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阶级斗争文献 -> 〔美〕裴宜理《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

中译本序

裴宜理



  拙著《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中译本面世,对我来说乃是极大的荣誉。我想,书中的许多观点肯定会引起中国学者的争议,我希望他们的反响能够激发出针对中国工人之社会起源和政治影响的热烈讨论。就本书主题而言,中国学者比我更有发言权,我期侍着从他们的批评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我对上海工人运动发生兴趣,源于自己对近代中国的民众反抗、革命和政治力量之间相互关系的长期痴迷。我的处女作是有关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淮北地区农村动乱问题的研究[1]。我认为,传统形式的农民暴动之发生,亲缘与地缘关系比起阶级地位更为重要。我在该书中指出,这些传统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进入这一地区开展动员农民工作的共产主义革命者陷于两难境地。尽管共产党干部吸收利用了既有的暴动模式,但在1949年后,他们也将全新的阶级斗争方式引入了中国农村。
  当我将研究目光从遥远的淮北农村转向世界大都会上海时,我的研究重点也从农民叛乱问题研究变为工人运动研究。但即便是在这一高度“现代”的背景之下,我发现,在不断演进的反抗方式中,与工人中存在的世俗关系——地缘祖籍、性别、文化程度等等——相比,阶级地位的作用仍然不那么突出。当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干部着手在上海工人中开展组织工作时,他们的努力受到了工人队伍中既有壁垒的深刻影响。反之,这两个政党不同的社会基础也深深地刻画出了先是国民党政权然后是共产党政权的不同特性。
  虽说本书研究立足于上海、南京、台北和美国的档案文献,但我很清楚,书中肯定还有不少重大局限和疏忽之处。而且我也知道,其他学者从不同的分析角度入手,虽然占有同样的资料,却有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所以,重复一遍,值本书中译本问世之际,我期待着批评与建议——无论是经验上的还是理论上的。
  我要对那些为本书在中国的翻译和出版作出不懈努力的人表示感谢。尤其,对刘平先生在翻译上以及对刘东先生在协调出版方面所作的努力,我深表谢意。同时,我要再次表达对我的许多上海朋友——他们分布于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单位——的感谢,感谢他们在过去岁月里所给予我的慷慨支持。最后,我要强调一点,对于本书事实上或是诠释中可能存在的缺点,文责自负,与上述个人和单位无涉。




[1] 即《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80年。此书已由河北大学历史系池子华教授与我共同译出,等待出版。——译者注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