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郑超麟

就陈独秀出生在什么样的人家的问题与张君同志商榷

郑超麟

(1994年11月4日)


  〔说明〕刊载于范用编《(现代稀见史料书系)郑超麟回忆录(下册)》,东方出版,2004年3月出版。


  张君同志将她提交江津会议的论文《陈独秀出生在什么样的人家》的一个副本寄给我看,我看了。她自谦,引古语“不贤者识其小者”。我却认为讨论的对象虽小,这篇论文却是重要的,至少对我来说是重要的。

  在这个问题上,我本来接受胡适和章士钊的说法。胡适的说法、论文已引了。章士钊的说法,很少人引用,那是出于他做段执政的教育总长时办的《甲寅》上的一篇文章,那里的两句话,我至今记得,即说:“陈独秀,怀宁世家子,自幼读书有声。”

  可是,《实庵自传》发表后,我的看法改变了。陈独秀自已说:他出生于“小户人家”。他自己说自己的“出生”,难道会错吗?

  1942年陈独秀死讯传来上海后,汪孟邹要我写《陈独秀传》,他供给我陈独秀的早年的材料。我义不容辞,便拟了一个提纲,其中有一句“陈独秀出生于小户人家”,汪孟邹看了,不以为然,于是,我拿出《实庵自传》给他看,他没有话说,但心里仍不以为然。他的看法是与胡适、章士钊一致的。其实,陈独秀的所有老朋友都持这个看法。

  张君同志这篇论文才使我恍然大悟,原来陈独秀并非出生于“小户人家”。

  张君同志为这个多年争执的小对象不惜繁征博引,其中有许多别人难得看见的史料,她由此作出了正确的结论。这个精神是很可宝贵的,陈独秀一生有争执的事情很多,不仅有小的,也还有大的。这些问题,如果都能用张君同志这个精神去解决,那有多好!

  我们看见,自从《实庵自传》发表之后,胡适和章士钊的说法就没有人采用了。许多研究家都采用“小户人家”的说法,唐宝林的《年谱》和任建树的《传》不过照抄而已;李帆群的文章则补充以证据,吴晓的书则以此为基础而加以发挥,其至用《破屋春秋》作为他的书的副书名,好像陈独秀出生于“小户人家”,已经成为颠扑不破的定论了。

  读了张君同志论文之后,我明白:我错了,其他一切持“小户人家”说法的人,也都错了。

  原来,陈独秀并非出生于“小户人家”。

  张君同志的论据具见于她的论文,这里不重复了,读者可以直接看她的论文。

  但我在同意她的大结论(陈独秀并非出生于“小户人家”)之下,对于她的结论的某些部分仍有不同意见,此文同她商榷的只是这些不同的意见。

  在这个商榷之日,我没有拿出新的史料,我只要同她讨论《实庵自传》的本文。

  受了她的论文的启发,我重读了《实庵自传》这段话,因此体会出了陈独秀这段话的真正意义,原来陈独秀已经说了:他并非出生于小户人家!

  他在第一章临末时,详论了科举制度在旧社会的重大作用之后,便说了如下几句话:

  “我们这一门姓陈的,在怀宁本是个小户人家,绅士们向来是瞧不起的。全族中到我的父亲时才有一个秀才,叔父还中了举。”

  “小户人家”四字本来有几个意义,陈独秀用的“小户人家”究竟是什么意义呢?应当从这几句话体会出来。我们看他在这四个字之后立即说“绅士们瞧不起”的话,可见,他说的“小户人家”就是“绅士们瞧不起的”人家,那么它对面的“大户人家”就是绅士们瞧得起的了。绅士们怎样才能瞧得起?那就是能出秀才举人(能出进士翰林当然更好)。陈独秀出生前,他家里已经有秀才举人了,绅士们不必等得陈独秀17岁考取了秀才,早好多年就已瞧得起这户人家了。所以陈独秀不是出生在“小户人家”。

  如果能够正确理解陈独秀所用的“小户人家”的意义,那么就应当明白:他的祖父和大伯父虽然有“军功”,能“候补”几品的官,这一门姓陈的仍旧是绅士们瞧不起的,尤其在太平天国平定不久之后,“军功”是不值钱的,“候补”也只是空话。

  说这个人家“十二世业儒”,绅士们也是瞧不起的,业儒而考不取秀才,那只是“老童生”,只能当“教书匠”。

  家里有钱能捐什么前程,能聘先生来家教书,如果不出秀才举人,绅士们仍旧是瞧不起的。钱更多些,就被嗤为暴发户等等。

  总之,陈独秀祖父以上仍是“小户人家”,因为都是绅士们瞧不起的。

  其实,《实庵自传》说得明明白白,只怪我们读书不善体会而已。

  说陈独秀出生于书香世家,也是有根据的,如果不囿于绅士们的偏见,而实事求是看问题,那么“十二世业儒”还不是“书香世家”么?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三日




感谢 先知在1917 录入及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