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谢山

谈苏联解体

谢山



  今年圣诞节,克里姆林宫降下红旗,戈尔巴乔夫黯然下台,这些都是以前已预期了的。八月的短命政变,加速了这一演变进程,但有些问题可深思:

  (一)从来的革命和反革命都需要「暴力」来变革原存在的社会制度,法国大革命和十月革命是这样,巴黎公社的被摧毁也是这样。但是存在了七十多年并一度成为超然大国的苏联,其解体时却既无硝烟气,也无血醒味,一切都在静悄悄中进行。假使这真如西方和东方所说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崩溃,那么,马克思主义的暴力学说就得修改了。但是如果它早已变了质,那么,「静悄悄的转变」便是可以理解的了。

  (二)有人认为这是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公开性、民主化、市场经济等带来的后果,戈氏是自作自受,此话似是而实非。戈氏并不是「忽发奇想」要搞「新思维」那一套,而是当时苏联政治经济都已陷入僵局,必须改弦更张,找出一条出路。戈氏的错误,就在于把问题看得简单化,以为在原有的体制内,自上而下修修补补也可奏效。在他之前,匈牙利卡达尔也搞过改革,当时在东欧也曽使人刮目相看。但在东欧剧变中,卡达尔仍被轰下台。由此可见,即使在局部虽可见效的小修小补,而不能触及根本制度的改革,最后只能如卡达尔──戈尔巴乔夫一样的下场。或是群众性的社会革命(不是政治革命),或是回到原来的资本主义道路(两条道路都是不平坦的),历史没有为不变动旧体制的改革提供发展的前途。

  (三)能否只改革经济,只图稳定发展而摒弃戈尔巴乔夫闯了大祸的民主化进程呢?这只是一种幻想,经济发展和市场化,不可避免要带来「异端」的意识形态,这就是通常认为要警惕的「和平演变」,然而这并不是来自帝国主义的一厢情愿,不是来自外界的宣传。存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正是本身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反对旧体制的思想意识。当旧的体制束缚经济发展时,这种反叛力量便会「突然」爆发出来。即使吸取苏联的教训,避免重踏覆辙,但只要深入改革,爆发的时间和方式可能不同,爆发得越迟,爆发的力量便会越大,那时将不是「静悄悄」的了,而后果将都是一样。

  (四)从一种社会模式转向另一种社会模式时,原有的统治层能否转变为新统治层中一分子呢?从公有制转私有制的过程中,原有的个别中小统治分子可能转为新的私有者,但大部分尤其是高层分子很难转变。所有制形式不同,占有手段有别。从苏联和东欧的变化约略可见,东德的克伦茨要在大资本家的扶持下就业,戈尔巴乔夫只有去讲学,他们不可能成为大资本家。


1991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