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左翼文化 -> 十月革命前后苏联文学流派

“山隘”社


  编者按:本文选自《简明文学百科全书》第5卷,第654页。


  文学团体“山隘”于一九二三年底——一九二四年初在莫斯科成立,附属于《红色处女地》杂志。起初这个团体人数不多,所联合的是过去参加过文学团体“十月”、“青年近卫军”的年轻作家。在定期出版的文集《山隘》(1924-1928,共出了六集)发表作品的有:维肖雷、戈洛德内依、斯维特洛夫、A.雅斯内依等人。后来,这个团体人数增加,并在《红色处女地》(1927年第2期)上发表了“山隘”的宣言,在宣言上签名的有六十位作家,其中包括普里什文、И.卡达耶夫、巴格里茨基、奥格尼约夫、H.杰缅季耶夫、卡拉瓦耶娃、马雷什金、阿尔塔乌津等人。宣言反对文学中的“缺乏想象的日常生活描写”,赞成保持“与俄国和世界的古典文学艺术技巧的继承性联系”

  “山隘”的美学纲领到二十年代末才最后形成。“山隘”的理论家戈尔鲍夫(在《寻找伽拉忒娅》一文中)和A.列日涅夫(在《代前言》一文中)发挥了沃隆斯基的著作《观察世界的艺术》中的某些思想,如关于创作活动是“取下外罩”的过程的思想,关于“直接”印象是艺术创作的基础的思想。他们提出了“真诚”和直觉主义的原则——创作的“莫扎特化”。使作家脱离当前迫切任务的唯心主义倾向和这个团体自成一统的渴求——所有这一切使得部分作家(巴格里茨基、普里什文、巴甫连柯等人)于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离开了“山隘”。

  与“山隘”关系最密切的是И.卡达耶夫、扎鲁金、巴尔苏科夫、斯列托夫。斯列托夫的中篇小说《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山隘”关于创作的“莫扎特化”的基本思想之一。被认为是“山隘”的纲领性作品,照A.列日涅夫的说法,反映了这个团体的“社会激情”的,是И.卡达耶夫的中篇小说《心》,尽管这位作家的创作要比“山隘”的美学原则更为宽广。

  二三十年代的批评界把“山隘”看作是与苏联文学敌对的组织,而没有考虑到“山隘”形成时文学和政治环境的复杂性,正是这种复杂性决定了这个团体的参加者创作上的矛盾性。“山隘”派的美学观点,反映了二十年代某些知识分子集团思想上的不坚定性。与此同时,这些观点又是对列夫派和构成派的“纯理性主义”的反拨。由于“山隘”遭到尖锐的批评(这种批评到三十年代初变得更为严厉)这个团体就开始瓦解,到一九三三年四月二十三日联共(布)中央《关于改组文艺团体》的决议发表后就不复存在了。

龚长捷 译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