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郑超麟

从凡尔塞到洛迦诺

郑超麟

(1926年2月28日)


  刊载于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季刊,1926年3月25日第3号,第49-59页,署名:超麟。


(一)


  在这所谓资本主义暂时稳定的时期里,最近一年来国际政治上最重大的一件事,便是去年10月之英、法、德、比、意、波、捷的洛迦诺会议。洛迦诺会议不仅是最近一年国际政治上一件重大的事,而且也是1914年-1918年帝国主义大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间关系的一大变化。凡尔塞会议下的国际关系,经过6年余国际经济、政治之进展,遂潜移默化,而终于形成目今之洛迦诺会议下的国际关系。换一句话说,即现在的国际关系已经不是帝国主义战争告终、《凡尔塞和约》签字时的国际关系了。当帝国主义战争告终、《凡尔塞和约》签字之时,是战胜的国家英、法、意、日等宰割战败国家德、奥、土等的局面。当时,法国乘战胜之余威,俨然有支配全欧陆之势。如今,形势已经大变了——一方面,德国以平等资格与英、法、意诸国折冲尊俎之间,且加入国际联盟为一会员;它方面,法国财政日陷于破产地位,隐然隶属于美国的财政资本,而战中获利及战后发展的美国财政资本的势力又日加增长,英、美财政资本联合起来,造成经济上、政治上统治全资本主义世界的局面。洛迦诺会议结果便是这局面之事实的造成。

  世界革命的进展是与帝国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息息相关的。从事于世界革命,决不能忽略了国际政治的研究。而当这所谓资本主义暂时稳定的时期中,各国既无直接的革命状况,则于此时研究帝国主义国家间相互的关系及其势力的消长,尤其是我们切实的责任。何况在洛迦诺会议这一重大事件下,我们尤应该明白其意义及其趋向。但这一会议乃是战后凡尔赛会议以来,帝国主义国家势力消长之一新的形势,所以要明白这一会议的意义及其趋向,便非研究从凡尔塞会议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间关系变化过程中几个大阶段及促成其变化的主要原动力不可。故我们应该从凡尔塞会议说起,再叙述洛迦诺会议的经过及其主要结果并说明其意义,然后对于现在的国际政治才能有正确的明白。

(二)


  德国的改良派社会党人、德国的社会民主党,于洛迦诺会议闭幕之日,雀跃欢呼庆贺这次会议的成功,以为从此世界将没有战争,而人类的永久和平时期开始了。他们的报纸祝贺说:“旧的协约国消灭了,而被新的英、法、德的联合起来所代替。”事实上,绝不是这样。不错,协约国消灭了,但并非消灭于洛迦诺会议,而早于凡尔塞会议中便种下消灭之根。

  到了凡尔寨会议,协约国存在之主要任务便已经尽过了。实际上,为什么有协终国的组织呢?协约国乃是英、法、俄等为扑灭德国帝国主义的一种结合。德国帝国主义已被扑灭之后,于是协约国的主要作用即便消失,这时所剩下来的任务只是怎样去分脏。凡尔塞会议就是协约国的分脏会议,而赃物份量之分配,则视当时各帝国主义国家势力的比较如何。

  当时。虽然靠着美国的出兵协约国才能战败德国,但德国失败之后,美国帝国主义的威势影响于凡尔塞会议的决定是很小的:美国的军事势力那时已失其作用,而当这共同作战刚得胜利之后,美国亦不便即刻以严厉的债主资格向“同盟者”讨账,如此,英、法等最近或将来受美国的物质帮助是靠得住的。所以,在凡尔塞会议上,我们只看见英国帝国主义和法国帝国主义的严重冲突。照《凡尔塞和约》的规定,亡国的波兰恢复起来,法国的疆界向东展长至莱茵河左岸。此时法国的军事势力统治欧洲的范围已大过于拿破仑最盛时期;因为波兰实际上已成了法国的附庸,而其邻近诸国捷克斯拉夫、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也就法国的轨范了。法国利用波兰和罗马尼亚对付苏维埃俄罗斯,利用南斯拉夫牵制意大利,同时又利用波兰和捷克斯拉夫胁迫德国履行《凡尔塞和约》。英国呢,它拒绝了和会中各国航海自由的要求,仍得保持其海上霸权,苏伊士运河、亚丁湾、新加坡岛等仍在其掌握之中;它在地中海和印度洋的权威是仍旧完好无缺的,它在太平洋也占很大的权力,它在大西洋的霸权也由许多舰队保持着;他在近东的势力也是增高了,土耳其、亚拉伯、美索不达美亚都增加了英国的势力,叙利亚虽然归于法国,但法国创痕未复,是不能利用叙利亚的战术地位以危害于苏伊士运河之运输的。总而言之,法国实际上建设了欧陆霸权的基础,而英国则分得近东和海上的霸权。但战争胜利品这样分配,并不能使一切强盗国家都能满意的,尤以对德问题为甚。英、法两国都把战败的德国看作是应得的赃物,但这两国的目的是不同的,因此所拟的办法便自然不同。

  英国的主要目的是消灭德国的海上势力,减少德国的工业竞争力和铲除德国在殖民地的力量。法国的目的则在完全解除德国的武装,使德国万不能准备未来的复仇战争。所以法国尽力去割据菜茵河流域诸省,规定莱茵河为德国西境的边界,而波兰的边界亦被规定,使波兰与德国日处于仇敌的状态。法国的福煦元帅且拟好了建立一菜茵缓冲国的计划:此缓冲国在法国帝国主义手中可以支配鲁尔区域,一旦有事又可在德国领土内作战。这样恰好是英国帝国主义所反对的,英国帝国主义极力反对福煦元帅的计划,而其反对的理由则借口于“和平主义”。此种论调得着威尔逊主张和疲倦的舆论之同情,以为这样的割据,将引起几百万德国人的愤怒,而种下新战争之根。我们明白英国反对福煦元帅的计划绝不是为什么和平主义,我们看见英国并不抗议法国割据阿尔萨斯、格林,也不抗议法国兼并沙尔煤炭区域,就可以知道了。英国只是反对莱茵归于法国之后,德国将完全受法国所支配,如此,则法国获得全欧的霸权,占有巨大财富的经济,将危害于英国本身的安全。

  在凡尔塞会议席上,英国和法国这样斗争的形势,结果并未曾得着完满的解决。克列孟梭虽然经英、美的压迫,不得不放弃福煦元帅的计划,但他要求与英、美订一个《保安条约》,迫英、美于未来德国反攻时以武装帮助法国。他又声明:如果德国不履行《凡尔塞和约》的规定,则法国保留有实行福煦元帅计划的权利。

  以上便是凡尔塞会议时,协约国中最重要的二个国家——英、法——之间的关系,其它诸国间的冲突,则我们可以用不着说了。

  自此以后直至现在,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关系已起了几次的变化。《凡尔塞和约》,即是说战争告终时国际关系之反映,已经不适应于和会后的国际关系了。《凡尔塞和约》即开始入于“取消”的过程。而每次国际关系的变化,亦即适应于取消凡尔塞和约之过程的一个阶段。从凡尔塞到洛迦诺,国际关系变化有几个主要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乃是美国干涉欧洲政治和法国的财政危机,而每次国际关系的变化又各以对德问题为其枢纽。

  从凡尔塞到洛迦诺,国际关系的变化大约可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一)从凡尔塞会议(1919年);到鲁尔之占据(1923年);(二)从鲁尔之占据到伦敦会议的《道威斯计划》;(1924年);(三)从《道威斯计划》到洛迦诸会议(1925年)。

  第一时期,国际关系变化的枢纽是赔偿问题。协约国没收了德国舰队及其在外国投资的全部,取去了83%的铁和15%的农产品,此外又加以繁重的经济负担。在凡尔塞会议时已经决定德国须赔偿法、比战时的损失并出金赡养战中的残废者,但那时尚未决定德国须赔偿若干数目。到了1920年11月,法国才宣布德国须购偿总数218.000.000.000金马克。设估计法国全国一切财富的总和为250.000.000.000金马克,则所拟德国赔偿的总数恰将与法国全国财富相等,于此可见帝国主义之惨无人道的残酷,欲陷战败国家于万劫不得翻身的地步了。最后,1921年5月协约国伦敦会议才正式决定德国须赔偿132.000.000.000金马克,但此数目,德国仍是无能力拿出来的。其结果,这样的赔偿问题,自然永无解决的一日。此决议出来之后不数月,德国即凑出1.000.000.000金马克为赔偿费,但即刻德国马克便开始跌价,而德国经济便开始破产。德国经济之破产不仅影响德国本身,而且影响到向它索取赔偿的协约国。最初感觉德国经济破产影响的便是英国。当1922年1月协约国在开痕开会时,路易·乔治即指明德国是英国最重要的商品购买者之一,英国是不容德国破产的;德国破产,全世界经济都要受极大打击。法国对于国外贸易关系较英国为轻,因法国自己有多量的农产品及原料,而法国所注意的乃在领土安全的保证。英国愿意保证法国领土安全至10年为期,但须法国宣布愿意修改《凡尔塞和约》的经济决议。路易·乔治这种提议在开痕被法国拒绝了。但于此可见凡尔塞会议之后,英、法利害的冲突更趋紧张。然而它方面,法国虽然拒绝英国的提议,但德国仍然不能按期如数交出应付的赔偿费,于是结果法国出兵占据德国之最富的产业区——鲁尔。在这时期中,《凡尔塞和约》的签字者居然自己提出修改和约的主张,而法国亦曲解和约之规定,竟然进兵占据德国的土地了。《凡尔塞和约》的取消遂经过其第一时期的过程。

  第二时期,国际关系变化的枢纽是恢复德国破产之经济的问题。鲁尔占据前后,1922年和1923年,为英、法冲突最高的时期。法国占据了鲁尔,实际上既损耗了许多国币而一无所得,而德国方面的经济愈陷于破产!马克价格为空前的跌落,造成一般人民的贫困,结果发生1923年10月震动全世界之德国无产阶级革命风潮。虽因国外资产阶级的协助及国内社会民主党的背叛,德国无产阶级革命未能成功,然而此次风潮已给鲁尔的占据者法国帝国主义以严重考虑其政策的机会。同时,法国内部突发财政恐慌,不得不求助于美国的财政资本。有这二种动力:德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恐吓和法国内部的财政恐慌,所以法国占据鲁尔之后许久,不仅不能实行福煦元帅的计划,并且把赔偿问题的解决权让给了美国的财政资本。道威斯计划便从此实行起来。

  美国聚集了全世界现金之过半数于纽约银行的钱库之内,它有多量的资本投放于欧洲(据1922年的统计,协约国欠美国的债务共有10.150.300.000美金的资本和1.172.200.000美金的利息;现在自然更多,不待说了),它又有多量自由资本必须输出国外。为保证其已输出的资本之安全计,为输出其国内的资本计,美国都非维持欧洲的安全、和平不可。而德国恰是最好的投资处,又是最受无产阶级革命恐吓的国家,所以美国于1923年复带了确定的经济纲领重新出现于欧洲的政治舞台,干涉协约国对德的政策,即是说以财政政策制服疯狂的法国帝国主义,使之交出赔偿问题的解决权于美国的财政资本。法国在伦敦会议接受了专家委员会的计划,于是美国财政资本便支配了欧洲特别是德、法两国了。在这时期中,《凡尔塞和约》之为英、法共同行动的作用,到此已经消失了。剥削榨取德国之权,实际上已属于美国的财政资本。《凡尔塞和约》的取消遂经过其第二时期的过程。

(三)


  如今,从道威斯计划到洛迦诺会议,《凡尔塞和约》之取消遂经过其第三时期的过程。

  在这时期中,国际关系已非昔日《凡尔塞和约》初签订时的国际关系了。法国帝国主义咄咄迫人的气焰已折服于美国的财政资本之前。旧时虎视欧陆霸权的法国帝国主义,现在竟然真实提出自己的安全问题,深深感觉自己孤立的危险了。《保安条约》谈判遂从此开始。《保安条约》谈判时期的枢纽就是得势的美国财政资本与英国联合怎样去支配那经济恢复后的德国政治势力之问题。我们只要研究《保安条约》谈判的历史,便可以明白这个局势。

  《保安条约》谈判的起源,远在1924年。当道威斯计划实施以后,美国财政资本既然得势,法国帝国主义已不能视战败的德国为自己的战利品,由自己意志去宰割。于是便发生孤立危险的感觉。当时赫里欧欲乘英国工党政府在权机会,根据日内瓦的和平议定书与英国缔结一纯然利于法国的《保安条约》。不幸,此条约正在进行中,工党政府便已下台,继起的保守党政府竟拒绝通过日内瓦的议定书,而另进行英、法、德三国的《保安条约》之谈判,怂恿德国提出《保安条约》问题。这谈判的结果便是洛迦诺会议。

  所以在外交记录上,《保安条约》谈判之开始只能算在1925年1月的下旬,当德国提出《保安条约》的第一个计划的时候。这个时候有两件事实是与《保安条约》谈判之动机有密切关系的。第一件事实是:协约国以德国不能履行解除军备之约定为借口,拒绝撤退《凡尔塞和约》规定之1925年1月10日应撤退的柯罗尼区域的驻军。第二件事实是:法、德商约谈判此时更陷于停顿状态。法、德商约谈判开始于1924年10月1日,在商业政治自由的基础上进行,这种自由,依《凡尔塞和约》的规定,也是德国应于1925年1月10日取得的。这二件事实固然不能便看做是德国提出《保安条约》问题的根本动机,但与此问题确有密切的关系。

  《保安条约》谈判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从这谈判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其内容经过了四次的变化。

  最初是法国的草案。法国本只欲签订一英、法、比三国的《保安条约》,保证德、法和德、比边界的安全,即一旦德国侵犯了法、比两国的边界,英国应该立刻以武力帮助法、比两国。这样规定,英国便突然加重了军事政治的责任,而英国的外交亦为此条约所束缚,无其它活动的余地了。它方面,法国财政的地位日趋恶劣,不能以偿还英国债务为拉拢英国的交换品,而且此种条约亦不利于英国的殖民地,引起了议会的反对。所以法国的草案不能取得英国之赞同,终至于搁浅。

  其次是德国的提议,可以说是英、德的提议,因为有驻德英使亚伯伦爵士的活动,才有1925年1月德国的保安条约谈判之请求,即使不是英国指使,至少也是经过英国同意的。德国的提议之要点有二:一、保证菜菌流域现在的边界,各关系国要共同负起这种保证的责任;二、签约国家应根据《凡尔塞和约》第42条和43条,保证莱茵流域撤兵的执行。德国的草案显然包含三种意义:一、双方保证菜茵流域的边界,德国自然也参加在内;二、撤退菜茵河边界驻军,因此法国便不能再利用这区城为对德的军事压迫;三、德国提起了波兰和捷克斯拉夫两国。德国欲与其邻国各订立一仲裁条约。当时德国并无一字提及国际联盟及其与此仲裁条约的关系,仅仅在几个月之后,才开始谈起国际联盟。德国1月的提议经过英国政府考虑之后,才于3月4日由驻各国德国公使正式提交伦敦、巴黎、布鲁塞尔的政府。

  再其次是英、法意见交换后的英、法协议,接到德国正式提案后,法、德政府的答案去德国的主张尚远。3月至6月之间,英、法两国交换意见,其中心大致是以下的三个问题:一、撤退柯罗尼驻军及与此有关之解除德国武装问题;二、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及其加入的条件问题;三、保安条约本身的形式和内容问题。对这三个问题,英、法的观点相差甚远,到了6月初旬,才有一新的转机。6月10日英国首相鲍德温即在议会宣言,英、法对这问题的意见已经一致了,且说意大利和比利时也同意。这个一致的意见由哈华士通信社发表出来,大意是:德国西境经《凡尔塞和约》规定的边界,若被德国侵犯时,英国将以其一切陆、海、空军事势力帮助法、比两国;说到德国东境边界,则英国仍声明遵守《凡尔塞和约》的决议,波兰和捷克斯拉夫有国际联盟为之保护;法国的东方同盟国——波、捷——若受侵犯,则法国有权利用不驻兵的菜茵区域为军事行动地,以援助其同盟国;德国实行加入国际联盟,仅仅在适合于上述条件之《保安条约》经过德国签字之后。

  6月16日,法国政府又将协约国这种一致的意见做一通牒答复德国。这通牒共分七部分,大意是:第一部分,声明要实现《保安条约》非德国按照1925年3月13日规定之条件加入国际联盟不可;第二部分,声明任何条约都不能改变或修正《凡尔塞和约》的规定;第三部分,声明法国以为无重申《凡尔塞和约》所规定的责任之价值;第四部分,声明德国与法、比两国各须立一仲裁条约,此条约又须经英国的保证;第五部分,声明德国须与波兰和捷克斯拉夫各立一仲裁条约(但未声明须经英国保证,因英、法交换意见中,英国不肯允许法国此种要求);第六部分,声明任何条约都不能妨害国际联盟会员的权利和义务;第七部分,声明一切条约同时发生效力,且附言如果美国愿意参加签订此条约,则法国必竭诚欢迎之。此通牒与德国意见尚未接近,故又经变化,才得成功召集洛迦诺会议。

  最后是洛迦诺会议召集前共同的意见,法国6月16日给德国的通牒,即根据协约国一致的意见做成的,但此所谓一致的意见,其中实包含许多笼统不明之点,以致引起英、法、德各国报纸各不相同甚至极端相反的解释。最明显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德国东境边界的问题。我们知道英国显然拒绝法国请求对于波、捷两国边界的保证。假设德国不遵守《仲裁条约》,因而与波兰或与捷克斯拉夫作战,那时将怎样办呢?那时英国只能以一简单的国际联盟会员的资格予以帮助,而不能如对法、比被侵犯时的帮助;法国则能利用不驻军之菜茵区域为军事行动地,以援助波兰或捷克斯拉夫。这里便是最笼统不明之一点。究竟法国能完全自由利用这区域吗?抑或仍在国际联盟条约限制之下?关于这一点,各关系国报纸的解释各不相同。法国报纸自然说这个权利是绝对的;英国报纸则承认法国这种权利是有限制的;而德国报纸则竭力引证英国要人的言论,来证明法国并没有出兵经过德境的权利。从这一点可以看见,所谓协约国一致的意见之下,各国的意见尚未曾接近的。所以德国政府接到法国的通牒之后,于7月20日作成一复文,由驻法德使递交法国政府。这复文的大意说:德国相信《保安条约》成立之后,《凡尔塞和约》关于军事占领问题之条款,必将有变更;协约国劝德国与邻邦结《仲裁条约》,但究竟德国是否应负扰乱和平的责任呢?至于德国加入国际联盟一事,这本是德国所愿意的,但《国际联盟会章》第16条之规定对于德国甚为不利,必须修改后,德国才有加入之可能。德国此种复文送达之后,已经“一致”的英、法意见又起“分歧”。最重要的二点:一、假使德国侵犯莱茵区域的边界时,法国主张立即采取军事行动,而英国则主张先提出于国际联盟,为和平的解决;二、法国欲德国与波、捷两国各立《仲裁条约》,而自己隐然为其保证人,此点为德国所反对,而英国亦站在德国的一边。因此分歧,白里安乃于8月10日亲至伦敦与张伯伦谈判,结果双方都有让步,遂构定英、法之协议,此协议成,法国再做一通牒答复德国。这通牒最后且声言,法国和协约国政府一致希望,根据此通牒所定原则,与德国政府为直接的会商,来签订《保安条约》。同时,法国并发邀请书致德国外交总长斯特莱斯曼,请其参加《保安条约》会议。从此,有名的洛迦诺会议便开靠了。

(四)


  洛迦诺会议先后经过共12日,自1925年10月5日起至16日止。参加会议之代表,为英国之张伯伦,法国之白里安,比利时之王德威尔,德国之路德博士和斯特莱斯曼,意大利之墨索里尼,波兰之斯根斯基,捷克斯拉夫之俾尼斯。会议结果成立的条约,除严守秘密至今尚未为局外人知道之外,其已正式公布的条约有八:(一)议定书;(二)英、法、德、比、意五国总约; (三)德、比《仲裁条约》;(四)德、法《仲裁条约》;(五)德、波《仲裁条约》;(六)德、捷《仲裁条约》;(七)《法波条约》; (八)《法捷条约》。这些条约缔结之后,到了12月1日才在伦敦由各国代表正式签字。这些条约系根据9月2日伦敦各国法律专家会议所拟就之草约为基础的,专家会议之草约又是根据于最后之英法协议。这些条约的重要内容可分成几点来说。关于西境的,英、意两国为德国与法、比三国间条约的保证人,如果德国侵犯法、比两国,则英、意帮助法、比,如果法、比两国侵犯德国,则英、意帮助德国。此种规定已非法国的初意,因法国原只欲英国为法、比的同盟者,如今则一旦有事,英国有变成德国的同盟者攻击法、比两国之可能。关于东境方面,则英国不愿为《德波条约》与《德捷条约》的保证人,而一旦有事,法国亦不能不问国际之决定而自由行动。至关于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则是无条件的,即是说《国际联盟会章》第16条不能因德国要求而加修改(按:这条会章言明,国际联盟会员若被侵犯时,则其它会员须供给相当军备,并允许其它会员军队通过其国境以援救此被侵犯的国家,德国曾经以自己系解除武装之国,不能适用此规定为理由而请求修改此条会章,以为加入国际联盟之条件)。

  结束一年来《保安条约》谈判之洛迦诺会议签订的这些条约,究竟有什么意义呢?这首先应该研究促成各国签订这些条约之根本的动力,然后我们才能明白其真实的意义。这就是说,我们应该研究洛迦诺会议开幕之际,国际势力之比较和签约各国之状况及其当前的问题。

  洛迦诺会议开落之际的国际关系已经不是凡尔塞会议的国际关系了,而且也不是《道威斯计划》时的国际关系了。上面已经说过,美国帝国主义的势力在凡尔塞会议时影响于和会决议是很少的;当时苏维埃共和国正处在内乱、饥荒、岌岌可危的状态,不能影响于这些强盗国家分脏的决议;当时殖民地民族正沉迷于资产阶级德谟克拉西的幻想和威尔逊的所谓“民族自决”口号,尚无积极的反帝国主义运动和明确的民族革命思想。现在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首先,我们看见美国帝国主义的势力日益增长,到如今变成了全资本主义国家的唯一的主人翁、强有力者。先从经济方面来说,现在的世界经济状况之一特征,便是流动资本之缺乏。欧洲固定资本在战时的损失,到了战后,则以强烈集中生产为弥缝。所以,战后生产机关的生产力高出于战前,但除开美国之外,全世界都缺乏流动资本。战后,世界的流动资本逐为美国一国所垄断。美国有这地位,所以握得全世界经济上和政治上的优先权。即以战时损失最少的英国而论,英国禁止借款给外国;其它各国则群向美国资本家借款。美国遂成为各国财政总长、银行经理、托拉斯主人等的朝拜圣地。纽约银行库中聚集了全世界过半数的金子,美国资本渴欲输出其剩余资本于外国,一方面既可减轻国内的资本膨胀病,它方面又可增加各国的购买力,以提高本国的工业。所以美国在经济上独步一世,无一别个国家能够与之竞争的。美国政治上的势力自然便因此增长起来,因为各国财政上既须仰美国的鼻息,政治上自然不能不唯美国之马首是瞻了。即以英国来说,英国在工业上、商业上、信托上都受美国竞争的打击,即在海上霸权方面,几世纪独霸海上的英国,到了华盛顿会议时就不得不依“5:5:3”的规定,与美国处同等地位。最近,英国的殖民地尤将渐次受美国势力所支配——其它各国附属于美国的地位也就可推想而知了。美国帝国主义势力的增长便是《洛迦诺条约》之一大原动力。美国因为已经有多量的资本投放在欧洲特别是在德国,而且将输出更多的资本到欧洲来,因为要保障这些资本的安全,自然非欧洲“安全”不可,所以便促成这一《保安条约》的成立。

  其次,我们看见苏维埃共和国势力的增长为世界革命运动之中心及殖民地民族运动之崛起,有明确的民族自觉,危害于帝国主义统治,特别是危害于大英帝国。凡尔塞会议之后两年,苏俄逐渐铲平了内乱、饥荒,新经济政策之实施,使苏俄经济恢复起来,因而外交上着着取得胜利,除美国外,取得世界各国正式承认。现在,1亿3千5百万的居民,居住占世界1/6土地,而又有丰富的天产品,这样的苏俄在世界上的重要,是不弱于美国的;加以各国无产阶级的赞助和殖民地民族的同情,苏俄的政治势力自然为帝国主义国家共同畏惧的。特别以英国帝国主义为甚。大英帝国的基础建筑在其殖民地上面,受苏俄影响而勃发的殖民地民族运动,如最近中国之五卅运动,便首先危害于大英帝国。苏俄及殖民地民族运动势力的增长,又是《洛迦诺条约》之一大原动力。为要扑灭苏俄势力及镇压殖民地民族运动,帝国主义自然先要注意内部的“安全”,尤其是英国帝国主义要调解德、法等国中间的冲突以一致对俄,所以便促成这一《保安条约》的成立。

  此外,协约国内部及其与德国等的关系也有很大的更变了。

  英国的经济基础,因美国势力的增长和殖民地民族运动的勃兴,已经动摇起来。潜水艇和航空队的发展,使英国的海上势力减少了意义,为要保持其在国际上的势力,英国知道是无能与美国竞争的,所以只好与美国妥协而一心一意向苏俄进攻,并与法国争欧陆的霸权。这次洛迦诺会议,可以说是英国发动的。英国进行《保安条约》有三个主要的目的:第一,可以打断了德国重工业与法国妥协的倾向;第二,可以离间德、俄的关系,利用德国为反苏俄的一个工具;第三,可以削弱法国的势力。

  法国财政日益破产,不仅使福煦元帅的计划没有实现的可能,而且使法国经济、政治生活都受美国财政资本所支配。《道威斯计划》之实施已经是法国对美国财政资本之投降行为,德国经济救活后,尤使法国感觉自己在欧陆的孤立地位,所以急欲取得英国对菜茵边境之保证。此种愿望,法国从凡尔塞会议起就已经有了,财政破产愈速,则实现此愿望亦愈迫切;但法国同时亦愿其东方同盟国波兰和捷克斯拉夫边境也得有同样的保证,所以其最初提出之计划便极注意于东境的问题。

  德国怎样呢?德国原来的外交政策是利用英国和法国的冲突,而从中取利。法国单独占据鲁尔分明是英、法冲突之反映;当时驻德英使亚伯伦爵士即示意于古诺,谓:如果法国占据鲁尔,则英国可以帮助德国。结果,英国因为分明看见法国占据鲁尔必不会得着多大利益,就放任法国做去,只由克尔松口头上的攻击法国,而不实行帮助德国。随后,鲁尔冒险失败,法国无所得,反加紧财政的恐慌,终致屈服于美国财政资本。此时,苏俄的国际地位已经增高,英、俄利益冲突日益明显,苏俄外交上占一重要位置。所以德国的外交政策开始更变。即由利用英、法冲突的政策,改变为利用英、俄冲突的政策。德国一方面求英国为其西境边界的保证者,它方面又自以为列强反苏联的工具之资格向英国示好,希望交换得一点好处,所以加入国际联盟,表示不再与苏俄接近合作。德国希望英、美的帮助是很急迫的。《道威斯计划》实施之后,德国的经济完全须仰给美国财政资本的维持。当马克跌价时,工业的设施、机器的购置都是趁便宜咄嗟立办的,所以不适合于任何计划,因此这时的资本要求更加迫切。资本既难于借得,一部分工厂遂破产了,譬如著名的司丁纳公司之破产便是一例。所以此时要改造那马克跌价间混乱了的工业组织,非借外资不可,而外资又必须向英、美想法。有这需要,所以德国才决然签订了《保安条约》。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已经明白洛迦诺会议的根本意义了。无论《洛迦诺条约》中怎样郑重声明不妨害《凡尔塞和约》,但实际上,《凡尔塞和约》到此又经过其“取消”之一过程。现在已经不是协约国自由支配莱茵区域的边界,而是英、法、德三国共同处理的形式了。《凡尔塞和约》之为英法胜利这一点完全消失。

  《洛迦诺条约》的意义归结起来有以下重要的五点:

  (一)美国财政资本的胜利。美国虽然未曾参加此会议,但此会议背后有美国的指挥,这是明眼人所能看得到的。美国向来不屑参加欧洲的会议,一切会议,只派一个“观察者”去“观察”便够了。此次洛迦诺会议也是这样。我们说过美国极需要欧洲的“安全”,以保障其在欧投资的安全。现在这种“安全”果然得到了,即是说美国的计划实现了,美国得着胜利了。

  (二)英国联合资本主义国家进攻苏俄之企图。苏俄存在,资本主义世界根本即起了危险,尤以英国帝国主义直接受此危险之恐吓。1925年夏天英国几乎与苏俄绝交,几乎向苏俄宣战,所以不能实现之故,乃因英国尚不能联合起资本主义国家向苏俄进攻。现在这种局势勉强造成了。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即表明一旦战事发生,德国至少要遵守第16条会章,假道于英、法等国,运兵向苏俄进攻。

  (三)德国失去了独立的地位。德国经过《道威斯计划》实施后,经济上的独立已经消失。到了现在加入国际联盟以后,因为《会章》第16条的规定,一旦有事德国须允许别国军队通过其国境,实际上即成了英国进攻苏俄的工具,实际上政治上的独立也就消失了,完全成了国际联盟的附庸,即完全成了英国的附庸。

  (四)法国的活动受限制。法国现在是欧洲军事上最强有力的国家,在这一点英国是不能与之竞争的,只好从财政上制服之。为这缘故,英国虽然在世界范围上与美国冲突甚烈,然对于欧洲政治则与美国妥协,借美国财政资本势力制服法国。法国迫得签订了《洛迦诺条约》。从此,法国对德的军事行动没有从前那样自由,法、波和法、捷的同盟也失却了一部分的意义。

  (五)协约国解散了。社会民主党报纸高呼“旧协约国解体了!”这是不错的。协约国成立之主要任务本在扑灭德国帝国主义。战后德国帝国主义已经扑灭了,那时则只剩下分脏问题。现在战败国的德国既然加入了《凡尔塞条约》所产生的国际联盟,与战胜国的英、法等分庭抗礼,于是协约国连分脏的任务也没有了,边境问题,德国也有了参加解决的权利。从此协约国实际上便不存在了。英国脱离了协约国的束缚之后,因为在国际联盟中取得了独裁的地位,又因为当了欧洲政治和美国资本的中间人,遂成了唯一的欧洲霸王。欧洲所需要的是流动资本,美国则有剩余的资本,但美国输出资本于欧洲,向来大半是经过英国政府银行家之手的。所谓英、美资本的联合只是这个意义。

(五)


  以上便是洛迦诺会议之重要的意义。此会议自然还有其它的意义。譬如帝国主义的外交议定一致地准备压迫各国的共产党人,准备向殖民地民族进攻。我们不要忘记,除正式公布之外,洛迦诺会议席上各国还签订了许多秘密条约未曾公布。犹忆中国五卅运动初起时,法国报纸则向英国做一买卖,声明如果英国帮助法国在莱茵区域的行动,则法国可放任英国在中国的行动。由这一点,我们更可明白洛迦诺会议尚不止上述之重要意义了。

  帝国主义的“舆论”和社会民主党的舆论,都把洛迦诺会议看作是和平主义之胜利,仿佛以为从此不会有战争了。这些完全是自欺又欺骗民众的话。我们从国际关系变迁的概况和洛迦诺会议时各国的情形以及所订条约的内容分析看来,很明显看出,此次会议只是资本主义世界内部不可调解之矛盾的新的处理,同时又是帝国主义世界大战之新的准备,创立反苏俄的帝国主义联合的一种企图。这不但是我们观察的结论,而且一部分资产阶级和新闻记者也是这样说了。英国一家有名的杂志,而且和外交界素有往来的——Bound Table——就是代表这个意见,我们现在即引用这杂志的一段话以为本文的结束:

“我们不应该相信,以为借助于新的保安条约便可在欧洲建立一长时期的均势。无论任何外交公文,任何议定书,任何保安条约,都不能变更本就摇动的事物为一件稳固的事物。有许多复杂的常变的欧洲问题已经变成了危险问题,在最近的将来能够引导我们到暴烈的冲突。”


—九二六,二,二十八




  重要参考材料

  La Liquidation de la Paix de Versailles——Radek.
  La Pacte de Garantie——Radek.
  Les pourparlers de la Pacte de Garantie——Steine.
  La conferance de Locano——Varga.
  Le mouvement ouvrier et la Situation Internationale——Zinoviev.
  Quelques Editoriales de “Pravda”.
  《国闻周报》第3卷第3期《保安条约》的译文。
  《东方杂志》第22卷第23号《欧洲保安条约与洛迦若会议》——幼雄。
  《向导周报》第138期《洛迦诺会议与反对苏联的帝国主义联合》——超麟。



感谢 先知在1917 收集及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