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曼德尔 -> 社会进化和人类出路(1977)

第十一章 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和俄国革命


· 一、国际工人运动和帝国主义战争
· 二、帝国主义战争引起革命危机
· 三、俄国1917年二月革命
· 四、不断革命论
· 五、1917年十月革命
· 六、俄国资本主义的毁灭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最明显的征兆表明资本主义已经进入了衰落的时期。所有本来可以帮助人类进步的东西从此以后都有丧失的危险了。广大的物质资源一再被毁灭:第一次世界大战,1929至32年的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企图重新征服殖民地的战争,许多次的“经济衰退”,生态平衡的破坏。资本主义的继续生存是靠牺牲千百万人的生命换来的。血腥的专政(军事的和法西斯主义的)以及更广泛使用的非刑拷打,把伟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成果消灭了。人类面临了这个困难的选择:社会主义还是野蛮主义。

一、国际工人运动和帝国主义战争


  在1914年以前的十年里,社会主义国际[1]和整个国际工人运动曾开始教育而且发动工人群众反对那日益增长的战争威胁。军备日益扩充,“局部”性的冲突增多,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加强,这统统表明大灾难近在眼前了。国际提醒各国工人,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不要参加统治阶级之间卑污的争执:他们所争的是怎样分配那些从全世界无产者和殖民地人民身上抢夺过来的利润。
  可是到了1914年大战爆发时,大部份社会民主党的领袖都向资产阶级发动的沙文主义潮流投降了。每一个社会民主党同“自己”的帝国主义阵营团结一致,反对本国资产阶级的敌人。每一方面都有借口。德、奥社会民主党的领袖说这是保护他们的人民反抗“帝俄专制”的斗争。法、比、英的社会民主党领袖却说,反对“普鲁士军团主义”的斗争第一。
  在两个阵营里这种保卫帝国主义“祖国”的沙文主义立场都表示终止反军国主义和革命社会主义的宣传,并且连工人切身的阶级利益都不去保卫了。工人和资本家在“外敌”面前的“神圣同盟”宣告成立了。可是,这“神圣同盟”和战争一样,并没有改变经济和社会的资本主义剥削性质;社会爱国主义表示实际上容忍工人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恶化,而让托拉斯和其他利用战争牟取暴利者发大财。

二、帝国主义战争引起革命危机


  可是社会爱国主义的矛盾不久爆发了。最狡猾的改良派领袖为自己这样辩解:群众本身拥护战争,工人的群众党不能反对在人民中占优势的情绪。群众的情绪不久转变为不满意、反对战争,要起来反抗了。可是这时候德国的社会爱国派领袖谢德曼[2]和诺斯克[3],法国的社会爱国派领袖列诺得尔[4]和盖得[5]并不“适应工人阶级中占优势的情绪”了。相反,他们千方百计避免爆发罢工和示威,他们同资产阶级组成联合政府,帮助政府镇压反军国主义的罢工和革命的宣传,破坏工人斗争的发展。到了革命终于爆发的时候,以前为了维护资本家利益而支持对千百万兵士屠杀的社会民主党领袖,很快重新发现了他们的和平主义而恳求工人不要使用暴力,不要引起流血了。
  在战争初期群众因资产阶级的宣传和本身领袖的出卖而迷失方向时,只有一小群革命社会主义者始终忠于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拒绝站在本国资产阶级方面,如:德国的李卜克内西[6]和卢森堡;法国的蒙纳得[7]和洛斯麦[8];俄国的列宁、一部份布尔什维克[9]、托洛茨基、马尔托夫[10];荷兰的社会民主党;英国的马克林[11];美国的德布兹[12];而在意大利、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社会民主党大部份党员都站在国际主义立场。
  社会主义国际分裂了。那些国际主义者重新组合起来,首先在齐美瓦尔德(Zimmerwald)开代表会议(1915年),然后又在昆塔尔(Kienthal)开会(1916年)。可是他们分成了两派:一个是中派,要同社会爱国派一起重建统一的国际;另一个是革命派,希望建立第三国际[13]
  列宁是齐美瓦尔德左派的主要人物,他的分析的基础是:战争一定会加深帝国主义制度的一切矛盾,并且引起大规模的革命危机。根据这个看法,国际主义者可以盼望工人运动的极左和极右两派之间力量对比的惊人扭转。
  这种预测从1917年起得到了证实。俄国革命在1917年3月爆发。1918年11月,革命在德国和奥匈帝国爆发。1919年至20年间,巨大的革命浪潮震动了意大利,尤其是北方工业地区。社会爱国派同国际主义派的分裂扩大成为社会民主派(不肯同资产阶级国家和资本主义决裂)同共产主义派(争取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建立工人代表会的共和国)之间的分裂了。到了群众威胁到资产阶级秩序的时候,前者就采取明显的反革命立场。

三、俄国1917年二月革命


  1917年2月(西历3月),在人民的反饥饿风潮和军队瓦解(由于农民日益反战而造成)的联合冲击之下,帝俄专制统治倒台了。俄国1905年革命的失败是由于工人运动不能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1917年工农运动的配合成为帝俄统治的致命伤。
  工人阶级在1917年2月的革命事件中起主要作用。但是,由于欠缺革命的领导,它的革命成果被人夺去。从帝俄政府手中夺取过来的政权落在临时政府手中,那是个立宪民主党之类的资产阶级政党同工人运动中的温和派(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14])组成的联合政府。
  不过,群众运动非常强大,它有了自己的组织结构:工人、兵士和农民的代表会(苏维埃,Soviet),还有武装的赤卫队。所以,从1917年2月起,俄国实际上有了两重政权。临时政府的基础是逐渐瓦解中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关,它面对着一个正在进行建造工人国家政权的苏维埃系统。
  托洛茨基在1905年革命结束时预言将来的俄国革命会有无数苏维埃遍地生长,现在得到了惊人的证实。俄国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得不重新检查他们对俄国革命社会性质的分析。
  这些马克思主义者传统上都认为俄国革命要成为资产阶级革命。俄国是个落后国家,革命的根本任务彷佛同18、19世纪的资产阶级大革命相似,就是:推翻专制主义,争取民主自由和宪法;解除农民所受的半封建束缚;解放被压迫民族;创立统一的国民市场以保证工业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这是准备未来的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必要条件。从这种见解产生一种以自由资产阶级和工人运动联盟为基础的战略,工人只能满足于争取切身的阶级目标(八小时工作制,结社自由和罢工自由等等),同时迫使资产阶级更彻底地完成“它”的革命任务[15]
  列宁在1905年已经抛弃了这种战略。他回想到马克思对1848年革命以来资产阶级态度的分析:一旦无产阶级在政冶舞台出现,资产阶级就因为害怕工人的力量而走到反革命阵营去了。列宁没有改变俄国马克思主义者按照传统对俄国革命的历史任务所作的分析。可是他根据资产阶级明显的反革命性质得出结论:不可能由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联盟来完成这些革命任务。他提出用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来代替。

四、不断革命论


  可是列宁所想象的“工农民主专政”是以资本主义经济为基础的,而且仍然是在资产阶级国家的范围内。
  早在1905至06年间,托洛茨基就指出了列宁这观念的弱点:农民有根深蒂固的弱点,不能够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列宁在1917年以后承认了这点)。在全部近代史中,分析到底,农民总是要不服从资产阶级领导就服从无产阶级领导。既然资产阶级已经根本陷入反革命阵营去了,革命的命运就要靠无产阶级能够取得农民运动的领导权并且建立它自己领导下的工农联盟了。换句话说:只有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建立工人国家,以无产阶级同贫农的联盟来支持它,俄国革命才能够胜利并且完成革命的任务。
  因此不断革命论说:在帝国主义时代,由于不发达国家的所谓“民族”资产阶级或“自由”资产阶级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旧的统治阶级有无数的联系,所以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任务(土地革命,民族独立,取得民主自由,统一全国以便工业发展)只能由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得到贫农支持)来实现。托洛茨基1906年的预测,由1917年的俄国革命完全证实了。此后所有在不发达国家发生的革命的发展过程,也都证实它。

托洛斯基(Leon Trotsky,1879-1940)

  由于苏共和中共长期的毁谤,在中文世界里,托洛斯基几乎从未得到公正的评价,然而,托洛斯基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思想史、甚至文学批评研究上有着重要地位。他生长在南俄草原上的一个犹太富农家庭,17岁开始从事工人运动,1898年遭到沙皇政府逮捕并流放西伯利亚,在1902年逃亡至伦敦,受列宁之邀加入《火星报》(Iskra)编辑部。1905年俄国革命时,曾任圣彼得堡苏维埃的主席,是革命主要领导人,在革命前后他发展了“不断革命论”。1905年革命失败后,被判终身流放,但于1907年再度流亡国外,直到二月革命爆发后才回国参与革命,加入布尔什维克党,被选为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和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亲自指挥十月革命的开始,为十月革命的成功做出很大的贡献,也使得托洛斯基成为仅次于列宁的重要人物。1918年俄国内战爆发,建立红军,成功抵御叛乱和外国军事干预。1923到29年组织左派反对派,反对斯大林的路线。1938年,建立“第四国际”。1940年8月20日,流亡在墨西哥的托洛斯基被斯大林派出的杀手以冰斧刺杀于自宅书房中。
  托洛斯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有许多贡献,除了知名的不断革命论和工人国家官僚化的理论外,还包括对法西斯主义的分析;对法国、英国、西班牙以及中国革命问题的考察;对资本主义不平衡和综合发展规律的阐述等。他著作甚丰,其中《文学与革命》、《十月教训》、《托洛斯基自传》、《俄国革命史》、《不断革命论》、《被背叛的革命》、《斯大林评传》等均有中译本。多伊彻(Issac Deutscher)所著的三卷本《先知三部曲》(大陆中央编译出版社有中译本)是了解他生平与思想的最好一部传记。

五、1917年十月革命


  列宁从外国一回到俄国,立刻看出这种巨大的革命可能性。他用〈四月提纲〉把布尔什维克的方向按照不断革命论的路线改变了。他们要为苏维埃掌握政权而奋斗,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奋斗。这个立场虽然最初受到老布尔什维克领袖们(包括斯大林[16],加米涅失[17]和莫洛托夫[18])反对─他们坚持1905年的公式,希望和孟什维克重新统一,并且批评地支持临时政府─但很快被整个党接受了,主要因为受到布尔什维克的先锋工人的压力─他们甚至在列宁自觉地把这路线提出来之前已经出于本能而采取它了。托洛茨基的支持者同布尔什维克统一了,他们着手去争取工人的多数。
  经过一些小规模战斗(不成熟的7月起义,8月间科尔尼洛夫不成功的反革命暴动[19])之后,从1917年9月起,各大城市苏维埃中的多数被布尔什维克得到了。从那时起,夺取政权的斗争就提到议事日程上了。夺取政权发生在10月(西历11月),是在彼得格勒军事革命委员会领导下进行的,这委员会以托洛茨基为首,附属于彼得格勒苏维埃。
  彼得格勒苏维埃预先得到了差不多所有驻防在这帝俄旧都的各团军队向它效忠;他们拒绝服从资产阶级军队的总参谋部。所以武装起义─配合着第二届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的日期─发生时流血很少。旧的国家机关和临时政府都倒台了。第二届苏维埃代表大会以很大的多数通过赞成工农苏维埃掌握政权。第一次在一个大国广阔的领土上按照巴黎公社的模型建立了一个国家─一个工人国家。

六、俄国资本主义的毁灭


  托洛茨基在他的不断革命论里面曾预测: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不能满足于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而要夺取工厂,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并且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正是1917年10月以后俄国所发生的情形。革命要不断地,或不分阶段地“发展到超过”完成资产阶级民主任务,走到实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任务。由此得出这个公式:不断革命─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那个时刻起。
  第二届苏维埃代表大会结束时取得政权的政府的纲领,在短期内限于实行工人监督生产。人们认为十月革命的直接任务主要是恢复和平,分配土地给农民,解决民族问题,以及在全俄各地建立真正的苏维埃政权。
  可是资产阶级不可避免地从事破坏这些新政策的实行。工人现在知道了自己的力量,既不能容忍资本家的剥削也不能容忍破坏。所以很快就从实行工人监督过渡到把银行、大工厂和运输系统收归国有了。不久,一切生产资料除了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的以外,都归全民所有了。
  在一个非常落后的国家里,资本主义还远远没有完成创造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任务,在这里,以集体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经济组织工作不可避免要碰到许多困难。布尔什维克完全明白这种困难。可是他们相信不会长久孤立。无产阶级革命一定会在许多工业先进的国家爆发,尤其是在德国。俄国革命、德国革命和意大利革命联合起来,可以造成牢不可破的物质基础来创造没有阶级的社会。
  历史证明这种希望并不是没有根据的。革命真正在德国爆发了。意大利在1919至20年间也真正发展到接近同样的形势。俄国革命确实起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起爆管和模范的作用。有些俄国和欧洲的社会民主党人后来说列宁和托洛茨基关于世界革命的“梦想”根本没有现实基础─说俄国革命是命定陷于孤立的,说在一个落后国里开始社会主义革命根本是空想─他们忘记了:1919年至20年间中欧革命高潮的失败不是由于群众没有革命魄力,而主要由于国际社会民主党有意地担任反革命的角色。
  在这意义上,列宁、托洛茨基和他们的同志们领导无产阶级第一次在一个国家夺取政权,等于是做了革命马克思主义者唯一能做的事情来改变力量的对比,使它有利于工人阶级:他们充份利用了一个国家所有最有利的机会来推翻资本的权力。这工作本身还不能决定国际上资本与劳动斗争的结果。可是它是影响这个斗争使它有利于无产阶级的最有效的方法。



本章注释

[1] 即第二国际,成立于1889年,第一国际的继承者,是以欧洲为主的各国社会民主党、工党的松散联盟,包含了革命派和改良派。一次大战爆发后,多数支部都支持本国资产阶级政府的战争行动,在实际上瓦解。1919年恢复活动,1923年和中派合并。

[2] 谢德曼(Philipp Scheidemann,1865-1939)德国社会民主党右派领袖,印刷工人,于1918-1921年之间镇压德国工人阶级运动,曾于1919年2到6月出任德国总理。

[3] 诺斯克(Gustav Noske,1868-1946)德国社会民主党右派,木工。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后组织军队,屠杀左派和工人,致使左派领袖罗莎.卢森堡和李卜克内西遇害。后曾担任议员与国防部长。

[4] 列诺德尔(Pierre Renaudel,1871-1935)法国社会党(工人国际法国支部)领袖。1920年法国社会党分裂时,他属反对加入第三国际的少数派领袖。

[5] 盖得(Jules Guesde,1845-1922)法国社会主义者,1877年创办《平等报》,形成“盖得派”。参与创建法国工人党、第二国际等。1905年法国社会党成立后是主要领导人之一。一次大战时支持战争,并参加资产阶级政府。

[6] 卡尔‧李卜克内西(Karl Liebknecht,1871-1919)德国社会主义革命家,其父威廉‧李卜克内西(Wilhelm Liebknecht,1826-1900)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的创建者之一。卡尔在一次大战时是德国国会中唯一投票反对军事预算的议员,因反战被逮捕入狱。他团结德国左派先后成立“国际组”(International Group)、斯巴达克斯同盟和德国共产党。1918年11月革命时是主要组织者,1919年1月15日和卢森堡一起遇害。

[7] 蒙纳得(Pierre Monatte,1881-1960)法国工会活动家、革命工团主义者。1904-1914是法国总工会的领导人之一,1923-1924是法国共产党员,因为反对法共路线而被开除。1925年起和洛斯麦一起出版刊物《无产阶级革命》。

[8] 洛斯麦(Alfred Rosmer,1877-1964)法国社会主义者,原为革命工团主义者,一次大战时是齐美瓦尔德会议组织者之一,1920-24年是第三国际、红色工会国际(Red International of Labor Unions,第三国际领导的国际工会组织)和法共的重要干部。1924年后推动建立欧洲的左派反对派,第四国际成立大会就在他家中召开。后来和托洛茨基政治上分裂但仍维持密切私交。1960年联署声援阿尔及利亚抗法运动的〈121人宣言〉。

[9] 布尔什维克(Bolshevik)是俄语“多数”之意。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中(1903)分为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和马尔托夫等人的“孟什维克”(Menshevik,俄语“少数”之意)两派。1912年,在布拉格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两派正式分裂。十月革命后孟什维克反对苏维埃政权,有些人甚至加入白军。1918年布尔什维克派改名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两派在俄国革命问题上的分歧可参考本章第三节。

[10] 马尔托夫(Yuli Osipovich Martov,1873-1923)曾和列宁关系密切,共创《火星报》,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裂时是孟什维克派领导人,一次大战时反对战争,属齐美瓦尔德中派,是孟什维克中的国际主义派。于1920年离开俄国。

[11] 马克林(John Maclean,1879-1923)英国社会主义者。先后加入社会民主联盟(SDF)和社会党,是苏格兰地区的主要宣传家。主张发展“阶级爱国主义”(class patriotism),“拒绝为肮脏的世界资本主义谋杀彼此。”一次大战爆发后,积极组织反战运动。

[12] 德布兹(Eugene Victor Debs,1855-1926)美国工人运动家和社会主义者。组织美国铁路工会,发动多次罢工,1894年的罢工引来军队干预,被捕判刑六个月,在狱中阅读社会主义著作而成为社会主义者。1897年建立美国社会民主党(SDP),1901年和其它派别合并为美国社会主义党(Socialist Party of America)。1905年参与创立“世界产业工人联合会”(IWW),反对保守派工会。一次大战时强烈反战并因此坐牢,曾五度参选美国总统(包括在狱中时)。

[13] 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Communist International),1919年3月在列宁领导下由21个国家的35个党派创立。1919到22年四年间,苏联虽处于内战中仍每年定期举行大会,这四次大会决议案是革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纲领。斯大林掌权后,第三国际成为苏联官僚层对外政策的工具,用来操纵、清洗各国共产党,丧失民主性,造成各国革命的灾难。斯大林为谋求与美、英等帝国主义国家合作,在1943年6月9日将之解散。

[14] 俄国代表农民利益的小资产阶级政党,约于1900年成立。希望依靠农民为主的力量让俄国避免走向资本主义,曾使用恐怖手段反对沙皇专制。后来不断发生分化,右派反对十月革命,左派则支持并曾参加苏维埃政府,但后来退出并一度发动叛乱。

[15] 这是孟什维克派长期保持的见解。

[16] 斯大林(Joseph Stalin,1879-1953)1899年成为职业革命家,十月革命后,担任民族人民委员。1922年担任总书记,有明显官僚主义倾向,1923年列宁在遗嘱中写道“斯大林太粗暴…在总书记的职位上便是不可容忍的了”,建议“把斯大林从这个位置上调开”,他希望能确立托洛茨基—这个被列宁视为“中央委员会中最有才能的人”的领导地位(列宁对托洛茨基也有批评,说他“过份自信,过份热中于事情的纯粹行政方面”)。然而列宁却因病无法视事,到1924年列宁死后,斯大林为首的官僚集团在党内斗争中获胜。1930年代斯大林大举清党,被枪决的党内干部估计有五十万人(另一说为一百万),关在集中营者有一千多万,其中有两百到三百万人被虐致死。斯大林的统治和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与教条化,使得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声誉受到很大的伤害。

[17] 加米涅夫(Leon Kamenev,1883-1936)布尔什维克派重要领袖,他和季诺维也夫(Zinoviev)曾经反对十月革命的计划,1926年联合托洛茨基反对斯大林的官僚主义和一国社会主义论,因此被三次开除出党。1936年莫斯科审判中,以莫须有罪名处死。

[18] 莫洛托夫(Vyacheslav Mikhailovich Molotov,1890-1986)1906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22年以后成为斯大林的忠实拥护者,1939年曾代表苏联和希特勒签订互不侵犯条约,长期担任外长等高层职务,1957年失势。

[19] 科尔尼洛夫(Kornilov)时任陆军总司令,1917年9月(公历)公开叛乱,企图镇压革命力量,布尔什维克组织抵抗,叛乱迅速瓦解。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