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阶级斗争文献 -> 台湾自主工会运动史 1987-1989

第五章 改革的根源


· 5-1 改革的风潮:新劳工运动的出现
· 5-2 劳动基准
· 5-3 国民党的选举灾难
· 专题之五:挫败中的努力:华夏玻璃工厂
 


  纵观台湾的现代史,虽然在国民党的高压统治和严苛的戒严法之下,始终有工人自发性的抗争事件,这些事件包括反对低工资、资方背信、工厂关厂或者裁员。但是,直到1987年,工人行动爆发出来,才形成了劳方主导的自主工会与真正的劳工运动。
  1980年代中期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导致了民众对各方面改革的渴望和压力,也促作了工人的斗争发展成新的阶段的劳工运动。
  到了1980年代,国民党面临了日渐升高的政治合法性的危机。过去三十年的独立法统治是基于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台湾与中国大陆处于敌对的状态。动员勘乱的权力是立基于中国武力威胁的假定,而国民党的政治哲学则是把反攻大陆当作首要的工作反攻大陆。几十年没有军事冲突,中国政府也渐渐有了和解与开放的政策,国民党的立场看起来愈来愈荒谬。中国不断提倡两岸进行通邮和通航,恢愎经济关系和国共关于统一问题的谈判。但是,中国所得的响应是国民党元老派的顽固缄默和“三不”政策。不过,企业界和两岸离散的家庭却欢迎中国和台湾关系修好的建议。
  国民党最后在1987年解除了关于台湾人到中国大陆访问的禁令。有亲戚在中国的人可以经由香港转赴中国大陆。但是国民党还是拒绝任何形式的直接对话。在1988年,一位资深的国民党立法委员在北京与中国政府的领导人见面,结果被开除党籍。
  国民党政府的压迫作风包括了各种违反人权的作法,不过,这些压迫渐渐引起更大的国际注意。美国华人作家刘宜良(江南)被谋杀的案件使得台湾不明誉的人权记得更受国际间的注意。
  1940年代以后,成长的新一代,他们怀疑国民党统治作风的合理,或者根本上质疑国民党政权。国民党指控中国共产党实行专制,用一个党的系统摧毁所有反对势力,并把党延伸入人民生活的各方面,可是国民党似乎也没有什么差别。国民党领导人愈来愈难难说服人民,台湾事实上就代表“自由”中国。
  在外交上,台湾在1971年失去了联合国的正式地位,同时也拒绝和那些与中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建立邦交。很多人民觉得政府的顽固使他们更加孤立,使他们在国际社会中成了次等国民。到了1980年代中期国民党最后放弃了汉贼不两立的外交政策。在这之前,和台湾有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是非常少的。在动员勘乱时期的法令之下,台湾人民出国只限于办商务或政府公务,观光是被禁止的。虽然有钱人可以藐视这项规定,不过这个法令已经进一步缩减了个人的自由。在1980年代中期,政府进行了一些改革,这个法令才废除。
  台湾也处在经济的十字路口。台湾太过依赖某些出口市场,外国资本和廉价的劳动力。大量的贸易出超迫使台币升值,并造成了贸易磨擦。政府想使工业提升到高科技和资本密集的层次,但是又害怕变迁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不稳定。
  经济现代化一直前进,国民党不得合理化本身的结构和作风。政府必须吸收大量具有现代专对方法和管理经济技巧的技术官僚。
  随着台湾经济情况的改善,台湾人民针对各种议题正动员起来,并要求政治和社会的权利。一波波社会运动在岛内各地展开,小区为反污染而抗争,对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减少农产品进口起来抗争,消费者起来要求保护,弱势团体为反对歧视而抗争,学生要求学术自由,反核人士起来反对兴建核能电厂,甚至退伍的老兵恘为了退休金和到大陆探亲的权利而起来抗争。除此之外,工人恘为了改善劳动条件和成立自主工会的权利起来战斗。
  1940年代国民党的大屠杀以来,年轻和受较多教育的人口在台湾成长了。新生代已愿意起来争取自己的权利,在街头或政府机关前示威他不再怕露了脸会遭到报复。
  在政治层面方面,到了1980年代初期,蒋经国总统和1949年到台湾的大部份国大代表都老了,永不改选的问题更凸显需要一个民主体制的迫切性。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逐渐要求成立反对党的权利和发展真正的民主政治体制。
  面对这样的背景,老的国民党领导阶层分成二边,一边采取强硬立场,试图击退要求改革的强大压力,一边则开始小心谨慎地进行政治和经济改革。后来改革派占了优势。
  在1986年9月,民主进步党成立,这是近代台湾第一个公开的反对党。尽管民进党在技术上是不合法的,政府还是容忍它存在。到了十月,国民党中常会表决通常要解除戒严,包括解除在戒严令所禁止的罢工。戒严令的正式解除是在1987年7月15日。


5-1 改革的风潮:新劳工运动的出现


  “我们在社会上没有地位。就个人而言,我们只是工人。成立劳工的工会是要表示我们是台湾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就集体而言,我们可以和资本家站在平等的地位。如果资本家或政府不承认我们的报导,我们就必须行动。”
  在过去40年的经济发展期间,台湾已发展出了新工人阶级。在前工业的经济中,以数量和重要性来说,大部份工人都处于边陲的位置。很多任务人只是兼职,事实生活和家庭的认同是在农村,农忙时也会离开工作回到农村。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工人。当越来越多的人变成全职的、一辈子的工人时,对农村家园的认同也就减弱了。工人也渐渐了解到,脱离工厂回到农村无法改变生活,若要改变现况必须在工人的位置上斗争。
  台湾的发展相当快速,在一个世代的工作生活中,不能说工人阶级具有全面的认同和阶级意识,工人之中还是有人把祖先留下的乡村视为真正的“家”。但是,新一代的工人出现了,他们出生在都市,有较好的教育和较富裕的生活,他们期望有一份不错的薪水,也期望能依靠工作保障,退休金、年终奖金,而不态度块祖先留下来的农地。逐渐地,他们也愿意为这些权利起来抗争。


5-2 劳动基准


  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初期已有声浪要求政府拟定最低工作条件的法令来保护工人。但是,政府却一直犹豫,认为一旦有这样的法令,会吓走了投资人。这个国家持续发展,平均工资也在1980年代持续上升,政府才改变态度。当局觉得劳动基准法可以用来向投资者保证投的条件—因为,劳基法可以确定和稳定劳力成本和劳资关系,并提供一些法令架构来解决逐渐增多的劳资纠纷。
  经多年的准备和争辩之后,政府在1984年制定了“劳动基准法”。劳基法规定了最低工资、加班费、休假,资遣,退休金和关于雇佣关系的其它方面。但是,劳基法只适用于特定的行业。譬如,大部份的服务业都不包括在适用范围内。虽然这个法并不是很进步,至少它提供了工人一个焦点和法律上的支持,让工人能提出许多要求。
  很多首次出现的劳资纠纷在1986和1987年爆发,这些纠纷多半是工人要求雇主要遵守劳基法中有关最低劳动条件的规定。很多争议是集中在要求给付加班费—从1984年劳基法公布以来都未付的。这些积欠工人的加班费,很多公司光是欠一个工人就累积到了几万元。
  美国工会和美国企业界联合对台湾施压,要求更多的改革。有的压力是针对台湾的进口壁垒,或者是建立保护主义的关税壁垒来反抗台湾产品倾锁到美国,这些压力在美国的企业界迅速增加。台湾是美国关税优惠的最大受益者,关税优惠是譹特定的国家只付低的进口关税。这种贸易优惠,美国只给“友好的”的伙伴,所谓友好的贸易伙伴,必须符合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准备。因为进口的廉价货物或是工厂移到开发中国家,美国美国人面临严重的失对问题,因此工会大声疾呼贸易保护主义,也要求对美出口个的政府改善劳动权利,在1984年,若要享用美国的关税优惠,就必须改善国内的劳动水平与工会权利。
  美国劳动部和AFL-CIO的工会人士在1986年4月来台访问,代表团批评台湾单一的工会系统;禁止大的工作部门成立工会;禁止罢工;政府介入工会会费的收取;和工会的选举系统。这些代表们并威胁要把这些批评带到美国国会。
  台湾在外交上非常孤立,而且依据对美贸易以维持经济成长。因此,台湾政府对这些压力非常重视,美国的行动也增加改革的压力,改革的要求包括了劳动基准法和工会法。
  台湾的工运人士对于AFL-CIO向台湾的劳动改革施加的压力的背后动机,持着慎重的态度。劳支会的杂志“劳动者”,这样评论:“AFL-CIO是保守派和亲资方劳动团体的组织。为了迎合美国资本家的利益,他们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对台湾政府施加压力,要求放松对劳动的和解除对罢工的禁令。他们没有说出他们真正的目的,不过他们倒是间接地帮了我们的劳工运动。”
  古尚洁神是亚洲工会兄弟(BATU)在台的代表,态度温和,他说道:“来自美国工会的压力,纯粹出于政治的动机,而不是为台湾工人的真正利益。”


5-3 国民党的选举灾难


  “在光复大陆之前”,台湾的国民大会代表和立法委员是以增额的方式和名义选出。其中保留有工人团体候选人的席次。在1986年12月的选举中,二名国民党籍的工人团体候选人被民进党压倒性击败。这个结果使各界震惊。国民党籍的候选人分别是全国总工会和台湾省总工会的主,两人都是从基层利益上来的资深工会活动者。民进党的候选人则是藉藉无名不受瞩目的,也几乎不费什么心在竞选。
  在这次挫败之后,内政部召开了全国工会会议。全国总工会的代表令人惊讶地在会中大肆批评。他们表达了对选举失败的感受,认为这个挫败不是选民对个人的抗争,而是针对国民党政策的抗争。他们也提到,国民党的操纵是对全总自权性的最大威胁,把很多任务会降低成宣传和说明公司政策的管道。他们也抨击禁止公务员和其它工业成立工会的禁令。
  1986年和1987年初期发生了一连串劳资纠纷。大多数的原因是资遣费,积欠工资未付,工作时间超出或年终金的问题。一些少数和全总有密切联系的工会也站到了会员这边,抗争成功并得到了比较好的处理。
  刚成立的几个新的自主性工会在改善工作条件的抗争中胜利,向很多任务人展现了组织强大的工会是为权利抗争的最好办法。经由一些比较有名的自主工会的正面示范—取得了较好的工资、改善了工作条件—主席就散播开了。
  除了早期一些孤立的和英雄式的抗争案例之外,1987年开始的工人行动浪潮,确实标志了自主的劳工运动的开始和“自主工联”的形成。
  经过一年的斗争之后,到了1988年7月已经有超过100个以上的自主工会。在这些工会中,有些是新成立的,有些是成功地夺取了亲资方工会的领导权。虽然这些工会相较于为数约2000个的旧式工会,数量上仍占少数,不过,他们的力量和影响力却超出数量上的比例。
  这些新的工会中月很多是在大企业里,包括大的国营企业和运输业。
  选举的挫败加上美国要求更多劳动人权的压力,促使蒋经国总统提升劳动的主管当局的位阶,过去只是内政部底下的部门,现在提升到类似部的报导,叫做行政院劳工委员会。而工会法的修定也已排在立法院的议程上。
  这时候,政府也准备要解除戒严令,并用国家安全法来取代戒严法。政府想在新的立法中,继续禁止罢工,宣称台湾仍处于“动员勘乱时期”。但是,内部和外部的压力,特别是来自美国的压力,迫使罢工合法化。
  在戒严法废除之前,已有一些劳工企图要成立自主的工会。其中一个例子是新的的远东化职工会,该工会成立于1977年。其它成立工会的尝试,大多被摧毁,或是领导人被解雇或调职。譬如,在新埔的华夏玻璃工厂,1987年成立工会之前,已经有4次失败的经验。


专题之5 挫败中的努力:华夏玻璃工厂


  陈建佳在1988年3月5日被华夏玻璃工厂开除,这是在他前往新竹县政府拿成立工会的申请表格之后的第4天。工人相信,在陈建佳拿登记表格,当地政府就通知了工厂管理阶层。继陈被解雇之后,又有6个工人被开除。还不止是这样,公司控告这些工人诽谤,指控工人在宣传工会的传单上损害公司形象,上面写说工厂里有不合理的措施。
  公司否则组织工会是开除这些工人的理由;公司说,开除他们是因为他们侮辱上司。根据劳基法,工人若严重侮辱管理阶层可予以开除。但是,关于什么是「重大侮辱行为」并没有清楚的定义。这个案例中,工人被指责当面咒骂雇主。除了控告工人诽谤之外,公司方面还雇了外面的流氓去威胁工人—其中一个女工(她丈夫是工会组织者之一)被流氓警告说:「他们会杀了她丈夫」。
  陈建佳试图要在新竹找类似的工作,但是,这个事件被媒体大量报导后,其它的雇主不愿雇用他。他的家庭陷入愈来愈严重的经济困境。
  这是陈建佳和其它人第五度筹组工会。在解严前,已经尝试了4次会。然而,全都失败了,所有的领导人也都遭到开除。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