:“我目睹了中原一带遍处饿殍、赤地千里的悲惨世界,现实生活驱使我拿起笔来。我是一个暴露者,我用诗反映了那些触目惊心的见闻,表达了我对受难者的深切同情,我对统治者的愤怒……”
  我想讲一个小故事,我那时候写过一首小诗《荠荠菜》——

  田野
  荠荠菜刚刚从土里
  突出一根绿色的头发
  饥饿的人民
  便用枯瘦的手
  连土带泥挖到篮子里


  接着我收到爱人的信,她也在以野菜充饥。这一下子调动了我的感情,促进了我的觉醒,使我对待生活,就不只是用眼睛去观察,也用头脑去思考,用爱与憎的感情去拥抱或者与之搏斗了。作品的思想性逐渐有了一些深度,诗的感情也比较强烈了。
  灾荒岁月,统治者一边进行血腥的统治,一边假惺惺地召开什么“救灾会议”,掩人耳日,掩耳盗铃。《在高唱入云的救灾声中》一诗里,我作了控诉——

在高唱入云的
救灾的歌声里
遍地饿殍
你救灾会议
你报纸上救灾捐款的数目字
你地狱的建筑者
好一套漂亮的把戏


  这首诗发表在臧克家、程光锐先后主编的《华中日报》副刊上。
  这时期,我和臧克家同志开始通信,得到了他的不少帮助。写了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这些习作后来收入我在解放前出版的《巨人的脚下》诗集里。一九四三年六月到《阵中日报》编文艺副刊,从交换的报纸中,读到了当时在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在《我学诗的历程》一文中我叙述过我的喜悦:“读《新华日报》,成了我的‘自修大学’的一门主课。从《新华日报》,我听到了党的召唤,看到了祖国的光明和希望。从这时候开始,我不再只用炭条去勾勒悲惨的景像,在诗里,增添了对于光明的信念、追求和爱情……”
  “于无声处听惊雷”,冬天,我听到了春天的步履,我写诗,也在传递着春天的信息。
  这样的一个歌者,当然不会受到社方的欢迎,《诗阵地》副刊被社方勒令取消了。一九四四年四月,我又不辞而别,离开了《阵中日报》,流浪到西安。当时《正报》正在筹备,经过毛遂自荐,我去当了校对,后来代编了几天副刊,才被提升为副刊编辑。这期间认识了郑伯奇、谷风(即牛汉)、青苗、穗青等同志;在副刊上我曾经组织过捐献稿费,支援贫病作家鲁彦、老舍等的活动。一九四六年春我在郑州《春秋时报》担任副总编辑兼编文艺副刊时,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在党的领导下,我写了不少政治抒情诗和通俗的讽刺诗。这些作品大多发表在河南报刊和上海的《文艺复兴》、《诗创造》、《文讯》和《文汇报》、《大公报》等报刊上。这是四十年代河南进步文艺界生龙活虎的一个时期。进行创作和主持报刊文艺编辑工作的有苏金伞、李蕤、栾星、李根红、继扬、曼曼、叶钊、林涧、李索开、韦芜、青枫、胡青、杨海清等等,大家团结一致,互相配合,构成了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斗争的火力网,贡献了一份力量,也团结了一批文艺青年。在中原这片文艺垦地上,进行了耕耘,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从一九四二年到北京和平解放,这是我在创作上的第一个阶段。我的第一本诗集,是一九四七年由上海星群出版公司出版的《号角在哭泣》,接着出版了《巨人的脚下》(解放后曾增订重版,书名改为《最后的地狱》),这时期的作品,还有一部分收入我一九五〇年出版的诗集《鼓声》中。这些作品都是比较幼稚的,但正如歌德所说,“我像鹈鹕一样,是用自己的心血把那部作品哺育出来的。”它们是从我感情的溪流里飞溅出的水花,从一颗燃烧的心里迸射出的小小火星,让我告诉你,感情积累是走上文学之路的又一个条件。
  到这里,我的汇报也该结束了。最后让我祝福文学青年同志们,在知识积累、生活积累和感情积累方面,成为一个富足者,一个“冒尖户”。感情是可以培养的,我们要培养振兴中华、热爱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热爱生活,热爱人民,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