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郑超麟

我在狱中替郑超麟买书

徐坚

1999


说明〕本文刊载于《上海滩》1999年第3期。


  我和郑超麟先生不是同一代人,然而在七十年代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我却与郑先生相处了三年多时间,并由此窥见了不为人所知的历史一角。

  当时,我在上海市第二劳改管教队刑满就业。我们宿舍区突然划出一块地方,形成一个约100平方米左右的小院。里面是一排八间平房,每间房间独立进出,室内放置了双人木床、简易写字台、木椅、木书架。我们不由得暗自猜测:这是为什么人准备的?

  又过了些日子,我看见部队转业的黄维国队长经常从这个小院的大门进进出出。有一天,黄队长来到我工作的试验室,我问他:这小院里住的是什么人?为什么放双人床?他告诉我:“这几个人不属我们队编制,是上级交派‘托管’的。这几个老头子文化水平都很高,每人起码懂两门外语。他们的家属可能从市里来探望,所以才准备了双人床。对外名义叫‘草药小组’,每星期抽一天在医务室门口种点中草药,唉。说穿了还不是让他们活动活动、晒晒太阳。”黄队长还讲,他们的生活费比他的工资还高,最少每月60元,多的80元、100元。

  七十年代中期,我们正在为北京某项工程研制国内没有的新产品。我从市科技情报所查来的国外文献资料有多种文字,除了英文,还有日文、德文、法文,大家面对一份份文稿心急如焚。我忽然想到小院中那几位老先生,就斗胆请示黄队长。当黄队长弄清我的意图后,翻了翻一堆资料,说:“行,我先拿两份去和他们商量商量,为国家作贡献嘛。”

  过了两天,黄队长“嘭”的一脚把我工作室的门踢开:“看看,行不行?他们说许多专业术语没有工具书。这张纸上有书名,我也搞不清楚,你去替他们买买看。”黄队长是部队作风,雷厉风行。我取过译稿一看,除了专用名词以外,译文很通顺,心里非常高兴,马上答应去为他们买书。

  我花了一天时间,在外文书店和科技书店找书,把黄队长交给我的500元花得精光。回来的路上我心里有点发毛,不知这钱是公家的还是他们自己的。后来才知道,这些钱是他们自己的生活费。他们平时生活开支很节省,连茶也不喝,只喝白开水,但买起书来则毫不犹豫。这以后,我为他们买了许多次书,除了科技书,还买了很多社科书,尤其是原版经典著作。我很乐意为他们当书籍采购员,因为这些书对工作帮助太大了,同时,书店也是一个使人留连忘返的地方。我抱着成捆的书,闻着书籍散发出来的芳香,心中怡然自乐。

  由于翻译过程中有些技术问题要互相讨论,就由黄队长领着我去小院里和那几位先生见面。时间一长,去的次数多了,黄队长有时忙,我有事便可以直接进小院了。我知道了他们的身份是“老托”(托洛茨基派),他们也知道了我的身份。这样,交谈之间除了工作以外,偶尔也聊点别的,不太避嫌了。

  经常为我们翻译的有两位,一位是喻守一先生,一位就是郑超麟先生。喻先生光头,冬天穿一套公家发的黑色棉袄棉裤,而且是空心穿;他说不是没有内衣,而是为了锻炼身体。他每天用冷水揩身,尽管年近七旬,走起路来腰板挺直,讲话时湖北口音浓重且异常响亮。他主要译英、日文资料。郑先生高度近视,驼背驼得走路也直不起身来,这可能和长期蹲监狱有关。他主要译德文和法文资料。他们两位有时也互译互校并高声争论,每人手里举着一柄放大镜,对着复制质量较差的印刷体小字与模糊不清的插图,煞是认真。有时我加夜班,凌晨去食堂打饭,经过他们的小院后窗时,看到从木棚缝里总是透出缕缕灯光——他们深夜仍在孜孜不倦地苦读。

  有一次,谈完工作后,我悄悄地问郑先生:“托派”到底是什么意思?你们是否犯罪?判了刑没有?郑先生对我笑笑,用他的福建口音说:“你问问他。”说着,用手指了指喻先生。喻先生也笑了。过了好半天,喻先生说:“不客气地说,你没学过或者没认真学过苏联共产党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其次,你在一个不适当的时间和地点提出了不适当的问题。”我怔怔地听着,不知该怎样回答才好。就从那一刻起,我下决心要在业余时间努力学习共产党历史。

  到了1979年,我们的产品已成批生产,样品还送往全国科学大会展览,填补了国家空白,后来还得了奖。我个人也加了当时所谓1/8工资。然而正在这时,有一天,小院里却人去屋空。

  1982年,我离开了生活20多年的环境后,终于打听到郑先生他们已搬到了普陀区石泉新村。我立即跑去找他们,只见他们有的住二楼,有的住三楼。郑先生分到了一套两间房。

  “你怎么跑来了?”他们看见我很兴奋。这时郑先生已挂名市政协委员,喻先生挂名普陀区政协委员。我告诉他们,我已获平反离队,对他们当年为帮助产品开发翻译了那么多专刊文献表示感谢。

  这次见面,我们谈了整整一个下午。他们精神状态都很好。他们在监狱里几乎度过了大半生。作为知识分子,他们在狱中从事了各种翻译活动,除了为我们译技术资料外,还为有关方面译了大量文稿。至于我向他们提出的问题,后来我在《郑超麟回忆录》、《从苏联归来》、《俄国革命史》、《怀旧集》等郑氏著译中已经逐渐找到了答案。



感谢 先知在1917 收集、录入及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