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阶级斗争文献 -> “红”色的转折——苏联东欧变局(刘荣锦,1992)

五、匈牙利经济危机



  1961-65年,匈牙利净物质生产年均增长(以不变价格计,下同)为4.1%;1966-70年为6.8%[1];1971-73年为6.4%。[2]1966-70年,社会总消费年均增长为6.2%;1971-72年下降至4.1%。[3]以下是1966-78年的详细情况(表5.1)。

表5.1.:国民生产和国民收入年增长率,1966-79(不变价格)
年份国民生产国民收入 社会消费净投资
1966-70(平均数)6.87.4 6.2(不详)11.6(不详)
19715.911.3 5.4(不详)30.4(不详)
19726.2-5.7 3.1(78)-21.4(22)
19737.02.0 3.7(79)-3.8(21)
19745.912.7 6.9(74)34.2(26)
19756.16.4 4.7(74)11.5(26)
19763.01.2 2.1(74)-1.4(26)
19778.06.2 4.6(73)11.0(27)
19783.99.6 4.0(不详)24.8(不详)
19791.8—— ————
括孤内数字为比重(%)
数据来源:马勒,同,页183。


  可以看到,相对于1966-70年,首次石油危机后五年,即1974-78年,净物质生产年均增长率大幅从6.8%下挫至5.4%,但国民收入(即社会消费加净投资)仅从7.4%微降至7.2%。年均净投资从1971-73年的1.7%暴涨至16%,比1966-70年的11.6%还要高。其中1974和1978两年的增长更完全失控。
  从1968年至1973年,匈牙利可兑换货币贸易大致平衡。1971年出现一亿九千七百万赤字,但1973年有一亿七千六百万盈余。总体而言,这六年间累计赤字仅为一亿零八百万,低于可兑换货币进口总额2%。1973年,累计可兑换货币外债为九亿美元。[4]但1974年开始,形势急剧恶化。以下是详细情况(表5.2)。

表5.2:匈牙利可兑换货币贸易、总贸易、可兑换货币外债(估计数字),
1968-78(百万美元,按不变价格计)
 进口出口 贸易平衡 
 
 总数可兑换货币 ②/①
(%)
总数可兑换货币 ⑤/④
(%)
总数可兑换货币 ⑧/②
(%)
可兑换货币
外债(累计)
1968-73(累计)163445887 56.0167775779 34.4433-108 1.8900
197453372701 50.650412227 44.2-296-474 17.51500
197565782714 41.353702229 40.1-848-415 15.32000
197671182916 41.064012491 38.9-717-425 14.62800
197782833514 42.475342894 38.4-749-620 17.63400
197877154221 54.761723072 49.8-1543-1149 27.24600
1974-78(累计)3503116066 45.93087812983 42-4153-3083 19.24600
197979214221 53.372343881 53.6-687-340 49.55000
数据来源:马勒,同,页180。
按:请另参考附注(6)。

  从表5.2可见,1974-78年,每年可兑换货币进口平均有20%依靠信贷。不计经互会的可兑换货币贸易,这比率更升至25%。[5]这五年间,累计可兑换货币贸赤超过30亿美元,与1968-73年比较,暴升近三十倍。累计可兑换货币外债亦猛升至46亿。1979年净物质生产增长率因政府实行紧缩(见后)骤降至1.8%(见表5.1),贸赤亦大幅回落。但该年可兑换货币贸赤占可兑换货币进口的比率,仍高企于49.5%;累计可兑换货币外债増至50亿。1974-78年间,匈牙利对其他经互会国家的贸易亦出现赤字(这可见于总贸赤大于可兑换货币贸赤),倒转了1968-73年的盈余趋势。[6]
  1973-74年的石油危机严重加深西方国家的衰退。但匈牙利却通过庞大贸易信贷和直接举债,不仅保持,更提高消费和投资(有关投资失控情况,请另参阅表4.1)。西方国家经济处于低谷,利率低企,匈牙利政府以为可趁机通过外债来发展经济,以增加将来出口能力,用以还债。这种冒进的经济政策并不局限于匈牙利,其他经互会国家也争相效尤(拉丁美洲国家也有类似做法)。这可见于表5.3。

表5.3:投资年均增长率(%)
 1968-721973-77
保加利亚5.89.7
波兰13.310.5
匈牙利8.08.5
东德7.26.1
奥地利7.52.5
丹麦7.02.0
芬兰10.90.6
希腊7.7-3.5
意大利6.04.1
西班牙9.90.4
数据来源:科奈尔,1983,页243。

  不过,匈牙利1974-78年外债标升还有其他原因。
  (一)因缺乏资源,匈牙利非常依赖进口能源、原料、及半成品。这可见于表5.4。

表5.4:匈牙利进口构成,197779(十亿科连斯)
货品种类可兑换货币进口 卢布进口总数
 19771978 197919771978 197919771978 1979
能源913 152125 513038 46
原料2224 272223 214447 47
半成品4652 521818 186470 70
 (53.5)(53.9) (57.0)(49.6)(53.9) (53.9)(51.7) (51.5)(52.8)
机械及装置            
(连零配件)3243 404551 557894 95
工业品810 101415 152225 25
总数144165 165125136 144267301 309
可兑换货币及卢布进口占总数百分率
能源3034 337066 67100100 100
原料5051 575049 43100100 100
半成品7274 742826 26100100 100
括孤内数字为能源、原料及半成品占总数百分率
数据来源:马勒,同,页187。

  表5.4显示,匈牙利能源、原料、及半成品进口中顺序有三分一、超过一半及七成以上依赖西方市场。石油危机不仅令能源及原料价格标升,很多能源耗用量大的半成品如化工及冶金产品的价格也一同飞涨。这使匈牙利的进出口比价严重恶化。这可见于表5.5。

表5.5:匈牙利进出口价格指数及进出口比价指数(1970=100)
 对西方国家贸易 对经互会贸易
 进口出口 进出口比价进口出口 进出口比价
1970100.0100.0 100.0100.0100.0 100.0
1971102.2101.4 99.2101.899.6 97.8
1972104.4105.0 100.6104.0 100.296.3
1975121.6119.3 98.1104.2100.7 96.6
1974169.6141.8 83.6105.2102.0 97.0
1975170.2152.5 77.8132.2117.0 88.5
1976150.9125.3 83.0128.8112.4 86.6
1977162.5129.8 79.9138.1116.0 84.0
1978———— 80.5———— 82.1
数据来源:马勒,同,页185。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是匈外债于1974-78年猛涨的主要因素。根据他们计算,假使1974-78年期间,匈牙利进出口比价指数维持在1970-72年期间的水平,匈可兑换货币进口总值应为130亿美元而非实际的160亿。相差的30亿可抵消该五年间37亿累计可兑换货币贸赤大部份。[7]如前指出(见注6),关于匈可兑换货币外债,史云和史洛基思蒂提供了一些不同的数字。即使按史云的数字计算,1974-78年可兑换货币贸赤累计增长为44.81亿,30亿亦占这数目67%。1974-75年情况最为严重,一些计算指出,该期间因进出口比价恶化(不仅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相对于其他经互会成员也一样),损失相等于国民收入7.5%。[8]
  (二)七十年代开始,苏联相对减少对匈牙利的能源输出,迫使匈增加从西方进口的比例。1970-77年期间,匈牙利输入苏联能源增加50%(以容量计,下同),输入西方能源标增390%。1972年,匈对西方燃料及能源贸易仍有少许盈余,1977年,这方面的赤字占总可兑换货币贸赤14%。[9]从表5.4可见,能源进口占可兑换货币进口总额,从1977年的6.3%增加到1979年的9.1%,而能源进口中以可兑换货币支付的百分率从1977年的30%增至1979年的33%。
  原料及半成品进口中,以可兑换货币支付的百分率分别从1977年的50%及72%上升至1979年的57%及74%。
  匈牙利以上各类进口愈加依赖西方市场,加深了它受石油危机的打击。
  (三)自七十年代以来,匈牙利可兑换货币出口中近六成为农业产品、副食品、工业消费品、机械、及其他生产工具。[10]主要市场为西欧。其中农业产品及副食品约占三成。自1974年,欧洲共同体保护主义冒升,对东欧国家尤为歧视,使它们成为在共同市场唯一不能享受贸易优惠的国家。欧共体的共同农业政策(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及对工业品的保护政策严重打击匈牙利的可兑换货币出口。[11]
  除以上外,匈牙利1974-78年外部平衡严重恶化还出于一些其他因素,如第三世界产品的竞争[12];改革未能调动外贸企业的创汇积极性等。
  一些论者把匈牙利可兑换货币外债第一次増长高峰期(1974-78年)归咎于1972-73年开始的收权措施。[13]另一些则认为主因依旧是企业的软预算约束和投资饥饿症。[14]根据以上资料,笔者认为外部环境恶化及冒进的经济政策都起了重要作用。[15]
  债台高筑终于迫使政府于1978-79年实行紧缩政策。净物质生产年均增长率(不变价格计,下同)从1973-78年5.7%下降至1978-84年1.3%;投资从7.8%跌至-3%;人均工资从3.2%降至-1.4%;人均消费从3.6%跌至1.4%。[16]可兑换货币外债年均増长率从1973-78年的38.9%号降至1978-84年的2.8%;累计总额从1978年75.86亿[17]增至1984年88.36亿。
  紧缩期间,虽然对外收支情况相对上稍有改善,但进出口比价继续恶化。从1970年起计直到1985年,出口价格指数升46.6%,进口价格指数却上升99.2%。[18]
  西方国家经济于1980-82年衰退后复苏,使匈牙利对西方贸易于1983、1984两年先后录得1亿及2.9亿的少量盈余。[19]
  1985年匈共召开十三大,商讨七·五计划(1986-90年)。卡达尔宣布1978-84年的“七年艰苦岁月”结束,重蹈七十年代中叶好大喜功的覆辙。[20]1985年开始,匈牙利对西方贸易再次转趋恶化。1986年情况尤为恶劣。[21]祸不单行,列根时代,全球利率高企;此外,匈外债以日元为主,日元相对美元升值使匈牙利百上加斤。[22]以上各个因素使匈牙利外债于1985年出现第二次增长高峰期。1984年可兑换货币外债为88.36亿美元;1985年升至117.6亿;1986年再增加到150.86亿;1987年复攀至177.39亿。1990年达220亿。[23]
  1972年,匈牙利偿债率[24]已达24.5%[25],接近25%的警戒线。1985年上升至68.5%;1986年更创87.7%高峰;1987年才回落至65.5%。[26]
  1974年,可兑换货币外债作为国民收入百分率计为27.9%。1988年标升至63.2%。[27]




[1] 夏雅尔及温里斯,同,页494。

[2] 马勒,同,页183。

[3] 同上注。

[4] 同注2,页180。

[5] 同注2,页181。

[6] 根据史云(1989,页15)所引用的数字,1974及1979两年,可兑换货币外债先后为31.05亿及83亿,比表5.2的数字为高,理由是表5.2数字按不变价格计。根据伊·史洛基思蒂(ILIANA ZLOCH-CHRISTY),《东欧债务问题》(DEBT PROBLEMS OF EASTERN EUROPE)(剑桥大学出版社,1987),页34,表2.4,匈牙利1974年至1979年这五年可兑换货币外债顺序为23亿;32亿;54亿;73亿及80亿。

[7] 同注2,页184。

[8] 同注2,页184-5。

[9] 同注2,页186。

[10] 雷达斯,同,页129。

[11] 同注2,页190-10

[12] 同注2,页191。

[13] 史云,1989,页15。

[14] 科尔奈,1986,页1721。

[15] 列亚什(同,页220)持有类似看法。

[16] 同注14。

[17] 这个数字根据史云,1989,页15。

[18] 亚当,同,页625。

[19] 同注13。

[20] 拉·柯班(LASZLO URBAN),《过渡期中的匈牙利:反对党的冒起》(“HUNGARY IN TRANSITION:THE EMERGENCE OF OPPOSITION PARTIES”),载《戴罗斯》,1989年春季号,页110。

[21] 史云,1989,页15;亚当,同,页625。

[22] 同注20。

[23] 史云,1989,页15;《经济学人》,1991年3月2日号。按史洛基思蒂,同,页50,表2.11,1980-85年的数字顺序为90.9亿;87亿;77.2亿;82.5亿;89亿及112.6亿。

[24] 每年中期及长期债项还本付息除以出口外汇收入(英文为DEBT SERVICE RATIO)。

[25] 同注13。按史洛基思蒂,同,页64,表2.16,1982-85年的数字顺序为40%;36%;34%;50%;70%。

[26] 同上注。根据《经济学人》,1991年3月2日号引用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的数字,1985的比率稍低于60%。

[27] 同注13。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