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郑超麟

徐霞客游漳平——一个待开发的旅游点

郑超麟

(1988年1月18日)



  1987年,是徐霞客诞生四百周年,这是大家知道的。无锡去年召开了纪念会,到了中外许多学者。今年,1988年,又是徐霞客游漳平的三百六十周年,这却是除了漳平县的人以及关心漳平县的人以外,很少人知道了。徐霞客漳平之游却是值得注意的。

  徐霞客旅游各地,留下一部游记,后人从他的游记中看出,他对于中国地理有不少的科学的发现,其中脍灸人口的是他纠正前人对于长江正源的错误认识。前人认为岷江是长江的正源,徐霞客经过实地考察,才知道长江的正源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一下子大大地延长了长江的流程。其他的科学发现在游记里还有许多。

  徐霞客游漳平也有一个科学的发现。

  他闽游两次,一次在崇祯元年戍辰(1628),2月20日(旧历,下仿此)出门,3月11日由浙江江山县入闽,四月初四日游毕,止于南靖县他的族叔衙署中。又一次,两年后,崇祯三年庚午(1630)7月17日出门,30日仍由江山县入闽,8月19日抵达他的族叔的漳州司理署。(按司理是知府的属官;司理署在漳州府城内,前游时,徐叔偶被委署理南靖县知县而已。)他写出《游闽日记》前后各一份。

  他的科学发现主要在前记内。

  他由江山县入闽,3月12日抵闽之浦城县。由此本可以顺闽江直下至沿海平原,再由兴化、泉州转到漳州。这是康庄大道。可是,浦城路上,众人传说,兴化、泉州带有海盗为梗,不能走那条路,人家劝他改走由延平上溯永安,越岭至漳州府属的宁洋县,通往漳州。舍大道而越丛山峻岭,别人也许会懊丧的,他则正中下怀。《徐霞客游记》大部分是游山记。他是舍大道而弗由的。他说:“余亦旧有玉华之兴”,遂决定走这条道路。他从浦城坐船至延平,途中还去游了金斗山。到延平后,他干脆雇用一个工人,携带他的行李坐船沿沙溪(他称为“永安溪”)上行,至永安等他,他自己则步行,绕道去游玉华洞,于18日离延平,一路上游山玩水,20日过将乐县境,游了那里著名的玉华洞。24日到永安,次日在延平雇用的工人才坐船来到。

  26日,他离开永安,遂翻越那个分水岭了。先登大泄岭,“岧峣行云雾中。如是十五里,得平坂,曰林田。”由那里走几十里平地,再登马山岭。“转上转高,雾亦转重,正如昨登大泄岭时也。五里,透其巅,为宁洋界。”马山岭就是真正的分水岭了。“岭北水俱北者属延平,岭南水俱南者属漳州。”(按当时宁洋县、漳平县俱属漳州府。)

  徐霞客在宁洋城下坐船南下经历三个险滩,于是作出了他的科学发现。他说:

  “宁洋之溪,悬溜迅急,十倍建溪。盖浦城至闽安入海,八百余里;宁洋至海澄入海,止三百余里;程愈迫,则流愈急。况梨岭下至延平,不及五百里,而延平上至马岭,不及四百而峻,是二岭之高伯仲也。其高既均,而入海则减,雷轰入地之险,宜咏于此。”

  这个发现,用现时通行的话说来,便是:有两条河,其源的海拔高度是相近的,但其入海的流程则大不同。如此,流程长的,其水流必较平缓;流程短的,其流必较湍急。

  这话一说出来,同哥伦布的蛋一样,大家都懂得了。例如,从同一个山顶上有两条不同的路可以下山,一条路程长,一条路程短,那么前者坡度就小,走下来就更容易,后者坡度就大,走下来就更困难。道理是很浅显的,但第一个说出这个道理的人仍旧是一位发现者。

  尤其在徐霞客的时代,那时没有仪器量出海拔高度,虽有官家测绘的里程也不精密,要证明这个发现是困难的。他拿梨岭高度和马岭高度大致相同为基础,推论出建溪源头的海拔高度和宁洋溪源头的海拔高度差不多,由此作出结论。今天可能有人从中指出论证不精密,但试用现代的测绘手段,分别测出马山岭北麓水源和南麓水源的海拔,再分别测出北麓水源和南麓水源各自入海的流程,那一定会得到与徐霞客同样的结论的。

  徐霞客这个发现是那年他亲历宁洋溪三大险滩的启示的。他的游记中写了这三大险滩。

  他四月初一日从宁洋县城下乘舟由北向南:

  第一个险滩——石嘴滩。距城十余里,有山峰从东岸伸向溪中,使溪水不得不向西流去,绕过山峰,再向东流。此处坡度很大,水流甚急,形成险滩,名石嘴滩。

  “乱石丛立,中开一门,仅容舟。舟从门坠,高下丈余,余势屈曲,复高下数丈,较之黯谈诸滩,大小虽悬殊,险更倍之也。众舟至此,俱鳞次以下。每下一舟,舟中人登岸,共以缆前后倒曳之,须时乃放。”(按黯淡滩在建溪,是有名的险滩。)行舟拉纤是常见的。俄国有一幅名画叫做《伏尔加船夫》,也有一首名歌叫做《伏尔加船夫曲》,未见过拉纤的人,可以由此歌此画去体会。但那是上水拉纤,是拉船前进的,而且是船夫拉,乘客坐在船内不动。这里所说,则是乘客也要下船一起拉,不是前进,而是“倒曳之”,拉的还是下水船。这却是罕见的。

  第二个险滩——溜水滩。由此,舟再向南行三十里,又有一山峰,从东岸伸向溪中,溪水又不得不先折向西再折向东。这里也形成一个险滩,名溜水滩。“峰连嶂合,飞涛一缕,直舟从云汉,身挟龙湫矣。”

  第三个险滩——石壁滩。由此,再向南行二十里,有一座石崖从南岸伸进溪中,要拦住溪水的去路,溪水不肯退,拼命冲击它,由此形成一个险滩,名石壁滩。“险与石嘴、溜水而三也。”

  这惊心动魄的三个险滩,徐霞客身历其境,于是探求其成因。他不用眼前的局部的地理条件来解释,而是摸索出一个更广泛的规律。上面引用的他的一段话,就是当天,崇祯元年四月初一日的日记中写下来的。

  经过第三个险滩之后,徐霞客又写道:“下此,有溪自东北来合,再下,夹溪复自东北来合,溪流遂大,势亦平。又东二十里,则漳平县也。”

  按游记中这几句话有两处错误。“夹溪”系“有溪”二字之误。那里没有一个溪名“夹溪”的。“复自东北来合”系“复自西北来合”之误。九龙江上游有四条溪,徐霞客乘船而下的是宁洋溪。他过了第三个险滩后,自东北流来与宁洋溪合的,是新桥溪。再过一段路,自西北来合的,则是龙岩溪(即雁石溪,流经龙岩县城和雁石镇)和万安溪的合流,此二溪分别从龙岩县的雁石镇和万安乡流来,在基泰乡上游会合后,再来此处同宁洋、新桥二溪的合流会合的。四溪会合处名盐场洲。自盐场洲以下始有九龙江之名,直至海澄县(今属龙海县)入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徐霞客游记》附有一本地图,其中第19页《闽游路线图》画得很清楚。宁洋溪上注明了三大险滩的地位,而新桥溪确定是从东北来同宁洋溪合流的。至于龙岩溪和万安溪的合流,到盐场洲后再同宁洋溪和新桥溪合流时,则是从西北偏西流来的。

  为了纪念这位历史名人,漳平县图书馆的罗岩同志特去追寻徐霞客的宁洋溪旅行路线。据他说,那三个险滩仍在,同三百六十年前一样惊险,两岸仍然是悬崖峭壁,夹着湍急的溪水,屈曲前流。自然条件没有改变,人事颇有不同。徐霞客记载第一险滩至第二险滩之间有个地方名为馆头,是宁洋县和漳平县的分界地,那时一个险滩在宁洋县境内,两个险滩在漳平县境内,现在则宁洋县建制已于1956年撤消,宁洋溪流域大部分,直至马山岭南坡,连原县城在内,划归漳平县管辖了。原县城改称双洋乡,因之宁洋溪也改称双洋溪了。石嘴滩,当地人名为石门濑,溜水滩名为流水濑,石壁滩名为溪硿。如此,徐霞客游漳平,就名符其实了。罗岩同志的文章发表于去年6月出版的《漳平文史资料》第十辑。

  为了纪念这位中外知名的历史人物,我建议将双洋溪(即宁洋溪)作为一个旅游点,向中国和外国游客开放。一来,纪念徐霞客,他在这发现了一条地理科学上的定律:河流的湍急度与它的长度成反比;二来,这里有惊险的河滩、奇形的岩石、高耸的夹岸等等,可以荡涤久居都市的人的郁闷胸襟。

  但对于整个九龙江来说,最大的险滩还不是在宁洋溪上,而是在九龙江中游华崶,徐霞客闽游前记提到此处,后记更详细记此处。华崶原属龙溪县,本世纪20年代始设县,名华安县。这里有一个特殊的地理构造,即能通舟楫的二百多里九龙江水,流到此处,江床陡降,就不能通舟楫了,货物和人员须翻一座山,走十几里路,到那边山下的岭兜村同暂别的九龙江相会,换乘另一种船。但上游放下来的木排仍然是可以通过这段江水。

  徐霞客第一次闽游,经过此处,发生了兴趣。他不愿翻山去山那边上船,要沿江走去,看看这一段江水,可惜雇不到带路的人,其实也无路可走。他只好翻山过去。到顶上,他看见了江水就在山下流过,想下山去水边看看,恰逢下雨,不能去。第二次闽游时,他在山顶上又看见这段江水,于是决心下去看看。游记中费了许多笔墨详写他如何辛苦寻觅下山之路,如何在荆棘丛中匍匐前进。如此走了很久时间,很长距离,终于到达江边,坐在水中大石上,看见江水,“既南避巨石,北激崩块,冲捣莫容,跌隙而下,下即升降悬绝,倒涌逆卷,崖为之倾,舟安得通也?”

  徐霞客写出他的感想说:大凡河流,只有源头水小,不能通船,既能通船就可通到底的。中间不能通船的,据他所知,只有黄河中游的三门峡。但三门峡,汉唐时还可“挽漕”,至今犹存挽漕踪迹,“未若华崶自古至今竟无问津之时。”这就是说,据徐霞客所知,至少在中国境内,华崶所处的地理构造是独一无二的。

  九龙江在华崶处的水平和在华崶岭下的水平,究竟相差多少公尺,一定早有人算出来的。想来相差极大,大到不能通舟楫,但尚未大到不能通木排。我少时还听几个放排工人说起他们在那里放排的经验:木排流下去,到岭下,排头就冲入水底,过一段路才浮出水面来,此时放排工人必须抓牢木排,以免被急流涌走,所以担任此工作的人须有特别的训练。华崶此处只能称为险滩,极险之魂,非宁洋溪的险滩可比,却还不能称为瀑布,若是瀑布,连木排也不能放了。

  我认为这是地质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构造。那时华崶诸山是海岸线,而现在漳泉一带的沿海平原是大陆架而已,以后海水退去,加上上游泥沙冲积,方有现今富庶的障泉二府。九龙江此时也就从原来的岩岸陷于原来的大陆架上,由沙岸流入大海了。

  如果宁洋溪旅游点开放了,中外游客于游览了三大险滩之余,也可以乘火车至华崶(今为华安县城)看看这个独特的地理构造。

1988年1月18日定稿




感谢 先知在1917 录入及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