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周仁生 -> 周任辛集(2018年12月)

心船旁、风车下、花草香

——诗人池莲子的创作特色(《花草集》代序)


  〔说明〕此文原载于池莲子《花草集》,沈阳出版社二○○○年版。


  池莲子是我的学生,也是我的朋友,即将出版第四本集子《花草集》了。闻讯之余,无限欣喜,也为自己有这样一个学生而感到自豪。莲子的四本集子,取名很有意思:《心船》、《风车下》、《爬行的玫瑰》和《花草集》。如果将其连起来,改动三两个字,便成了一句散文诗:心船旁、风车下、玫瑰红、花草香。这正像征着莲子移居荷兰后事业和创作的丰收。我也乐以此为题,写我的感想。
  岁月匆匆,已是20年前的事了,池莲子,那时学名为池玉燕,在温州教育学院随班跟我学英语(1979-82)。毕业后她继续跟我学英文版的文学作品。1985年,她移居荷兰,虽远隔万水千山,她不仅频频来信,而且每次回到故乡温州,必来看望她的老师——现今已年近80岁了。二十年的师生情谊,在我的记忆深处留下了莲子的印象。
  德国诗人海涅有句名言:“每一个人的生活历程,都是一首史诗。”莲子的生活历程便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史诗,这特色在她的创作上表现出来的是:

一、人到中年,转为诗人


  莲子在国内时,最初写的都属散文和小说,反映出她年轻时的曲折道路和艰苦历程。移居欧陆之后,她已是“人到中年”了,才转而成为诗人。这时她卸下了身上的各种包袱,彷佛便获得了奇迹般的灵感。她的《心船集》、《风车下》、《爬行的玫瑰》是与她过去的散文和小说,迥然不同了。由于卸下了旧日包袱,她在集子里写出来的,大都是:“大江大河平稳,小溪更多浪花奇景。”人到中年转为诗人的榜样,还有北爱尔兰的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谢穆斯・希尼(Seamus Henney),这是众所周知的。我在这里情不自禁地想起一句中国话:“山高不能之,而我心向往之。”[1]我虔诚地祝愿莲子走希尼的道路。

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人、作家都是文化载体。他(她)们都是孜孜不倦地学习,求得源头活水来,才能写出卓尔不群的作品。莲子也不例外,她的兴趣多样化,学习范围广泛。只要她认为值得尊敬、值得学习的师友,总是紧随不放。就说在故乡时,她首先向温州知名诗人莫洛(马骅)先生学习。莫洛的诗,文字秀丽,寓意深刻,给莲子以深刻启发。她不只是学习莫洛的诗,而且学习莫洛的做人。莫洛先生品质崇高,待人热情,好打不平,一向保持独立自主的人格,莲子从莫洛先生身上,据我所知还从作家渠川和文学评论家骆寒超等人身上,吸收了取之不竭的养分。
  记得有一次,她突然萌发了探究新闻学史的念头,便千方百计去请教老报人汪远涵[2]先生,汪先生曾任《东南日报》主笔,是新闻界的一位资深人士,莲子以程门立雪精神向汪先生学习。我的老友王国龙,是无神论者,莲子是虔诚的佛教徒。当她了解到王先生曾一度专攻王安石与龚自珍的诗文时,她便诚诚恳恳地走近王先生,请他校读她的作品,请他提出意见,一点也不因为王先生是个无神论者,而却步不前。还有一位佛门高僧,早期黄埔军校毕业,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历史问题被收进了提篮桥监狱。恢复自由后,出任天台寺方丈。莲子有机会去天台寺进香,认识了这位高僧,他学识渊博,深通佛学,人生经历丰富,便诚诚恳恳地向这位僧人清定法师学习了,并皈依于他的门下。清定法师是密宗的大师,池莲子刚接受学习的佛学,就是密宗,后来研究学禅宗和净土宗等。莲子好学,情真意切,都是为了源头活水来,以便去追求她那崇高的理想。她在《花草集》(十二)第66节中写下如下的散文诗句:“天上飘游的云彩呀,我愿伴你去追随太阳。不管我多么渺小,尽管你多么遥远,而我相信,一位真诚的太阳崇拜者,总会得到一份太阳的光辉。”这恰是她心灵的写照。

三、崇尚儒学精神


  莲子创作中独具一格的是崇尚儒学精神。她出生于中国,是一个中国人。她与Verboeuen先生结婚后,荷兰便成了她的第二故乡。她常说,中国荷兰代表中西不同文化,怎样沟通中西文化,也是她创作的源泉之一。但莲子最主要的是继承和发扬儒学传统。
  莲子的诗,富有想象力,彷佛插上了天使的翅膀。但她的做人,却是脚踏实地,有情有义,体现了儒学精神。儒学精神的最高标志:仁、义、礼、智、信。我们从日常生活中观察莲子的为人,不论是对待母亲、兄弟姐妹、丈夫、友人、子女以及儿侄辈,充分体现了儒学道德:孝、顺、仁、爱。单举她在温州的外甥女方瑞雪为例,莲子每次来信都要仔细问及瑞雪学习英语的进展情况,虽是平凡一件事,却是人间爱的真情。
  她与她先生,宗教信仰不同。先生是基督徒,她是虔诚的佛教徒。一门两宗教,难以处理啊!但莲子对我说:“我们相互谦让,他有时兴趣来了去教堂,我十分支持他的意愿。我在修静打禅,他从不打扰。”她认为世界上,任何一种宗教其实是大同小异“仁爱和平”,两种不同宗教信仰,就这样在家庭里和平共存下来了。诗与散文是生活的提炼。生活中的儒学道德也会反映在作品中。我虽没有读过她的全部作品,但只少读过一部分。如果读者带着这一眼光去读莲子的作品,就会发现她有意、无意、直接、间接地找出她的儒学精神——无私,谦让。莲子在《花草集》(十一)第59节里,有这样几句散文诗:“雨点,无私的雨点,当他从空中落下的时候,只一个劲地滋润着花草、牧场、田庄……而从不知道,也不需知道,自己落下时是圆或是方。”
  1995年秋,莲子在国际学术研究会上,受到广州暨南大学潘亚暾教授的启发,写出了一篇《儒商学院的思考》——她写信告诉我刊在97年《香港文学》上。这篇论文更是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她的儒学精神。
  对于儒学道德的评价,人各有异,有人尊崇,有人持批判态度,有人反对,褒贬不一。至于我自己也持批判态度的。但从莲子身上,我却发现: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里,有人能无私地坚持儒学精神,就不会或至少减少出现那些损人利己的爬虫了。
  我与莲子是师生关系,只从我接触到的生活细节来谈她的创作特色。当然都是主观的。最后我想起了宋朝诗人秦淮海的一句诗,改动两个字,就将这作本文的结束:“日边清梦未断,落红万朵非愁海。”[3]这前一句送给莲子,祝愿她为自己的梦不断地创作,不断地创新。后一句联系到自己,我虽已是年迈体衰了,还要为自己的翻译事业和理想主义而继续努力。这就是相互勉励吧!

2000年7月30日





[1] 《史记•孔子世家》:“《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2] 汪远涵(1912—2006),温州人。复旦大学文学院新闻系毕业。曾在《东南日报》就职,历任栏目主编、编纂课长兼评论委员,丽水版总编辑、云和版总编辑、杭州版总编辑等职。一九四九年九月返回温州,在温州中学、温州市立中学(今温州二中)任教。一九五六年转温师专任教。一九五八年被判为“历史反革命”。

[3] 秦观,字少游 ,人称淮海先生。北宋文学家、词人。句出《千秋岁》:“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